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间谍在中国
提起克格勃,往往令人闻声色变,这个庞大的情报组织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非常神秘和不可一世的。随着苏联的解体,神秘的克格勃已不复存在了。在叶利钦执政时期,克格勃被分割成五部分: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联邦边防局、联邦保卫局、联邦政府通讯署。在克格勃派生出来的机构中,联邦安全局实力最强,该局现在的办公大楼就是克格勃当年的总部。而前克格勃组织人员现在已经成为俄罗斯强力集团的主要部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情报机构和内务部不仅向欧洲国家以及其他法西斯轴心国派出了大量的谍报人员,同时也往被日本军队占领的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派出了许多情报工作者。在这些人当中,自然不乏像佐尔格这样出色的职业情报专家,而且,还有更多的志愿工作人员。
这些人最初都以各种战地服务人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苏联情报机关从他们之中选拔出了一些具有某些方面特长的工作人员,以形形色色的合法身份作为掩护,深入日军占领地区,为苏联设在中国的情报中心和国内的情报机构搜集各类有价值的信息。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遭到血腥的残杀,国民党在上海的暴行尤为残酷,苏联遣往中国的间谍小组也遭到破坏。紧接着,日本吞并中国的野心越趋明显,亚洲笼罩在战争即将来临的恐怖气氛之中。由于极为复杂的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等因素,斯大林长期注目于远东,更注目于中国。克格勃的间谍网也由此而渗入了中国。
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理查德·佐尔格。在1930—1932年间,苏联特工理查德·佐尔格以德国著名记者的身份为掩护,领导他的情报小组在中国搜集了大量情报,特别是关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成为苏联判断德国和日本战略意图的重要参考。
佐尔格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有关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情报,深入了解英法美日的对华政策。佐尔格精通英语、法语和俄语,来华前后,他又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汉语和日语。他在苏联情报界使用的名字是“拉姆扎”,他负责的情报组织网络因此而被称为“拉姆扎小组”。该小组成立后,有14名核心成员,包括报务员、译电员、联络员、摄影师、军事顾问等,其中有波兰人、德国人和中国人。几个月后,佐尔格又将自己的情报网络扩展到了广州、天津等地。
佐尔格还密切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发展,并及时跟踪蒋介石围剿解放区的情况,其中一份较为详细的报告中说:“目前,苏维埃运动在中部和南部的300多个县蓬勃发展。苏区拥有正规部队36个军,此外还有20万民兵和大约100万装备较差的工农游击队员……苏维埃政府致力于消除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一切封建残余势力,没收地主土地,将其分给农民,免除农民的债务。所有这些措施都使得苏区为全中国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南京政府虽然得到了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广泛而全面的支持,但无法消灭苏区。蒋介石对苏区大张旗鼓的征讨接连失败。但国民党不打算放下武器,近期将对解放区展开新一轮征伐……”
但是随着他在中国地区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工秘密监视,佐尔格也有所察觉,就这样他返回了莫斯科继续从事情报工作。后人评价理查德·佐尔格是堪称苏联最优秀的特工之一。
而另外一位则是崔可夫,1938年夏,斯大林亲自批准苏联军事使团前来中国,其中21名高级军官就有崔可夫,后者在1929年参与了远东之战。
1940年12月,崔可夫第三次来华。行前,斯大林同崔可夫进行了“绝密”的谈话。他说:“您和所有驻华人员的任务就是紧紧束缚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崔可夫此番前来是担任驻华苏联军事使团团长,并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崔可夫带给蒋介石政府的援助清单是:150架战斗机、100架快速轰炸机、近300门火炮、500辆吉斯—5型汽车及其相应的装备与配件。
苏联军事顾问遍及国民党的各个战区,自然容易把握蒋介石的军事态势。崔可夫可以出席参谋总长兼国防部长何应钦主持的每周一次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他广泛地接触各国驻华武官,大量搜集世界军事情报,并迅速地报告给本国政府。诸如国民党的兵力仅相当于日军在中国兵力的二分之一,蒋介石还想与苏联促进新的“信任关系”,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特别是在斯大林惊中生疑与日俱增之际,苏联政府急令崔可夫从速密报有关日军是“北进”还是“南进”的倾向性情报。这是涉及苏联战略方向的一大要务,与此息息相关的是日本外相松冈洋右行将访苏。
