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
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据化石考证,有袋类在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在澳大利亚。袋鼠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连国徽上也绘着一只大袋鼠。
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天堂,其中袋鼠就有50多种。它们形态特征不一,大小悬殊。大赤袋鼠和大灰袋鼠可算“巨人”,身长达2.76米,体重75~80千克。最小的鼠袋鼠,身长只有5厘米左右,体重仅4克。袋鼠善跳,靠后肢跳着去寻觅食物。袋鼠有条粗壮的尾巴,静息时同后肢组成三角架,可以端坐休息;跳动时既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又像一个“弹跳板”,使它跳得又快又远,最快时速达60千米,还可跳过二三米高的障碍物,越过七八米的小河。有趣的是,与其他动物不同,袋鼠的跑速越低,能量消耗越大,加快到一定速度时,能量消耗反而相对减小。
所有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
袋鼠
袋鼠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而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
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键而有力。大多数袋鼠在地面生活,从它们强健的后腿跳跃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将其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进行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育儿袋里有四个乳头。“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图常作为澳大利亚国家的标志,如绿色袋鼠用来代表澳大利亚制造。袋鼠图还经常出现在澳大利亚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现,特别是夜间行车要注意。
袋鼠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但也有些较小品种的袋鼠如wallabieS会单独生活。
袋鼠不会行走,只会跳跃,或在前脚和后腿的帮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属夜间生活的动物,通常在太阳下山后几个小时才出来寻食,而在太阳出来后不久就回巢。
袋鼠生活在草原、沙漠上,干旱时有一套节水、散热的本领,而且会在荒漠上掘出1米深的井取水维持生命。袋鼠平日面目和善、温驯。不会主动伤害别的动物,但一旦被激怒,就会不顾一切地搏斗。
袋鼠虽是胎生,却无胎盘。袋鼠妈妈怀孕四五个星期就生下一个像铅笔头大小的小袋鼠,长2厘米,重0.5~0.75克,没有毛,看不见东西。靠前肢和灵敏的嗅觉,小袋鼠沿着妈妈给它舐出的道路爬进育儿袋,叼着袋里的乳头发育成长。200天后,小袋鼠可外出活动,但一有危险就立即钻入袋中,由妈妈带着逃走。当袋内孩子长到能独立生活时,妈妈便不允许它再进去。袋鼠的繁殖力惊人,当袋内的孩子能独立生活时,第二个孩子便诞生了,同时,妈妈又怀上了第三条小生命。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但仍活动在袋鼠妈妈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
袋鼠以矮小润绿离地面近的小草为生,将长草与干草留给其他动物。个别种类的袋鼠也吃树叶或小树牙。
最著名的袋鼠是红袋鼠,又名大赤袋鼠。大袋鼠喜欢搞“小团体”。往往是结小群生活于草原地带,活蹦乱跳地在夜间觅食各种草类、野菜等。它们一般1.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上。红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经过艰苦的“十月怀胎”——袋鼠的孕期为343天,一般产下一仔。当袋鼠妈妈快生小宝宝时,便忙着清扫口袋,用舌头把里面的脏东西舔干净。
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逆戟鲸
逆戟鲸,又叫虎鲸,虎鲸体长近10米,重7.8吨,雌的比雄的要稍小些。它们以苍茫碧海为家,各个海域几乎无所不在,但以南极、日本近海和挪威至北极三个海区的虎鲸数量为最多。虎鲸的上下颌长着20多枚10~13厘米长的锐牙利齿,朝内后方弯,上下相互交错着,嘴一张,尖齿毕露,阴森恐怖。其牙齿的排列方式和形状不仅利于撕裂、切碎猎物,而且使被擒猎物犹如囊中之物,难逃“虎口”。逆戟鲸体型呈优美的流线型,行动敏捷,游泳本领高强,而且花样繁多。一会仰游,一会翻滚,一会又将身体直立于水面,游起来随心所欲,常将其背鳍突出水面,犹如古代武器的戟倒竖于海上,因此得名“逆戟鲸”。
它的身体强壮而有力,体形很大,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体长约为600~1000厘米,体重5000~8000千克。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只是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菱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辦,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斤活辦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前肢变为一对鳍,很发达,后肢退化消失。高耸于背部中央的强大的三角形背鳍,十分显眼,雄兽的可达1.5米高,既是进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颌上共有40~50枚圆锥形的大牙齿,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虎鲸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两极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虎鲸喜欢栖息在从0℃到12~13℃的较冷水域,温暖的海洋中数量较少,即使有也常常潜到水温较低的深水地带。它行动的流动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较常出现在离海岸30公里以内的水域中。游泳前进的速度也很快,时速可达54公里。潜水的时间也很长,最多能达到30分钟以上。
