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种解释都是毫无根据的。在秋冬两季,同盟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花了好多时间去考虑德国或德国两翼的攻势计划,而不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求对希特勒的未来攻势作任何有效的防御准备。有关资料显示,当年这些同盟国的领袖们正在构想用各种不同的计划进攻德国——取道挪威、瑞典、芬兰以进攻德国的侧后方;通过比利时以进攻鲁尔地区;假道希腊和巴尔干以打击遥远的德国东面侧翼;进攻前苏联在高加索的大油田,以切断该国对德国的石油补给来源。这样一大堆天外奇想,足可以证明同盟国的领袖们是如何地富有幻想力。他们简直就是生活在一个梦想的世界里,直到希特勒的炮火打到他们的头上,他们才如梦方醒。
由于高层领导对战争到来的时间准备不足,导致法国整个国家对敌工作的不力。
当波兰战役将要结束时,希特勒就已经开始考虑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问题了。他在给德国陆军司令的命令中说明了他的想法,他解释了为什么在西线发动进攻是德国唯一可能实现战略意图的理由。希特勒认为,与英法两国长期的战争将会耗尽德国的资源,并使其暴露在前苏联的背面打击之下。他害怕前苏联不能保持中立,而失去德国最为有利的时间。他的畏惧的心理促使他要提早发动攻势,以强迫法国求和。他在对法国的分析中,认为即使法国人厌战,但英国的战斗力量的发展就会给法国带来一个新的战斗要素,那在心理和物质两方面都有巨大的价值,它足可以增强法国的防御。同时,希特勒也认为,一旦轻松战胜波兰所产生的兴奋作用消失之后,德国人的战斗意志也将令他忧虑。因此他的结论是:只要条件勉强可能,则应该对西方国家发动秋季攻势。
事实证明希特勒是多虑的。实际上,因为意外而拖延了7个月才爆发战争的期间,法国人的士气变得比德国人还低落。同盟国的宣传毫无效力,只是在那里高喊打倒德国,而从没有企图分化一般德国人和纳粹头子之间的关系。更坏的是在德国有几个集团都想推翻希特勒并与西方国家谋和,同时他们希望同盟国方面所构想的和平条件能事先获得保证,但是英国政府对于这些秘密探视很少给予鼓励。
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德军准备攻击西方国家秘密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迫降,该计划落入英法手中。在意外获得德国准备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文件后,同盟国的军事顾问却把它看作是德国的故意安排,是用来欺骗同盟国的。令人想不通的是,即使这时德国使用欺骗伎俩,那么大敌当前,联军的统帅部也要对自己原来的计划加以修改,因为德国统帅部必定会对其攻击重点作出某种改变。但是联军统帅部对于自己的计划既不作任何的修改,也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最后,德国改变了进攻计划,突然出现在法国一直认为的天然屏障、德国的机械化部队难以逾越的阿登地区,给了英法联军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导致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还有就是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对希特勒这个决定的影响。瓦利蒙特在记载中说:
不过在当时,我发现另外一个有关暂停命令的原因——即戈林此时出现了,并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他毫无疑问地把自己军种的威力估计得过高了。
凭借戈林在纳粹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最终使得围剿敦刻尔克的任务落在了空军的手里。后来,曾经强烈反对过这个命令的古德里安特别指出:“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戈林的虚荣心。”
有证据显示,后来德国空军在使用上也没有发挥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国空军将领说,希特勒在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加以限制。
因此,有高层怀疑在希特勒的军事理由的背后是否还有政治动机的存在。时任伦德施泰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特对希特勒在访问集团军总部时的讲话作了记录,他认为这个讲话是惊人的:
希特勒的精神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役的过程的确是一个奇迹,并告诉我们他相信战争在6个月内就可以结束。此后他就想和法国签订一项合理的合约,于是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途径也就畅通无阻了。
他说到对大英帝国的赞赏,其存在的必要,以及英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一席话真是让我们大感惊异。他耸一耸肩说,这个帝国在创立时所使用的手段固然并不太光明,但却也是时势所迫,无可奈何的。他把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相比较,并说二者对于世界的安定都是必要的因素,他又说他对于英国要求的不多,仅是它应该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而已。德国旧殖民地的归还是由来已久的,但却非必要,他甚至表示如果英国在任何其他地区遭遇困难时,他还愿意提供武力的支援。他指出殖民地只不过是一个威望的问题,因为它们在战争中是无法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国人愿意到热带去生活。
