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入侵波兰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事,也是德国和英法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希特勒早在1925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露骨地提出了要沿着德国古代条顿武士开拓的道路向“东方进军”,从波兰、俄国取得大片领土,作为争霸欧洲和世界的主要起点。1939年4月11日,希特勒签署的《关于1939—1940年武装部队统一训练》的指令中,明确指出“建立德国武装部队的主要目的,仍然取决于同西方民主国家无法调和的矛盾。‘白色方案’(德国进攻波兰的军事行动代号)只不过是进行这些准备的初步措施”。
希特勒之所以把进攻波兰看作是与英法争霸的第一步,是因为波兰地处中欧,战略地位重要。占领了波兰,就可以消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并取得侵犯苏联的通道。同时,还可以掠夺波兰丰富的粮食和矿藏、发达的工业和大量劳动力。这一切将大大增强德国的作战能力,使之能与英法长期作战。
德国不费一兵一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就把侵略矛头对准波兰。从1938年10月起,德国接二连三地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蛮横地要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自由市,让德国修建一条超级公路和复线铁路,穿过波兰走廊,把德国同但泽市、东普鲁士连接起来。这些遭到波兰政府的拒绝。于是,德国决定用武力迫使波兰就范。1939年4月3日,德国秘密地制定了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4月11日希特勒正式下达“白色方案”,命令德军务必在9月1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1939年8月31日,德军进入德波边境的前沿阵地。中午12时半,希特勒发出了进攻波兰的第一号作战指令,当晚,一支身穿波兰军装的德国党卫队,冒充波军,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在广播德军进入波兰里用波兰语辱骂德国。接着全德国各电台歇斯底里大发作,宣称“德国遭到了波兰侵略”。9月1日拂晓,德军大举人侵波兰。德国出动1400架飞机对波兰的主要机场、交通要道、部队驻地、通讯枢纽、行政中心和主要城镇进行狂轰滥炸,6000门大炮向波军前沿阵地连续轰击,为德军快速突击开辟道路。接着,德军分两路,从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进攻首都华沙。
波兰当局对德军的突然袭击,丧失警惕,缺乏准备。虽然波兰在1939年4至6月间制订了对德作战的《西方方案》,但没有人认真执行。在西部边境构筑防御工事和防空部署的计划,8月底才批准。波兰政府醉心于英法给予他们“保护”的诺言,又害怕德国指责波兰挑衅,直到临战前夕才宣布全国总动员。波军共有42师,真正做好战争准备的不过30个师,约占现役军人的2/3。因此,战争一打响,波军十分被动,仓促应战,结果损失惨重。第一线的.500架飞机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大批汽车、大炮和其他辎重被摧毁,通讯设施被破坏,指挥系统陷入瘫痪,部队联系中断,前沿波军溃败不堪。两天后,北路德军攻占但泽走廊,并从东普鲁士南下,直指华沙。南路德军楔人西南工业区,向波兰腹地推进。波兰处于万分危急之中。
为了挽救危机,波兰当局向英法政府频频呼救。然而,英法却按兵不动,出现“静坐战场”的奇怪局面。当时,德军在西线只有26个师,英法拥有115个师的兵力,如果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德国必将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但是,英法执行所谓的“绥靖政策”,企图把祸水东引,让其军队在钢筋水泥工事背后,静坐不动。
英法军队的“静坐”,使德国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波兰。德军以每天五六十公里的速度向前挺进。9月6日,德军攻下波兰的第二大城克拉科夫。9月8日,德军坦克出现在华沙的外围。波兰当局失去了对战局的控制,各条战线出现土崩瓦解之势。9月17日,德军南北两路在华沙以东的布列特一托夫斯克附近会师,形成对华沙的包围,波兰政府于9月16日逃往国外。
尽管波兰政府临阵脱逃,波兰人民却决心抵抗到底,表现出了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在波兹南、格但尼亚、西里西亚等战略据点,爱国人士与波军一起,跟德军展开殊死搏斗,表现最突出的是华沙保卫战。9月8日,当德国坦克到达华沙近郊,企图突人市中心时,遇到华沙军民的顽强反击,德军无法一举拿下华沙。9月10日,德军改用几面迂回包抄华沙的战术。9月12日,希特勒亲临阵地督战。但是,英勇的华沙人民不畏强暴,积极构筑街垒,组织救护队和消防队,成立了有6000多人参加的工人自愿旅,与华沙守军并肩战斗。华沙军民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德军猛攻,坚持激战了20多天。9月28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华沙陷落,波兰最终失败。几天后,波兰其他战线的守军也被击溃。150万军队全部覆没。
德军的闪电行动终于奏效了,他们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使波兰全境失陷,’国家灭亡。号称陆军居欧洲第五位的波兰就这样覆灭了。
希特勒有个陋习,喜欢把刀子放入口中,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怪毛病改掉。希特勒每天要吃大量的蛋类,他的厨师以101种不同的方法给他调制。希特勒还讨厌与别人做身体的接触,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例如在仪式上,才会和人家握手。由于手臂的肌肉不发达,胸肌也不发达,希特勒平时显得软弱无力。正因为如此,他在公共场合从不脱下外衣。
在丛林中洁白的鸟儿自由自在,上下翻飞,因为这里是它们的天堂。远处传来沉重的脚步声,一时间惊动了林中的小鸟。它们展开伶俐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布谷鸟”与“北方熊”
——苏芬战争的争斗
苏芬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为了夺占苏芬边境的卡累利阿地峡,以改善其北方大城市列宁格勒安全,而对芬兰发动的一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边界战争。
苏联和芬兰之间早存介蒂。历史上,芬兰是瑞典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1808年俄瑞战争后,成了沙皇俄国的一个大公国。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在德国的援助下独立,成为一个中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18年,苏维埃的武装人员参与了芬兰共产党推翻现政府的活动,遭到镇压;1922年,数千芬兰人又参与了苏联卡累利阿地区的暴乱。两国遂成为敌对国。1932年,两国调整了相互关系,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西方列强始终把芬兰视为对付苏联的一个筹码,不允许它与苏联密切联系。在这些列强的援助下,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专门对付苏联的“曼纳尔海姆防线”。
