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所谓的“权威”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也不是科学技术的顶尖人物,而是从一个初中生的视角,对同学中的能人,一个自知不是其对手的人的称谓。
记得是“初三”春季运动会时,班级给我报了个男子百米的项目。我前面文章中有按班级、学生的年龄、个头组成“双大”“双小”的提法,到初中自然还是那个样子。当时“初三”六班有个“姜”姓同学,那年他已20岁了,个子虽然不高,但短跑速度极快,小学运动会时,他就是全区60米、100米两项第一的必得人物。因此,让我这个“双小”跟这样的人物一起跑,明显是起“陪衬”作用。因此,从体委给我报名第一天起我就一直不同意,也没有参加任何训练,没做任何准备。
开运动会那天,我也是抱着“弃权”的准备,谁知广播检录时,当时的班主任,是位教物理的南方女教师点名叫我下场。我刚想解释几句,但我从这位女老师发急的脸色和语调知道说也白费,再者总得给班主任老师一个面子,也别影响班级纪律奖(那时没有精神文明奖一类的称谓)。但我下场肯定是“石块扔到水里——一沉到底”,没有任何“露脸”的希望。我怏怏地去检了录,看见那几位比我高一个头、大几岁的外班运动员,特别是看姜同学那冷峻、藐视一切的眼光,我已感到“倒第一”非我莫属了。由于有了这种心态,我既不穿钉子鞋,又不光脚板,还是穿平时母亲给做的那双布鞋,可想而知,我当时的“装备”就差人一等。其实,我要是早有下场的准备,跟别的班的同学换穿一双钉子鞋也是有这个可能的,但我压根就没想,自然也没借。所以,没脱鞋就是想应付一下,不然张罗半天还是跑不好,不如就“原装”算了。
“各就各位——”发令的老师已站在发令的黑圆牌下边,慢慢举起手中的发令枪,我的腿有点哆嗦,其实我过去起跑从没有这种现象。“预——备——”就在那一刹那,我想拼一下,看看到底怎么样。“啪!”枪响了,我用力向前冲去,但还没跑几步,我的鞋就不跟脚了,我眼看着左右两边的运动员已跃出我前面一两个身位,这一瞬间我想把鞋甩掉,但马上意识到不行,我知道我没希望了,接下来就看前面的运动员奋勇争先,蹬地咚咚响,离我的距离越来越大,我只好跟着跑,再也不用拼了……
感悟
我的短跑素质是很好的,小学“高顶低”全区第一,读大学时运动会上我主动报了男子百米项目,我那组有学校百米运动队的运动员,但那时已没有“双大”“双小”的差距,赛前我就想与他比试比试,看他能有多快。起跑时,他使了个招——“大喊”一声,想震慑一下周围的人,但我一心只想争个高低,对我毫无影响,到终点时我俩几乎同时冲线。我当教师后,学校开运动会,我与学校几名体育教师共同参加百米赛,我的成绩是12秒3,我竟超越了几名体育老师,令在场的学生一片哗然。初中那次比赛,除了“双大”“双小”的原因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输在战前没信心,战中无准备,在“权威”的阴影下,我不战自溃。所以,干任何事情,事前没决心,没信心,实践的过程就“无心”,无心自然无力,无力自然无功。如果初中那次我有感悟后的这种心态,我想我与“姜同学”也差不了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