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0年9月23日,萨拉米斯海战开始了。薛西斯命令波斯大军封锁住萨拉米斯海峡后,先派了800艘战舰当作前锋开进了萨拉米斯海峡的东端。可是由于普西塔利亚岛碍事,这支800艘战舰只能分成两队从岛的东侧和西侧往里面前进。这么一来,两侧海峡里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波斯战舰,本来排列的非常整齐的波斯舰队一下子就乱了队形。等到他们好不容易绕过普西塔利亚岛以后,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好队形就遭到希腊舰队的突然袭击。在战斗中波斯战舰暴露出帆高笨重的特点,而希腊战舰却充分发挥了自己快速灵活的优势,他们不断地发射火箭和投掷石块。使波斯人惊恐万状的是希腊战舰在舰首安装一根5米长的包铜横木,当双方接近时,希腊战舰便以飞快的速度紧贴着波斯战舰冲过来,这根横木就像剃刀一样,把波斯战舰一侧的桨全部撞断,使它们失去机动能力,只能被动挨打。
在希腊海军的连续打击下,波斯舰队乱了阵脚,不是被击沉,就是触礁。经过8小时激战,波斯舰队有200艘战舰被击沉,50艘被俘,许多高级将领,包括波斯王的一个兄弟,都在这场海战中葬身鱼腹。
萨拉米斯海战成为希波战争的转折点。这一战役使希腊人完全击败了波斯海军,取得了制海权。第二年,希腊各邦联军又在普拉太亚彻底击败波斯陆军,将波斯人全部逐出欧洲。公元前449年,战争双方签订《卡利阿斯合约》,波斯承认希腊各城邦独立,放弃爱琴海和黑海一带的霸权。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至此以波斯帝国的失败告终。
用以概括所有希腊部落的希腊人这个通称,最早是在公元前8-7世纪才出现。现在使用的英语希腊(Greece)名称源于意大利语,是古代居住在今希腊西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另一部族名。此部族名来源于印欧语系,意为“可尊敬的人”,意大利语采用此名称,指整个国家,后为西方各国沿用。
一山难容二虎,在狭窄的希腊半岛上似乎只应有一个强大的城邦,双方的战争因此自然不可避免。究竟谁主沉浮,谁执牛耳?
两虎相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城邦集团,为了争夺全希腊的统治权,开始了这场达20年之久的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在古希腊史上都是罕见的。
雅典与斯巴达的矛盾和斗争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斯巴达就曾干涉过雅典内政。在希波战争的前期,特别是在公元前480年和479年,两国之间就不断发生摩擦。随着雅典为首的伯利克利提洛同盟的建立,以斯巴达为首的一些城邦成立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双方互相争夺希腊霸权。公元前431年,双方爆发了一场持续了27年的大战。因为这场战争主要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进行。因此称之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31年5月,斯巴达向雅典宣战,其精锐部队很快入侵阿提卡。战争爆发时,雅典正值伯利克利当政。他作为一个有见地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师,早在战争爆发以前就预料到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为了及早防备斯巴达人从陆上进攻,曾在雅典城与外港比雷埃夫斯之间,修建了一道长垣,这样就使陆海两方面的防务都有所巩固。战争爆发之后,他又清醒地注意到敌我之间的短长,故因势利导,采取了一种稳妥的战略:陆上主守,村民迁入城市,必要时放弃农村,坚壁清野,据城坚守;同时,充分发挥海军的优势,袭击伯罗奔尼撒沿岸城市,逼迫敌人求和。第一年战事,大体是按照他的策略原则行事的。就在斯巴达军队连续不断地向阿提卡进军时,雅典军队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登陆。他们封锁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及其港口,还鼓动斯巴达人的国家奴隶——希洛人举行起义,以分散斯巴达人的军力。同时,斯巴达的同盟城邦也受到了雅典人的侵略。
战争初期的发展似乎对雅典人有利,但另一次更大的灾难却突降雅典。
战争的第三年,一队由埃及开来的商船带来了可怕的瘟疫。由于雅典城处于被围攻中,人口密集,造成瘟疫大面积流行,雅典的人口迅速减少了1/4。伯利克利也在这次瘟疫中不幸罹难。雅典丧失了一位人民信赖的领袖。这场瘟疫不仅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也改变了雅典与斯巴达战争的趋势。雅典政府由克里翁掌握后,他改变了伯利克利的防御性的战略,而推行对外扩张的战争政策,加强对盟邦的控制,以武力逼使敌人就范。
公元前425年,雅典海军进攻伯罗奔尼撒,占领了皮洛斯港的门户——斯法特里亚。斯巴达采取将军伯拉西达的主张,避开雅典海军主力,而由伯拉西达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穿过希腊半岛北进至雅典背后,一面打击这一地区的雅典盟友,一面对愿意脱离雅典的城邦采取拉拢的策略,使这一地区不少城邦倒戈投向斯巴达。
