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军作战,驻扎安营及根据
不同情况观察判断敌情是本篇的主要内容。
一日一学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1)相敌(2),绝山依(3)谷,视生处高(4),战隆(5)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6)水必远水,客(7)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8)泽,唯亟去无留(9);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10),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11)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12)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13)、葭苇(14)、山林、翳荟(15)者,必谨复索之(16),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17);尘高而锐者,车来也(18);卑而广者,徒来也(19);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20)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21)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22)马肉食,军无悬缶(23),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24)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25),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唯无武进(26),足以并力、料敌、取人(27)而已;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28),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29),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30)也。
【注释】
(1)处军:指行军舍营、处置军队。处,部署的意思。
(2)相敌:意为观察、判断敌情。相,看、观察的意思。
(3)依:傍依、靠近。
(4)视生外高:居高向阳。视生,向阳的意思。
(5)隆:高地。
(6)绝:横渡。
(7)客:指敌军,下同。
(8)斥:盐碱地。
(9)唯:应该。亟,急、迅速。
(10)前死后生:生、死,此处指地势的高、低。
(11)养生: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
(12)涉:泛指渡水。定,指水势平稳。
(13)潢井:积水低洼之地。
(14)葭苇:芦苇,这里泛指水草丛聚之地。
(15)山林、翳荟:指山林森然,草木繁茂。
(16)谨:谨慎。复,反复。索,搜索、寻找。
(17)骇:惊骇、受惊。覆,倾覆、覆没,引申为铺天盖地而来。
(18)锐:笔直。车,兵车。
(19)卑:低下。广,宽广。徒,步卒、步兵。
(20)卑:谦卑,恭敬。益,增加、更加。
(21)约:困屈、受制的意思。
(22)粟:粮谷,此处用作动词,指用粮喂马。
(23)缶:汲水用的罐子,泛指炊具。
(24)委谢:委,委质、遗礼。谢,道歉、谢罪。
(25)久而不合:久而不战的意思。合,指交战。
(26)唯:独、但、只是。武进,恃勇轻进,犹言迷信武力、肆意冒进。
(27)并力:集中兵力。料敌,观察判断敌情。
(28)令:教育。文,这里指政治、道义。武,这里指军纪、军法。
(29)令:法令规章。素,平常、平时。民,这里指士卒、军队。
(30)相得:得,亲和。相得,指关系融洽。
【译文】
孙子说:凡是部署指挥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沿着山谷行进,驻扎时应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时,不要去正面仰攻。这是在山地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江河处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予以迎击,而要等对方渡过一半人马时再实施攻击,这样才比较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挨水边布兵列阵;在江河地带驻扎,也应当居高向阳,不可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处置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该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倘若同敌人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主要侧翼则应依托高地,做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机动部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军队部署原则运用带来的好处,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鄙视阴湿之地;驻扎在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驻军,必须占领它朝南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都有利于用兵作战,是得自地形条件的辅助。上游下雨涨水,洪峰骤至,想要涉水过河的,得等待水流平稳之后再行动。
凡是遇上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远远离开这类地形,而让敌人去接近它们;我军应面向这类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军队行动时如遇到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因为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倚仗他占领着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这是想引诱我军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这样做有利可图。许多树木摇曳摆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这是敌人故布疑阵;鸟雀惊飞,这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既高且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飞扬,这是敌人在拖曳柴薪;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结寨扎营。
敌人使者措辞谦卑而暗中却在加紧战备的,这是准备进攻;敌人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摆出前进势态的,这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的,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事先没有约定而前来议和的,必定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方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敌兵倚着兵器站立,这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而急于先饮,这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明见有利而不进兵争夺,这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方飞鸟集结,表明是座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叫喊,这是其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缺乏威严;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这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敌军士兵已经疲倦;敌人拿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部队不返回营寨,这表明敌人已是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这表明敌将已失去人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敌人已无计可施;不断地处罚部属,这表明敌军已处境困难;敌方将领先强暴继而又害怕部下的,说明他实在是最不精明的统帅;敌人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希冀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可是久不交锋而又不撤退,这时就必须审慎地观察他的意图。
打仗并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做到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狂妄轻敌的人,一定会成为敌人的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对他们执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不会信服,不信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也无法用来打仗。所以,要用政治道义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关系相处融洽。
见微知著的“相敌”之法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对于如何判断敌情,孙子在本篇总结了31条经验,也就是详细列举了31种现象,统称战场观察的“相敌”31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依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变化来观察和判断敌情;二是依据敌人行动来观察判断敌情。孙子“相敌”之法,是那个时代在白昼直接用视力在阵地前沿进行敌情观察的方法。这些通过各种征候以判断敌情的方法,虽然是古朴的、原始的,然而是生动的、具体的,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特点。
孙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举数十种“相敌”的征候,目的就是告诫那些自以为兵强马壮而鲁莽从事的将领,如果既不注意“处军”的原则,又不懂得“相敌”之法,那么必遭失败,“必擒于人”。
实际上,“相敌”之法可以从理论的高度加以理解,那就是从表象知真相,从细节知全体,见微可以知著。在战场上,各种迹象之中,都藏有兵机,如果善于发现,就能占据主动,抢在敌人前头。
作为军队的指挥,应善于见微知著,透过微小变化来分析和掌握敌人的动向和意图,及时捕捉有利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