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攻破南京后,并没有在皇宫里找到建文帝朱允炆,这让朱棣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他对外声称朱允炆在城破之日自焚了,但是也知道“纸包不住火”,这得派人去查啊,派锦衣卫的话太大张旗鼓了,派别人吧又不敢信任。这时候郑和就成了最恰当的人选。郑和二十九岁从燕王起兵,多次出入战阵,屡建奇功,关键就是郑和还是个无欲无求的太监。当时民间就传说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又借着向海外诸国炫耀自己国力的机会,朱棣就派遣郑和带着船队下西洋列国寻访。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郑和不辞辛劳,先后六次出海,据说最远甚至到了非洲东岸。
太监们如此任劳任怨还不图名不图利的,当然让朱棣感动并且愈加信任,从成立东厂的初衷来看,监控民生动态是假,想方设法寻访建文帝的下落倒是真的。“与锦衣卫均权势”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东厂与锦衣卫的工作侧重面不同,但在两相对比之下也反映出,虽然纪纲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实则还是太监们更得到朱棣的信任,毕竟东厂所主管的项目更机密。
另外,同时设置两个职权相似的单位,在东厂执行监控锦衣卫的同时,也促成了锦衣卫和东厂两个特务机关之间的相互监控。谁能够占据主动就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没有人比当朝皇帝更明白,越是在朝廷的中枢机构,越是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争斗,尤其是两个职权范围相近的机构。
可是,对于东厂来说,寻找建文帝下落这样的工作就如同大海捞针,是一个极费时间的问题,而且极有可能东厂太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而当时锦衣卫的主要工作是制裁那些不支持朱棣政权的危险分子,相比较寻找建文帝,这实在是一项轻松得不能再轻松的工作,只要锦衣卫愿意,他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对朱棣政权不满的人,将其送到皇帝面前,只要随便动用一两套“诏狱”里的刑具,就能够屈打成招。在功劳显赫的锦衣卫面前,东厂显得那么可怜而又无奈,寻找到一个大案子咸鱼翻身成为了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生长在锦衣卫光环下的东厂
让锦衣卫和东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牵制,从而让两个特务机构各尽其职地发挥最大作用,无疑就是朱棣的如意算盘。东厂虽然工作不多,但是因为太监身处大内,亲近皇上,打小报告最为方便;锦衣卫虽然距离皇上比较远,但是负责的工作比较多,职权范围也比太监们大。各有利弊之下,似乎太监们更容易亲近朱棣,得到他的信任。
可事实并非如此,在东厂最初成立的时候,东厂的太监们并没有因为和朱棣的距离而从一登场就占据上风。在侦缉方面,东厂毕竟还属于新手,而锦衣卫们已经经过了数十年几代人的开拓和完善,在侦缉行业属于老前辈,在经验和能力上都要高于东厂。更何况,恶魔纪纲正处于春风得意之际,这个亲自拉住朱棣的马缰跟着他走上战场的男人,在无数场生死大战中经受住了考验,堪称是朱棣最放心的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更何况是锦衣卫这种关键部门,尽管东厂在成立之初就号称和锦衣卫平起平坐,但是东厂负责的工作偏重于寻找建文帝,而锦衣卫则是实实在在地在为朱棣政权的巩固发光发热着。
而且当时纪纲并不是单纯的锦衣卫指挥使,他的本职工作是都指挥佥事,锦衣卫指挥使只是他的兼职。都指挥佥事几乎就是朱棣给与纪纲的上方宝剑,也就是说侦缉这方面的事儿全让纪纲负责了,东厂的头目叫做厂公,其实也就是纪纲的副手,平时见了纪纲也得点头哈腰,逢年过节还免不了要巴结巴结。随着纪纲的势力逐步扩大,东厂咸鱼翻身的日子似乎更加遥遥无期了,而且作为职权相似的机构,纪纲自然明白皇上的意思,但是他的计划里不允许有一个人来盯着他、监控他,所以他对于东厂的策略依然是恩威并施:一方面,他靠近那些并不是东厂机构内的太监,贿赂他们,让他们成为他在大内的眼线;另一方面,他又不断打压东厂,在各方面缩减东厂太监们的权力,把东厂对锦衣卫的威胁降到最低。
东厂在诞生之初,可以说完全处于锦衣卫的压制之下,由于东厂并没有得到实际性的工作特权。大部分太监们实际上还是在从事着伺候主子的工作,东厂的权力范围有限,工作量也比较少,所以专心为东厂做事的太监并不是很多。就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纪纲利用手里的权力利用起了这些太监,在皇宫大内为自己编织起了一张周密的网,使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能被他了如指掌,从此也缩短了自己与朱棣之间的距离。反观锦衣卫,大力度地肃清着对于朱棣政权不满的臣民,朱棣的信任和膨胀的权力让他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去。此消彼长之下,东厂在锦衣卫的压制下就处于了弱势。
而且东厂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才成立的,此时建文帝的遗臣们都已经被杀戮殆尽,而建文帝依然下落不明,旧功劳都已经被锦衣卫们占尽,而新的目标迟迟没有进展,这让东厂的太监们纵使有一身干劲,也无处施展。
当时还可以借助的就是“夺嫡之争”,与在两派势力之间左右逢源的纪纲不同,东厂的太监们却是左右都捞不着好:朱高炽方面的文臣集团向来就比较排斥太监们,那帮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身体残疾、趋炎附势的太监们充满了不屑;而朱高煦方面则一直忙于收买宫中的王公大臣,拉拢锦衣卫,对于太监们也就是小施恩惠,还很少注意到东厂这个组织的存在。
明明与锦衣卫是平职的关系,可却变成了上下级,而且纪纲那个恶魔随时随地似乎都瞅着东厂的几个头头们不顺眼,是不是哪天纪纲编个理由就把他们几个都给放到“诏狱”里去了啊,到时候可就真是有死无生了。看看这些可怜的太监们,忍辱负重地进了皇宫,不仅担心自己的地位,还得担心自己的生命,这日子过得多艰难啊!
