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30年解放战争
1868—1898年,古巴人民进行了一场持续30年之久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史称古巴30年解放战争。
古巴岛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是欧洲列强肆意掠夺的重点对象。16世纪初,古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自此,延续近3个世纪的古巴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连绵不断。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斗争长时间地反复较量,19世纪末叶进入高潮,在古巴全岛掀起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1868—1878年),被称为“十年战争”。
1867年8月,古巴爱国者代表在东方省秘密集会,共商独立解放大计。
1868年10月10日清晨,塞斯佩德斯等人在东方省亚拉小镇附近的“德马哈瓜”甘蔗园起事,计划首先攻占该镇。11日黎明,起义部队向亚拉镇进发,途中与小股殖民军遭遇,起义部队溃散。13日,重新聚集的起义部队在东方省巴亚莫、圣地亚哥、曼萨尼略、图纳斯和奥尔金等地打响,呈燎原之势。
18日,攻打重镇巴亚莫,20日,守军投降,该镇被攻克。爱国者“古巴岛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塞斯佩德斯任主席、起义军总司令。巴亚莫为自由古巴首都。11月下旬,殖民军开始反扑,夺占爱国者攻占的市镇,起义军被迫撤至农村,起义遭挫折。
1869年4月,临时政府召开制宪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成立共和国,选举塞斯佩德斯为总统。针对殖民当局的策略,共和国军政当局决定分散作战,扩大活动范围,迫使敌人分散兵力;开展游击战,在运动中打击敌人;尽力将战争向西扩展。
1871—1873年,起义军在各地开展游击活动,四处反击殖民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1875年1月初,起义军挥师西进,突入拉斯维加斯省,与当地起义军会合,作战连连告捷。1877年4月初,殖民当局乘起义军内乱之际,兵分4路进逼卡马圭省,力求全歼起义军。待初步控制卡马圭省后,转而进入东方省作战。双方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10月31日,共和国总统被俘。1878年5月,起义军被迫离开古巴。
“十年战争”结束。
战争第二阶段(1878—1895年),革命力量重新聚积。
“十年战争”虽然停息,但古巴人民的解放斗争从未休止。战斗中心移至古巴境外。1879年,流亡到美国的起义军领袖在纽约组织“古巴革命委员会”,积极筹措资金,购买武器弹药,号召国内爱国者拿起武器,继续战斗。8月下旬,留在岛内的爱国者在东方省和拉斯维加斯省重新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以何塞·马蒂为代表的哈瓦那爱国者成立“秘密革命委员会”,支援起义军战斗。9月17日,马蒂等人被捕,被放逐到西班牙。
1892年4月10日,“古巴革命党”建立,标志古巴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有统一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的新阶段。1894年底,古巴岛内外爱国力量完成组织协调工作,岛外爱国者决定回国发动起义。1895年1月底,“古巴革命党”决定于2月下旬某一天发动全岛总起义。
战争第三阶段(1895—1898年),第二次独立战争,即决战阶段。1895年2月24日,岛内外各地爱国组织协商后决定起事。2月26日,东部和西部起义开始。东方省起义发展迅速,西部起义受挫。4月,马蒂等人回国。5月5日,马蒂等人共商破敌计策,决定成立临时政府,发动群众,扩充队伍。
古巴解放军在广大人民支持下,连战皆捷,逼使敌军龟缩到中心市镇。5月19日,双河口一仗,马蒂不幸中弹阵亡。马蒂牺牲后,起义军其他领导人在各省开展游击战,很快打开了局面。
9月中旬,临时政府在卡马圭省召开制宪会议,宣告古巴独立,成立共和国。古巴共和国政府成立后,解放军决定实施“西征”战略,将解放战争推向全国。1895年10一12月,解放战争进展顺利。1896年1月10日,解放军进抵哈瓦那。22日,进抵古巴岛最西端的曼图亚镇。“西征”任务胜利完成。解放战争战火波及全岛,殖民军龟缩到少数中心市镇。
西班牙殖民当局为挽回败局,采取搜捕爱国政党领袖和镇压、清剿政策。解放军变换策略,采取分散活动的游击战战法,能打则打,打不过则走,敌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战至1897年8月,西班牙政府被迫与解放军议和,11月,西班牙殖民当局宣布古巴“自治”,但以岛上主权仍归西班牙为筹码。解放军拒绝实行“自治”,下令继续战斗。
1898年1月,古巴解放军已收复2/3以上的国土,胜利即将到来。此时,美国借口保护其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1月12日悍然派军舰进犯古巴。4月28日,美国政府向西班牙宣战,正式介入古巴战争,使古巴解放战争变成美国征服殖民地的战争。
古巴30年解放战争多姿多彩、波澜壮阔。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西班牙与美国及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古巴解放战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19世纪末叶的古巴解放战争受国际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的制约,“十年战争”由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与殖民当局的妥协而失败。当1898年初,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时,美国政府出兵介入,使古巴解放战争变成美国征服殖民地的战争,实际是独而不“立”,换了一个宗主国。古巴解放战争的结局,向世人揭示了美国积极向外扩张的态势,也标志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进入一个新时期。
