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
耆那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第二十四祖筏陀摩那被尊为该教真正的创建者。耆那教否定当地婆罗门教的主张,针锋相对地提出“吠陀并非真知”,宣传种姓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神灵崇拜,强调苦行和戒杀,主张灵魂解脱、业报轮回和非暴力等。耆那教认为,一切生物都有灵魂,都是神圣的,人的灵魂在未解脱前为“业”所束缚并无限轮回;人们只有通过修炼,使灵魂摆脱“业”的桎梏,才能获得最后的解脱。耆那教主张持五戒,即戒杀生、戒妄言、戒偷盗、戒奸淫、戒私财,认为只有严格实行戒律,经过苦行修炼,才能清除旧业的束缚,达到“寂静”、情欲灭,从而获得“解脱”。这些思想反映了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下层人民的要求,对打破婆罗门教一手遮天的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创造者是居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古希腊人。其中,希腊半岛是古希腊人活动的中心舞台,对古希腊史具有决定性意义。公元前6至前5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希腊的经济生活高度繁荣,并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希腊人在文学、艺术、雕塑、建筑、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人物,大诗人荷马、科学家阿基米得、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还有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古希腊灭亡后,其文明被古罗马人延续下去,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腊半岛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在的希腊半岛及整个爱琴海区域、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宁半岛南部、小亚细亚沿海等地,是欧洲最早接受西亚农业与青铜文化,并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
多山的岛国
希腊多山,耕地有限,沃土不多。巴尔干山脉的支脉把全岛分成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壁鲁斯山区和帖撒利平原;中希腊和北希腊由一条险要的隘道温泉关相连,阿提卡和彼奥提亚两地区在中希腊最为有名;南希腊是半岛中的小半岛,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只有一条狭窄地峡与中希腊连结,在地理上自成一体,较为封闭。
古希腊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盛行的西风席卷希腊半岛,雨水丰沛,湿润温和;夏季信风使炎热得以缓和,干爽舒适。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赋予了古希腊良好的农业条件,而多山的地形又促使当地人更多地发展采矿业与林牧业,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古希腊发达的手工业与商业。
古希腊人
古希腊人自称“海伦人”,称希腊半岛为“海拉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海拉斯的土著居民。在他们看来,希腊最早的居民是勒勒吉人、德里奥人、皮拉斯吉人、卡里亚人。大约公元前12至前11世纪多利安人入侵后,希腊居民按方言与亲缘关系分成四类:亚该亚人居于南希腊北部(阿卡亚、阿卡狄亚地区),伊奥利亚人住在北希腊和中希腊大部分地区(帖撒利、彼奥提亚),爱奥尼亚人住在中希腊的阿提卡和隔海相望的优卑亚等爱琴海岛屿,多利安人分布于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岛。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是爱琴海第一大岛,东西长约250千米,南北宽12至60千米不等,岛上气候宜人,树木葱茏。这里在新石器时期迎来第一批居民,公元前3000年已进入铜器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超过希腊半岛。
米诺斯的繁荣
公元前1700至前1450年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那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着克里特岛,还统治了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商站和殖民点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向东可达罗德斯岛和小哑细亚的米利都,西北可达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向西到达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岛。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商业交往更趋频繁。海外商业的发达和海上力量的强大使米诺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权,控制了东部地中海地区的贸易网。其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克里特为中心,东达罗德斯岛、西连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环形带,从而得以撷取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
米诺斯迷宫
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建,城市多围绕王宫而形成,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米诺斯王宫。它是一狮子门
组围绕中央庭院修建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在1500间以上,楼层紧密相连,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有致,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被誉为“迷宫”。
文明的消亡
因克里特岛经常发生地震,当地王宫多经历过破坏和重建。学者们根据这一特点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分成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前20世纪)、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50或前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公元前1450或前1380~前1100年)。
公元前1450年左右,米诺斯王宫和克里特岛的其他城市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此后,克里特处于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下,克里特文明逐渐被人遗忘。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迈锡尼文明有大量遗物留传到今天,特别珍贵的是几千块泥版文书。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约于公元前12世纪初衰落。
迈锡尼的崛起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一些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出了迈锡尼文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中部希腊的忒拜、奥尔霍迈诺斯、格拉斯和雅典,以及帖撒利亚的约尔科斯等地陆续出现了卫城、宫殿和规模宏大的圆顶墓。其中尤以迈锡尼的此类建筑最为雄伟。其卫城入口是著名的狮子门。迈锡尼文明以城堡、圆顶墓及精美的金银工艺品著称于世。
繁荣的文明
