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尼德兰资本主义生立关系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繁荣发达,特别是呢绒业,与英国、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以及俄罗斯等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资本主义关系已经深入农村,土地大部分掌屋在大富商和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或者直接经营农场、牧场,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或者把土地租给佃户,收取货币地租。有些贵族也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农民变成自由的自耕农和佃农,资本主义农场发展起来。尼德兰南方城市安特卫普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信贷中心之一。但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剥削,使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严碍。
“贵族同盟”
1565年11月,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支持下,一批与资产阶级利益有关联的贵族在布雷达集会,成立“贵族同盟”,公开抨击西班牙的统治违反法律和人性。1565年,贵族同盟派代表到西班牙去面见腓力二世,要求其改变专制统治政策,停止政治压迫和宗教迫害,但遭到拒绝。这时,加尔文教派资产阶级领袖开始与贵族同盟接触,商量合作。贵族同盟派代表出访,寻求德国路德派诸侯和法国胡格诺派当权者的支持。各地人民都对西班牙的反动统治义愤填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566年8月中旬,尼德兰人民起义爆发。弗兰德尔的市民首先行动起来,他们冲进教堂和修道院,捣毁圣像、圣骨之类的“圣物”,有的还打开监狱,释放被囚的新教徒,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僧侣的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有些地方的农民还焚毁田契,建立革命武装。8月底,运动波及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和荷兰、西兰等地,尼德兰17省中有12省卷入运动。起初,运动是自发的,但许多地方都有加尔文派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成员参加。到10月底,起义军捣毁教堂和修道院5500多所。至此,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陷于瘫痪。这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的真正开端。
游击战争和北方起义
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西班牙政府组织军队进行镇压。尼德兰人民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他们组织成游击队,如“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等,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1572年4月1日,一支海上游击队突袭并攻占了西兰岛上的布里尔城。这一胜利使海上游击队有了坚固的据点。到1572年夏,几乎整个荷兰省和西兰省都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
革命运动的扩大
北方的胜利推动了南方各省的革命运动。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市民在德·黑兹领导下发动起义,起义者占领议会大厦,逮捕国务委员,解散国务会议,摧毁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最高统治机构。1576年,尼德兰南北各省代表在根特举行会议并签订协定,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和贸易自由的原则,决定南北各省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西班牙。之后,革命斗争继续发展。1577年秋,南方布鲁塞尔、根特和安特卫普等城市的人民又发动新的起义,建立“十八人委员会”革命权力机关,采取一些民主措施。与此同时,在佛兰德尔、不拉奔等省的农村,农民运动也蓬勃兴起,起义农民抗交封建租税,夺取贵族和教会土地,摧毁贵族城堡,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南北分裂
轰轰烈烈的尼德兰革命引起了南方贵族、天主教僧侣的恐惧,他们阴谋与西班牙妥协。与西班牙有经济联系的资产阶级保守派也不愿与西班牙断绝往来。1579年1月6日,南方反动贵族在阿图瓦省城阿拉斯组成“阿拉斯联盟”,承认腓力二世为“合法的统治者和君主”,天主教为唯一合法的宗教。他们企图同西班牙国王勾结起来,向革命势力展开反攻。从此,南北方分道扬镳。1584至1585年,根特、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先后被西班牙军攻陷。至此,南方革命失败,尼德兰南方重新恢复了西班牙的统治,南北分裂的大局已定。
联省共和国的成立
1579年1月23日,尼德兰北方的荷兰、西兰等六省和南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根特等城的代表,成立“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联省国家即荷兰共和国的基础。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惨败;1589至1598年,西班牙出兵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以失败告终。此时的西班牙已无力镇压尼德兰革命。1609年4月9日,西班牙与联省共和国缔结《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1648年的《威斯特发里亚条约》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至此,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在北方胜利完成。
革命胜利后的荷兰
革命胜利后,荷兰成为联邦国家,以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首都设在海牙。荷兰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7世纪初期,刚独立的荷兰工商业和航运业突飞猛进,莱登的呢绒、哈连姆的亚麻布驰名欧洲。同时,荷兰也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于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排挤葡萄牙在印尼的势力,垄断香料贸易;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西非和美洲的贸易。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海外殖民掠夺的加剧,荷兰国内的阶级矛盾也尖锐起来。农民不时掀起暴动,雇佣工人和小手工业者组成工会,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同资本家展开斗争。
三十年战争
1618至1648年,一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三十年,被称为“三十年战争”。它对德国和欧洲都有深远的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德国,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以及德国封建统治阶级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冲突,后来西欧和北欧的主要国家也先后卷入其中。
战争的历史背景
16世纪末,德国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商业贸易渐趋衰落。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在“宗教纠纷”的掩盖下,以争夺教产为焦点展开,并日益具有国际性质。欧洲大国都注视着德国,企图乘机掠夺德国领土,德国成为西欧列强眼中的肥肉。1618年发生在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掷出窗外事件”