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马蒂广场,耸立着民族英雄马蒂的大铜像。广场另一侧,有一座赤色大理石纪念碑,碑座上刻着:“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这记载了1895年,古巴在反西班牙殖民者的独立战争中,华侨与古巴人民并肩战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人民与古巴人民的传统友谊。
韵两步的胜利令他心喜不已。目标即在眼前,只要他再向前迈进一步,梦想就可实现。于是他扮起了斗牛士的角色,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红巾……
逗法兰西牛的一条“红巾”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与法国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19世纪中叶继丹麦战争、普奥战争之后完成德国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
普奥战争之后,普法矛盾因德意志统一及争夺欧陆霸权问题日趋尖锐。1867年以普鲁土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建立后,靠近法国的南德四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一达姆斯塔德,因法国阻挠,尚留在联邦之外保持独立。因此俾斯麦要继续推行“铁血政策”,以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这样就必须打败法国。同时,他还想通过对法战争攫取法国煤铁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得欧陆霸主地位。
而法国拿破仑三世为称霸欧洲,竭力避免法国东部出现一个强大的邻邦,因而力图控制南德四邦,阻挠德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拿破仑三世还企图夺占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土地。同时,拿破仑三世为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挽救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也决意对普鲁士作战。普法双方既已剑拔弩张,战争在所难免。
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70年普法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1870年7月13日,法国大使要求普王保证永不同意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言拒绝,并将经过电告俾斯麦。早已处心积虑策划战争的俾斯麦窜改电文,使其带有强硬拒绝法方要求的挑衅性内容和语气,侮辱法国。以此作为“逗法兰西牛的一条红巾”,有意激怒自命不凡的拿破仑三世。电文公布之后,法国于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战争伊始,拿破仑三世充满了信心,他把号称40万的大军调到前线,准备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冲入德意志境内,打败普鲁士。于是他自封司令,在7月28日到前线视察。可是,当他到前线后却发现,前线只有20万军队。军事要塞麦茨的兵力不足10万,而且装备不齐,物资不足,编制混乱。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了,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根本无法投入战争。正是由于法军的行动迟缓,错失了一次次良机。而普军却抓紧时间,集结兵力。
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立即遭到普鲁士军队的迎头痛击。4日,普军转入反攻,分三路向法军发起凌厉的攻势,攻入了法境内法军前哨阵地维桑堡,法军全线崩溃,其主力部队被普军分割。拿破仑三世大怒,急忙电令麦克马洪夺回他丢失的阵地。
6日,当麦克马洪率军开到维桑堡西南的维尔特村时,被普军拦截,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大败,继续撤退。普军乘胜追击,战场全部移入法国境内。
拿破仑三世见事不妙,立即打退堂鼓,他把元帅印交给元帅巴赞,自己乘上一辆马车向西逃窜。14日,巴赞又被普军严密包围在麦茨要塞孤城,已无反抗之力。接着,拿破仑三世又随麦克马洪的大军逃向东北,到8月30日,不得不退守色当。普军随即也向色当集结。
9月1日至2日,普法进行了此次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会战——色当会战。普军700门大炮猛轰法军营地,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向法军阵地。色当全城一片火海,硝烟弥漫。法军死伤无数,余下的急忙钻进堡垒。麦克马洪几次受伤。接下来,普军以20万兵力向色当发起猛攻。最初法军占据坚固阵地同普军对抗,但后来普军大炮的猛烈开火使12万法军无立足之地。
下午3时,法军终于支撑不住,在色当城楼举起了白旗,拿破仑三世还向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投降书,竞无耻地说:“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
这样,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及其部下全都成为俘虏。色当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民情激愤,9月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这时战争性质发生转折,普鲁士由自卫的民族战争转变为对法国的侵略战争。然而国防政府对普军未做积极抵抗,普军得以长驱直人,于9月19日包围巴黎。
