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徕渠,古名叫唐梁渠,群众习称唐渠。宽50米左右,全长320多公里。在此渠开设支斗渠700多条,流经青铜峡市(县级市)、中宁县、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平罗县、惠农区的34个乡、235个行政村、1733个自然村、10个国营农场,灌溉面积120多万亩。在宁夏境内古渠中唐徕渠是最宽、最长的一条渠,也是全国最大的古渠之一。渠的全程有22座闸门、56座桥、19个排水涵洞。
唐徕渠实际创始时间是在汉代时期,当时也没有具体命名。唐朝时期经济比较发达,对此渠进行了拓宽、延长,并招来了许多垦荒者,扩大了灌溉面积,非常受群众的欢迎,随命名为唐徕渠。
传说唐王派大将敬德来宁夏拓修渠道时,来到黄河边视察。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吃着干粮审视着黄河。突然间,黄河中间掀起一个巨浪,他的坐骑宝马受惊,拼命向北跑去,从青铜峡一直跑到惠农区的黄河边。宝马的缰绳拉了一道很深的、弯弯曲曲的壕沟、黄河的水就沿着这条沟自流到惠农县。经过长时间流水的冲刷,就形成了这条渠。现在唐徕渠从青铜峡到惠农区还有很多关于马的桥名。如饮水桥(马到此处喝水)、马嘶桥(马到此处叫了一声)、马滚桥(马到此地打了一个滚)、宝粪桥(马到此地拉过粪,现叫宝伏桥)、马达桥(马跑到此处把马达子掉落在此处,现叫满达桥)、马鞍桥(马鞭子掉落的地方)、占马桥(马在此处停了一下)等十几处。
第二大古渠,汉延渠,古名汉源渠,习称汉渠。渠首在青铜峡出口西岸至惠农县。开渠年代为西汉时期,渠全长330公里。开设大小支渠442条,灌溉面积120余万亩。
美利渠,原名蜘蛛渠,是宁夏平原引黄自流灌溉的第一渠。渠首在沙坡头枣园村,全长110余公里。设支斗渠268条,灌溉着中卫市河北地区的25万余亩的农田,占全市平原灌区总面积的75%。据乾隆《中卫县志》记美利渠的开创年代失考,近年来,经专家学者研究认为美利渠的开创年代应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和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关于美利渠在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中卫市黄河两岸的大片农田还是靠天吃饭的旱田,人们守在黄河边还是等着天上下雨,才能有个好收成,遇到大旱之年就颗粒无收。有一年正赶上大旱,庄稼被晒的干巴巴的。男女老少挑的挑,抬的抬,从黄河里取水浇庄稼,大人小孩磨破了肩膀,磨破了双脚,总算是保住了禾苗。到了中秋节,为了感谢黄河之水,村民们摘来了很多甜美可口的西瓜、葡萄、枣、梨,又做了大月饼、馍和很多好吃的,坐在沙坡头上面,面对黄河赞美着黄河水如何如何的好。但是怎样才能把黄河水引上来浇灌农田呢?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直谈论到深夜。这时,突然听到黄河中间一声巨响,大家朝响声一看,只见一匹白马从河中间钻出,马身上两侧各长一个大翅膀,飞跃在空中,马上面还坐着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姑娘身着长长的白裙,裙子上面绣着蜘蛛型的花卉,她浑身珠光宝气,并向大家走来。姑娘问大家:“你们在议论什么呢?”大家说:“今年多亏了黄河水,才有了好的收成。”姑娘又问:“那么今后你们怎么办呢?”大家一个个愁眉苦脸,谁也回答不上来。姑娘看着大家,发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只见她把马缰绳往河中间一抛,骑着白马沿着河北岸飞奔而去。等大家回过神来,往河中心一看,河的中心泛起了一道白印,把黄河的水分为了两股。北边的一股水抬高了许多,向农田方向冲去。这个消息传到了当地官府,当地官府组织全县老百姓,在高处深挖开通,凹处取土加堤。经过苦干就形成了一条灌渠。因为姑娘穿的裙子上面绣有蜘蛛的图案,就取名蜘蛛渠,明嘉靖年间更名为美利渠。河中心的那道白印就叫白马拉缰。
西夏渠。西夏渠的渠首在中卫市沙坡头,渠尾在镇北堡影视城。是美丽渠、跃进渠、西夏渠三条古渠经过扩建和延伸的一条灌渠。这条灌渠从沙坡头分引黄河水,依傍贺兰山贯通宁夏平原南北,全长207公里,设计总流量每秒16立方米,控制土地总面积100多万亩,规划节水高效灌溉面积46万多亩,开发沿山公路两侧荒地21万多亩,并使西干渠灌域的25万多亩扬水灌区和机井灌区变为自流灌区,每年可减少扬水、机井耗电2000万千瓦时。该渠扩建于200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