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红军的顺利进攻和波军的全线溃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攻占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此一变化,使两个方面军的突击由向心变为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
8月8日,图哈切夫斯基签发命令,欲图迅速攻占华沙,全歼波兰守军。然而,在华沙战役打响之前,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且弹药与给养十分缺乏。在协约国的支援下,波军已得到补充,兵力已超过红军一倍以上。但因图哈切夫斯基求胜心切,无视这些变化,于8月13日下令向华沙发起攻击,终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进展。
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的侧后。
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人东普鲁士,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一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结束。
可以说节节胜利的红军是在华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败北,而节节败退的波军竟然反而转败为胜。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波兰经济在世界上居于中等发展水平,最主要的工业是煤炭工业,其他比较重要的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钢铁、化学、造船等。中波两国于1949年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向波兰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粮食、食品、电子品、鞋类、电讯器材等;从波兰进口的主要商品有化肥、化工产品、机械与运输设备等。
在她那一望无际、连绵起伏、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的沙漠下面,埋藏着大量的黄金,白金(铂)以及许多别的金属。她一直是帝国义垂涎的对象。
非洲的光辉篇章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这是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战争。
埃塞俄比亚位于红海之滨,战略地位很重要。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占领了红海沿岸地区,把这一地区作为意属厄立特里亚。1890年,意大利片面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其保护国。1895年至1896年,意大利第一次人侵埃塞俄比亚,在阿杜瓦战役中惨败。意大利被迫赔款乞和,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但意大利始终没有放弃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20世纪30年代墨索里尼上台之后,继承了帝国主义的衣钵,上台的第三年就准备吞并埃塞俄比亚。因为若使它与意属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连成一片,并控制英法从红海通往印度洋的航道的话,将大大加强意大利在东北非的阵地,有助于意大利在非洲的进一步扩张,争霸地中海。
埃塞俄比亚是个古老而落后的国家,保留着封建剥削和农奴制残余,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只有几十家手工业和半手工业企业属本国人,矿业、商业和仅有的一条铁路均为外国人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1930年1月,海尔·塞拉西一世继位。某些省由皇帝委派的总督治理,其余省由大封建主和部落酋长执掌军政大权。海尔·塞拉西力求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封建割据。他的某些改革引起部分封建主的不满,意大利就从中挑拨拉拢。
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毗邻意属索马里的边界附近瓦尔瓦尔蓄意制造边境事端,导致埃塞方死伤百余人,并侵占瓦尔瓦尔,随后又反诬事件由埃塞方挑起。在英法的妥协纵容下,1935年9月国联作出偏袒侵略者的裁决,更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1935年10月3日,准备完毕的意大利30万大军不宣而战,从北、东、南三面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军主力25万在北线,目标指向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人民英勇投入卫国战争。
埃塞俄比亚军队约35万人,只有皇帝卫队(约10000人)有较好的装备和训练,埃军主力由封建主率领的地方军队和民团组成,使用老式步枪和为数有限的机枪、野炮和高射炮,根本没有军用飞机。所有军事长官(包括皇帝在内)只有3人受过军事教育。少数封建主丧失民族气节,公开投敌充当叛徒,多数封建主狂妄无知,不大听从皇帝的指挥和调遣。但是,广大战士及某些封建主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意军统帅也承认:“埃塞俄比亚战士具有非凡的勇敢精神。”
埃军骑兵列队在听皇帝训话
意军虽然占领了一些地方,但推进缓慢。起初北线埃军只有少量地方部队,他们就避免同意军正面交战,向马卡累以南山区撤退,在沿途设置埋伏,袭击敌人后方,阻止意军的推进。11月8日,意军才占领马卡累。