他的结论是,他的目的是想站在英国人认为可以接受的立场上,来和英国谋求和平。
布鲁门特里特在其后的回忆中时常提到这一次谈话。他感到希特勒之所以突然作出停止攻击的命令,是其政治计划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想使和平可以比较容易达成。假如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全部被歼,那么英国人就会认为他们的光荣受了一次严重的侮辱,就会拼命地雪耻了。让他们逃跑也许是希特勒想要安抚英国人的一种手段。
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也会看到,他对英国的态度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希特勒的个性是很复杂的,所以没有一个单独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人们分析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他想保全坦克的实力以供下一场战斗之用;二是他对敦刻尔克地区的沼泽心有余悸,因为一战时有过这样的教训;三是戈林对于空军的威力作了过高的估计和过分夸大了;四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某种政治理由,但它和军事线索交织在了一起,而不易被发现。因为希特勒这个人对于政治战略有着一种癖好,而且在他的思想中又有许许多多的曲折。
3.“珍珠港事件”的台前幕后
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重要的海军基地。因盛产有珍珠的牡蛎而得名。珍珠港港区内水域面积大约2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米,港湾内的怀皮奥半岛、珍珠城半岛和福特岛将珍珠港分为4个小港湾,可同时停泊各种舰艇500多艘。
美国于1909年开始在珍珠港基地进行建设,到1922年相继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大型造船厂、船坞、码头、油库等设施以及潜水艇基地和航空基地。1933年起,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美国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使该港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重要的海军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1940年后,美国太平洋舰队便常驻珍珠港,成为在太平洋上的重要的威慑力量。它极大地牵制和威胁着日本在太平洋上企图称霸的梦想。珍珠港也就成为日本军队南进的一个阻碍,日军也把珍珠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41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拟订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后得到海军司令部的同意和日本天皇裕仁的首肯。
在偷袭中,美国在港内的舰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日军仅以损失飞机29架、潜艇1艘和特种潜艇5艘的微小代价,击毁、击伤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10余艘其他舰只。击毁美军飞机232架。美军共伤亡3681人。
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了重创,从而,日本占据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为进攻菲律宾和马来亚等西方殖民地国家,占有那里的资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样大的一个举动,难道美国就没有丝毫的察觉吗?反过来,日本想偷袭珍珠港,就等于同强大的美国宣战,在战线已经很长,树敌过多的情况下,日本为什么还要去碰美国这个硬钉子呢?
其幕后自然有它内在的原因。
制定偷袭计划
日本想要把东南亚这些西方国家固有的殖民地窃为己有,最大的威胁来源就是美国。由于日本对外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与美国的矛盾也在不断地激化。
山本五十六原是竭力反对日本与美国开战的反战者之一,他心里明白,与强大的美国开战,即使通过偷袭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暂时性的优势,但如果战事超过一年到一年半,美国就会以自身强大的资源优势扭转战争的局面。因此山本五十六积极参与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弱。
但是,在日本大本营根据德、意、日三国订立的同盟条约确立了对英美开战的战略方针后,山本五十六一改过去反战初衷,竭尽全力策划了对美国的作战计划。就是以偷袭的方式力求在开战初期歼灭美军太平洋舰队,确立日本军事上的优势,随后不断组织有效进攻,不断打击和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不给美军积蓄力量的机会,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因此,在这样狂妄的野心驱使下,山本制定了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的阴谋计划。