德国侵人波兰后,苏联面对威胁,着手建立东方战线。到1939年10月,通过签订条约,苏军进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稍后,苏联和芬兰谈判,要求把靠近列宁格勒地区的芬兰边界后撤二三十公里,使列宁格勒处于重炮射程之外,并租借汉科港30年。作为交换,苏联把面积大两倍的东卡累利阿让给芬兰。对此,芬兰政府没有答应。苏联便决定诉诸武力。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起先,苏联政府认为芬兰会屈服于苏联的武力。战争爆发后,仍然认为战争会轻易地结束。但事实并非如此,战争持久地进行着。芬兰人表现得十分善战。他们在卡累利阿地峡沿着“曼纳尔海姆防线”出色地部署了防务,使苏军经过这条重要的战略通道向前推进的企图归于失败。苏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事实上,“曼纳尔海姆防线”是很难攻陷的,苏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到了冬天,苏军改变了战术,决定绕过卡累利阿地峡,从拉多加湖袭击没有防御工事的北方。但当苏军试图从背后袭击时,很快发现自己的处境更加困难了。
芬兰人本是一个生长在北方而又喜欢体育运动的民族,他们几乎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已学会滑雪。于是芬军组成了用速射步枪武装起来的非常机动的滑雪队来对付苏军。苏军也企图组织类似的滑雪队作战,但终于失败了。芬兰人在森林里用游击战术对付苏军。他们身披白色斗篷,以树枝作掩护,象“布谷鸟”一样与苏军周旋于林中。为此,苏军付出了沉重代价。与此同时,芬兰军队在海战中也取得了优势。
苏联领袖斯大林对此非常震惊,他撤换了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和负责指挥的麦列茨科夫,派基辅军区司令铁木辛哥指挥作战。苏军吸取了教训,决定不去包围袭击其后方,而从正面进攻摧毁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工事,从而发挥其武力上的优势。苏军集中大量炮兵、空军和步兵,对芬兰防线进行了猛烈地进攻。在苏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芬军的“曼纳尔海姆防线”终于被摧毁,遭到了严重失败。
在战争期间,芬兰虽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国的援助,但德国当时正忙于准备入侵西欧,不愿意激化与苏联的矛盾,因此,对苏芬冲突采取观望态度。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芬兰,但瑞典与挪威因害怕德国把战火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拒绝英法军队过境。直到1940年2月,芬兰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400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但这时芬兰已陷入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地步,无济于事。
最后,芬兰政府请求停战,双方进行和谈。1940年3月12日,双方签订《苏芬和平条约》。规定整个的卡累利阿地峡同维堡城,维普里湾及其岛屿,拉多加湖的西北岸,马尔卡日尔维以东的领土都包括在苏联境内,芬兰的汉科半岛以30年为期租给苏联为海军基地(后来苏联撤回了租借权),芬兰在北极以外的水域内不保有军舰或其他武装船舶。同年10月11日,苏联和芬兰又签订关于亚兰群岛的协定,芬兰在协定中“保证废除亚兰群岛的军备,不再设防,亦不将该群岛提供给其他国家军队”。
《苏芬和平条约》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它使芬兰一下子丢掉了1/10的土地,军事利益和政治利益损失得更多。苏芬战争虽然在1940年3月13日12时正式结束了,但两国的矛盾并未了结,他们之间的仇恨更深了。
苏芬战争的结果虽然是苏联获得胜利,但它却付出了上百万人的生命,经历了严重困难和巨大损失。同时,这次战争暴露了苏军的弱点,助长了希特勒对苏联进攻的气焰。
芬兰(Finland)原本是瑞典人的用语,他们把芬兰人称为芬(Finn)人,加上一个“land”,就成“芬人居住的地方”之意。由于芬兰长期受瑞典统治,国际间就通用这个国名。芬兰人自称的国名是Suomi,有“沼泽”、“湖泊”之意。它源于日耳曼语Sami,原义为“大量”、“聚拢”两个加在一起可解释为“拥有大量湖泊和沼泽的国家”。
突然间,战云突起,祸从天降。数百架飞机黑压压地呼啸而来,一枚枚重磅炸弹铺天盖地落向这里。顿时,爆炸声响彻云霄……
“纸房子"的倒塌
——法兰西会战
法兰西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为了进行西线战争,制定实施“黄色计划”,决定经过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袭。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下达了作战命令,代号为“挥镰行动”。为此,希特勒调集了136个师,另有45个师作为预备队。法、荷、比、卢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42个师。同德国相比,其兵力不亚于德国,但备战不力,缺乏统一指挥。英法把主力部署在色当以西至法、比边境下,其余部队部署在面对瑞士、莱茵河和马奇诺防线背后,在德国拟用重兵突破的色当一线防守极差。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从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首先,德军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德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这使得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前来增援。而仅30万人口的小国户森堡当天就不战而降,这使希特勒异常兴奋。
5月12日下午,德军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第二天,在德军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下,他们开始强渡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英国迅速增派重战斗机队与驻法的英军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法两军投人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向马斯河扑来,德军则进行空中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500架。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德军装甲部队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
德军快速地向前推进,以至于当在路上遇到了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时,都不愿意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他们,仅用扩音器喊叫:“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5月20日德军进抵英吉利海峡。这时的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在法国境内的战斗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因此,一时不知怎样部署兵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