在南线,埃军因沙漠地区不利作战而后撤,然后在难以通行和便于埋伏的地带阻止敌人的前进。11月底,海尔·塞拉西从首都启程前往北方,在此之前已调派十几万埃军增援北线。12月15日.埃军向意军右翼发动突然袭击,双方激战数月。意军多次被围,损失重大,意军出动大批轰炸机,甚至施放毒气方摆脱危局。意大利法西斯在整个战线上使用毒气,埃军进行的是阵地战,容易受到伤害,有的部队甚至全军覆没。毒气严重地瓦解了埃军的抵抗和士气。战线一带的大批村民,包括妇女、儿童被窒息而死或身体起泡糜烂。
1936年3月底4月初,海尔·塞拉西亲率大军在阿桑吉湖一带同意军决战。卖国投敌的封建主早已把作战计划泄露给敌人。结果,埃军全线崩溃。眼看抵抗已经无望,5月2日海尔·塞拉西及其家属离国出走。5月5日意军进入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法、英、美等国在埃意战争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助强凌弱的角色。1935年1月7日法意签订罗马协定(或称墨索里尼一赖伐尔罗马协定)。法国决定把法属索马里的部分土地和在埃塞俄比亚的部分铁路股票转让给意大利,同意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自由行动。法国此举的目的在于拉拢意大利以对付德国,并把意大利的注意力引向中、南欧。法国曾将前述协定通知英国,后者表示只要不触犯英国在埃的利益,就不阻挠意大利的行动。当意埃关系紧张时,英法宣布停止向意、埃出售武器。这当然有利于能够生产武器,并可以从德国买到武器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摸透了英法美的心思,肆无忌惮地发动了侵埃战争。
战争发生后,10月11日国联大会决定对意大利侵略者实行经济制裁。英法并非真心同意制裁,只是迫于舆论压力。当日如果封锁苏伊士运河,切断意军补给线,或者对依靠石油进口并且只有三个月存油的意大利禁运石油,意军很快就会难以动弹。但是两者均未实行。美国非但不参加制裁反而乘机同意大利作生意。另一方面,美国连两架救护机都不肯给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战争虽然暂时失败,但是仍没有放下武器。首都失陷后,人民群众的游击战争广泛兴起,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斗争方式。1938—1939年,游击队达40万人,并于1939年初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当年就指出,“埃塞俄比亚人民相当广大的游击战争如能坚持下去,是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其祖国的。”
1940年6月,意大利向英法宣战,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非洲。1941年1月,英军从苏丹和肯尼亚大举攻人埃塞俄比亚,同时海尔·塞拉西从苏丹回国。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和群众反意斗争更为活跃。4月6日,英军和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光复亚的斯亚贝巴。5月5日,海尔·塞拉西返回首都复位。11月27日,埃塞俄比亚在贡德尔的最后决战中获得大捷,抗意卫国战争胜利告终。
这场战争是埃塞俄比亚反侵略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坚韧不屈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在持续6年的抗战中给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二次大战以后,除墨索里尼被意大利人民处死外,无一名意大利战犯受到惩罚。原因是,为尽快争取意大利军队投降,使之转而对纳粹德国宣战,以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代表的盟国领导人主张,对意大利国王及其高级军官应一律赦免,不将他们作为战犯看待,以换取意大利军政府接受其条件。意大利当局表示赞同,并马上让巴多利奥元帅与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进行谈判。这样,已被列为头号战犯的巴多利奥来到马耳他,受到“元首级”待遇的欢迎。双方在早已拟好的协议上签了字。这样,原来列为战犯的1199名意大利人得以不受任何惩罚地生存下来。
面对共产主义,法西斯的魔爪伸向了这里,无畏的人民奋起反抗,誓死保卫家园。可有谁会想翻人民内部隐藏着凶睑的危机……
“第五纵队"颠覆共和国
——西班牙内战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是一场具有国际意义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民抗击国内外反动势力、捍卫革命成果的反法西斯运动的一曲凯歌。
西班牙内战起因于国内社会矛盾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西班牙是一个半封建的君主专制国家。国内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1931年4月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执政后,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但不彻底。在国家机关里,封建保王分子依然操纵大权,王党的反动将军依然盘踞要职。这些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伺机力图复辟帝制。希特勒法西斯在德国夺取政权后,他们受到很大鼓舞,纷纷蠢动起来。1933年,一批旧军官和法西斯分子建立了“长枪党”,金融巨头、大地主和天主教僧侣成立了“塞达党”(“西班牙自治权利联盟”的简称),妄图用合法手段夺取政权。1933年11月,西班牙举行议会选举。塞达党采取欺骗和恐怖手段,取得多数议席。同年12月,建立了亲法西斯的勒鲁斯政府。新政府执政后,公然将教权派和亲法西斯派拉入政府,恢复教会的特权,逐步取消人民在共和国
时期争得的民主权利。西班牙进入了历史上“黑暗的二年”(1934—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