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76600000002

第2章 锦衣卫的第一次兴覆(1)

南京的大雨冲刷着那些古老的城砖,但是始终冲刷不去历史的欷歔和声声叹息,久远的过去在历史的深处若隐若现。那些在黑暗的角落里锦衣潜行的人们,腰佩着绣春刀,手握着诏令,从黑暗里站起身来。

锦衣卫是一个谜,一个被隐藏在无数血案背后的谜!人们只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寻那个曾让明朝的朝臣和民众们胆战心惊的名字——锦衣卫。它给那个王朝带来的震颤和惊悚,给那个王朝留下的未知和灾难,都是如此耐人寻味,可我们已经无法去恢复历史的全景,我们只能通过它的痕迹,来窥探这段解不开的历史之谜。

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衷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着貌似同一幕的闹剧,每一个王朝的开端伴随着的都是无尽的流血。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开国皇帝的痛苦莫不如此,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淮右布衣”皇帝朱元璋,他所忧虑的东西自然更多,他必须为大明朝的历任皇帝开一个好头,他必须要让他的大明王朝基业稳固、千秋万代。所以,锦衣卫就着历史的洪流和朱元璋的袍袖站立了起来,这个从一出生就带着特殊徽章的大明朝的“秘密警察”,给大明王朝绘制出了一幅与其他时代完全不同的政治图画。

1.阴云密布的大明王朝

据说写小纸条这项人民基层的机密情报活动,就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的,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干的就是写小纸条、看小纸条。在定都应天,正式当上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这项爱好了。他把每天自己想到的要解决的事情都写在小纸条上,贴到自己的屏风上,以防忘掉某件政事没有解决。

朱皇帝对小纸条的迷恋基本上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史书上说他吃饭时饭桌上会放着很多双筷子,因为那时候写字是用毛笔蘸墨书写,朱皇帝写纸条时难免会被墨汁溅到手上啊、筷子上的,所以为了保持卫生,他吃饭的时候会随时写纸条,随时洗手,随时换筷子。

朱皇帝甚至当着满朝的文武百官自嘲说他下的是笨工夫,有时半夜想起什么事,也必定点上灯记下来,才能安眠。他甚至为这件事情还和他的智囊团第一智囊刘基先生开过一个小玩笑,朱元璋问刘基:“古往今来,像朕这么笨拙的皇上有吗?”朱元璋这么说的时候,当然也是有点儿得意劲儿在里面,这些小纸条其实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勤勉。

当然,除了看自己写的小纸条,朱皇帝还喜欢看别人写的小纸条,尤其是他的臣子们写的。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很强烈的疑心病,毕竟历史上犯上作乱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是历史后来证明,跟着朱皇帝打江山的那些爷们儿是最倒霉的,因为朱元璋皇帝是历史上疑心病最厉害的一位。

说起朱元璋的疑心病,首先就要说到一个人,那就是“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是红巾军的创建人韩山童的儿子,也就是红巾军的第二代龙头老大。当初张士诚派吕珍准备把他灭了,幸亏朱元璋及时把他从虎口中救了出来,并且甘心给他当小弟,说是以后打下江山来还是姓韩。于是后来朱元璋就打着韩林儿的旗号出去征战,等到元至正二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把各地诸侯杀得七零八落了,就把根据地建在了应天(今江苏南京),并遣廖永忠接韩林儿过来主持大局,等韩林儿到了瓜洲(今江苏扬州南),忽然发生了一次“意外”的水上交通事故,韩林儿掉在水里给淹死了。

其实韩林儿打一开始就是朱元璋手里的一枚棋子,废掉也是早晚的事,廖永忠这趟活儿办的也是干净利索。但是八卦的人还是存在的,等到韩林儿死了以后朱元璋坐上了龙椅,就开始有人怀疑了,说是不是朱元璋下了黑手?

