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73700000001

第1章 一个民族的情怀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地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 ”与“子曰 ”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 ———所谓 “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对 “子曰 ”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 “诗云 ”的《诗》,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 ———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 “事实 ”而是表达 “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其实,文学史就是心灵史。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 “现实主义 ”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一个问题是:《诗》本来就是诗。为什么成了 “经”?

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去解释,当然可以予以说明。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远在汉代,我们就把这样一部基本用四言韵文形式写成的、以抒情为主的、收录自那么广博的时空中的个性化的创作,与那些朝廷文诰、圣贤语录、哲学和史学著作,一同列为国家的经典?

从创作论上说,《诗》是“历史真实 ”的产物,也就是说,收集在这本古老经典中的三百零五首诗,都应该有一个创作背景,都是在特定历史事实的触发下创造出来的。

但是,它终究是诗,而不是历史。它们是经过心灵过滤的。它表达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创作者的 “心理真实”。它是情绪,是情怀,是喜怒哀乐,而且,和我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对了,正是在这一点上,《诗》终于成了 “经”:它是个性的,却也是共性的,它是几千年前的某一些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体会,却也是几千年来直至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感受 ……它是我们共同道德观的经典表达,是我们共同政治观的经典表达,还是我们共同人生体验的经典表达,一句话,它既是我们民族价值观的经典表达,也是我们民族博大情怀的经典表达。

因此,我们不从学术的角度,不从经学家的角度,我们从情感的角度去看《诗》,最后,我们会发现,它仍然是 “经”!

是爱情之经,是亲情之经,是友情之经,是同情之经,是爱恨情仇之经,是喜怒哀乐之经。

还有更多的具体的问题纠缠着我们。这些美丽的诗篇从何而来?什么人创造了它们?什么人收集了它们?又是哪些人在几百年青灯古卷守护它们、琢磨它们,最后把它们聚拢成册,成为一本凝聚民族情怀的美丽经典?

什么是风雅颂?什么是赋比兴?这些至今仍活在我们的书面与心头的历久弥新的语汇,有着什么样的古老奥义?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哪些思维特征?

当这本美丽的大书被编纂成册之后,它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的核心记忆?一个民族是如何喜爱它,珍视它,代代传诵它,研读它,以此形成自己的文学传统,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力量?

是的,《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和意图,以及它所呈现出的艺术独特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说,有关《诗经》的现有 “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能。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经被 “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就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捱日子。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关于《诗经》的搜集、编辑,《诗经》既是辑录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左右的诗歌,至少其中的十五国风产生的空间范围又大得惊人:黄河流域、江汉流域及汝水一带全在其中,那么,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如此辽阔的空间,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产生的诗歌收集到一起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 “采诗说 ”和 “献诗说”。班固《汉书 ·食货志》,何休的《公羊传》注,都有 “采诗 ”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 ·食货志》)

五谷毕,人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从夜绩。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公羊传》何休注)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大量记载《诗》的引用的《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只是一个缺乏证据的推断,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在那样一个前提之下 ———时间五百多年,空间辽阔浩渺 ———那么,《诗》之结集,必有这么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否定了这个说法之后,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 ”来自于 “采诗 ”的说法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于 “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是《国语 ·周语》中“召公谏厉王 ”一段中的一个孤证,且这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之“诗”,是否公卿列士们的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诗经》中大、小雅部分来看,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像《小雅 ·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 “献诗 ”的好材料。更有一些诗,据说是写于周厉王时候,如《大雅 ·板》、《大雅 ·荡》、《大雅 ·桑柔》,在厉王以杀人来弭谤的时候,这样的诗,大约也不好献上去。

《诗经》的搜集固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也需要有这么一个人 ———哪怕这个工作历经多人之手,那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看,它的作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但这确实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抗战之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的《文哲季刊》上发表《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等四篇文章,对“国风 ”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把这四篇文章和写于1946年的另一篇文章结集重新印发,以《诗三百篇探故》的书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但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朱先生一定颇寂寞,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有人来与他讨论,他扔出了白手套,却没有人拾起来。换一个时地,他再扔一次,仍然没有人应战。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因为这事惹不起,大家一齐都躲起了。

但另一方面,上述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背景。我们爱她,只为倾倒于她的风韵和美丽,却并不是因为了解到了她的出身,也不一定是 “学术 ”地探究到了她美之为美的原因 ———事实上,正如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 ”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正如除非我们的联姻是为了政治、经济等利益考虑,我们爱一位美丽的女子并不一定看她的门第和背景。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还能感动,或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身世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 “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还是仅仅因为这种 “学术研究 ”能给他带来世俗的好处。

《诗》三百零五首诗中的每一首诗,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特定情怀的表现,是一个人的情感。但它感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感怀万端。因此,它也成了我们全体的情感。

