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五局的人员编制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相比不算多。1991年12月,英国内政部任命斯特拉·里明顿夫人为局长,成为英国反情报机关中第一位女首脑,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男性在这个反间谍机关中的统治局面。军情五局现有雇员2000余名,其中妇女约占1/2,她们工作起来比男士更谨慎,不容易暴露身份,比男士更细心,更长于搜集和整理各类信息,素质较高。
陆军情报六局又称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局,缩写为SIS,代号为MI6。对外又称“政府电信局”或“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办事处”。军情六局是英国的主要间谍情报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国内外搜集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从事间谍情报和国外反间谍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秘密情报局加强了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联系。秘密情报局受外交部监督,直属首相领导,它的总部设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桥南边一幢20层楼内。最近搬到沃克斯霍尔的一幢俯瞰泰晤士河的造价2亿多英镑的新总部里。总部下设7个地区处、4个局和1个室。
秘密情报局是英国唯一使用非法手段在国外搜集秘密情报的单位。它的工作人员大批派出国外进行情报活动,通常以担任英国驻外使馆的秘书、随员或低级新闻官等职务作为身份掩护。它的情报员大多数是外国人,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秘密情报局的指挥,即设在英国使馆里的情报站的指挥。情报员搞到情报后,首先直接或间接地送到负责招募他的当地情报站,然后由伪装成外交官的秘密情报局官员对其价值和可靠性进行初步估价。如果某份情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就给它附上适当评语,送往伦敦总部。
伦敦情报站负责招募特工,并对外国驻英外交官员进行监视,了解他们的习惯、兴趣和爱好。为了搜集情报,特别是有价值的情报,秘密情报局的特工人员采取任何行动,甚至暗杀,都是被允许的。
秘密情报局的经费和人员编制从来都是秘而不宣的。1993年12月,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一个专题节目披露说,秘密情报局有特工1500名和2000名后勤人员,每年经费为1.5亿英镑。活动范围遍及全球。
陆军情报八局缩写为MI8,专门负责通讯情报工作,检查和翻译外国电报和破译外国密码。
陆军情报十一局缩写为MI11,主要负责心战宣传工作。
政府通讯总部
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是英国秘密通讯电子监听中心。缩写为GCHQ。由于它的总部设在伦敦西面的切尔特南镇,所以又称“切尔特南中心”。它的前身是英国“40号房间”。该机构拥有各类专家和工作人员约1.3万人,其中约一半人在总部,其余在国内外各地和使领馆监听站中。
政府通讯总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电子装置对其他国家的秘密活动进行远距离监视、截收、搜集及破译外国各种密码、信号,从中获取情报,并负责为政府编制密码,保护其通信安全。
政府通讯总部下设4个部:通讯安全部,信号情报计划部,信号行动联络部,行政管理部。另外还在总部内设有电信维修服务队,专门负责测查内阁办公厅、各情报分站和英驻外使馆等机要单位内有无窃听装置和进行反窃听的检查;并对驻英外国使馆、外贸机构、恐怖主义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和激进的政党、团体、个人及有关石油公司、商行等进行监视。
政府通讯总部在世界各地拥有近100个监听站,监听的范围包括大西洋卫星2万对线路和8个国家的电缆上的5000对线路。监听手段包括窃听电话、无线电报、有线电传、微波电讯和卫星通讯。它的地平线雷达,可以监听到苏联内地的军事演习时坦克指挥官们通过无线电进行的谈话。
英国政府通讯总部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关系十分密切,接受美国支援的资金和技术设备。它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通讯部、澳大利亚国家信号局内都设有特别联络处,并派高级官员常驻。所以人们都称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是美、英、加、澳四国的情报交换所。
内阁情报委员会
英国内阁办公厅内设五个委员会和一个情报保安协调室,组成情报委员会系统,也称联合情报组。它们直接对首相负责,可以越过外交、内政和国防大臣,直接指挥秘密保安局、秘密情报局、政府通讯总部和国防部情报局的活动。内阁情报委员会所设的机构有:
保安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保安局的反间谍活动和掌握对所有接触机密的文职官员进行全面审查。
伦敦信号情报委员会,是直接指导政府通讯总部的机构。
内阁情报、保安协调室,职权是负责审查长期性的情报工作计划和安排,代内阁秘书长审查情报预算,并写出年度审查报告送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和联合情报委员会。