这事儿如果不是朱元璋干的当然也就算了,但是朱元璋和廖永忠心里明白啊,朱元璋这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最明白事的莫过于廖永忠,建国分封群臣虽然只得了个德庆侯,但是也没有多说废话。不过朱元璋还是为“小明王”这件事情不爽,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僭用”了皇家器具)为由,把他给办了。

从朱元璋办掉廖永忠这件事上,可以集中看出朱元璋性格里的“疑”。首先,疑人,怀疑廖永忠不忠,将事情泄露了出去;其次,疑事,怀疑有人利用这件事想犯上作乱。

但是廖永忠死了以后,朱元璋皇帝的疑心病反而更加严重了,除了和他一起在寺庙里啃窝窝头长大的徐达和汤和,他看谁都脑袋后面长反骨。他急需要关于这些大臣的小纸条传到他的手里,他害怕自己会成为第二个“小明王”。

说到这里,不能不讲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刚刚建朝不久,朱元璋和他的第一智囊刘基的一次对话。当时朱元璋说他想先封他的皇子们为王,然后再封功臣。

“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刘基听了以后,不客气地说,“文武百官出生入死跟着皇上打天下,谁不求个荣华富贵?”

“封是肯定要封的。”朱元璋说,“只是有个轻重缓急。”

“哪个轻哪个重?”刘基说,“比起功臣来,皇子们算得了什么?”

朱元璋一听这个就很不高兴,强忍着才没有发作。

刘基就问朱元璋:“皇上知道汉高祖分封的故事吗?”

朱元璋说没有听说过,让他讲讲。

刘基说刘邦有了天下后,不忘旧臣,经常请大家喝酒,头几次赐宴,功臣们都高高兴兴地来了,后来气氛就变了。之后再招功臣们来赴宴,就没人来了。

朱元璋说:“这不是抗旨吗,都是汉高祖太好说话,惯的。可为什么功臣们不来赴宴了呢?”

刘基说:“一开始,刘邦不明白出了什么事,就私下里问张良,张良也是一肚子气,为将士们抱不平,就赌气说:他们在底下商量造反呢!刘邦一听急了,又惊又怕,说自己天天宴请他们,赏锦缎、女子,并没有亏待大家呀!”

朱元璋到底是聪明人,一点就透。他说:“看起来,汉高祖忘了封这些功臣了。”

“正是。”刘基说,“张良告诉汉高祖,谁都不是圣贤,跟着明主打江山,都求的是封妻荫子、封侯拜相,不满足他们,他们岂能高兴?于是汉高祖五天后大封功臣,后来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朱元璋笑了:“好一个天下太平,看来朕不先封功臣,天下是不会太平了!好吧,朕也仿效汉高祖就是了。”

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都出身行伍,但是朱元璋对于这些的理解则不相同,在他看来“不先封功臣,天下是不会太平”,若是“封功臣,天下更是不会太平”。看着这帮家伙个个眉开眼笑,朱元璋心里更不是个滋味,这多少就像吃菜,以前没的吃,一锅树叶杂草煮出来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让人垂涎欲滴,等到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山珍海味也就那么回事了。这些人刚享受到荣华富贵当然会觉得满足,但是等到以后谁能保证他们的欲望不会越来越膨胀,朱元璋想到“欲壑难填”这四个字,再想想韩林儿的死,未免不会一番心惊肉跳。

这时他想到了动用一支最精锐的团队去完成一项机密的任务:秘密监督文武百官。这个团队在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有很少一部分人参与进来的。这些人都来自于朱元璋最贴身的、最可靠的部队:内廷拱卫司。内廷拱卫司是皇上的贴身护卫,所有的人都经过精挑细选,几乎是可以为朱元璋上刀山下火海、忠心不二的死士。朱元璋选中的就是内廷拱卫司中最精英的部分:仪鸾司。朱元璋选中仪鸾司的原因,除去因为仪鸾司中包括了内廷拱卫司的精英分子外,还有就是因为仪鸾司更容易掩人耳目。

仪鸾司历来都是宫廷掌仪礼的官署,这个部门负责管皇帝出巡、宴会等事务。

从其中挑选的精英,自然是精英中的精英。

于是,从某一天起,拱卫司中就不断地有人开始秘密执行另一项特别任务,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从此人间蒸发,变换成了另一种样貌,开始同时扮演两种身份。当然,拱卫司的这些微妙变化不可能瞒过每一个臣子,当时在朱元璋身边最得宠的胡惟庸是应该有所察觉的。可惜的是,朱元璋身边的大臣们并没有嗅到危险的临近,更不知道“锦衣卫”这个恐怖机构的雏形已经在朱元璋的大脑里生成。

