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和你预先确定的目的紧密相关,那么你就成功避免了成为“包打听”型刺探。不要问一些你不需要的或者没用的信息。除非回答者自己提出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解释这一问题和你们访谈目的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的重要性。否则,回答者不会主动满足你的好奇心,并提供丰富而确切的答案。这类问题前后没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例如:询问一些人口统计资料,像年龄、收入、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等,这些问题通常是在访谈开始(检验回答者是否具备接受访谈的资格)或者结束时提出,而不会发生在访谈中间。在访谈的最后提出此类问题似乎更可取,因为此时此刻,你已经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建立了威信。在应用此类问题时,我们要注意的是:
●确保所有问题都是相关的、必需的。
●向回答者解释所提问题与访谈主题的相关性。
●小心措辞,避免使用一些莽撞的、令人反感的语言。作为回答者,不要对问题的相关性持怀疑态度;提问者可能是基于某种合理的或者重要的原因才提出该问题。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你来说明显不相关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则正好相反。例如:在你刚刚和日本人打交道时,他们可能会问你一些个人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可以了解回答者的一些很重要的特性,包括脾气秉性、知识、技能和背景等。在日本人的聚会上,你可能会被问到以下问题:你是在哪里出生的?你在哪儿受的教育?你认为日本食物怎么样?你能讲日语吗?你有什么爱好?如果你认为这些问题很奇怪,涉及了个人隐私,并且与访谈的目的毫不相干,那么你就太过武断了。
智力测验
请记住一点:不要把申请者、谈话主体、当事人、雇员或者病人当作应试者来看待,对他们进行智力测验。你的访谈对象拥有一定的知识,能轻松而又机智地应对你的提问。而超出回答者知识水平的问题会造成尴尬的局面或者引发怨恨,因为谁也不想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没有知识,消息不灵通,没有教养,或者没有才智。反之,低于回答者知识水平的问题会侮辱回答者的聪明才智、经验阅历或者身份地位。
关于智力测验型问题,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提问时涉及的信息的含义应该是在常识性范畴或框架背景内,例如“英镑”优于“盎司”,在咖啡前面用“杯”比“壶”好得多,看电视的时间按“每天”多少小时来计算比以“月”或者“年”计算更为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回答者宁可给出捏造的或者不确定的答案也不会承认自己的无知。
●判定回答者在某个领域属于外行、新手还是专家,从而避免提出过于简单或者复杂的词语、解释说明和要求。
不要指望被访者掌握你想知道的所有信息。我们都不是全能的专家,在我们熟悉的领域里也有被遗忘的角落,更何况还有很多领域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相当多的中国人并不知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发挥着作用,也就不晓得在哪些问题出现后去寻找哪些部门来寻求解决。另外,一些网络时代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渗入了人们的各种言语交流之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晓得这些词的技术缘起,或者是原初的各种含义,比如,“博客”、“播客”、“纳米”等等。
除非绝对必要,否则提问者不能把触角伸向难以接近的领域去挖掘信息。
不能问、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类问题着重挖掘情报信息和感情世界,很多回答者受到社会、心理或者环境的约束,不能够畅所欲言。举例来说,我们从小就学习要谦虚而不要夸耀。如果提问者让我们评价一下自己的美貌、才智、创造力、慷慨或者勇敢,我们会摆出一副震惊而束手无策的姿态,或者嘴里说“是“的同时摆出夸张姿态,把它当作一个玩笑来看待。我们也懂得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讨论合适的话题“。所以,在一些鱼龙混杂的群体中,在公共场所,在一些宗教或者社交场合,我们不会讨论一些特定的话题。有些话题除了个别情况外,都被人们视为禁忌,如性、个人收入、宗教审判以及某些疾病。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要注意的是:
