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海白色房屋
蓝天、碧海和白色的建筑,是卡萨布兰卡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单单凭借这三点,也足以吸引旅行者的眼球,比起那些国际性的大都市,卡萨布兰卡一样具有致命的诱惑。
航行在大西洋辽阔的海面上,一座白色的城市渐渐显现出来。我们离卡萨布兰卡越来越近了。当年,西班牙人来到这块土地上,放眼望去,只见辽阔的大陆上赫然矗立着一座洁白的房子,于是人们惊呼“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是“白色屋子”的意思)。也许是为了配合这个名字,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里,到处是白色建筑:白色的住宅、白色的商店、白色的清真寺……铸铁的阳台,温柔敦厚的圆弧形线条,雪白的高墙大院映衬着棕榈树的枝叶,自有一股特有的闲情逸致。高高耸立在大西洋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非常醒目,像一艘正待驶向大海的白色航船,迎着海风,迎着晶莹的海浪。白色和这里的蓝天碧海相呼应,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梦境般的城市。这里的白色也许还与宗教有关,这座城市大部分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教义中白色象征纯洁。
由于非洲地区特殊的历史,从地图上看,很多非洲国家之间的国界线就是一条条笔直的线条,殖民者不仅把非洲大陆硬性地在地图上分来分去,也在这里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北非的空气里,弥漫的是阿拉伯、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合味道,卡萨布兰卡也不例外。卡萨布兰卡,如同人们脑海中升起的海市蜃楼,一切亦幻亦真。或许只因为“卡萨布兰卡”这几个字,像一种魔咒,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投入到它的怀抱。但凡到过卡萨布兰卡的人,无不说它是一座很浪漫、很有味道的城市,每一条街道的拐角、每一座建筑,甚至是街上行走的原住民都带着一种被岁月打磨后的神采,让人时常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人们都希望像《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露丝的扮演者凯特·温斯莱特一样,能在卡萨布兰卡的穆罕默德海滩拥有自己的寓所,海风轻拂,海水湛蓝。人们在冲浪、游泳、划船、钓鱼、晒日光浴,把自己埋在洁白的细沙里,在阳光和大海的陪伴下放松自我。想象自己是海中的一条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在时光流转、昼夜交替之际,阳光下的卡萨布兰卡黯淡下去了,连同那些明媚、鲜亮的颜色——蓝色的天空,白色的房子,红色的地毯,黄褐色的土墙,男男女女身上五颜六色的衣袍——失去了它们耀眼的色泽。此时的卡萨布兰卡,让位给了某种更为凝重的,几乎是黑白电影般的情绪,就像那部令人难忘的《卡萨布兰卡》,有着某种渴望、某种困惑,以及某种莫名的感慨。伴随着五六十年前的怀旧音乐,闲坐窗前看卡萨布兰卡的车水马龙如同电影画面般流转不息,那首动人心弦的《卡萨布兰卡》像清泉一样流淌在心坎上,回旋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任杯中的牛奶沫和薄荷叶聚散沉浮……卡萨布兰卡的浮生半日,就这样挥霍了不也很好?
奇异的清真寺
在卡萨布兰卡这个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城市,清真寺是最能代表这个城市特色的建筑,而卡萨布兰卡城中的这座哈桑二世大清真寺,就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
这座清真寺是由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提议修建的,因此也就被命名为哈桑二世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也是西北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清真寺。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歇尔·潘索承担了工程的设计任务,并于1986年7月破土动工兴建。经过3.5万名劳工和技术人员的日夜修建,终于在1993年8月竣工并开放,总投资达5.4亿美元。
现代化是这座清真寺最独特之处。在规模上,哈桑二世清真寺不是最大的清真寺;论历史,它也不是最悠久的清真寺。但是,哈桑二世清真寺有自己独特之处,那就是这是一座无与伦比的现代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镶嵌其间,给庄重的清真寺平添了几分生机。清真寺的大门由特殊的金属制成,可以抵御海水的侵袭,而且由电脑控制,自动开启,无须人工,这令许多来这里游览的游客十分好奇。好奇归好奇,哈桑二世清真寺对穆斯林完全免费开放,但是对于来参观的人就只能是一概拒之,想要探究这座神奇的清真寺的内部,只有获得特殊的通行证方可入内。
进入清真寺的内部,更神奇的地方展现在我们面前。五颜六色的大理石和马赛克,在四面墙壁上镶出阿拉伯人喜爱的几何图形。大厅内铺着红地毯,拐角处巧妙地摆放着一些精品饰物,在高达20米的巨型水晶吊灯的照耀下,更显得整个寺院富丽堂皇。再加上散布在寺院内的1000个大小不一的喷泉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宫女,使进入哈桑二世清真寺的信徒仿佛置身于华丽的王宫之中。