我们可以揣测,“锦衣卫”的前身仪鸾司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做这种隐蔽的工作,但是仪鸾司的职能已经开始慢慢向锦衣卫的职能衍化。

而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让朱元璋不得不加快了组建“锦衣卫”的进程。

2.锦衣卫的前世今生

对于朱元璋来说,最使他震惊的第一件事,就是刘基的死。

在所有开国的臣子中,对朱元璋来说最重要的人莫过于被朱元璋称为“老先生”的刘基。刘基出身名门,在民间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是朱元璋麾下智囊团的第一智囊兼团长。开国不久,中书省官员李彬从公共财产中挪用了一部分,当时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刘基秉公办事,奏请朱元璋按律把李彬给斩了,却因此得罪了丞相李善长和朝中许多大臣,刘基意识到了宫廷争斗的加剧,就借机向朱元璋告老还乡。但是刘基并没有像范蠡、张良那样,做到全身而退,朱元璋对才华过人的刘基早就怀有戒心,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让刘基诚惶诚恐,急忙又赶进京城请罪,之后忧愤成疾。胡惟庸即派太医来治,刘基服药后反而病情转重。明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派人护送刘基回归故里。四月,刘基就在故乡死去。

还有一件事,就是胡惟庸势力的崛起。

在大明朝创建、发展的过程中,胡惟庸确实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也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独揽中书省大权。可是在得到权力之后,胡惟庸并没有像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尽职尽责,而是骄姿渐露,在朝中有恃无恐,并且结党营私。

尤其是在刘基死后,胡惟庸更加嚣张跋扈,在朝中逐渐建立起了以他为核心的“胡党”。朱元璋面对胡惟庸的权力膨胀,开始觉得惶恐了。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又想到了刘基,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开始觉得刘基的死有些蹊跷了,他的“疑心病”又犯了!

于是,他几乎派出了所有在执行“特殊任务”的仪鸾司追查胡惟庸,把和胡惟庸有关联的大臣的名字拟成名单报上来。哪里知道,这一查不要紧,一下子把满朝文武大臣大部分都给兜进去了,这下朱元璋可有点儿愣神儿了。满朝文武都与胡惟庸有勾结了,这不是把持住了他大明朝半壁江山嘛!

形势所迫,“秘密警察”必须加快建制!朱元璋开始大刀阔斧地对仪鸾司进行改革了,他不能再允许胡惟庸这样的骄横跋扈的臣子出现了,他不能允许在他的身边有如此“狼子野心”的人。

这样的大手笔确实超乎想象,而彻查当朝宰相这样的工作,小小的仪鸾司怎么可以完成呢?试想一个毫无特权默默做着地下工作的部门,如何应付这满朝重臣,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有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胡宰相。官官相护,你一个仪鸾司的小兵头,进了皇宫你见人就得装孙子,想小命有保障就要听大臣的,你查一个人,就有十个顶头上司出来施压,这还是好的,还有更甚的,大臣们来个联名上书,给你定个子虚乌有的罪名,小命可就不是你的了。

朱元璋绞尽脑汁地想突破这一关口,可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种局面打破呢?

其实朱元璋心里早就有了这个队伍的“雏形”,他在之前也作过多方面的考虑,毕竟身为皇帝可算是当时最便利的职业了,把仪鸾司与其他部门隔离,使它与其他部门没有任何的从属关系,直接由皇帝管理,这并不难。大体来看还是要人来管的,但是这可大大的不一样了,什么事都直接向皇上禀报,其他部门无权干涉,虽然职位还是低了点,但是论权力和与皇帝沟通的便利性,绝对连宰相也望尘莫及。

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入狱,朱元璋用来给胡惟庸定罪的正是锦衣卫的前身仪鸾司搜集来的资料。在胡惟庸案涉案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朱元璋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把他精心打造的锦衣卫推上历史舞台。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亲自在拱卫司的驻地“剪彩”,将内廷拱卫司改称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诏狱”。锦衣卫,这个在明朝历史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的组织,终于名正言顺地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

