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莫小强发现,在收购国库券的队伍中,一个外号叫扁毛的西城青年表现十分抢眼。
扁毛初中毕业就开始混社会,今年刚二十三岁,却已经干过六七个职业,但都没干长久,唯一坚持下来的“工作”就是喝酒打架闹事。
扁毛的特点是头脑灵活,善于交际。他这些年到处打工,去过不少地方,认识了不少人,交了很多朋友。莫小强和黑皮商量收购国库券的事后,黑皮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扁毛。
那四千块的起动资金到位后,扁毛第一批加入到收购国库券的小生意中来。他认真研究了莫小强给出的收购国库券的条件,认为有干头,马上跑到县化肥厂,说动了那里的一些青年工人,没花一分钱从他们手中收来两千多元的国库券。
几天后,他拿到黑皮付给他的钱,给那些小青工付清了收购款,又请他们喝了一顿酒。那些青年工人于是开始到处宣传扁毛的能耐,结果化肥厂的干部工人纷纷将家里的国库券换给他。这样,几轮收购下来,这家伙竟然从中赚了将近两万块钱。现在扁毛带了几个西城的青年跑到邻市去收购,生意进展很顺利,每次交上来的国库券他都占很大比例,仅仅四月底这次,他一个人就交来四万多元的国库券。
莫小强觉得这么聪明的人,应该有所成就,只是后世古城却没有关于扁毛的传闻。他仔细在脑子搜索了半天,才隐约想起,这个扁毛,好像在两年之后,在一次与东城人的冲突中被刺中颈动脉,当场就死了。难怪上一世,在古城没有听到扁毛的传闻。真没想到,现在的一个小生意,竟然让他展现出自己非凡的才能。
莫小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如果不是借助黑皮这个中间人,如果他自己拿着钱到民间去收购国库券,估计连扁毛十分之一的都做不到。做生意是要天份的,莫小强所拥有的,只是先知先觉的重生作弊器,除此之外,他一无所长,是比不上扁毛、黑皮这些人的。
参与国库券收购的西城青年们都赚了不少钱,兜里有了钱,请客吃饭自然就豪爽。一时间,在西城青年中间,国库券成了比片刀板砖更热门的词汇。不断有西城青年加入到收购国库券的队伍中来。
黑皮见参加的人多了,就动手扩建队伍,把这些西城青年三三两两组合起来,以类似扁毛这样的沟通高手为组长,组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将周边县区划成不同的区,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的国库券收购。为了防止抢市场,黑皮规定,如果他们能力有富余可以向新的区域发展,但是不准进别人的区域收购,避免自己人在同一个市场里抢生意。
莫小强则根据大家收购时的一些经验和自己的前世的一些想法,针对在收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编制出十几条的行为准则和七八条经验做法,写了三四页纸。黑皮从学校里叫了十来个学生,花了一个下午抄了一两百份,然后订成小册子发给收购人员人手一份,让他们随时学习,提高效率。
不过,随着这个小生意欣欣向荣,越来越好,莫小强心里开始有了新的担忧,而且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做这个小生意时,完全没有想到生意会扩展得这样快。但是随着国家“价格闯关”政策的推进,各地的物价都涨得厉害,特别是日常消费品涨幅都在两成以上。老百姓觉得手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谁也不知道物价会涨到什么程度。因此,把家里的不能花的国库券变成钱,再买成东西保值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结果莫小强的小生意也就迅猛做大,让他感到有失控的危险。
而且,他的国库券的收购规模越来越大,最近一期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以后可能会更大。一帮小年轻,每次都带着三四个鼓鼓囊囊的大化肥袋上火车,非常引人注目。时间一长,说不定哪天就会出事。而且,就算路上不出事,每过几天就会有一帮少年带着几十万的国库券卖到SH的银行,这个事不可能保住密,一旦被有心人盯上,什么样的可怕后果都会出现。
更让人不放心的是,这样大数额的国库券交易,就是在SH这样的地方,也占了国库券市场的不小份额。每次交易时,光是清点就要花很长时间。为了赶时间,最近两次交易,莫小强不得不把带来的人分成两三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收购点进行交易。几个外省少年,带着整袋的国库券和钞票穿梭于SH的街道,奔走在不同的银行,安全是个大问题。
莫小强也很清楚,这个小生意就是打个时间差,随着更多的城市开放国库券收购,收购网点越来越多,他们这种私下收购国库券的小生意就会慢慢失去生存空间。人们在自己家门口就可能交易国库券,当然不会再低价处理给他们这些小贩子。所以,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赚一笔钱,是莫小强这个小生意最好的结果。