看到自己的同盟开始解体,克里翁连忙调集军队,直扑斯巴达人驻守的安菲波利斯。在一场混战中,伯拉西达与克里翁双双战死。双方都失去了自己的统帅,只好暂时停战,在第二年的4月8日签订了停战50年的《尼西亚斯和约》,并规定:交战双方,退出各自占领地,交换战俘,保证15年内不交战。
然而交战双方都没有真正停战的诚意,仅仅6年后,战火又重新燃起。公元前416年,雅典出兵西西里的叙拉古,揭开了新的战幕。惊心动
魄的西西里之战,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写下了悲壮的一章。
雅典军很快便攻占了叙拉古城北约48公里的卡塔纳,形势发展的很顺利。然而,一个意外的事件扭转了整个战局。
雅典大军出发之前,雅典城内的海尔梅斯神像被人毁坏。由于出征统帅阿尔西比德从不敬神,有人怀疑是他手下所为,他率兵出发后,雅典的公民大会通过决议,以亵渎神灵罪,要他回雅典接受审判,后来又要缺席判处他死刑。在前方的阿尔西比德得知后十分震惊,一怒之下决心效忠斯巴达,并献计:速派军前往援救西西里,以解除叙拉古之围;从陆上发兵,长期进驻阿提卡的德凯列伊亚。斯巴达完全接受了他的计策。
这时,雅典人在西西里的进攻节节胜利,使叙拉古人几乎绝望,眼看就要屈膝投降。正在这时,斯巴达人援军及时到达西西里。由于斯巴达人的增援,战局立即出现了改观。雅典军队开始转人不利地位。
公元前413年,雅典派来了德摩斯特涅斯所率领的援军,他夜袭埃皮波拉伊地区,惨遭失败,主张立即撤军回国,而统帅尼西阿斯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当决心撤军时,又突然发生了月蚀。由于尼西阿斯的迷信,不敢撤军,终于贻误战机。叙拉古人却乘机反攻,雅典军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加上海战又失败,雅典军遭重创,死伤惨重,只得被迫投降。尼西阿斯与德摩斯特涅斯都成了阶下囚,他们立即被处死,其余7000人被俘,全被送往采石场作苦工,惨死于疾病与苦役中。雅典远征西西里的惨败,使雅典大伤元气,丧失50000名战士。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转折点,从此,雅典再也不能挽回失败的命运了。
战争后期,斯巴达似乎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斯巴达得到了拥有雄厚财富的波斯人的有力支持。斯巴达以承认波斯人对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统治为交换条件,取得了对方的资金援助,用以建造舰队。
决战的日子终于来了。公元前405年,斯巴达海军封锁赫勒斯滂海峡,雅典海军随后也在该海域集结。同年,在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被全歼。此后雅典海港被封锁,商业与粮运路线断绝。雅典人在饥饿与绝望的情况下,最后被迫接受了城下之盟,签订了屈辱的和约:解散雅典海上同盟;除保有12艘警戒船只外,全部舰队交给斯巴达人,雅典人自行毁掉“长垣”和比雷埃夫的防御设施;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让所有流亡者回国。至此,延续了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正如古希腊杰出的史学家修昔比得所指出的:“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慌。”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城邦开始衰亡的标志,也是古典时代结束的象征。雅典从此失去了它在希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战争中其他希腊城邦之间的混战也削弱了各邦的实力。各城邦都出现了财富集中,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城邦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因此,城邦衰落已不可避免。
斯巴达的男性公民从小就要接受军事教育,长大后终生服役。斯巴达式教育自出生起就开始。婴儿都经长老检验,体弱及有残疾者丢弃在山野间任其死亡。男孩从7岁起便接受训练成为军人,在12岁前都不穿衣服。他们要一直在军营中生活到30岁,服役直到60岁。斯巴达女人也要接受极为严格的体能训练以便能生出强壮的孩子。正是靠着这样的制度,斯巴达才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不仪是一个征暇者,而且他还创立了一种世界观念,在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比得上他这种光荣的地位。凡是与他接触的人都会感到
他其有无限的磁力……
影响东西方的征程
——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4世纪中期,斯巴达、雅典都在争夺希腊霸权过程中先后衰落,此时北方的马其顿却日益强大起来。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逐步征服了希腊多数城邦。面对腓力的扩张,希腊各城邦内部出现了亲马其顿与反马其顿两种势力。反马其顿派对马其顿的扩张进行了长期的反抗,但是均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