可以说,锦衣卫的出现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朱元璋作为一个乱世枭雄和开国皇帝,他身上的阶级性和个人性格,促使了锦衣卫的成熟和壮大。

朱元璋精心设计出的锦衣卫特务系统缜密、完善而且无孔不入,历朝历代的皇帝其实都有在臣子身边安插眼线的嗜好,但是能够做到像朱元璋这么“尽善尽美”的绝对是少数。

从历史角度来看,当时明朝刚刚建立,蒙古军队仍然在漠北虎视眈眈,众所周知,蒙古骑兵曾横扫整个欧亚大陆,显赫一时。面对这样的强敌,朱元璋当然不敢大意。在建制之初,锦衣卫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外搜集敌军情报、策反敌军高级军官等。《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搜集敌军情报,尤其是世界上最强悍的蒙古骑兵的情报,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策反敌军高级军官,从敌人的内部开始瓦解敌人,自然是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够达到战争胜利目的的捷径。

撇开这些不说,朱元璋最害怕的还是“内奸”,这样的事情在朱元璋看来是最致命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锦衣卫当时的使命绝对是艰巨而且不容疏忽的。对于外廷的监控几乎是势在必行,朱元璋既害怕自己的臣子在内部串通一气,还要防备他们与外部的强敌勾结,对于自己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可谓是呵护备至。

相传,有个官员在自己家的宅子中过夜,当晚不知为何在家中独自生气,结果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开口就问那个官员昨晚为何生气,手里还有一张昨晚官员生气时的画像,这个事儿就大了。不就是生个闷气吗?有什么事?生气可以,但是这是在不能让人知晓的情况下,现在不仅让人知道了,知道的人还是九五至尊,往大了说这是不支持皇帝的和平帝国建设,皇帝兴高采烈建设心目中的美好帝国,你却唉声叹气地喝倒彩,摆明跟皇帝过不去,该杀!往小了说你扰乱皇上雅兴,没准正高兴呢,一看你的哭丧脸,啥兴都给憋回去了,没准肠道不顺,还有个什么高血压之类的,龙体有损,谁担待得起啊,该杀!当然此事除了说明伴君如伴虎,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锦衣卫的迅速壮大和势力的扩展程度。

锦衣卫渗透性强,涉及种类繁多,而这也给工作狂朱元璋创造了一个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绝好机会,就这样,朱元璋默默推动着锦衣卫,向着自己的理想国进军了。

3.朱元璋的锦衣卫与大明朝的锦衣卫越走越远

在胡惟庸死后不久,震惊整个朝野的“蓝玉案”又发生了,两件大案牵连人数之大让天下人都吓了个够戗。

同类推荐
  • 唐朝大骗子

    唐朝大骗子

    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街头小贩,穿越到唐朝成为骗子。
  • 重生大唐之新唐帝国

    重生大唐之新唐帝国

    李恪带着一颗能种田的青色小珠重新回到了大唐,会发生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种田文的小清新,也可以感受历史文的磅礴厚重。简介来的终觉浅,一起来看新唐国。问渠哪得清如许,新唐国中有惊喜。新人作者求罩求推荐求收藏,作者今拜谢
  • 征服世界的轮回王

    征服世界的轮回王

    “哎呀!真是的不小心玩坏了,真可惜啊”大概是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回荡在虚空中,“喂喂喂别玩了,快点改造好就赶快开始”,好了准备开始这只手握着光球猛地投了出去,“去吧皮卡丘!”“什么秦国要与我国分赵?”“乃个我真叫伯颜啊!”“吾乃少昊之后,哪个渣渣干动?!”“报幕府将军,维京人又来了!!”
  • 重书武穆

    重书武穆

    一次雪天的醉酒,退伍军人萧问醒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东汉末年这个战乱与英雄的时代,更离谱的是自己竟然还拿着沥泉枪、湛卢剑....还有那残存的意识,猛然惊醒,岳飞....好吧,即已重生,那就在这英雄并起的汉末,用这手中枪、腰上剑,重书一回岳武穆的传奇!改写那莫须有的冤屈,秋风五丈原的悲怆,还有那五胡乱华的血泪。。。。再创一个大汉盛世!
  • 重生之东晋太子爷

