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书友58401522和青的推荐)来省城之前,莫小强去见师傅戴平安。这一去个把月,肯定会担搁拳法的练习,得先给戴平安请个假,让他不要因为自己没练好而发怒——虽然接触这么久,从没有见过他发怒。
戴平安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芬子在省城,大十六手她也会,就让她先教你,等你回来,我再理一理。芬子真心想让你练好,别辜负她。”
这话怎么听着有别的意思?
莫小强到了省城,却没有去找芬子,也没有去看他那个营业部,直接住进了省出版的创作基地——省文联的招待所,这里就是莫小强在省城期间写稿的地方。
这个招待所离出版社不远,走路也就五分钟的距离,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都非常好,只是里面的现代化设施很少,住起来不够舒服。
在莫小强上一世的记忆中,这个招待所一直是省出版社的创作基地。出版社的作者们改稿时,都固定住在这里,他也曾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天天和一帮文人在一起憋新书。
省文联的这个招待所和别的宾馆不太一样,不是通常那种一个院子一幢楼的模式。这个招待是由十几个小四合院组合起来的一个巨大的北方明清院落,规模宏大,园林精美,在后院落后面那个面积不亚于一般小公园的后花园里,有一座省城最美的也是面积最大的人工湖,湖畔全是数百年的古树和亭台楼阁,堪称省城一绝。
据记载,这里原来是某位明清巨商的大宅,前后营建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年,到了民国,又先后成为北洋将领和国民党高官的私宅。省城解放的时候,这里被军管会接管,成为国家财产。当年龙省的首任文联主席很有传奇色彩,他曾经是位勇猛的将军,不知为什么认定自己是个文人,执意转行当了文联主席这个轻闲的职位。省委的领导和驻军的首长很多都是他原来的同事或下属,于是对他表现出很大的敬意,对文联的一切都是从宽从优。所以这座占地甚广的大宅子,被拨给了刚成立的省文联,成为他们的办公地。
但是文联本身工作人员不多,用不了这样多的房子,于是大部分院子在六十年代改建为一个招待所。以前这里曾经招待过一些来此休养的级别很高的艺术家,这些国内知名的大作家、大画家对这里的环境十分喜欢,曾将这里的众多景物收进自己的作品,使这个招待所成为文学艺术史上一个颇为知名的风雅场所。
省出版社将这里作为作者改稿的所在,估计也是想沾沾风雅之地的光。
不过在莫小强的记忆里,这个招待所在十年后被划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许拆迁改建,里面的各种设施都做了严格的限定,所以到了冬天住在里面非常地不舒服。不过现在是夏天,招待所里数百年的大树到处都是,白天浓阴匝地,晚上树影婆娑,还有一塘荷叶,曲径通幽,住到里面还是非常惬意的。
出版社为他安排的房间是一个两间大小的套间,一间书房,一间卧室。家具虽旧,但都是真正的上百年的器物,说起来都算得上文物。莫小强记得,上一世他来这里时,这些家具都已经被收藏起来,成为展品,而不能日常使用了。当时,经常有一些文物贩子偷偷溜进来,对着这些家具流口水,恨不得马上搞出去赚钱。
来省城之前,莫小强跑到黑皮家里,从他那间堆满了新书的房间里选了一批书过来。他买书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当年策划这套的参考书列进了书目,现在要写书,自然先把这些书都挑了出来,带到了省城。
到了省城,在刘正昆的陪同下,莫小强钻进出版社的资料室,从里面又选了一大堆的书籍资料。
结果这些书籍和资料搬到招待所后,一下子将两个房间都摆放得满满当当的,看起来整个住处都书香浓浓,莫小强觉得自己身上的书香气也开始止不住地往外冒。
说心里话,莫小强真有点搞不明白,不知道刘庆昆为什么会对他这样有信心,这么容易就相信他还能写出好作品来。虽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很可能会走俏市场,可毕竟他本身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初中生,不是专业的作家。一部小说的偶然成功,并不能代表以后也会成功,搞出版这行的人都知道,一书成名然后一世无成的人实在是太普遍了,后世很多一举成名的所谓作家,其后续作品主要靠雇用枪手来制造。这个刘庆昆凭什么这样对他有信心,认为他一个初中生可以随便搞一套和历史有关的书。来省城的路,莫小强很好奇地问了好几回,但他只是笑笑,不回答。
当然,莫小强自己倒是颇有信心,因为即将去写的这套书,他在上一世和刘庆昆做过很充分的准备,在资料整理和背景设定上都有非常详细的策划,对故事情节和语言也有一定的想法。只是他们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作者,莫小强自己又没胆子也没时间亲自操刀,所以才一直没有放手去做。但现在,重生的莫小强刚写了一部小说试了试身手,发现效果还不错,这让他信心大涨,对自己搞写作这行有点看好。
看着莫小强在资料室里忙了两天,搞了一屋子书回来。刘庆昆仔细浏览了一下这些书,发现所选的参考资料和书籍都非常对路,绝对是下了一番功夫才能列出这样的书单,不由对这个少年的再次刮目相看。他对莫小强说:“小强,时间很充裕,你在这里好好研究资料,把资料吃透了,把故事的背景研究透了再动手,书不要急着写。”
莫小强听了他的话只是笑笑,连说:“刘主任,没问题,这么多的资料,我得好好研究,这套书不比其他小说,得好好把资料吃透糅进去才行。”
虽然是这样说,但莫小强找这些书来,却并不是为了找资料、查背景做准备。这些工作他上一世已经和刘庆昆搞个差不多了,要论前世的时间,不过离了四五年的样子,脑里的印象都在。他之所以找来这些书籍和资料,主要为了可以随时订正一些记忆中不太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名字,核对一些古文中的引文,以免出笑话。
将自己带的书和从出版社带的书都安放停当,莫小强在房间里安顿下来。
刘庆昆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饮食住宿安排得都很周全,就道别去忙他的事去了。当然,这个所谓“他的事”,就是莫小强的那部小说。新书马上就要在全国铺货,当然会有很多事要处理,需要随时和印刷厂和书店联系。
至于莫小强这里,刘庆昆知道他需要专心研究资料,认真构思人物情节,这个时候最不喜欢别人打扰,于是叮嘱了几声,就离开了。
送走了刘庆昆,莫小强在床上躺下来,想着如何开始这套新书。
这时,他突然听到有人敲门。
他以为是服务员来送开水,于是喊了声:“进来吧,门没关。”
门被推开了,一个人走进房间,却没有在外面的书房停留,而是直接走向卧定。
这个人的脚步声很轻盈,好像还很熟悉。莫小强从床上抬头一看,从门口走进一个穿红色蝙蝠衫紧身牛仔裤的时髦少女,正是省城里最流行的打扮,但看她的眉眼——不是芬子是谁?
营业部在省城筹建到开业,莫小强都没有来过。自从芬子他们来到省城,由于工作繁忙,除了黑皮在业务稳定后回到了县城,其他的人都没有时间回去。所以算起来,他有快一个月没见过芬子了。
芬子的穿着打扮已经完全没有了小县城的影子,完全成了一位省城的时髦少女,甚至从面部表情看也比过去成熟了许多。
她走进来,站在那里没说话,只是表情不善地盯着莫小强。
莫小强赶紧坐起来,说:“芬子姐,你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