【战役背景】
苏德战争之初,由于前苏联对德军发动的“闪电战”估计不足,许多战备工作来不及完成。加上德军经过充分的准备,在兵力兵器和技术装备上均占优势,因而德军很快突破了苏军防线并迅速推进。1941年7月16日,德军攻占了斯莫棱斯克城,叩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希特勒为了确保罗马尼亚对法国的石油供应,并将前苏联高加索的石油、顿涅茨河一带的工业区和煤矿以及乌克兰的粮区置于德军的控制之下,两次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推迟进攻莫斯科的计划。9月19日,德军攻陷乌克兰首都基辅。9月26日,德军越过基辅240公里。9月底,德军拿下了乌克兰粮仓和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北方的列宁格勒也被德军围困而与外隔绝。这时,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重新北上,以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
于是,从1941年9月30日至该年年底,在莫斯科附近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莫斯科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它首次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边境地区的通信枢纽和通信线路均遭到严重破坏,部队上下级之间和友邻之间无法沟通联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最高统帅部和方面军无法了解前线的情况,因而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实施强有力的指挥。许多前线部队因此而不得不自行其事。各级指挥机关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混乱状态,处于被动地位。尽管各个方向上的苏军不屈不挠地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但仍然挡不住德军迅速的纵深推进。
从6月22日至7月9日,德军夺占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达维亚大部,侵入了俄罗斯联邦西部各州,进抵列宁格勒,威胁着斯莫棱斯克和基辅。
18天的战斗,苏军有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的武器损失过半。丢掉了2000车皮的军火,30万人被俘,损失火炮3000门、坦克1500辆和飞机2000架。德军在该期间的损失是丧失将近10万人,1000多架飞机,近500辆坦克。
苏军统帅部鉴于第一线部队未能阻止住德军的强大进攻,消灭侵入国土的强敌,认为在全线失利的情况下不可能对入侵之敌实施进攻战略,将战争推向国外。此时,苏军统帅部及时转变战略指导思想,彻底修改了作战计划,由企图实施战略进攻改为实施战略防御。首先是破坏德军的进攻锐势,稳定战局,赢得组建和集结战略预备队的时间。其次,在战争过程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逐渐改变力量对比,夺取主动权,为转入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实施战略防御,最重要的就是要改组国民经济体制,使其转入战时轨道,改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动员工业生产能力、农业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军事工业。动员人民为捍卫祖国每一寸土地而英勇战斗和忘我劳动,并且前苏联政府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
7月10日,苏军首先改组统帅部,成立以斯大林为首的统帅部。设立各方向的战略领导指挥部,即西北方向指挥部,由伏罗希洛夫指挥;西方方向指挥部,由铁木辛哥指挥;西南方向指挥部,由布琼尼指挥。8月8日,统帅部改名为最高统帅部。斯大林被任命为前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前苏联最高统帅部机关分析,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是莫斯科。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战前共有人口413.7万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又是全国战争的指挥中心。希特勒在制定进攻前苏联的所谓“巴巴罗萨”计划中,夺取莫斯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苏德双方而言,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之前,自希特勒出兵进攻欧洲以来,在欧洲广大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其所到之处,有的是不战而降,有的虽竭力抵抗但终未能阻挡住希特勒的侵袭而遭到沦陷。可以说,希特勒创造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面对这一生死存亡的时刻,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迅速展开战略预备队,在各战略方向的纵深建立比较坚固的防御,构筑防御地区和筑垒地域,建立战略防御。且将主力集中在西部方向,阻止德军向莫斯科突进,以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苏军最高统帅部机关,鉴于武器和技术兵器的不足,军事行动的高度机动性及便于指挥,军队的组织结构改为小集团军群体制。取消军一级指挥机关,各师直属集团军司令员。撤消了庞大的机械化军的编制,组建坦克师和坦克旅以及独立坦克营。反坦克炮兵旅改为反坦克炮兵团。缩小航空兵师的编制,由原来的4~5个航空兵团改编为2个,每个团的飞机由60架减至30架,后来又减到22架。
