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对外政策
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政府先后同周边邻国以及德、英、意、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大力发展同德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关系。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苏德关系迅速恶化,苏联在外交战略上作出重大调整,形成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第二个高潮,并倡议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取得一定成果。
苏德缔约
虽然苏联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仍不断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和挑衅。为了改善不利的国际环境,苏联积极支持德国,并大力发展同德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关系。1926年4月,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以爱好和平的方式行事但仍遭受第三国或第三国集团进攻时,缔约另一方应保持中立;双方都不得参加第三国在经济或财政方面以抵制缔约一方为目的而建立的联盟。这项条约使一些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阴谋破产,苏、德两国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
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面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法西斯势力的威胁,1933年底,苏联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1934年9月,苏联被30个国联(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会员国邀请加入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为了对抗德国的威胁,苏联积极发展同它的传统盟友——法国的关系。1935年5月,苏法签订互助条约。之后苏联又和捷克斯洛伐克订立互助条约,此前还同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后来由于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而严重影响了互不侵犯条约的作用。
共产国际
1919年3月2日至6日,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共产国际,并将列宁的报告作为共产国际的政治纲领,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总部设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共产国际存在了24年,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内部的“左”倾思想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过消极影响,而其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也影响了各党的独立自主和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按照各自的利益和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了殖民地并划分势力范围,建立起帝国主义列强新的世界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并不稳定,它以实力为基础,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一直进行着局部调整。战胜国还成立了一个仍由欧洲领导的世界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用以维护帝国主义世界的新秩序。20世纪20年代,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及其他国际性协议的相继出台;缓和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稳定了世界局势。为防止新的战争,大国之间进行了裁军谈判,60多个国家缔结了《非战公约》。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胜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后,开始致力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于暂时的和平状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由此确立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新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重大国际事务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体系有关。
列强瓜分世界的新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大增,企图建立起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联盟,以加强自己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世界霸权。英国受到了战争的削弱,但仍拥有相当实力。战后,英国计划努力保持海上霸主地位,继续实行传统的“大陆均衡”政策,主宰欧洲事务,维护在远东的利益。法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但在欧洲大陆仍占有军事优势。法国的战略计划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意大利经济和军事实力薄弱,但扩张领土的野心很大。日本也是战争的获利者,战后企图使它在战时侵吞的利益合法化,并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
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的召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召开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参加国有英、法、美、日、意等27国,苏俄未参加。会议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上签订了战胜国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的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此外,会议还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决定成立国际联盟,并秘密拟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等内容。
凡尔赛体系
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除了与德国签订和约外,还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包括同奥地利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与保加利亚签订的《讷伊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的《特里阿农条约》、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的《色佛尔条约》等。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一系列和约与《国际联盟盟约》一起构成了一个条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又重新纳入帝国主义的轨道。这一体系被称为“凡尔赛体系”,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国际和平体系”,但其本身矛盾重重,只维持了欧洲的短暂和平。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为重新划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美国的建议下,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盛顿又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的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帝国主义列强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因而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但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是由美、英、法、日4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的。会议期间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和有关中、日问题的一些协定。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通过的诸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和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这一地区的“新秩序”。同凡尔赛体系一样,华盛顿体系是根据列强的实力对比确定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争废墟上重新振作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渡过战后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危机之后,在国内政治关系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政治民主化有所加强,几个资产阶级政党相互竞争、轮流执政,各国政局逐渐走向稳定。在此基础上,各国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繁荣。
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
1924年以前的英国,在政治上一直是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战后自由党和保守党政见不同,互相倾轧,彼此都不愿支持对方组织政府。1923年,在自由党的支持下,工党领袖雷姆赛·麦克唐纳组织了第一届工党政府,工党首次在英国执政。工党由工联、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等组织联合组成,成立于1900年。工党执政后,在资产阶级所能容许的范围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劳动人民的福利措施,但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其政策与保守党或自由党基本一致。1924年,麦克唐纳被迫辞职,第一届工党政府结束。
法国寻求安全保障
由于《凡尔赛和约》没有达到彻底肢解德国的目的,法国在巴黎和会后继续寻求安全保障。结盟是法国对付德国的传统办法,但是战后英国拒绝与法国结盟,使法国只能在德国周围的中小国家中寻求盟友。1920至1924年,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了军事协定或同盟条约,从而建立了一个以法国为首的主要针对德国的同盟体系。同时,法国还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组成的“小协约国”,以达到扩大自己的影响、抑制德国、反对苏联的目的。除此之外,从1928年开始,法国还耗费巨资历时8年修筑了一条马其诺防线,用以防备及抵御德国的进攻。
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
美国在经历了战后短暂的萧条后,经济很快复苏,并逐渐趋于繁荣。1923至1929年的6年时间里,美国的钢产量从4490万吨增长到5640万吨,发电量从713亿度增长到1167亿度,汽车业、电力、电机与电器业、无线电气工业、航空工业、电影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石油、轮胎制造、公路修建及钢铁业的快速进步。股票价格飙升,工人就业率增高,收音机、洗衣机、小汽车等生活消费品逐渐普及,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不断出现,几十层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因为这一时期是柯立芝任美国总统,因此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1919年1月19日,德国举行国民议会选举,社会民主党得票最多,获得421个议席中的163个,独立社会民主党仅获22个席位,而德国共产党拒绝参加选举。2月6日。国民议会在魏玛开幕。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2月11日,艾伯特被国民议会选举为总统。社会民主党同民主党和人民党联合组阁,谢德曼担任总理。6月,鲍威尔接任总理,派遣外交部长米勒到巴黎签署《凡尔赛和约》。7月31日,国民会议通过新宪法《魏玛宪法》。该宪法是德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比原有的帝国宪法进步。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但是地主贵族势力的影响未能被彻底排除。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经济困难,政治动荡,阶级矛盾激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为了挽救社会危机,意大利统治阶级选择与法西斯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1921年11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正式成立。1921年11月7日,该党在罗马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始了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活动。1922年10月,墨索里尼指挥“黑衫军”进军罗马,发动暴乱并夺取政权,10月31日,墨索里尼任内阁总理,组成第一届法西斯政府,建立了意大利法西斯专政。
日本的“米骚动”
一战后,日本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和落后的半封建农业之间的矛盾凸显,地主和米商的囤积居奇,造成粮食短缺。米价猛涨。1918年7月23目,由富山县下新川郡鱼津町开始,日本爆发了全国性的暴动。各地民众纷纷抢占粮店、捣毁富豪住宅、袭击警察署、焚烧建筑物,许多地区的群众和警察甚至发生流血冲突。暴动一直持续到9月19日,最终被政府军队血腥镇压。这就是所谓的“米骚动”。米骚动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工农劳动群众的大暴动,沉重打击了日本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日本现代革命运动的起点。
20世纪20年代欧洲秩序的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实力的不断增长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列强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通过国际会议、和平谈判、签订条约等一系列外交活动,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对欧洲秩序进行了某些调整。这也是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联合比利时发动10万大军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德国实行“消极抵抗”政策,抗议法、比违反《凡尔赛和约》。鲁尔危机使法、德双方都陷入空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中,再加上以英、美为首的国际社会施压,9月,德国结束了“消极抵抗”,法国也被迫同意由专家委员会研究赔款问题。解决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提出后。法、比军队撤出鲁尔。法国在鲁尔的军事冒险使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优势,开始受英、美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