据《世说新语 ·文学》的记载,那个东晋名相谢安,曾问谢家的子弟们:《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后来淝水之战的主帅谢玄答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 ·采薇》末章的几句。这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诗经》中哪一篇最美?我一定回答说:《陈风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们可能只是无意中向窗外的月夜一瞥,却看见了如此美丽的一幕。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温暖、柔和,并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她只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得预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 ……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一首诗,竟有如此的大圆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也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三百零五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个例子。《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 “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过度学术化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同类推荐
  • 最风流 醉唐诗

    最风流 醉唐诗

    《最风流 醉唐诗》内容简介:斟一壶美酒,饮完唐诗,醉倒在唐诗里就是一种幸福。万古江山一壶酒,千年岁月现行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十余位资深教授倾心审读。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主要分为:小说、童话和随笔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桑金兰错;老官布小传;穿绿衣的蛇郎;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贵妃墓和织锦台;拉卜楞皇后翠琅错等。
  • 2013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思想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 在不确定的尘世

    在不确定的尘世

    本书是王志成先生的第二本个人散文集。比起第一本《后现代生活沉思录》(我社出版),作者的文笔更加成熟,思想也越发深邃轻灵,内容包括“圣人的顽固和思想的用场”、“真理的流淌和意志的力量”、“滋养的世界和简单的生活”、“神秘的自我和不确定的尘世”等。这些散文,不是晦涩的哲学思考,它们来源生活,将哲学世俗化,同时又带着一种沉浸于哲学者的天真,帮助读者净化思想,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倾卿子衿

    倾卿子衿

    约定了七生,错过了七世。他寻寻觅觅,她忘却前尘。纵有千千劫,却厮守不离。“这一世,不会再让你逃的。”“你已经离开够久了,回家吧。”
  • 再现花败,未见花开

    再现花败,未见花开

    他和她已经回不到以前最纯真的时候了。因为他的离开,她的心因此撕裂,裂缝越来越大,无法弥补,可她从未恨过。那时的她吻过他的脸,以为和他能够永远......他的爱就像晨光,她张开手,却只能抱住风。(备注:锦瑟特邀驻站)
  • 跟着时光向前

    跟着时光向前

    者以时间为经,借物事为纬,极力营造一个超越现实又基于生活的艺术天地,诗意的语言,悠然的哲思,空明的意象,撩人的意味,日常生活平凡事物中的人生况味,都引领着人去体悟生命的真切、厚重和美感。雪光里的村庄,月色下的枯荷,院子里的鸟巢,山崖上的小树,冬夜里的炭火,春天里的小蜜蜂,童话般的草垛……《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跟着时光向前》分为跟着时光向前、延续是静悄悄的、鹧鸪的叫声三辑。
  • 侠武英雄之武动江湖

    侠武英雄之武动江湖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不同的武侠世界,不一样的武侠之梦,和与众不同的侠者风范!
  • 酒罢去

    酒罢去

    杯酒罢,一去不回。路走到最后,无非是岁月不知数,故人不知处。
  • 星空云海

    星空云海

    我觉得每个人小时候都想过吧,伸手就能碰到云,软绵绵云朵要是能往上一躺,得多舒服啊......这是一个放眼望去除了云就是泥的世界,没有实实在在连着地心的大陆,有的只是浮在天上的陆地和小岛。说来这里连地心都没有呢。;要移动也要看陆地的大小,然后用龙来拉;浮空陆地之间人员的来往要么靠龙,要么靠梵风衣,要么就是契约一朵属于自己的云,让它载你。俄刻阿诺斯究竟存在与否,在这个世界里是一个迷,不断扩大着空域的人们始终没有遇到另一方的人,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尽头...
  •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现在有谁经过西长安街一带的,总可以看见几个衣履破碎的穷苦孩子叫卖报纸。记得三四年前,在他们身上偶而还剩有制服模样的残余;再早,就更体面,简直是童子军的拟态。
  • 帝国掘墓者

    帝国掘墓者

    楼兰帝国的缔造者兼帝国第一宰相的真千崎,遭到了来自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的背叛而横死在王权政变之中,重生之后他不仅携带着前世爱恨纠葛还带着身为帝国宰相之时所有的军马钱粮。这一世的他是要报仇雪恨,还是要奋力地改变自己昔日朋友们的命运,避免国家悲歌的发生。不过在改变自己前世友人的命运面前,先来掘个墓吧!异界盗墓流第一神作,从此开始!
  • 明明白白降血脂

    明明白白降血脂

    本书从血脂的来源讲起,阐释了高血脂对全身的危害,讲解了药物治疗法、饮食治疗法、运动治疗法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的作用。居家调养部分讲解了如何从一年四季的衣食住行入手,调控高血脂;防治并发症部分讲解了如何防止、延缓及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等高血脂并发症或伴发病。本书特点是用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医学知识,并配有多幅插图,内容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保健知识,可供高脂血症患者及家属阅读参考。
  • 玉兰斋

    玉兰斋

    深闺小姐林兮儿,父亲淡漠,继母无情;芳心暗许好儿郎,虽惨遭失婚之痛,但得到无尽自由。淡然接受一生漂泊的境遇后。却与梦中人相逢他乡。这一次,她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