就在东厂的太监们惴惴不安的日子里,纪纲已经穿着已故吴王的冠服坐在自己家的太师椅上,看着脚下的客人们山呼万岁,身边的妻妾们对他施帝王之礼,心里美得上了天了。光美得上了天当然不行,纪纲又不是不会有子嗣的太监,他的心早跟着他的梦一起上天了。他等待着有一天早晨朱棣醒来的时候发现坐在龙椅上号令天下的人早已经变更,纪纲看着那些立在地道里的闪亮的兵器,他开始等待属于他的清晨了,他要真正来个枕戈待旦。
朱棣的衰老一天一天爬上他的鬓角,再豪情壮志的英雄也有迟暮的时候,朱高煦虽然勇武好战实际不过是个无赖,至于那个胖子朱高炽,他已经胖得快走不动路了。纪纲担心的还是朱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除了朱棣,还有那个文武双全、属于未来的帝王之星朱瞻基。朱瞻基越长大,他身上那股本属于朱棣的气势就越足,无数次的沙场征战没有让这位皇太孙感到胆战和怯懦,反而让他更加迅速地成长起来。纪纲不能允许自己的生命里要面对两个朱棣,那将是他无法估算的形势,如今一个年过半百,一个年纪尚幼,正是上天赐给他的良机。
按照史书上所描绘的那样,纪纲开始不再羞涩地做着皇帝梦,而是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了,雷霆之怒,他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他的雷霆之师建造起来。于是,那些从前还没有办法摸得清纪纲底细的纪纲的随从们,终于看到了纪纲那宏大梦想的冰山一角。以为自己将步向空前强大的纪纲,也走向了自己最后的灭亡,而东厂的出头之日,就在纪纲野心的凸现中慢慢到来了。
3.太监得势
纪纲未尝不知道朱棣设立东厂有监控锦衣卫和他的行动的意图,即使东厂的太监们对纪纲表面上充满了敬畏,但是东厂在纪纲心中的感觉,还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纪纲明白自己没有办法吃掉东厂,他就更加担心这些太监们,所以他不得不花费了大笔的资金用于笼络太监,分化东厂。他自认为是非常小心的,凡是东厂的太监他都会去加以笼络,但是绝不会给予绝对的信任。
这边纪纲在想方设法打压东厂,那边东厂也在想方设法地打压纪纲。纪纲把东厂搞倒并不容易,但是东厂搞倒纪纲确实是有可能的。纪纲毕竟不是净过身的太监,他身体健全,而且文武兼备、极富心机,尤其还统率着决定外廷安危的锦衣卫,如果纪纲有什么不轨的意图,那皇上绝对会雷霆震怒。俗话说:“站得高,摔得惨。”像纪纲这样高高在上的人,他一旦失势,绝对就是一失到底,没有任何可以挽回的余地。
两方本来应该势均力敌、互相约束的特务组织,就在这样的一场暗中角力里逐步影响着历史的天平,也在无意之中决定了明朝的未来。
按照常理来说,小心翼翼的纪纲不应该放松到忽略东厂的作用的,如果要寻找原因,我们又不得不摸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宫中射柳”事件上。当然,说一场“指鹿为马”的游戏让纪纲从此骄傲自大、信心膨胀,似乎是贬低了纪纲作为锦衣卫指挥使的果敢和冷静,这样长年累月的精神状态决定了纪纲的性格,早已经是铁石心肠的纪纲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我们只能说,素来判断冷静的纪纲在这一刻错误地判断了他在朝野中的影响力。据说当时纪纲在看到了当时的场面之后,高兴地说:“没有人敢为难我了。”“高兴”这个词我们用得可能有些夸大,但是兴奋之情多少还是有些的。史书记载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还有不少臣子出来指正,但是纪纲“射柳”之后,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指正,所以纪纲觉得他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至少在对于朝野的威慑力上,绝不输于当年的赵高了。