迈锡尼文明继承了米诺斯文明的传统,青铜制作工艺水平很高。其经济产业以农业和贸易为主,畜牧业亦比较发达;在航海贸易方而,和埃及、叙利亚有文化、商业联系。与米诺斯文明相比,迈锡尼文明有着自己的特点:更着重于陆战,广泛地养马,盛行马车战术:城堡、宫室皆有牢固的防卫;建筑上继承了巨石建筑的传统,城墙十分宏伟。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是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中心,由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埃阿斯》、《菲洛克忒忒斯》,欧律庇德斯的悲剧《伊菲格涅娅在奥利斯》、《安特罗玛克》、《赫库芭》,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奥维德的长诗《古代名媛》等多部著作从不同层面展现的。相传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为缘起的,以阿伽门农及阿喀琉斯为首的希腊军攻击以帕里斯及赫克托尔为首的特洛伊军的,持续长达十年攻城战。据说,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最终,希腊人用木马计攻入特洛伊,赢得战争,并带走了海伦。
再现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200年,特洛伊战争发生之后,迈锡尼文明开始衰落,并随着迈锡尼城和梯林斯城被毁而丧失了活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衰亡过程的终点。
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掘出特洛伊城址,证实了古希腊传说中迈锡尼王率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史实。接着,他又于1876年发掘迈锡尼故城。考古学家在城堡内的王族墓葬中发现了丰富的金银工艺品,证实了“迈锡尼富于黄金”的传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期,希腊考古学家C.H.特孙塔斯、英国考古学家A.J.B.韦斯等陆续在迈锡尼以及希腊各地的发掘中有所斩获,大大丰富了迈锡尼文明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来,迈锡尼考古的重大突破是释读迈锡尼文字的成功,这从语言上证明了迈锡尼人是古代希腊人的一支。
线形文字
20世纪初,阿瑟·埃文斯爵士对克里特岛进行了发掘研究。自此理清了迈锡尼文明与米诺斯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对岛上的克诺索斯遗迹进行发掘期间,埃文斯发现了数千块年代约在公元前1450年的黏土泥版,它们由宫殿的一次大火意外地烘烤成型。在这些泥版上埃文斯辨认出了一种未知文字,他认为这种文字比线形文字A更先进,因而命名其为“线形文字B”。此外,他在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等迈锡尼宫殿内也发现了写有这种文字的泥版。1952年,这种文字终于被破解,经鉴定是古希腊文的一种字体。
荷马时代
公元前11世纪,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其直接后果是迈锡尼文明的毁灭,希腊倒退到一个封闭、贫穷的时期,西方人称之为“黑暗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因为有关这个时期仅有的少量信息几乎完全来自荷马史诗,所以又称“荷马时代”。
盲诗人荷马
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游吟诗人。他像卖唱的艺人一样漂泊四方,把自己的诗朗诵给大家听,换取食宿。他吟唱的时候,用“内拉”(一种七弦竖琴)伴奏,使得诗歌更加动听。荷马没有用笔记录下他的诗篇,所有的诗歌均靠口头传诵。人们非常喜欢听他的吟唱,记住了那些锦绣一般的诗句。荷马死后,这些伟大的诗篇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荷马史诗》
相传,《荷马史诗》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的,同时,它也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史料,它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至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揭示了迈锡尼文明时期的社会境况。《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语言简练,结构严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古代一部不朽的杰作,为希腊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利亚特》记述了特洛伊战争中,希腊最英勇的将领阿喀琉斯因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夺其女奴而愤然退出战场,使希腊联军连遭失败。当其最亲密的战友阵亡后,他又投入战斗,击毙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的故事。《奥德赛》则记述了希腊军中智勇双全的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漂泊十年、历经艰险,终于回到故乡的故事。
“黑暗时代”
荷马时代的经济落后于迈锡尼时代,人们的经济活动也仅局限于农业、畜牧业。考古学家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一处手工业作坊的遗址,这说明当时的手工业非常薄弱。但这一时期,铁器传入了希腊,并成为劳动工具和武器的主要制作材料。因而,荷马时代作为铁器时代的开始,较之迈锡尼的青铜文明仍有其进步意义。尽管社会暂时倒退,但这一时期仍为希腊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希腊文明的恢复和加速发展已在孕育之中。
希腊城邦的形成
随着古风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数目繁多的希腊城邦逐渐形成,其总数没有精确的统计,大约在300个左右。
赫西俄德时期
公元前8世纪是希腊地区在爱琴文明灭亡后重新出现国家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形式就是希腊城邦。它们以城市或市镇为中心,结合周围农村而成,一城一邦,独立自主。由于留传至今的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史料多集中于诗人赫西俄德(约生活于公元前750~前700年)的诗篇中,史学界遂称这一时期为“赫西俄德时期”。
海外殖民运动
希腊城邦建立以后,海外殖民运动便开始了。公元前8至前6世纪,希腊殖民活动到达黑海沿岸后迅速扩展到西部地中海,这是奴隶制城邦占土地、建新邦的海外殖民活动。参加殖民的城邦共有40多个,它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130多个殖民城邦。这些殖民城邦在促进希腊经济和文化发展上起了很大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希腊各邦和海外各地的商业联系,为希腊接触并吸收埃及、巴比伦和腓尼基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
早期僭主政治
“僭主”一词来自小亚细亚,本与君王同义,被希腊人用来专指城邦政治中依恃武力和非法手段僭越夺权的专制头领。僭主为了取得群众支持以巩固统治,往往奉行打击贵族、争取平民的政策。他们重视殖民活动并推动工商业发展,因而受到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欢迎。在早期阶段,僭主政治客观上还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从公元前7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这类早期僭主政治比较盛行,其中阿戈斯的斐冬被称为最早的僭主(约公元前670~前660年)。
斯巴达和雅典的兴起
在希腊城邦兴起的过程中,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斯巴达和位于中希腊阿提卡半岛的雅典先后兴起,成为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斯巴达人的特点是重武轻文,而雅典人则重视文化,成为希腊文化方面的典范。
雅典娜像
来库古改革
公元前9世纪末,斯巴达开始建立城邦。据说建邦之初,有位名叫来库古的杰出领袖主持国政、制定法度,并逐渐形成了斯巴达特有的国家制度,这就是传说中的“来库古改革”。来库古宣称他是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谕中获得了有关改革的基本思想,这为改革涂上了神圣的色彩。这个神谕即《大瑞特拉》文件,其主要内容为:要为宙斯神和雅典娜女神建立神殿;要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包括两位国王在内的30人的议事会,并按季节召开民众大会;议事会向大会提建议并负责宣布休会;公民们皆可参加大会并享有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