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午12时30分,安理会通过阿以停火协议,规定在当天下午6时生效。以色列抢在停火时间前,占领了戈兰高地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至此以色列才宣布全面停火。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六·
五战争”宣告结束。
在为期6天的战争中,埃叙约三国军队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损失惨重,共死亡官兵5万多人。以色列仅以不足1000人死亡的微小代价,迅速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共计6.5万多平方公里的以色列侵占土地示意图土地。这些领土是以色列战前土地的4倍。同时也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成为新的难民。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自6月5日起侵占的土地,但以色列拒不执行。此后阿以矛盾更趋尖锐,美苏对中东的争夺愈加激烈。
以色列军队之所以能以劣势打败处于优势的阿联军队,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握和利用了阿军的重要情报。以色列利用阿军通信密码,指挥孔蒂拉的阿联重炮部队向自己的军队开炮,向援送弹药和汽油的车队发送假命令,使车队误入阿军自己布设的地雷区。由于命令来自四面八方,使阿方无法判断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只好按兵不动,被动挨打,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一天是阿拉伯人的节日,这一天也是犹太人的绝对体息日,谁都认为两者在这一天是万万不会挑起战火的。但事实上,人们都想错了。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
——十月战争
十月战争是第四次中东战争,指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配合下,发动的一场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因战争爆发的10月6日为犹太教“赎罪日”,战争期间又值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埃及一心想收复失地。苏联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渗透。美国则大力支持以色列。美苏在中东的较量中为避免直接对抗,力图在中东制造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埃及经济上无法承担不断增长的巨额军费,政治上则加剧了国内矛盾。
1970年继任埃及总统的萨达特提出通过有限战争、以战迫和的战略思想。1972年5月,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后,苏联决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计划。苏联的举动引起埃及的极大愤怒。7月8日,萨达特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埃及的使命,要求2.1万名苏联军事人员在10天内离开埃及;苏联在埃及的一切军事设施,或者卖给埃及,或者全部撤走。这一举动,是埃及摆脱苏联控制,突破“不战不和”局面的重大步骤。
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埃及颇为有利。1973年5月非洲首脑会议和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都作出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许多国家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1973年,正值西方发生能源危机,对阿拉伯产油国的依赖加深。埃及、叙利亚国内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情绪高涨。这些有利的情况,使埃及、叙利亚最高领导集团下定决心,乘联合国召开23届年会之际,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向以色列发动进攻。
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埃、叙制定了多种迷惑以色列的措施。1973年10月6日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防御工事的沙垒中,突然发生两声巨响,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间埋入水下的两个炸药包爆炸了,它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紧接着,埃及、叙利亚军队同时进攻以色列。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这一天发起进攻。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营中,前沿士兵很少。埃、叙就选择了这一天突袭。
战争伊始,埃军以突袭方式抢渡苏伊士运河,一举突破了以色列的“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线,向西奈地区纵深挺进。同时叙军也在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军队的配合下,突破以军防线,收复戈兰高地大部分地区。而巴勒斯坦游击队则在占领区频繁出击,牵制敌人兵力。
阿拉伯产油国则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以色列不仅在军事上损失惨重,在政治上也陷于困境。然而由于埃叙军队在“通过有限战争迫使以色列议和”的战略思想限制下,未能及时扩大战果,反而停止进攻,以至给以色列有机可乘。
10月9日起,以军向埃叙军队反攻。以军先是集结重兵在北线突破叙军阵地,重占戈兰高地及重镇库奈特拉,打开了通向大马士革的道路。随即以军在获得美国大量军火补充后,又集中全力对付埃军。
10月14日6时,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进攻,随后,以装甲师、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集中3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坦克,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10月16日以军偷渡苏伊士运河,进入埃军后方,切断埃军供应线,对开罗造成直接威胁。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关于就地停火的338号决议。埃及和叙利亚在战场上受挫,外交上又受到超级大国的压力。
10月22日和24日,埃及和叙利亚分别接受停火。以色列也在22日接受停火。至此,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0多人。双方战争消耗在50亿美元以上。通过这次战争,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公里一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战争中死亡的埃及士兵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叙利亚除戈兰高地得而复失外,又
丧失770平方公里的领土。
然而十月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政治上,它是一次冲击,打破了阿以关系的僵局。战后双方开始就用土地换和平的可能性举行了谈判。在军事上,则显示出战争的导弹一电子时代的到来。
十月战争前夕,埃军总部怀疑某地设置了雷区,为了探明虚实,埃及情报局把这项重要侦察任务交给一个名叫萨拉赫的15岁牧羊少年。他带着一对山羊来到了目的地,用石块将山羊赶进怀疑的雷区,自己坐在一个小山包上观察两只山羊的动静。山羊走着走着,忽然,“轰隆”一声,一颗地雷爆炸了,踩雷的山羊血肉横飞,另一只山羊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后也因触雷而粉身碎骨/就这样,埃军仅仅付出两只羊的代价就探明了这项有重要意义的情报。
时钟刚刚敲过7点,突然邮电大楼“轰”的一声巨响。划破了山城宁静的夜晚,通讯联络一中断。紧接着,街头晌起隆隆的坦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