10月29日驻守麦茨要塞的巴赞元帅投降普军,17.3万法军成为俘虏,普军不仅夺得麦茨要塞,且缴获法军1500门大炮、20万枪支。1871年1月28日法国国防政府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5月10日又缔结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郎。
通过普法战争的胜利,普鲁士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符合德意志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德意志人民的愿望,是德意志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大大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0年底,南德四邦宣布加入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1月2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宣告德意志帝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形成,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德国从此成为欧陆强国之一。但是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君主专制和大量封建残余,继续执行“铁血政策”,扩充军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国主义势力,后来走上了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道路。
普法战争给法国带来灾难性后果。法国丧失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及其重要的工业和矿产资源,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地位迅速下降,完全失去了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此外普法战争在法国还导致了另一件对世界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1871年巴黎公社的产生。
1870年8月22日,法国夏龙集团军12万人前往梅斯救援第1军。奉命截击的普第3集团军起初误认为法军在正西面,向西挺进了3天,竞未遇到法军。正在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刻,普军获得了一份法军报纸。报上说夏龙集团军正在里姆斯,普军掌握了法军的军事意图和态势,于是调头向北推进,经过激战将法军围困于色当要塞,不久拿破仑三世递交投降书,法国战败。
在这片宁静的国土上,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日子。当入侵者把魔爪伸向这里时,纯朴的人们发出了最有力的声音,那声音响彻
霄,震荡大地。
非洲之角的“旗帜”
——意大利一埃塞俄比亚战争
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反对意大利殖民主义统治的战争,是以埃塞俄比亚的胜利,意大利殖民者的失败而告结束的。它对西欧殖民主义势力是一次有力反击,为整个非洲反殖民统治的斗争树起了一面旗帜。
1870年,意大利国家刚统一,就加人了西欧殖民主义对非洲的殖民掠夺狂潮。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扼地中海一红海一印度洋航线咽喉的非洲之角,其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成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
19世纪80年代中,埃塞俄比亚被英、法、意的殖民地所包围,三国的势力相继侵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在瓜分非洲的争夺中,因分赃不满意,在取得厄立特里亚和索马利兰一部分以后,一心想吞并埃塞俄比亚。1885年,意大利军队在英国支持下,在马萨瓦至贝卢尔沿岸一带(达纳基尔部族的领土)站住脚后,遂向埃塞俄比亚北部腹地推进,并迫使埃塞俄比亚于1889年5月2日签订了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条约规定,埃塞俄比亚北部领土割让给意大利。根据补充协定,埃塞俄比亚从意大利得到200万里拉的赔偿。意大利随心所欲地解释条约的第十七条,阿姆哈拉文本为:皇帝“可以求援于”意大利;意大利文本用“同意”一词代替了“可以”,而该词在罗马则被解释为“必须”。
埃与意签订条约的同年,意大利宣布将埃塞俄比亚置于其保护之下,并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阿斯马拉。
1890年,意大利把在红海沿岸占领的全部领土合并为它的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埃塞俄比亚人民以极大的愤怒反对意大利这一欺诈行为。麦纳利克皇帝提出抗议,宣布废止《乌西亚利条约》,同时和法国订立协定,向法国购买军火,用法国军官训练军队。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人民要求停止一切内讧,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麦纳利克的统治适应了这一要求,平息了国内各种分裂活动,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893年2月12日,麦纳利克向意政府宣布:从1894年5月2日起,埃塞俄比亚将不再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所规定的一切义务。为了进行武装干涉,意政府组建了一支1.4万人的军团,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1894年7月17日,意军进入卡萨拉,并对埃军展开战斗行动。
埃塞俄比亚人民万众一心,纷纷响应麦纳利克的号召,显示出空前的团结。人民在短期内捐了大量衣物和粮食,全国各地的战士几乎都来参加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