虎鲸喜欢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总有2~3个小时静静地呆在水的表层,因为肺部充满了足够的空气,所以能够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鳍。群体成员间的胸鳍经常保持接触,显得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他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觉时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如果说座头鲸是鲸类中的“歌唱家”,那么虎鲸就是鲸类中的“语言大师”了,它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捕食鱼类时,会发出断断续续的“咋嚏”声,如同用力拉扯生锈铁门窗铰链发出的声音一样,鱼类在受到这种声音的恐吓后,行动就变得失常了。虎鲸不仅能够发射超声波,通过回声去寻找鱼群,而且还能够判断鱼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这种能力,对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难在这种环境里看清远处的捕食目标。当然,不同的逆戟鲸群还有各自的“方言”。海洋学家们从拍摄的照片上发现,各个逆戟鲸身上都有独特的斑纹,由于鲸的背鲼和背部的灰斑都不相同,因此十分容易辨认出来。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鲸说成是变化无常的海妖,渔民们则称它为“海上霸王”,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作品中还将它描述为“复仇之神”,这些都在暗示虎鲸是一种吃人的动物。其实这完全是人们的想象,因为虎鲸虽然是凶猛而贪食的海中巨兽,但在历史上却从未有过有根据的吃人纪录,甚至连咬死人的情况也没有听说过。奇怪的是,它对人类不但无害,反而显示出和善可亲,在水族馆里可以饲养驯化,既聪明又听话,还能学会许多技艺,表演各种节目,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有“迎客”随着铃声将巨大的:头部露出水面,向观众徐徐游去,以示“欢迎”,或者任凭饲养员骑在背上到处跑,甚至还让饲养员把头伸入它的巨嘴里,一动也不动;“跃水吞鱼”破水而出,张开大口,跃到5米多高处,吞下挂在那里的一条大鱼;“速游中纵跳”先沿着池边快速游泳,破浪疾驶,时而跃出水面;“招之即来”听到召唤信号,立即游过来;“猫捉老鼠”虎鲸腹部朝上,两只胸鳍露出水面,驯养员坐在它的胸部,一只手握着它的牙齿,随虎鲸在水中兜上几圈之后,便跳进水中,这时,虎鲸从背后追上,再次把他驮在背上,并且多次重复着这个动作……。其实,虎鲸变得这样温顺是因为人们掌握了它的一个弱点:一旦离开了同类而单独生活时,胆量就变得很小了。当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后,鲑鱼、金枪鱼等美味佳肴作为奖赏也是必不可少的。
1862年,一个名叫埃斯里特的人,从一头逆戟鲸的胃中发现了13头海豚和14只海豹,因此,逆戟鲸理所当然地成了刽子手。逆戟鲸的英文、荷兰文名称,意即杀鲸之意。属于齿鲸类,巨大的躯体上有黑白分明的斑纹,眼后方有两块卵形白斑,体侧有向背后方向突出的白色区,以上特征很容易将它与别的鲸区分开来。
残暴贪食,小须鲸、海豚、海豹、大型座头鲸、灰鲸、白鲸,甚至兽中之“王”——蓝鲸均在它捕获之列。除此之外,各种包括海鸟、乌贼等海洋动物,也决不轻易放过。它们最常用的捕食方式是群起而攻之。当捕鱼时,它们便由若干组成一个包围圈,将鱼团团围住,然后轮番冲入鱼群,美美地饱餐一顿后,便扬长而去。对于鱼、乌赋等此类小型动物可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其吞噬,而对于大型哺乳类,双方便会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当它们袭击大型动物时,往往一齐出击。例如,有人曾目击7头虎鲸袭击一头小须鲸悲壮场面:三头身强力壮的雄虎鲸对小须鲸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一头咬住尾。另一头则咬头部,剩下的一头则从全方位进攻,只用45分钟,便将小须鲸活活咬死,其余四头便一拥而上,瞬问便将小须鲸扫荡殆尽。虎鲸有时一动不动地浮在海面上,肚皮向上,俨然一具僵尸。每当成群的海豚或海狮在海面上游泳觅食时,往往不明真相,不知不觉便靠近,这时,虎鲸会迅速一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捕而食之。
虎鲸的生殖方式,属于一雄多雌,往往由一头身体彪悍的成年雄鲸和几头雌鲸组成一生殖群体。雄鲸拥有雌鲸的多少取决于其竞争能力,身长体壮、力量强大的占有的雌鲸就多。经交配、受孕和1年的妊娠期,一头体长2.4米的小鲸就降生了。小鲸以母鲸的乳汁为食,生长很快,整天尾随母鲸身旁,1年后便可独立觅食了。当体长达6米多时,雄鲸便可达到性成熟,这时它便开始求偶成婚。但由于众多的后宫佳丽均为父辈所有,岂能让其染指,所以它往往被逐出家门,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旦时机成熟,它便会参与争夺生殖权的斗争,向鲸群的统治者提出挑战。
虎鲸从不主动向人类进攻,而且聪明伶俐,乐于跟人相处,稍加训练,便可做各种表演,可见其具有很好的记忆能力。然而,除了友好的一面之外,似乎还有很强的报复心理。一位爱斯基摩老人讲过一个真实故事: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罗小镇,有两个年轻的爱斯基摩人曾向一对虎鲸开枪,没有打中,却遭它们的报复,在此后的几年中,只要他们一出海,那对虎鲸就会赶来向他们进攻,有好几次差点送命,吓得他们一直到老,再也不敢下海捕猎了。
河马
此动物属于偶蹄目、河马科。原来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与溪流中。现在范围已缩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热带的河流间。它们喜欢栖息在河流附近沼泽地和有芦苇的地方。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
河马的特点是吻宽嘴大,四肢短粗、躯体像个粗圆桶。鼻孔在吻端上面,与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条直线。这样它全体潜伏水中只需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嗅、视、听兼呼吸了。
体长3.75~4.6米,尾长约56厘米,肩高约1.5米,体重3~4.6吨,下犬齿长约60厘米,可重达3公斤。河马皮肤排出的液体含红色色素,经皮肤反射显得象是红色的,引起了河马出“血汗”的说法。
河马极善游泳,在受惊时,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水中,潜伏水下时一般每3~5分钟把头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潜伏约半小时不出水面来换气。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