为应急用,苏联派来的专机在中国兰州待命。崔可夫在应急情况下,凭着他的特殊身份,终于把国民党政府获得的有关日本“南进”的日文文件弄到手,迅速复制,火速送往兰州待飞的苏联专机,同时还有崔可夫有关日本“南进”大于“北进”可能性的情报。随后世人看到了苏日中立条约于1941年4月13日面世。历史表明,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已感觉日本意在“南进”,避免了两线作战,从而使苏联全力地在一个方向上反击进犯之敌。
东南沿海的空中侦察机
自建国以来,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受到别国的空中侦察,尤其是美国,自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于1952年成立以来,刺探我国情报一直是其首要任务之一。
美国刺探中国的能力的关键,是有50年历史的UKUSA条约。此协议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和新西兰的间谍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五国的科技专门技术和地区分布,使它们建立起一个已发展成超级间谍机器的间谍站网络,由冷战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美国间谍飞机向来肆无忌惮搜集外国情报,一年在全球飞行逾千架次,每次都能“满载而归”。美间谍飞机是高技术飞机,多在高空沿外国边境地区作业,例如U-2的升限是21300多米,SR-71升限是26000米,TR-1是27430米,EP-3可在万多米高空搜集情报、侦听地面和海底讯息。间谍机执行任务时,每秒都准备紧急应变,摆脱险境。
解放军以往击落美国几架U-2和一架无人驾驶谍机,俱以军事手段达到目的。
我国的南海上空是中美高空间谍战场,美国向台湾提供间谍飞机和训练,由台飞行员搜集情报,进行高空拍摄。1962年夏,东南沿海因国民党企图窜犯而趋紧张。当时,美国当局造出了一种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和U—2,这种飞机体积小、飞得高、速度慢,与我机速度差很大,我机发现后,容易冲前,瞄准时间短,不易击中目标,被美国吹嘘为“世界第一流的侦察机”,中国“没有这样的飞机对付它”。仗着这种空中优势,它一次又一次地侵犯我领空,肆无忌惮地骚扰破坏、窃取军事情报。
1964年11月15日上午11时53分,美国一架由C-130母机投放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从海南岛文昌大摇大摆地侵入雷州半岛上空。11时58分,空一师2大队5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型飞机起飞拦截,在高度1.66万米,距敌4.9公里的时候,采取半动力升限的方法,沉着迫近敌机。由于我机达不到敌机高度,徐开通咬紧牙关,奋力将操纵杆压到底,加足油门,飞机“轰”的一声,喘息着跃起,向敌机机腹直刺过去。当飞机跃到1.75万米高空,大约在距敌机230米的距离上,徐开通抓住有利瞬间,扣动火炮按钮。一阵猛射之后,敌机机腹被击中,冒着黑烟直落万丈深渊。这一次有效地打击了美国的空中侦察力度。
1968年后,美台停止U-2合作计划,美军和中情局依靠卫星和其他谍机对大陆侦察,解放军战机常在南海上空驱赶企图犯境之美国谍机。美台高空侦察合作,早已换了角色,中美建交后,改由美军出马,把搜集所得大陆情报与台湾军方分享。
1996年3月台海演习期间,美国派出“独立”号和“尼米兹”号两大航空母舰战斗群到台湾海峡附近。“独立”号战斗群的“邦克山”号巡洋舰,以其相控阵雷达窥窃中国东风-15弹道导弹飞行数据;从航空母舰起飞的“黑骑士”中队两架“雄猫”战斗机蹿入中国领空,意图挑衅及侦察,被芜湖起飞的空一军歼击第三师两架苏-27战机及时拦截。这是数十年来中国首次以性能优于对方的战机捍卫领空,也是“雄猫”战机服役以来初尝败绩,无线电中的救命之声反映出美军的震惊与无奈。1999年5月9日,即美国炸毁驻南中国大使馆翌日,美军飞机又入侵中国领空示威、挑衅和侦察,海航部队特级飞行员再度驾机紧急升空,将其驱离中国领空。
2001年4月1日是美军在二战登陆冲绳56周年纪念日,当天一架美国海军先进EP-3电子侦察机由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赴南海执行侦察任务,机上一位军官还向人提及“今天是胜利日”。
美军谍机向西南飞行约1000公里,激活所有电子侦察装置,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侦察,再飞行大约600公里,行藏败露,中美战机在高空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较量,双方飞机发生擦撞,解放军两架歼八战机把美军谍机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时间为上午9时33分。解放军有一战机坠毁,飞行员失踪。EP-3谍机经常性地在南海“高空作业”,主要执行两大任务,一是搜集中国沿海的无线电和雷达频率等信号情报,二是跟踪中国海军舰艇,搜集同样的信号情报。EP-3跟RC-135电子侦察机的功能差不多,美军强调EP-3专门搜集雷达电波、无线电信号和军事通讯密码,实际上是精于搜集导弹基地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