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就没有想过我会再爱上谁,以为自己的心死了就不会再复活了,可现在我再为她心动,甚至更于以前,也许是爱的更深,所以更小心受伤害,自己总说患得患失,好想好果可以不要那么爱她,不要那么再乎她,也许自己会好过点,但是现在都不可能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已经不由自主了,为了她笑我会笑,为了他难过我也会难过,以一次让别人主寄了我的喜怒哀乐,从意识上讲不能这样,我承受不了更大的伤。
天和人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开始可能只是用于比喻,《易?象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说天象运转很快,君子也要相天一样,自强不息。而在《易?系辞》上更加扩大了,认为圣人在各个方面都和天相应,都效法天。为了说明天人关系,《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在这里,天地从来就有,后来派生出万物和人,人既然是天派生的,因此就要像天、则天、顺天、应天。
北宋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天地和人都是气聚而成。天人合一,一就是气。气处于安静的时候,没有形体,也无法感觉,这就是太虚,天。所以叫“无感无形”,人和物接触产生感觉,物为客形,对物的感觉为客感,张载说:“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天是太虚,是无法感觉的无形的气,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气聚而成的客形,是可以感觉的。尽性者,指透彻了解事物本性的人。也就是说不管事物能否感觉得到,只要透彻的了解了事物的本性,就会知道世界是有统一性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回事,既天人合一。
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现代大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最基本含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