哈桑二世清真寺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长200米、宽100米、高60米,共分4层。底下两层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男人小净和祈祷的场所;中间一层面积为3550平方米,专供妇女祷告之用;最上面一层是活动屋顶,只要按动电钮,寺顶就会在几分钟内自动开启,阳光便直射寺内。想象一下,在如此浩大的清真寺内部,成千上万(可同时容纳10万人作祷告)的穆斯林虔诚地作着礼拜,阳光从开启的屋顶洒满大厅,怎一个“壮观”了得!200米高的宣礼塔,可通过楼梯或电梯直达其上,塔尖还装有激光设备,夜间设备打开后,35千米长的耀眼光束为穆斯林直指伊斯兰圣城麦加的方向。
寺内还设有会议厅和演讲厅、博物馆、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古兰经学院、可同时停放1100辆车的地下车库,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图书馆等附属建筑。其中,图书馆里珍藏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赠给哈桑二世清真寺的一本1000多年前的《古兰经》真本。
此外,该清真寺还配有先进的自动灭火装置、广播通信系统和监控系统,因此,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当今世界上设备最先进的一座清真寺。它为卡萨布兰卡这座享有“大西洋新娘”美称的城市又增添了几分诱人的魅力。
每天,宣礼塔上传出诵读经文的声音,居住在卡萨布兰卡的穆斯林,接受真主的召唤从四面八方赶来,虔诚地礼拜。此情此景,更增加了卡萨布兰卡这座北非小城的神秘感,让前来这里的人们欲罢不能。
第二眼美女
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来到古老的埃及,首先要看的就是著名的金字塔、尼罗河、神殿……没办法,这些景点实在是太出名了,即便是身在遥远东方的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对埃及这些地方神往不已,能有机会圆梦,当然要一睹其风采。但是,来到埃及,千万别忘了去亚历山大城,这个没有金字塔,没有尼罗河,没有阿斯旺、卢克索的神殿的城市绝对是令人惊艳的第二眼美女。
来到了亚历山大,你就会在这个非洲城市体验到地中海风情,这听起来确实匪夷所思。亚历山大的经济文化与埃及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即使是古遗址也多带有古希腊罗马的特征,在文化方面呈现多元化和兼容性,既不是正宗的法老文化也不是纯正的欧洲模式,所以,亚历山大又可让人了解到埃及文化的另一面。亚历山大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道十足的阿拉伯味道的地中海风景大餐。
亚历山大为埃及最开放的城市,据称有30%的外国人在此长住,西方的经济文化对其影响很大,明显区别于开罗等地区。城市景观较开罗更现代一些、西化一些,不像开罗、吉萨等其他城市那般邋遢,饮食、卫生及居民的精神面貌也让人感觉舒服许多。
亚历山大位于埃及的最北端,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已经有2300多年历史,人口500万,作为海滨城市,亚历山大的商业区、文化中心、政治和宗教场所基本集中排列于10多千米的漫长的海滨城建群落之间,即使旅游景点也多在临海地段。同样的地中海海滨大道,人们看不到欧洲国家海滨度假区的景象,10多千米的海岸线上,几处海滨浴场的沙滩加起来不足1000米,也许因为习俗,那里的居民不太需要海水浴。在炎热的太阳下,基本看不到日光浴者,偶尔看到几个嬉戏的青年人,女者皆穿遮肩及膝的衣服。此情此景,恐怕也只能在亚历山大这样有着特殊习俗的城市才能见到。
亚历山大的建筑多是欧洲建筑风格,清真寺高耸的宣礼塔和球状屋顶也饶有风味。最突出的是布塞瑞清真寺和阿布阿拔斯清真寺,临地中海矗立,浓郁的阿拉伯风情扑面而来。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形状酷似升起的太阳,建筑体现的依然是古埃及人信奉的太阳神文化,图书馆的外墙表面采用古老的象形文字浮雕,使现代与远古和谐地融为一体。
埃及的神话
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与其他奇观不同的是,它的建造没有宗教色彩,纯粹是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造,它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来往的船只。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这一悲剧,震惊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40年的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竖立在法罗斯岛的东端。它立于距岛岸7米处的礁石上,人们将它称为“亚历山大法罗斯灯塔”。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120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加上塔基,整个高度约135米。