正是这个判断,断送了纪纲许多年的苦心经营。当年的赵高,是弄权之臣,很多人畏惧胡亥,其实是因为惧怕赵高,因为胡亥是赵高扶上去的,赵高一怒连胡亥都害怕更何况是群臣?但是纪纲不同,臣子们之所以惧怕纪纲,是因为他得到了朱棣的信任,是朱棣派下来监控外廷的,臣子们其实还不是害怕纪纲,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朱棣。两相对比,高低立判,纪纲当时的实力距离赵高的高度还差得很远。
纪纲那貌似强大的权力高楼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了,而且墙倒还是万人推,参劾纪纲为非作歹、滥用职权的折子雪片一样落到了朱棣的桌子上。而纪纲费尽心机修建的地下宫殿和豢养的死士们呢?我们翻翻那些陈旧的史书,上面没有记载任何只言片语说明朱棣在清剿纪纲的党羽时碰到了什么阻碍,由此可见,纪纲的那些准备工作更像是糊了一个纸老虎,被朱棣只轻轻一戳,就全都捅破了。
纪纲在朝堂上被捕的消息不胫而走,锦衣卫的办公地点早就被皇上的大军团团围住了,从前气焰嚣张的锦衣卫们被强行困在“诏狱”里失去了自由,平常跟纪纲走得比较近的几个小头目都被点名叫了出去,从此再没有人见过他们活着的面目。纪纲的家在第一时间也被控制了,纪纲那完美的地下宫殿被翻了个底朝天,除了几个无关痛痒的小角色趁机逃之夭夭,纪纲的家眷们全部入狱。
身在都察院大狱里的纪纲在被施刑的痛苦中终于从梦中惊醒,他的帝王梦已经破灭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家族命运的恐惧,恶魔纪纲终于也面对了他人生里最不愿意面对的境况,正是因为害怕面对,所以他才为之进行了多年的努力,可到头来他才发现,那些努力只是荒废掉了他过去的岁月,没有任何的实际效用。他也不得不面对他自己曾经用来对付别人的那些刑具,他也不得不面对他从前能操之在手的对于别人的生杀大权。死亡,这个令人恐惧的词在他脑子里电光火石般地闪动,随之而来的噩梦萦绕着纪纲在牢狱中的生涯。最终,在他自己一手制造的刑具面前,纪纲屈服了,他承认了自己的所有罪状,只求一死。
纪纲并没有选择自杀作为他恶魔般一生的总结,朱棣因为一个引起后世人们无限遐想的理由放过了纪纲的族人,却留给了纪纲一个残忍的结束——凌迟处死。纪纲以这样的一种形式带着锦衣卫短暂的辉煌撒手人寰,将本来属于锦衣卫的大明王朝最光怪陆离的舞台留给了太监们,明朝的太监们没有让人失望,他们开始像蝼蚁般腐蚀明朝政权。
既然犯罪的是锦衣卫,就不能再让他们自己人审自己人了啊,即便有一些锦衣卫因为跟纪纲不和得到了提拔,但是朱棣已经没有办法再相信锦衣卫了。揭发纪纲的是太监,那么理应由太监们来处理这件事情,每一次案件都是锦衣卫去“打扫战场”,这一次,成了太监们来打扫锦衣卫了。
从前让别人陷入恐惧的锦衣卫,这一次被别人带进了恐惧里。从前对锦衣卫们点头哈腰的太监们,如今一反常态。锦衣卫们还发现,太监们办事的手段丝毫不比他们逊色,而且论刑法之残酷,甚至还在他们之上。伴随着宦官们那些阴邪的狞笑,锦衣卫们独裁特务时代的局面彻底结束了。然而臣子们还没有摆脱锦衣卫的梦魇,就得向那些本来就作威作福的公公们继续俯身行礼,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在领教过太监们的手段之后,锦衣卫从前的所作所为,简直成了小儿科。
4.东厂的崛起
锦衣卫踩着无数明朝重臣的尸体完成了他们的崛起,而东厂则是踩着锦衣卫的辉煌完成了他们的崛起。正应了后世的英国科学家牛顿的那句“我之所以站得更高,是因为我踩在巨人的肩上”,东厂的崛起正说明了“我们之所以爬得很高,是因为我们踩在了锦衣卫的头上”。这一下,集皇帝宠爱于一身的不再是锦衣卫,而变成了东厂。太监被称为“内侍”,本来就说明他们服侍的是内廷,和皇族亲近,原来因为锦衣卫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始终在特务这一行打个闲杂,这下好了,纪纲垮台了,皇上对锦衣卫的信任度也下滑了,东厂成为了皇上最贴心的特务机构,终于被扶正上了台面。
原来是东厂的太监们见到锦衣卫就点头哈腰的,现在好了,就算是锦衣卫指挥使碰见了东厂的一个小太监,都得上前热乎两句攀攀交情。不管是锦衣卫指挥使,还是什么都指挥佥事,都不顶什么用了,主管特务机构的大头目成为了东厂的司礼监大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