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几乎倾注着历代皇朝的心血。他们或者乐逍遥,享受生活;或者指点岗山,描绘建设的蓝图;或者画龙点睛,构筑亭台楼阁。这里倾注着历朝的心血,踏遍着历代皇朝的足迹。走进到这里,几乎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斑斑点点和渊源流长的文化。它就是陕西当今的骊山。
山上古柏纵横,壮丽翠秀,远看恍如一匹青苍的骊驹在那里疾驰。秦始皇在他有生之年,组成一个专业队伍,为他物色墓地。他们踏尽千山万水,最终把选址定在了骊山。北魏郦道元为此作出了如此解读:“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西安市属于十朝古都,从西安市到骊山只30公里。因此骊山便成为皇家园林区,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则成为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
现在的骊山,是历代皇朝心血的结果。骊山今天的生辉,是千年历史沉积的见证。郭沫若因此而赋诗曰“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清人钱维乔在《华清宫》的诗中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隋文帝开皇三年,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已形成了规模。唐太宗贞观十八年,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正月戊戌,帝如温汤。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唐高宗咸亨二年(即671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即747年),改为华清宫。华清宫因其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
骊山,因历史上的骊戎国而得名。骊山其高海拔1300多米,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是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我们承车从后面登顶,以高居临下之势,拾级而下。骊山前面是一个开阔地,在白茫茫的雾海笼照下,一览众山小的山头,恍如在汪洋的大海中挣扎着露出的那个馒头。山上古迹遍布其间,华清池,以其亘不变的温泉,养育着她的尊贵,演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爱情的故事;布满山地间的烽火台,记录着古代皇朝腐败的经典;老母殿,演绎着女娲“炼石补天”的不老传说;:老君殿,传颂着太上老君降临的经典故事,也被称为“降圣阁”、“朝元阁”;晚照亭,演绎着骊山日落,太阳晚照的绝美景观;兵谏亭,这是震动中外西安事变的历史见证。此外还有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遇仙桥、三元洞等。个个景点,就是一部史书,串着的是一个个如诗的故事
历史上的皇帝,几乎都是冲着风水而来。但******则是一个特例。1936年12月,******领着他的侍卫一干不足百人,悄悄地开进了这里,其行辕便设在华清寺内,住于五间厅。五间厅即是连在一起的五间房子。由东至西依序是,侍从室主任、******办公室、******卧室、会客室、侍从秘书等,他们层层镇守,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防卫作战单元。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张学良、杨虎城向红军靠拢,指挥“剿共”。
1931年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导致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但就在此时,******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即“剿共”。而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成将军,则极力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拍着桌子说:“你现在就是拿手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变!”因此而酿造了震动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的12月12日凌晨五时,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正当人们正处于甜睡之中,华清寺的门外突然响起了紧急的枪炮声,一场激战从此拉开了序幕。穿着老式长袍甜睡中的******,被这一突然的枪声惊醒了,他自知大事不好,于是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衣服也来及换,假牙仍丢在桌面上,然后穿上一双拖布鞋,奔命似地朝着靠北的围墙跑去。这时正值寒冬,到处是白茫茫的积雪,天色仍处于漆黑一片。******摸着黑,一跃爬上了三米高的围墙,然后重重地翻落在山后面的那一条深约9米的护城河道上。为了逃命,******不顾遍体鳞伤,不顾腰椎率得了重伤,拼命地从山沟里爬了起来,冒着剌骨的寒风,手脚并用地在山地间摸爬滚打,一路攀爬一路行。
眼看天色渐渐地反白,******自知危险的时刻越来越近了。于是他爬到了北山的一个山坡上,极力地在寻找一个藏之地。可是一毛不拔山坡,那里觅得一个藏身之地呢?于是他跪地祈祷,向上帝赋罪。这时一个突然的意外出现了,两只小白兔正向他的方向走来。******自以为是上帝派来的救兵,于是立即跟着两只小白兔,蹒跚地走在山坡上。最后,跟着小白兔就是一个急转,躲进了一块大石块的后面。******自以为有了上帝派来的救兵,可以逃过这一劫了。
谁知持枪的侍卫,突然枪支走火,飞出来的子弹正好打到上方的那块石壁上,然后就是呼!的一声,子弹飞出了老远,这一枪响终于惊动了沿途追来的东北军。******被捉拿归案了,西安事变就这样以他的传奇,深深刻写在中国的史册中。
兵谏亭,他座落于骊山的半山腰中。其水泥钢筋结构,沿袭着中国古典的建筑风格。用蓝田玉铸成的“兵谏亭”几个字,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从外表上看,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但他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印记,以此成为中国历史的节点,终于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兵谏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的全体官兵募捐而建。开始时命名为“正气亭”。全国解放后,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的前夕,为了缓和********,便再次更名为“兵谏亭”。连接“兵谏亭”的,是一条两米宽的道路,把“兵谏亭”与骊山的景点、旅游线路连结了起来。人们沿着这条线路,可领略满布骊山的各个景点。
我们沿着兵谏亭的左侧,从一条小路盘绕而上。挡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块矗立在半山腰上的巨石,与右侧的一块巨石相联接,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状,看起来很是平庸。但在******的眼里,这似乎是他的一个救命之地。我们一旦进入到这里,在那几平方米的范围内,被旅游者的匆忙脚步,踩踏得光溜溜的山坡上,仿佛看到躺在地面上的******,正在那里喘着粗气,面对追赶上来的追兵,在跪地求挠。立在正上方的那块巨石,其高不足5米。但巨石中留下的那个圆锥形的洞孔,恍如一粒击在******心胸的子弹,络绎不绝的围观者,团团打转地在那里围观。就连******也无法预料,正是这一粒走火的枪弹,差一点把自己送入生死离别的境地,从而成为西安事变的历史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符号。
******生于1887年,西安事变生时,他才49岁,正处于气盛的时期。他历任过黄埔军校的校长,后又混迹于军中,长期在作战的战场上摸爬滚打,练就了他那一副板结的身板。从华清池到兵谏亭尚有几百米的距离,他那百米冲剌速度不算神速,但已算博命,几乎是在摸爬滚打中进行着。其中有过重率,跌进过荆棘中,滚进过阴沟里。但为了活命,爬了起来便走,走起来再爬。在跌跌跌撞撞中,寻找可以救命的稻草。与其平日里指挥的千军万马,出行时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的军队相比,显得孤独无授,可怜兮兮。这百米冲剌,几乎把******一生的耻辱,都刻写在这百米冲剌的距离里。最终在共产国际的努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协调下,******终于得到了解救。
******的百米冲剌,以及西安事变的发生与终结,为骊山的神秘增添了重重一笔,为中国的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页。但与历代皇朝在这里大兴土木,兴建丽宫相比,西安事变却以历史的厚重,为骊山绘上了浓重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