苏军最高统帅机关为改善军队的物资保障,改组了后勤指挥机关。挑选了一大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领导人和数十名经济工作者到军队后勤部门工作。国防委员会还决定加速后方建设,建立野战基地,调整陆海空运输网,修复和修建铁路,以保障后勤供应。
国民经济转入军事经济,将一些受战争威胁的企业迁到国家东部,并立即投入生产。在东部地区扩建军工基地,增加武器弹药、金属、煤、汽油和其他重要产品的生产。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扩大各种火炮的生产,不久就生产出了威力强大的“卡秋莎”火箭炮。坦克工业、飞机、船舶、火炮和弹药等军工所有主要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领导机构。
前苏联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是在德机轰炸之下进行的。从1941年7月至11月,前苏联从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等地区,向东转运了150多万车厢的物资设备,共有1523个大企业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哈萨克斯坦、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加上前苏联战前在东部地区建立的军工企业,到1942年3月,这些地区已经成为前苏联战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基地。
前苏联政府广泛地开展外交活动,同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国际援助。1941年7月中旬至8月,前苏联先后与英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行动的协定。和英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和美国签订了经济军事互助协定,与挪威、比利时恢复了外交关系。9月29日至10月1日,当德军向莫斯科大举进攻时,苏、美、英三国政府代表团正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美、英向前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问题。这次会议签订的第一个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6月30日,美国和英国每月向前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以及其他种类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前苏联向美、英提供原料。
10月3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政府写信给斯大林,宣布给前苏联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月7日,罗斯福修改了武器和军用物资出借和租让法,从而将这一条款应用于前苏联。至1941年底,美国援助前苏联204架飞机、182辆坦克;英国给前苏联669架飞机、487辆坦克、301枝反坦克枪。
尽管德国军事行动获得成功,但未能打垮前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斗争意志,“泥足巨人”并不像希特勒所想像的那样不堪一击。斯大林向前苏联人民发出激动人心的呼吁:要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游击战,打击德国侵略者。前苏联指挥部接连不断地将新编部队投入战斗。
作为进攻莫斯科的前哨战,在苏德战争爆发的1个月之后,德军开始轰炸莫斯科。为此,希特勒派出了精锐的第三航空队来完成此项任务。1941年7月21日晚上10时,德军的200~250架飞机从布列斯特、巴拉诺维奇、博布鲁伊斯克和明斯克机场起飞,组成4个连续的梯队从西北、正西和西南方向突入莫斯科防空地区。他们从2000米的高空向莫斯科袭击,空袭一直持续到7月22日凌晨3时25分。
首次空袭中,没有造成严重损失,希特勒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德军既没有摧毁工业目标,也没有使莫斯科居民受到精神上的震憾。这是因为莫斯科给对空防御的炮兵和航空兵部队装备了新式的战斗武器。这使得莫斯科的防空组织能抗击来自任何方向,在任何时间和各种气候条件下,以及在任何飞行高度(低空飞行袭击和最大“升限”到1万米)实施袭击的空中敌人。
此外,苏军最高指挥部为了迷惑德军,在莫斯科和莫斯科郊区专门设置了许多假目标。设置了带有烟囱的假工厂群和有着接近铁路、火车车皮的石油供应站。在一个地区开设了“军事野营”,撑起了帐篷和设了假战士。有的地方构筑了假的机场和假的高炮发射地。这些假目标,在保卫莫斯科的历次战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德军向这些假目标投掷了爆破炸弹697枚,燃烧弹2521枚,照明弹156枚。在这些假目标的上空,苏军高射炮和歼击机击落了数架德机。
7月23日夜,德军向莫斯科进行第二次袭击。德军不再采用密集的俯冲空袭,而是将飞机的飞行高度拉到7000米,用比较小的编队实施袭击。袭击的每次时间间隔为10~15分钟,一心寻找苏军防空弱点进行袭击,但仍未能击中目标。仅有几架德机突入莫斯科,结果遭到了苏军密集的高射炮火力的反击,于是这几架德机就乱扔炸弹,而许多爆破弹没有爆炸。德国法西斯力求造成莫斯科大火,所以投下了许多燃烧弹,但在防空部队和莫斯科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火源很快就被扑灭了。
据统计,夜间参加袭击的德国飞机达2400架,但突入市区的只有50架轰炸机。每次空袭都是从夜间22~23点开始,次日凌晨3时左右结束。8月中旬,德军改变了空袭战术,实施频繁空袭。他们用小编队或单机一次接一次地连续袭击,几乎是不曾间断。
