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些最好的专家对亚伯拉罕·扎普鲁德拍摄的那个著名的8毫米胶片进行了修复。毫无疑问,子弹是从正面射来,使肯尼迪的脑袋“像个成熟的西红柿一样”炸开(当时总统随从中的一名摩托车手如此形容)。当时几名证人证实,他们发现在总统车队必经之路旁边的斜坡栅栏后面有可疑活动;另一些证人则说他们卧倒在地,躲避从那个方向射来的子弹。但是,这些证言先后被联邦调查局和奉约翰逊之命调查肯尼迪遇刺案的沃伦委员会忽视了。
当时官方认为,射手只有一人,他从位于总统轿车后的一个书库的5楼开枪。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其他资料,证明刺杀案确有阴谋。
案件发生后,肯尼迪被送到了达拉斯的帕克兰医院,查尔斯·克伦肖是当时的值班医生。他说,“24740号病人”的整个右半边脑袋都不见了,喉结下也受了伤。
他认为,这两处是被从正面射出的子弹所伤。12点52分,肯尼迪被宣布死亡。特工处的特工们搬走了尸体。他们说,这是新总统约翰逊的命令,要把肯尼迪尸体运回华盛顿。
1990年,贝塞斯德海军医院进行的尸体解剖照片被公之于众,克伦肖医生愤慨地说:“他的伤口被修饰过了。”在达拉斯与贝塞斯德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克伦肖医生发现的伤口差异可以显示出致命的子弹是从后面射过来的,它是得克萨斯州面部整容专家约翰·利格特的“杰作”。11月22日,这位天才的尸体香料防腐专家消失了24小时。而他回家之后,举家搬到了远离达拉斯的地方,住在一家汽车旅馆里,直到奥斯瓦尔德被宣告死亡后才搬回自己家中。因为这时他才可以确信自己不会被牵扯进去:杀害肯尼迪的凶手再也不可能说出自己的同谋了。
被卷入旋涡的副总统
比利·索尔·埃斯蒂斯是肯尼迪遇刺案的关键证人,他与约翰逊也非常熟悉。埃斯蒂斯曾是一位非常年轻的亿万富翁,得到过约翰逊的特别照顾。他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以现金的形式给了约翰逊几百万美元,而他不过是窃取国家财产的贪污网络中的一分子。
1961年,当时的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向他介绍了一桩买卖:提供一些关于约翰逊的消息,交换条件是让他免于因税务问题而受惩。
埃斯蒂斯情愿坐牢,他的副总统朋友林登·约翰逊许诺很快会让他出狱。但是,约翰逊没有兑现承诺。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埃斯蒂斯不轻易相信别人。他太了解马克·华莱士了,知道“挡路鬼”们是如何被除掉的。于是,他用录音机录下了与别人的谈话。
最重要的一次谈话是在1971年,约翰逊的左膀右臂之一的克利夫·卡特告诉他:“是林登让人杀了肯尼迪。”如今,为了事实最终能够大白于天下,78岁的埃斯蒂斯决定开口。
“1959年是关键的一年。总统选举临近,林登决定设法获得最终的正式提名。对于我们——他在得克萨斯州的支持者们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有计划的雄心。作为参议院议长,他已经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接下来要做的是筹集选举活动所必需的大笔资金。首先是在党内,然后面向其他阵营的反对者。
与得克萨斯州的其他纳税人一样,埃斯蒂斯也收到了约翰逊发出的要求。随后,卡特告诉了他以后几个月的计划。
“克利夫要求我筹集尽可能多的现金来充实林登的秘密经费。于是我筹集了几十万美元,并把这些钱各处都藏一点。我得承认,有一段时间,我开的殡仪馆里停尸室的柜子就好像瑞士银行的保险箱。一大笔现金是出售化肥筹得的。”
麻烦事出现了,约翰逊有了一个对手——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后者在民主党和公众中的声望迅速攀升。1960年春季,当约翰逊阵营意识到肯尼迪的威胁有多大时,他们对现金的需求更加急迫了。
约翰逊周围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得克萨斯网络,里面聚集了政治、金融、司法等领域乃至知识界的人物。然而,在战后的美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不是国家元首,而是无所不在、令人生畏的联邦调查局局长J.埃德加·胡佛。
由于性格相近,趣味相投,再加上他们在华盛顿的住所相邻,胡佛和约翰逊很快意识到,他们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合作,朝同一个方向前进。埃斯蒂斯说,这两人之间的意气相投建立在对金钱的热爱之上。对他们来说,钱的来源相同:达拉斯的富人。除此之外,未来的总统与联邦调查局局长还有一个共同爱好:色情制品。当时,色情制品市场属于非法活动,是由黑手党控制的。从事这种买卖成本低,利润高,并有特殊功用:可以借此要挟、控制某些“著名”客人。