●措辞谨慎,尽量减少回答者社会或者心理上的束缚,不要冒犯他。
●解释这些问题必须被提出来的原因。
●推迟提出敏感性问题和禁忌问题,直到你已经营造了轻松的谈话气氛,与对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性别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的或者心理的可接近程度。研究表明,女性会透露更多关于他们自己的信息,使用较多描述心灵或情感的动词,讨论得更多的是他们的个人生活而不是事业、工作,更容易表达通过充分准备和仔细思考来避免陷阱。
内心感受,更多的去谈论别人的成就而轻视自己的。她们更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④。就像第2章讨论过的,文化不同,导致谈话中可以接近的领域也有所不同。在决定什么应该问,什么不能问以及怎么问之前,尽可能地了解被访者才是明智之举。
你不一定要根据互动反馈的情况临场思考,提出问题。你完全可以在访谈开始前,安排计划好大部分问题,避免一些通常的提问陷阱。在谈话过程中,要仔细措辞,深思熟虑后再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很恰当的开放型问题后,不要再重复啰嗦,而是停下来给回答者足够的时间;注意避免或谨慎使用极端性提问;只问一些必需的问题;提问要适合回答者的水平;留心所提问题和答案中的可接近因素。总之,你要谙熟常见的提问陷阱。这样,在访谈中一旦发现问题,你可以及时地悬崖勒马,做到有惊无险。
小测验3以下这些提问中存在着哪些陷阱?
下列每个句子当中都存在着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常见的提问陷阱:两极性圈套、设置闭合开关、双管齐下式探查、诱导性施压、猜谜游戏、”是“或”否“应答、”包打听“型刺探、盘问测试以及那种不能问、无法回答的问题。识别提问中的陷阱,并将其改述成令人满意的提问。同时注意避免在改动后的提问中设置新的陷阱。
1.你是你所有兄弟姐妹中最聪明的吗?
2.你想得肺癌吗?
3.(针对杂志读者提问)对于与卡通相关的版权法,你都知道些什么?
4.当你为家具抛光时,你的呼吸就出现问题了吗?
5.(对别克汽车经销商提问)你认为别克车好吗?
6.给我讲讲龙卷风。它很吓人吗?
7.你喜欢这个州长候选人吗?
8.你的父母亲好吗?
9.(对应聘者提问)你在阿拉斯加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10.你将投票选举,是吗?
小结
访谈参与者可以在种类繁多的提问方式中进行选择,每种提问都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作用以及缺陷。知道选择哪类提问方式以及如何应用,是访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每种提问都有三个属性,它们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初级的还是次级的;中性的还是诱导性的。开放性提问是为发现大量信息而设计的,而封闭性提问则针对特定的少许信息。初级提问可以展开一个全新的主题或者主题下的一个次级话题,而次级话题则是要挖掘更多的信息,解释说明、澄清或者核实信息。中性提问可以让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回答,而诱导性提问则尽力促使回答者给出提问者想听到的答案。
措辞正确地表达意思是得到信息的必备要素。如果我们在提问前小心措辞,仔细思考,我们就可以避免这些常见的提问陷阱,像两极性圈套、设置闭合开关、双管齐下式探查、诱导性施压、猜谜游戏、”是“或”否“应答、“包打听”型刺探、智力测验以及那种不能问、无法回答的问题。
不论对于提问者还是回答者,这些关于提问的知识都是职场或事务往来中应该掌握的工具。一旦你掌握了提问的类型、独特的用法及其优缺点,你就可以在实践中应用完美的访谈技巧,为之陶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仔细阅读下面的对话,识别这其中的提问分别属于我们讨论过的哪种类型。
提问者:父亲告诉过我,二战期间,你曾经在空军服役。你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呢?
回答者:事实上,我是陆军航空兵。因为直到二战后美国空军才正式创立,我想是在1948年。
提问者:原来是这样,我不知道。那你是什么时候加入这个航空大队的呢?