在偷袭发起前十余天,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突击编队从日本出发,在偷袭当日的日出前1~2小时,到达距珍珠港大约200海里的海域,出动舰载机突袭珍珠港内的美军舰艇和岸基航空基地,以突袭手段消灭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为日本军队的南进扫清障碍。
1941年1月,山本五十六正式向日本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提交了突袭美国珍珠港的《战备意见书》。意见书中称,要想尽快解决资源上的瓶颈问题,实现南进计划,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发生冲突。一旦开战,美国军队在太平洋的舰队就会立刻从珍珠港出发,从侧翼对日军进行牵制,那么,日军南洋舰队就必定要掉头迎战。因此,日本应该迅速将后顾之忧去掉,先拔掉“珍珠港这颗美国鲨鱼的牙齿”。一旦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日本就可以在美国恢复元气之前,从容不迫地占领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所有的重要据点,获取那里丰富的资源。取得优势后,迫使美国订立城下之盟。
意见书中对这次突袭的可能性作了这样的评估,即只要美军舰队确实在港内停泊,并且日本军舰在航行途中不被发现,就能取得成功。
计划提交大本营后,山本开始着手准备突袭的工作。然而,这个突袭计划却被大本营否决了。
大本营中许多军官都认为这样的计划太具冒险性,如果在攻击前被美军发现,就会有不可想象的灾难;而且一旦联合舰队的主力用于突袭珍珠港,那么势必造成对南方战线的牵制。联合舰队中也有不少军官对这个计划持反对意见,承担作战指挥的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南云中将和第十一航空舰队参谋长大西少将表示“不敢苟同”。
山本五十六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极力在做高层人士的工作。他不仅说服了前来陈述反对意见的南云和大西两位将军的参谋长,还将此计划交给了日本天皇的弟弟高松亲王,希望他能做通天皇的工作。果然,日本天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恩准”了山本五十六的偷袭计划。
大本营见天皇已经“恩准”,知道已经回天乏力,只好在1941年10月19日批准了这个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提到珍珠港事件时,都会指责日本的不宣而战,其实,当时日本内阁在批准这个偷袭的计划时,在时间上作了精心的安排,可以说玩了一个小花招。他们的原意是想在尽量不超出合法的限度外,来实现偷袭带来的利益。他们玩的花招是这样的:他们准备给予美国在11月26日提出要求的答复,预定在12月6日夜间送达日本驻美国大使手中,并指定他在第二天的13点正式交给美国政府,这时的夏威夷时间是上午的7:30,这样,日本就只给美国政府半个小时的时间去通知其在夏威夷和其他地区的军事指挥官说日本已经向美国宣战。这样日本就有理由说偷袭并没有违反国际公约。然而,由于日本给美国政府的复电内容太长,日本大使馆在翻译时发生了延误,结果直到华盛顿时间14:20,日本大使才将那份回复送交美国政府,而这时珍珠港偷袭的攻击行动早已经开始了。
美国人的噩梦
人们都企望和平,都盼望战争的结束,都不希望战火离自己太近。因为战争带给人们的是噩梦一般的痛苦。
然而,噩梦有时就是会变成现实的。
在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候,美国海底探险家巴拉德在珍珠港附近的海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说,在日本飞机轰炸珍珠港的前45分钟,一条美军拖船上的美国士兵发现了尾随其后的日军微型潜艇的潜望镜,并向“沃德”号驱逐舰报告了这一消息,“沃德”号随后击沉了这艘日本潜艇。巴拉德在珍珠港水下看到的那艘日本潜水艇残骸就是当时被击沉的那一艘。日本潜艇的任务就是进入珍珠港并配合随后到来的战斗机攻击美军舰艇,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美军士兵发现并报告了这一事件,但这样一个信息没能传递到美军的高层,美军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50多架日本飞机摧毁了美军毫无防备的珍珠港海军基地;美军被击沉或击伤的舰艇达18艘之多,损失的飞机有200多架,近4000名美军官兵伤亡。
巴拉德说,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珍珠港事件中最初的炮火是由美军发射的。如果美军在日军偷袭前45分钟得到了警报,那么珍珠港就会是另一个局面,整个战争的结果必将被改写。
珍珠港事件对美国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据后来研究珍珠港事件人员的分析,造成珍珠港事件噩梦成真的原因,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主要原因外,美军内部高层轻敌和指挥失当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据有关文件称,当时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金梅尔上将和参谋长史密斯上校事先已经得到过要防备日军发动战争的警告,但是他们都未能认真地加以对待。他们始终认为,日本是不会对强大的美国发动进攻的,日本是不会也不敢挑战美军的。即使为了同盟国的因素,也只能是派出一至两艘航空母舰前来骚扰一下。这样一个轻敌的判断,葬送了美军太平洋舰队的部分主力,使得整个舰队在半年内无法投入作战。
由于轻敌,太平洋舰队基地的防空系统配置十分不严密,在战事如此紧张的状态下,竟然没有24小时的警戒。当敌人的飞机已经空袭了5分钟以后,防空炮火才打响。甚至有的高炮分队直到要对敌机射击,却无法打响,打开炮栓一看,里面竟没有填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