埃斯蒂斯解释说:“林登和胡佛惺惺相惜却又互相厌恶。他们互相需要对方,同时互不信任。出于谨慎考虑,他们分别搜集了对方的一些把柄,希望有朝一日能作为交换条件。由于林登掌握了胡佛的大量资料和照片,所以胡佛听任约翰逊指挥。”
肯尼迪去世、约翰逊竞选成为美国总统之后,民主阵营向约翰逊施加压力,要求他摆脱日趋衰老的胡佛。但约翰逊修改了法律以保护胡佛。也正是因为约翰逊,胡佛得以终身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一职。
埃斯蒂斯说:“林登说过一句话,解释为何决定保留胡佛。他说我宁愿把他留在我的阵营里,让他到外面拉屎撒尿,也不希望他在外面,却跑到我的阵营里拉屎撒尿。”那时,约翰逊所在的阵营已经决定要掌握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1962年,埃斯蒂斯帝国开始摇摇欲坠。1964年的大选临近使得民主党的两大阵营惶惑不安。当罗伯特·肯尼迪希望利用埃斯蒂斯来对付约翰逊时,1962年4月28日,约翰逊邀请埃斯蒂斯到“空军二号”上进行了一番绝密谈话。
埃斯蒂斯回忆说,密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比以往的谈话时间要长。“我们先是谈起了我遇到的法律问题,但这只是个引子。其实,林登意在他处,他希望我告诉他都有哪些人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林登一再重申,沉默是唯一可以接受的态度。为了让我严守秘密,他将设法安排好一切。但他又补充说,我应当做好出庭、硬扛到底的准备。在分手之前,他再次强调不管形势如何,我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透露任何情况。”为了验证这番话的真实性,记者们试图找到相关证据,例如关于约翰逊当天行踪的书面记录,但他们一无所获。
这不是因为埃斯蒂斯说了谎,而是因为米德兰机场(埃斯蒂斯就是在这个机场登上了“空军二号”的)在1962年4月28日那天所有的活动报告都被拿走严密保管起来了。记者们还得知,1964年一名军官下令销毁了这些报告。命令直接来自白宫——1963年11月22日,约翰逊登上了他觊觎已久的总统宝座。
刺杀前后的密谋
为了证明埃斯蒂斯与约翰逊之间确实存在某些联系,记者们找到了一些证据:埃斯蒂斯的银行单据、电话录音、信件,还有两个证人。
埃斯蒂斯说:“在卡特看来,杀死肯尼迪是让美国接受约翰逊的观点的必然步骤。卡特觉得约翰逊的政治观点比肯尼迪的要好得多。另外,在1963年初,副总统贪污的事情传播开来,我们几个赞助人也惹上了麻烦,到了只能进不能退的地步。
“肯尼迪决心解决石油问题,这样他就签下了‘死刑判决’。因为如果此举打击到得克萨斯州的富翁们,约翰逊就会失去他们的钱和网络,成为一个没了线的木偶。”
1962年10月和1963年1月14日,肯尼迪两次下达了改革命令,损害了石油大亨们的利益。毫无疑问,肯尼迪决心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却不明白自己是在玩火。1963年初,约翰逊的阵营与他的支持者之间达成了一致。肯尼迪决心摆脱约翰逊,甚至都选好了他的替代人。
“一旦摆脱了约翰逊,首尼迪阵营将竭尽全力,建立新的权力结构。显然,这将妨碍得克萨斯的利益。1964年的选举就好像一场噩梦。危险清晰可见。应当趁时间还不晚,杀死肯尼迪这个蠢货!”
最近,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事发当天白宫的联络录音带,首次揭示了那一紧张万分的时刻。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政府三分之二的内阁成员正搭乘两架专机飞越太平洋,准备访问日本。当肯尼迪中弹身亡之后,白宫新闻秘书皮埃尔·斯林格、两架专机上的内阁成员和在专机上立即宣誓就职的约翰逊总统通过地空无线电与白宫频频通话。
这盘由NPR电视台制作人约翰·麦克唐纳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里翻出来的录音带显示,在肯尼迪中弹倒下之后,专机上的内阁成员和白宫官员冷静得出奇,他们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总统的后事以及副总统宣誓成为总统后的权力交接。
出于保密需要,无线电通话涉及的要员全都用了代号,比如说白宫新闻秘书斯林格的代号是“路边”,副总统约翰逊的代号是“志愿者”,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代号是“饰带”,遇刺的肯尼迪总统的代号是“云雀”。
肯尼迪遇刺后白宫与内阁专机之间通话:“这是白宫情报室,请将情况交给‘路边’……总统死了,希望你们的专机立即返回华盛顿,中途不要在达拉斯逗留。通话完毕!”
几乎与此同时,总统随行人员与白宫行政大楼——代号“花冠”进行联络,磋商将肯尼迪遗体和棺木运回华盛顿的细节。
达拉斯的白宫官员建议说:“希望在飞机起飞前,我们能等到宣誓就职的消息。”
白宫回答:“你的意思是先让‘志愿者’宣誓就职吧?”
达拉斯方面又问:“你们知不知道‘饰带’想干什么?‘志愿者’又打算怎么做?”