灯塔以白色大理石建成,塔楼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60米,里面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用来做燃料库、机房和工作人员的寝室;第二层是八角形结构,高15米;第三层是圆形结构,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灯楼。灯楼上面,矗立着8米高的太阳神赫里阿斯站立姿势的青铜雕像。整座灯塔都是用花岗石和铜等材料建筑而成,灯的燃料是橄榄油和木材。整个灯塔的面积约930平方米。聪明的设计师还采用反光的原理,用镜子把灯光反射到更远的海面上。这座无与伦比的灯塔,夜夜灯火通明,兢兢业业地为入港船只导航,它给舵手带来了一种安全感。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
14世纪,亚历山大城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摇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毁了这座古代世界的建筑奇迹。这座亚历山大城的忠诚卫士,这顶亚历山大城的王冠就这样消失了。又过了一个世纪,埃及国王马穆鲁克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埃及及其海岸线,下令在灯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并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埃及独立之后,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馆。
蒙塔扎王宫的花园,位于地中海边的台地,夕阳为其镶嵌上一层金边,连涌上海岸的阵阵波涛也改变了颜色,本来一道道雪白的浪花变成了橙红色的弧线,十分好看。蒙塔扎王宫的花园是一座带有佛罗伦萨风格的园林建筑,为王室的避暑地,至今花园里的王宫主体建筑还是不对公众开放。那里有频繁出现的主题字母“F”,因为过去的王宫主人认为“F”能带来好运气,他们的子孙的名字都以“F”开头。法鲁克王没有给新娶的妻子改名,他们给儿子起名时“F”被放到第二位,厄运于是降临,6个月后,法鲁克被废黜。听完这个故事,夕阳下的蒙塔扎王宫让人感觉更为神秘。
盖贝依城堡为15世纪苏丹盖贝依时期建造,原址是著名的托勒密灯塔废墟,修建城堡时还利用了废墟中的一些石块。
庞贝神柱也是一处不朽的难得一见的古遗址。神柱为粉红色的大理石柱,柱顶顶着雕刻有花瓣的石托。大理石柱前有两座粉红花岗岩狮身人面像。据说此处遗址原为神庙,391年被基督教徒破坏,神柱则保存了下来,大概是几百吨重的大理石柱难以摇撼之故。如此巨大的大理石柱是如何搬运来,又是如何竖起来的?即使是现代,要竖起这么沉重的石柱也绝非易事。
在亚历山大最大、最神秘的地下墓葬群孔姆索嘎法地宫,人们可以通过1800年前的罗马墓葬群文化了解一些罗马历史。参观孔姆索嘎法地宫要沿着一条曲折的阶梯,走进一座多层地下建筑物,里边有宴会厅,为祭拜和宴飨死者的处所,此外有数层摆放石棺的墓室,有如迷宫。底层中心墓室的装饰图案为罗马与埃及特色的混合体,墓室中站立的狗头人身阿努比斯神像和鳄鱼头人身索贝克神像则穿着罗马百夫长的服饰。
到了今天,亚历山大人仍十分珍惜罗马时期的文物,从现有展示的文物以及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来看,信奉伊斯兰教的埃及人并没有排斥异教而回避历史。
热恋狮城
新加坡也被称为狮城,市中心的鱼尾狮雕像就是这座城市的标志,鱼尾狮已经变成了这个国家具有图腾意义的符号。
鱼尾狮的造型有趣而且极富创意,全身洁白、双眼含笑,毛发丰美、鳞片鲜活。白色水花日夜不停地从狮口喷洒而出,流向河水、奔向大海。而最初鱼尾狮只不过是一个商用标志,它是在1964年由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布仑纳设计的,1966年旅游局把鱼尾狮注册为它的商标,并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
鱼尾狮的设计构思出自《马来纪年》中有关山尼拉乌他玛发现新加坡的传说。11世纪时,这个海岛原称为淡马锡,有一天,王子山尼拉乌他玛乘船巡视,来到这里,上岸时看到一只黑头赤胸的异兽,随从告诉他那是狮子,于是他便把小岛命名为狮子城。至于鱼尾狮塑像的鱼尾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着当年漂洋过海,南来谋生求存的祖祖辈辈们。
随着新加坡作为旅游胜地的知名度逐步提高,鱼尾狮塑像便成为了吸引外来游客拍摄“到此一游”照片的最佳镜头。由于具有显著的表征性,这个原属商用性质的标志,因而从旅游的层次,逐渐扩大,提升至无所不在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甚至最终被图腾化和神圣化起来。
如今的新加坡城,如同鱼尾狮雕像一样,处处散发着活力和迷人的风采。
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购物天堂”新加坡。这个名号,新加坡可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在新加坡,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应有尽有,涵盖了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各种需求。每年六七月份销售旺季,“新加坡热卖会”均有降价商品,这时购物者可以以“跳楼价”买到不同品种、不同款式的各种商品,包括由名家设计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