捷克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德国皇帝兼任捷克国王,但捷克保留有极大的自治权。斐迪南公爵是德皇马提亚的侄子。1617年,斐迪南公爵成为捷克王位继承人。翌年,斐迪南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会,根本不承认捷克人的政治和宗教权利。捷克国会中的新教徒代表于1618年5月5日集会,拒绝承认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并向德皇马提亚抗议。马提亚拒绝新教徒的抗议,并宣布捷克的新教徒为暴民。于是,捷克人民掀起了反抗德皇的斗争。1618年5月23日,当国会代表正与斐迪南的两位钦差进行谈判的时候,愤怒的布拉格群众冲进王宫,按照捷克惩治叛徒的惯例,把钦差从窗口掷入壕沟。这就是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维护民族独立斗争的表现,是捷克新教贵族公开反抗哈布斯堡王朝斗争的开始,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第一阶段的战况
1618至1624年,是三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8月19日,捷克议会选举德国新教联盟首领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为捷克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年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的支持入侵捷克。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与西班牙军队一起出兵普法尔茨。1620年9月,天主教联盟军队2.4万人在约翰·蒂利伯爵率领下与波兰骑兵配合,于11月8日在白山战役中击败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很快占领布拉格。弗里德里希逃亡到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十二年的西班牙和荷兰在1621年战火重燃。三十年战争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瓦伦斯坦反击丹麦
1625年,三十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即丹麦阶段。2月,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军攻入德意志,占领卢特城。危难之际,德皇任命瓦伦斯坦为武装部队总司令,迎击丹麦侵略者。瓦伦斯坦实行以战养战政策,在被征服地区征收特别税,迅速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军队。瓦伦斯坦于1626年在德绍击败与丹麦结盟的新教诸侯军队,并协同天主教联盟军总司令蒂利收复卢特城。1627年春,瓦伦斯坦率军攻入西里西亚,迫使丹麦军败退,后在蒂利的支援下将丹麦军赶出了德意志。瓦伦斯坦继续进军日德兰半岛,1628年攻占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强攻斯特拉尔松德要塞,把帝国势力扩大到波罗的海南岸,迫使丹麦于1629年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
瑞典时期
瑞典时期是三十年战争的第三个阶段。这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势力向北扩张,促使新教国家瑞典采取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领兵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德意志的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侯联合作战,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1632年,巴伐利亚的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战败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也在会战中阵亡。1634年,德皇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1635年5月同德皇缔结《布拉格和约》。
法国——瑞典入侵
1635至1648年,三十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1635年,法国直接出兵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军也趁机再次侵入德意志中南部。1636至1637年,西班牙军队对法国进行南北夹击,直逼巴黎,但被法军各个击破。1638年8月,法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主力被荷兰歼灭。1643年5月,孔代亲王指挥法军在罗克鲁瓦会战中全歼西班牙军主力。1642年11月,瑞典军再次在布赖滕菲尔德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但此时丹麦却向瑞典宣战,于1644年击溃瑞典、荷兰联合舰队。不久,瑞荷联合舰队歼灭了丹麦海军,丹麦退出战争。1645年3月,瑞典军在捷克重创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同年8月,法军又在纳林根会战中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帝国丢失大部分德意志领土。1648年,法瑞联军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中彻底击败帝国军队。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1645年10月,神圣罗马帝国和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发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和约的主要内容有:
1.瑞典获得德国的大片领土,德国重要通航河流的入海口——奥得河、易北河及威悉河等河口均为瑞典掌握,瑞典还获得赔款500万塔里尔,并有权参加帝国会议;2.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土地,并确认了法国对洛林的所有权,也有权参加帝国会议;3.在德国内部,巩固各诸侯政权,削弱皇权;4.承认德国诸侯于三十年战争期间在国内扩张占领的土地;5.路德教徒、加尔文教徒同天主教徒享受同等权利;6.承认瑞士独立,西班牙从此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的签署,结束了德国境内的战争。此和约导致哈布斯堡王朝失去大量领地,削弱了王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各邦国的控制,也使德国深陷封建分裂的旋涡。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该和约的签署,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失败,使该王朝建立“世界帝国”的计划破产。三十年战争的结果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并使农民进一步农奴化。
根据和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夺得了欧洲霸权,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得以巩固;德意志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承认。此后,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哲学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毕达哥拉斯:数是最智慧的;巴门尼德: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芝诺:飞矢不动;德谟克利特: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苏格拉底:美德就是知识;柏拉图:认识就是回忆;亚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的本性;伊壁鸠鲁: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阿伯拉尔:理解而后信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儿:我思故我在;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亚当……这些都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