    重生之东晋太子爷

    一现代的大学生,在一个雨夜,莫名的回到了东晋,之后的历史会因他而发生改变吗?当太子,与梁祝结拜,保卫没落的东晋王朝。书写一段神奇的重生之旅。
热门推荐
  • 星际王座攻略

    星际王座攻略

    躲债掉河淹死,什么倒霉事都碰上了,一朝重生在星际,仍然摆脱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成为一只锁宠...orz不行!她可是人类!怎么能寄人篱下为鱼肉!她要踏上王座!成为强者!当然,前提是...她要从这恶趣味的巨大金色鸟笼逃出去!可为毛好不容易拼命逃出来了,到哪里都有你的影子啊喂?!某女扒拉着栏杆谄媚一笑:嘿嘿嘿,主人,放我出去咩?某饲主悠哉地抿了口红酒:你还是待在笼子里我比较放心呐。某女:......orz(打滚求收藏求票求喂养~)
  • 斗罗大陆之穿越千金

    斗罗大陆之穿越千金

    一个前世是富家千金的女孩,因为好友的父母追杀,因此跳下悬崖,重生于斗罗大陆,她会有什么样的武魂?请观看本书
  • 佛说国王不黎先尼十梦经

    佛说国王不黎先尼十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国有企业的产业特质:国际经验及治理启示

    国有企业的产业特质:国际经验及治理启示

    本书内容包括:国有企业:从实践到理论的多重视角、国有企业特质:国际经验证据、自然垄断与所有权治理、经济增长、战略产业与国有企业等共7章。
  • 重回九十年代

    重回九十年代

    十八线小演员许恋重生了,被命运打包带着空间丢回了九五年。既然重生了,那就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他一个亿。再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他两个亿。再再定个小目标:比如....比如,帅哥,请你往旁边挪一挪,挡着我定目标了。(本文1V1,男女主身心干净。)
  • 守护甜心:双生花的绽放

    守护甜心:双生花的绽放

    双生花,据说是一个共生的物种却互相争夺,一花会汲取另一朵花的所有营养直至它的凋零,两朵花相爱相杀……直至另一方的死亡。姐妹的归来,转学生,唯世的背叛以及……身世的秘密。当一切真相大白时却又扑朔迷离……身世的秘密,她们的使命以及……她们的宿命该何去何从……
  • 龙浮屠

    龙浮屠

    画虎屠龙叹旧图,血书才了凤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尽当年泪点无。一桩灭门惨案,却迷雾重重。引出百年江湖武林纷争,沈誉君为惨案幸存者,却又成为自家惨案的凶手。亦正亦邪之间,到底如何应对?两大神器百年传承,肩负如何使命?神器执掌者为两代宿敌,却又怎生掌控武林纠纷?当天下大义当前,区区身后之名、个人荣辱、独善其身纷纷置于脑后,《龙浮屠》中,有老而不衰的隐士高人,有初出茅庐的少年英雄,有忍辱负重的无名英雄。正所谓:若正义将欲灭我,我愿为正义而亡!
  • 邪猎花都

    邪猎花都

    一个牛逼的师父,造就出一个更加牛逼的徒弟萧凌。从小是孤儿的他,却并不孤独,做为一个强者被众美环绕,看他如何邪猎花都,翻云覆雨,同时带着他的强势横扫四方。清纯校花,护士之花老师之花还有警队之花,当然也少不了高雅动人的明星。她们是怎么成为他的猎物。妩媚的老师怎样被他征服,清纯女星又是怎么爬上那张软床?
  • 为伊逍遥

    为伊逍遥

    热血男儿,顶天立地,梦境空间,无限可能。且看少年逆境崛起,迎接挑战,走出不凡人生,为尝遍天下美食,泡遍天下美女而努力奋斗。想要热血、想要无敌、想要轻松、想要美女、想要yy,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未来大神,首部新作,不要错过哦。
  • 如果永远都不再见

    如果永远都不再见

    还记得你在上海对我说的那声再见吗,我没听清,我以为你就次一别,我们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