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会战开始后,法军在右翼以1万人的兵力牵制俄奥联军4万人,顶住了联军的进攻。俄奥联军为了保障左翼的进攻,把配置在普拉钦高地的纵队撤出,造成了中央兵力的空虚。普拉钦高地位于整个战场的中央,地位十分重要。法军很好地把握这一战机,将主力近6万兵力集中在该方向上,而联军仅4万人。法军形成兵力优势,于9时,以大纵深战斗队形向俄奥联军战斗队形中央发起攻击。联军面对锐利的攻势,伤亡惨重,节节败退。至中午11时左右,拿破仑精锐的近卫军重骑兵从高地上居高临下实施了决定性的攻击。俄奥联军的整个战线被法军从中央拦腰截断,成了各自孤立的南北两部分。北翼部队处于扎昌湖北端法军、正面法军和普拉钦高地法军的三面夹击之中,很快就被击溃。南翼的联军主力,被困在普拉钦高地与扎昌湖之间的地带,孤立无援,其正面被法军两个军紧紧咬住,左面为湖泊和沼泽地,右翼则受到从侧后迂回的法军主力直接威胁。
法军的总攻开始了,在拿破仑的亲自指挥下,法军主力沿西南方向对联军侧后实施猛烈的突击。此时正值严冬,扎昌湖的湖面已经冻了厚厚的一层冰,联军大部分都慌不择路地撤到了冰面上。这时,拿破仑安排在高地上的炮兵终于发挥了作用,炮弹雨点般倾泄在扎昌湖的冰面上。刹那间,冰层纷纷被炮弹击碎,数以千计的联军士兵顿时在惊恐万分之中葬身于寒冷的扎昌湖底,其余的统统做了俘虏。结果,联军伤亡1.2万人,被俘1.5万人,法军损失不足万人。在会战过程中,俄国沙皇和奥国皇帝狼狈而逃;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兵败负伤,险些成为俘虏。
法军奥斯特利茨会战的胜利使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奥皇弗兰茨又一次向拿破仑求和,于12月15日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再次丧失大片领土和属地,付出大宗赔款。
会战后,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随即瓦解,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奥皇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奥斯特利茨会战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在总兵力处奥斯特利茨会战的一个场景于劣势的情况下,拿破仑巧妙地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突击方向的原则,成功地选择了实施冲击的时机;在会战过程中,他还保持了适当的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夺占了要害阵地,实施了有效的突击,适时地进行了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恩格斯在《奥斯特利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利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利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利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拿破仑极热爱读书,尤其喜欢数学和历史。年轻时在巴黎服役,他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家租书店。在一年时间内他读完了那家书店所有的书。这样的博览群书使他汲取了各方面的知识,并且养成了随时读书的习惯。他在征战岁月中,总是带着一个随军图书馆,以便随时可以阅读他所喜爱的书籍。多年的读书习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许多领域中有着独到的见解。
双方以同样的坚定、勇敢进行着殊死的较量,法军士气高昂,而俄军是进行保卫家园的守土之战。面对着死亡,他们同样义无反顾,慷慨赴死。
莫斯科前哨之战
——博罗季诺会战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法两军于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进行了一次重大会战。
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决心入侵俄国,以图称霸欧洲。
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很快深入俄国内地。战争初期,俄军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被迫撤退,沿途进行坚壁清野,以阻滞法军前进。8月16—18日,俄法两军在斯摩棱斯克激战。俄军抵挡不住法军进攻的锐势,放弃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8月29日,新任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抵达前线,率军继续后撤。
9月3日,俄军在博罗季诺附近预先选定阵地,以切断法军通往莫斯科的两条主要通道,库图佐夫决心依托阵地与拿破仑军队进行一次决战。9月4日,库图佐夫向亚历山大一世报告说,阵地选在莫扎伊斯克前方的博罗季诺村。博罗季诺阵地正面宽8公里,前沿位于马斯洛沃、戈尔基、博罗季诺、谢苗诺夫斯科耶一线;右翼在马斯洛沃村附近,紧靠莫斯科河;左翼与难以通行的乌季察森林相连;中央以库尔干纳亚高地为依托;后方有森林和灌木林,便于隐蔽配置军队和实施机动。阵地构筑有完备的工事,迫使法军在对其不利的地形上与俄军交战。
9月7日,双方激战开始。拿破仑率法军(约13万人)向俄军(约12万人)发起猛烈进攻,交战开始时,俄军在炮兵方面,特别是在大口径火炮方面略占优势。俄军有火炮640门,法军有火炮587门。库图佐夫的作战企图是,以积极防御的手段尽量杀伤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为尔后交战和歼灭法军保存实力。拿破仑的战略主张是,以一次总决战粉碎俄军。面对俄军的防御,法军难以从两翼包抄,决定在博罗季诺会战中采取正面突击,以求在狭窄地段上突破俄军防线,楔人俄军后方,将俄军逼至莫斯科河加以歼灭,从而打开通向莫斯科的大门。
在博罗季诺会战前,俄法军于9月5日,为争夺多面堡展开激战。结果,俄军顽强抗击了法军的进攻,为俄军赢得了在主阵地完成防御的时间。
9月7日拂晓,博罗季诺会战以双方炮战开始。法军向博罗季诺村发起进攻。在法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俄军渡过科洛查河,退守防御。法军尾随其后渡河,遭俄军反冲击,受重创,一部被迫退守科洛查河西岸。清晨6时许,法军开始向俄军防守的巴格拉季昂棱堡进行冲击。7时,法军再次发起进攻,攻占了左面一个棱堡,俄军以勇猛的反冲击将其击退。
双方遂派增援部队。8时,法军对巴格拉季昂棱堡发起第3次冲击,攻占了左右两座棱堡。从9时至11时,法军先后4次对棱堡发起冲击,均未奏效。俄军也发起反攻,抵抗极为顽强,即使是一个较小的棱堡也经过多次争夺几易其手。双方军队进退反复,展开残酷的肉搏战。12时许,法军开始了对棱堡的第8次冲击。拿破仑以4.5万军队和400门火炮对付在狭窄地段(1.5公里)上的俄国1.8万军队和300门火炮。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激烈。俄军力图挽回战局,终因力量悬殊未能成功。激战一天,俄军阵地守军几乎全部牺牲。最终,法军夺得阵地,占领博罗季诺。
拿破仑由于不敢轻易将最后的预备队——近卫军投入战斗,因而无力扩张战果。俄军顽强抵抗,但因为伤亡巨大,不得已只得撤回内地,库图佐夫坚决主张撤离莫斯科,以保存有生力量,敞开了莫斯科的大门。俄军一路上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对军需品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一律销毁,居民和军队一起撤退。莫斯科变成了一座空城。拿破仑于9月14日进入莫斯科。
此役双方损失惨重:俄军伤亡5.2万人,法军伤亡5万以上。博罗季诺会战,双方未能决出真正的胜负,但为俄军消耗法军和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在博罗季诺会战中,俄国库图佐夫将军显示出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俄军战斗队形成纵深配置,战斗队形的总纵深为3—4公里,步兵同骑兵和炮兵之间配合密切,保障了防御的坚固性;俄军各部队拥有较强的预备队并建立有总预备队。
库图佐夫十分重视预备队和总预备队的作用,指出“预备队尽可能保存得久一些,因为一个将军,只要他手中还握有预备队,就不会战败”。在会战中,双方战斗队形编成基本相同,显示了纵队和散开队形战术的特征;在冲击或反冲击之前,巧妙使用炮兵,先以炮兵火力进行猛烈射击,实施火力准备,而后再以密集的步兵和骑兵队形实施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