直到1941年9月初,希特勒认为在西南方向对苏军的作战已获初胜,在西北方向合围列宁格勒的战役即将成功,现在可以在西方方向上对苏军进行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一举攻占莫斯科。为此,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确定10月2日发起莫斯科会战。训令规定,莫斯科攻势由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实施。正在乌克兰作战的原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兵团和魏克斯第二集团军最迟在9月30日北返;正在列宁格勒作战的原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三装甲兵团加上北方集团军群的赫普纳第四装甲兵团最迟在9月15日南下,赶到斯莫棱斯克一带,与中央集团军群会合。至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已集中了74个师(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共180余万人、1700辆坦克、14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390架飞机。
希特勒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攻打莫斯科之前,先以钳形攻势将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其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克鲁格元帅指挥的第四集团军和赫普纳上将指挥的第四装甲兵团为中路,从斯莫棱斯克南面的罗斯拉夫利向维亚兹马包围;以施特劳斯上将指挥的第九集团军和霍特上将指挥的第三装甲兵团为北路,从斯莫棱斯克北面向维亚兹马包围。中、北两路德军在完成对维亚兹马地域的苏军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合围后,北路德军将转向东北方向,进攻加里宁,从北面包围莫斯科;中路德军则由维亚兹马向东挺进,直取莫斯科。另以魏克斯上将指挥的第二集团军和古德里安上将指挥的第二装甲兵团为南路,提前两天向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和图拉发动进攻。魏克斯第二集团军居左,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兵团居右,对布良斯克地域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发起钳形合围并予以聚歼后,由南面包围莫斯科。
希特勒在“台风”行动前夕向全体德军官兵发表了一篇书面讲话。他强调德军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气概,一鼓作气,在冬季来临前把敌人彻底消灭。
苏军已经从战争初期的惊慌失措中稳定下来,而且德军在斯莫棱斯克的暂停又给了苏军喘息的时间。于是,苏军开始调集兵力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并动员市民在莫斯科以西紧急修筑了数条防线。至9月底,苏军已在莫斯科以西部署了西方、预备队、布良斯克3个方面军,15个集团军,1个战役集群,共计7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677架飞机。其中,可涅夫上将指挥的西方方面军部署在维亚兹马以西96公里处;布琼尼元帅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部署在西方方面军的后面,与西方方面军成纵深梯次配置;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部署在预备方面军的南面。苏军的意图:阻止德军进攻,歼灭和消耗德军,争取时间集中预备队,为反攻创造条件。
1941年9月30日清晨,南路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兵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古德里安以3个坦克军为前锋,在极其狭窄的正面上,向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之叶尔马可夫战役集群的侧翼发起了凌厉攻势。当天德军就撕开了苏军防线,向前猛进了90多公里,直指叶廖缅科司令部驻地布良斯克。
10月2日,中路和北路德军主力的攻击同时从斯莫棱斯克的南北两面发动。这标志着莫斯科大会战的开始。苏军没有意识到德军会将主要攻势突然转向中线,在德军的闪电式攻击下,苏军精心组织的维亚兹马防线当即被冲垮。当天,德军入苏军防线15~30公里。10月3日、4日,苏军发起反击,企图堵住德军打开的缺口,但未获成功。德军继续向苏军防御纵深推进。
10月3日,希特勒兴高采烈地在柏林体育馆发表了他一生中最能煽动人心的讲演。他先是勾画了德国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声称第三帝国英勇顽强的军队正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说:“如果人们谈论闪电战,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样的进军,但是历史上还真有过几次闪电般的撤退,他嘲弄般地谈起了英军在敦刻尔克的大撤退,称与英军的大撤退相比,德军的速度的确相形见绌。”在谈到俄国时,他声称:“在我们的军队后方已经有了一块领土,比1933年的德国大一倍。今天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宣告,东方的敌人已经被打倒,永远站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