不过,目前最紧要的事,并不是这个小生意的发展前途。而是五一马上就到了,莫小强的“改稿假期”就要结束了,他必须回到学校去上课,不可能继续在铁道线上奔波。可是,如果他不能继续亲力亲为,他在这个小生意中的作用就会减弱,不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小生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城人会搞清小生意的门道,作为一个没什么背景的初中生,不可能在当撒手掌柜的情况下,还能控制这个小生意。
莫小强必须想个办法,在不能亲力亲为的情况下,还能让这个小生意在他的控制下正常运行。在这个小生意里,相比黑皮,扁毛,芬子,除了一开始的先行之利,他并非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甚至任何一个进入这个行当的西城青年,随时都能取代他的位置,独立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意框架,独立运行。而他这个必须每天坐在课堂上的初中生,就会在这个小生意里出局,这个未来让他很不甘心。
想到这个,他就对自己的年龄和身分充满了怨念。如果他年龄再大一点,或者是个官二代富二代,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商业天才,也许能很快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两者不是。前世的他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文化商人,每天想着从大老板们的听吃剩下的残渣里赚点辛苦钱。他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建立一个运转顺利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合适的人手忠心于他去操作这件生意,正在欣欣向荣的小生意随时都会夭折。
4月28日,莫小强和疯子带着五个人,拎着几个沉甸甸的编织袋再次来到SH。
三十多万的小额国库券,光是找营业点兑换就要花费多半天的时间。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完成兑换,才能在回程的列车出发之前赶回火车站,幸好现在是客运的淡季,不是暑运高峰,否则一定更加手忙脚乱。
急于找一条出路的莫小强,让疯子带着几个人分成三个小组,按每次的习惯,分别找银行兑换国库券。自己则一个人走上街头,在路边的书报亭买了一份《新民晚报》,然后顺口和那个说话很罗嗦的摊主聊天。
这个年代没有网络,莫小强在小县城也看到不什么报纸,收集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广播。可是广播的新闻很是坑爹,不仅时间短,而且刚听清个意思,就过去了。这个时候的莫小强无比怀念网络时代,那个年代的信息获取实在是太方便了。
在莫小强前世印象里,国库券放开流通后不久,SH成立了三家证券公司,但是他不知道这几家公司成立的具体时间。前几天听广播时,好像听到了一句,但是当时黑皮几个正在喝酒猜拳,人多声杂,也没听清是怎么一回事。
莫小强每次到SH时,都会买一些报纸,看看上面有什么新闻。当然,他这次最想知道的,就是那几家证券公司成立的消息。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半秃顶,断了一条腿的眼镜后面,是一双滴溜乱转却昏花的老眼,一件蓝色大褂让他看起来像是个旧时代的店掌柜。他一口SH腔的普通话,说话特别罗嗦。可能是因为这个十来岁的外地男孩每次过来都买好几份报纸,还很有兴致听他唠叨,所以他对莫小强态度一直很好。
莫小强顺口问道:“前几天听新闻,说是要开证券公司,这个证券公司是做什么的呀?”
老头听到证券公司,忽然兴奋起来,语调一下高起来,面露得意:“你们外地人不懂的,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懂的,证券公司厉害啊,当年SH是有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公司就是专门在交易所买卖股票和国债的公司,赚钱厉害得很,几百万的钞票一天就可以赚到翻番。不过那都是解放前了,SH一解放,证券交易所就停业了,证券公司就没有了……”
老头开始滔滔不绝讲起解放前的SH人怎么赚钱容易,生活水平高,怎么成了远东第一都市……讲了半天还没说到正点上,莫小强郁闷得都要跑路了。老头突然提到:“现在SH又要开证券公司了,我一个侄子就在里面上班。他在公司里是科长,权力大得很哩,几十万的钞票从手上过都是毛毛雨。我这个侄子能干得很,小时候……”
太好了,莫小强赶紧追问他的侄子叫什么。
老头不理莫小强的急切,仔细说他侄子是如何地有本事,如何从小就有超凡天赋,如何上大学进银行,如何得领导器重。罗嗦了大半天,莫小强才听明白,他的这个所谓的侄子叫罗嘉良,以前在人民银行工作。他以前的一个上司,正好负责筹建一家证券公司,觉得他脑子灵活,业务精通,就调他过来,还给了个职务。他们的证券公司将在五月一日正式成立,不过现在已经开展各种业务了。
莫小强赶紧问了地址,坐上公交车,去老头所说的证券公司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