海外经济委员会,它是最高的经济情报分析机关,其任务是根据英国和北约各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参照报刊公开资料,作出经济情报分析,向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提供。
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是内阁最高层的情报委员会,职权是批准情报预算和情报工作计划,指导情报机关的活动,侧重于指导情报搜集活动。
国防情报委员会,它的前身是国防委员会下属的联合情报中心。它是最高的情报分析机构,其任务是根据英国和北约组织成员国提供的情报,参照报刊等公开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作出“国策”情报分析,提供给常务次官情报委员会。
国防部情报局
英文缩写为DIS。总部设在伦敦牛津街凯琴武德公寓内,拥有1000多名军职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搜集军事方面的情报,如外国的核武器、弹道导弹系统、场和基地的指挥与控制机制、军械与弹药、防空、雷达、电信、民间防务、运输系统、供能与供水等防务系统方面的技术专业情报。
该局下设五个处:
1.经济情报处:负责军费、武器交易等情报的搜集。
2.科技情报处:负责科技情报的综合和整编。
3.后勤管理处:负责后勤供应。
4.情报服务处:负责情报的综合和整编。
5.管理和供给处:负责行政事务。
军事情报参谋部
军事情报参谋部是英国的军事情报机关,缩写为MIS,隶属于总参谋部。这个部专门从事高级政治和军事间谍工作,统管全军的谍报、技侦、派遣和情报整理等方面的工作。
英国军事谍报机关成立较早,其中陆军情报处成立于1871年,海军情报处成立于189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空军情报处,它们负责以各自军种为主的谍报工作。海军情报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40号房间”及其卓有成效的破译德国密码的工作为英国现代情报工作创造了辉煌。1946年成立了联合情报局(缩写为JIB),其职能是协调三军情报工作。1964年英国国防部改组,联合情报局并入国防部,成立国防情报参谋部,后改为现名。
军事情报参谋部的主要任务是综合、分析和判断来自各地各军的零散情报,向内阁提交政策和战略性情报。该部的各个部门的首脑,多是武装部队里的高级军官。
谍战 国与国之间的别种较量
间谍战,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军事、政治、商业……甚至于乞讨。当间谍的较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时候,间谍战便发展成一场名副其实的国与国的较量。这种较量是多元的,不仅是谍战武器设备的设备较量,还是间谍头脑技能的软件较量,甚至是国与国之间战略、策略的较量。
美俄间谍战
近年来,美俄之间的“抓间谍游戏”有愈演愈烈之势。仅从1994年以来,美国就捕获并重判过CIA高级反间情报官员哈姆斯、联邦调查局人员厄尔、中央情报局人员尼科尔森、退休军事情报分析员布恩、海军密码破译员丹尼尔·金、陆军上校乔治·特罗菲莫夫,直至FBI“鼹鼠”汉森。他们均因为俄窃取情报而被捕。1999年12月,美将一名俄外交官驱逐出境。
俄罗斯对美间谍也不手软。1997年11月以来,曾先后抓获美国技术人员布利斯、美国大使馆一名二秘、美国退休情报官波普、一名立陶宛籍俄国人和俄核专家伊戈尔等一批为美国搜集情报的美国人和俄国人。1999年7月,俄罗斯也驱逐过美国外交官。
冷战时代,美国联邦调查局和苏联克格勃将对方间谍捉了又放,在当时两个超级大国间是家常便饭。对于间谍活跃于本土,各方都心照不宣,有时故意视而不见,一般情况下可以相安无事。如果双方发生对立或交恶(这时往往加大间谍工作力度),间谍们就要遭殃了。一旦“人赃俱获”,间谍非死即囚;最幸运的是那些具有外交豁免权的“外交官”,能落个不受欢迎、驱逐出境的结局。当然,通常双方会有来有往、冤冤相报,指名道姓并义正词严地告白于天下,开展针锋相对的间谍战。这实际是一种以间谍为工具的国际政治恶斗。
冷战期间,美苏为获取对方的战略情报和军事机密展开过惊心动魄的较量。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曾与美国有过一段“蜜月期”。现在看来极具讽刺意味的是,1999年11月,来自美国与苏联的冷战间谍聚首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交流,相互给昔日的对手提出建议,以改进各自的间谍技能。双方甚至还互相自曝秘密家底,以取信对方。但事过境迁,过去一年,双方抓间谍的戏在不断地重演,“谍报频传”,跨入新世纪后表现得更为激烈,以汉森案达到一个高潮。
从双方所披露的间谍案案情看,近年来双方针对对方的情报活动不但人员规模已恢复到冷战时代的水平,而且情报活动的手段日益先进,力度日益加大。美国政府披露曾不惜耗资数亿美元圆俄驻美使馆地下挖掘电子窃听隧道,维护使用至今。俄罗斯则在美国务院的机密会议室安装了窃听器,水平也不低。在从事针对对方的间谍活动方面,美俄两家可说是半斤八两。问题是冷战结束后美俄关系一度出现过蜜月期,差不多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为什么双方的间谍活动却是有增无减呢?
实际上,美俄两国间谍活动和抓间谍战的升级反映出两国在冷战结束后并未能建立真正的互信。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执意实行北约东扩,甚至一直要扩到原是苏联一部分的波罗的海三国,其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俄罗斯加强对美国情报活动的指示早在普京上任之前,就由叶利钦下达了。这反映出俄罗斯认为尚无理由把美国当成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