回答者:1943年秋天。提问者:你为什么在珍珠港事件后才入伍呢?回答者:在1943年以前,我一直在高中学习,我还太小。我的父母亲对于我不去上大学而应征入伍并没有感到很意外。提问者:你选择进入空军部队而不是陆军?回答者:是的。我想在天空上飞而不想窝在霰弹坑里。提问者:你在哪里接受的训练?训练都包括什么?回答者: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附近的军事基地接受基本训练。然后去了阿拉巴马州学习射击,并且第一次体验了B24飞机。提问者:给我讲讲射击学校。回答者:我们在那里学习关于50口径枪支的一切知识。我们甚至蒙着眼睛,也能拆卸、修理它们。我们在靶场支起三脚架练习射击,以此来体验战争,并排除故障。
提问者:嗯哼?回答者:我们坐在高速行驶的平板卡车后面的车厢里,学习怎样击中移动的目标。他们发给我们滑竿式霰弹枪,然后我们要在行驶中向一些被抛向天空的泥鸽子射击。
提问者:这对于有打猎经验的你来说,并不困难吧?回答者:这是很不一样的。打猎只是一边走,一边射击。而我们那时是在行驶的卡车车厢里,被猛烈地撞来撞去。提问者:你是什么时候乘船去英国并执行第一次轰炸任务的呢?回答者:是在1944年初。提问者:你到达那里后立即就执行任务了吗?回答者:噢,不。我们用了几个星期来适应新型的B24战斗机、飞行中队和庞大的队形。提问者:你记得第一次轰炸德国的情景吗?回答者: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提问者:你当时害怕吗?
回答者:只有傻子才不会害怕。要知道敌军的飞机就在海峡那边等着我们,还有重量级的高射炮。你要是背上它,走都走不动。
提问者:(沉默)回答者:在我们接近德国本土前,有两架飞机掉下去了。我们遭遇了高射炮的猛烈袭击。在回来的路上,我眼睁睁地看见解放者号,我的一个好朋友的飞机,爆炸后,燃起了熊熊大火,最后消失在烟雾中。
提问者:给我讲讲你是怎么回到基地的?这个航程是不是很漫长,好像永远到达不了呢?
回答者:是的。我真的很高兴能看到英国的海岸线。提问者:你执行过多少次飞行任务呢?回答者:在我被击中前,一共有23次。提问者:你是被德国的战斗机击中的吗?回答者:不,我想是高射炮。提问者:情况很糟糕吗?回答者:比我的很多战友遭遇的要好。提问者:我明白了。
回答者:一些炮弹或者飞机的碎片刺进了我身体的右侧和大腿。我在英国的飞行生涯至此结束了。
提问者:关于你的战斗经历,你还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回答者:我只想说它并不像很多电影和书中描述的那么辉煌。从头到尾,我们只是在尽力死里逃生。提问者:谢谢你和我谈了这么多。我发现你的经历很有意思。
回答者:不用谢。这些记忆终身难忘。
作业
1.观看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或一些省级卫视的访谈类节目(如“鲁豫有约”、“新闻会客厅”等),识别对话中句子的类型。什么类型的提问在访谈中起了支配作用?提问者使用了哪些次级问题?在谈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提问陷阱?
2.准备两组提问,每组各十个。其中一组全部都是中性提问,另一组则至少包括四个诱导性提问。用以上两组提问分别采访两个人,看看这两组不同类型的提问会分别得到怎样不同的答案。看看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以及职业各不相同的人对这两组提问的反应有什么不一样?
3.围绕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极端性的问题。采访三个人,他们分别是你的朋友或者家庭成员、你认识的人和一个陌生人。在他们当中,谁会给你封闭的、极端的答案,谁又会无视问题的限制,详细地回答问题呢?你怎样解释这些不同的反应?通过这些访谈,你又掌握了哪些关于封闭性提问的知识?
4.录制一些深度访谈节目,像“高端访问“、”面对面“,看看你是否能在其中发现常见的提问陷阱。这些问题哪些是故意的哪些又是无意被提出来的?这些提问怎样影响了被访者的回答?它们又是怎样影响整个访谈的气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