紧接着,双方详细磋商了尸检和派救护车将棺材拉到沃尔特医院的细节。约翰逊专机上的克里夫顿少将详细安排了肯尼迪遗体和第一夫人杰奎琳下飞机的情景。
少将说:“‘云雀’生前总是在飞机的后侧下机的,是右后侧,所以我们就按他生前的样子抬下棺木,唯一不同的是,这回需要的是升降机,而不是舷梯。”
至今,许多美国人之所以不相信奥斯瓦尔德是唯一的凶手,是因为肯尼迪遇刺事件的疑团实在太多。这永远都是个争论的话题。
3.烛影斧声:皇权毒瘤催生的人伦悲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至今未解的谜案,比如说宋朝初期的“烛影斧声”之谜。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晚上,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即历史上的宋太宗。
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但宋代的笔记野史上却有一些颇为离奇的记载。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二十日那天,“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把这段记载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
“当天晚上,汴梁城的皇宫中,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卧病在床,内侍王继恩进来向他禀报,晋王赵光义在外求见。过了一会儿,赵光义进入万岁殿中,太祖见到他,许久不说话,双眼望着外面。赵光义命令殿内的内侍宫女全部退下。整个宫殿中,只剩下他和赵匡胤。等候在外的内侍宫女们先是听到二人断断续续的谈话声,此后只看见殿中烛影摇动,二人的身影不停地晃动。接着便听到柱斧掉地的声音,然后便传来了赵匡胤的一声惨叫:‘你好好去做!’然后就宽衣解带,正式就寝了,鼾声如雷霆一样响亮。
“这一天晚上,太宗皇帝赵光义就留在皇宫内休息,第二天将要天亮的时候,在寝宫外面伺候皇帝的人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太祖皇帝已经驾崩了,赵光义走出宫殿,吩咐王继恩去请皇后和皇子们过来。等到宋皇后和二皇子赵德昭、四皇子赵德芳赶到万岁殿时,赵光义得到了太祖的遗诏,在太祖的灵柩前登基即位。
“看到这种情形,宋皇后便知大局已定,以哀求的口吻对赵光义说:‘皇上,我们母子的性命,现在都要倚仗皇上您了。’当时赵光义的回答是:‘共保富贵,不要再担心什么了!’”
就这样,赵光义顺利地登上了皇位,成了北宋历史上第二个皇帝,也就是宋太宗。
以上所述,是当时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献对太祖赵匡胤之死的主要记载。赵匡胤临终之时,只有赵光义一人在场,而赵匡胤死前的那声惨叫不能不让人对他的死因产生怀疑,进而对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充满怀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烛影斧声”之谜。
传位还是篡位
关于这个悬案,宋朝官方的记录多是含糊不清的,而当时的一些著名的文人却对此事有许多看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赵匡胤背上生了一个疽,赵光义去看他的那个晚上,发现有一个女鬼正在为他揉背。赵光义忙挥动手中的柱斧向女鬼砍去,不料女鬼躲了过去,斧头正好砍在赵匡胤身上,因此赵匡胤发出了那一声惨叫。
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委婉,但还是从侧面肯定了赵光义杀害兄长的事实。再看看他对待兄长后人的态度,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先是二皇子赵德昭在太平兴国五年随赵光义征伐北汉时,当时宋军与辽军交战,在高梁河遭到惨败,夜里宿营时,军队中突然大乱,赵光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带了随从慌忙地逃走了。留下来的文臣武将们找不到他,以为他已经死了,其中有人建议拥立赵德昭为帝,以收拾残局。后来随着动乱的结束,赵光义回到军中,此事便没了下文。
回到汴梁后,赵光义听说了此事,心中对赵德昭起了深深的猜忌。当赵德昭向他建议赏赐此次北伐有功之臣时,他带着嘲讽的口气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去赏赐他们也不晚。听到这句话,赵德昭顿时感到既愤怒又郁闷,同时他也感到了赵光义对他已经起了猜忌之心。回家之后,他便自刎而死。
就在赵德昭死后一年,他的弟弟,也就是赵匡胤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接着死去了,年仅25岁。史书上只说他是因病而死,却没有具体说明是得了什么病。
就这样,赵匡胤剩下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即位后六年中相继死去。赵光义对于那次偶然的事件如此的敏感,以至于以言相激,变相地“赐死”了赵德昭。至于赵德芳,也是死得不明不白。从他对待这两个侄子的态度上来看,让人有理由怀疑他是想彻底地除去赵匡胤的后人。
到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关于赵光义杀害赵匡胤的说法更为广泛地流传开来。
原来,当时许多笔记和小说中都记载说,灭掉北宋,掳走徽钦二帝的金太宗完颜晟长得和宋太祖赵匡胤一模一样,是赵匡胤托生转世而来。这等于说明赵匡胤的确是赵光义所杀,所以他转世之后,要灭掉北宋,使赵光义的后代徽钦二帝饱受凌辱,客死异乡,以报当年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