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边吃饭边开表扬大会,这顿饭吃的时间很长,吃完已是下午两点了。
儿子一下子成了小作家,这个变化实在是太大,搞得莫建国一头雾水,很想找莫小强问个清楚,但在饭桌上和路上都不好询问。于是一回到家,莫建国还没坐下喘口气,就对莫小强提出憋了许久的问题:“你什么时候写的小说,怎么我就不知道。”
莫小强有些抱歉地笑笑,开始从王珍珍约稿说起,然后捡能说的一一告诉了父亲。当然他没说自己跑到省城去投稿,只说是请芬子捎了稿子到省出版社。
莫建国听了,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点着抽起来,很久没有说话。他一连抽了三支烟后,才很郑重地对莫小强说:“小说出版是件好事,不过你也不能耽误了学习。你现在还小,将来的路还长着呢。”
有很多话莫建国都没有说出来。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几十年来的见证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儿子突然写出一部小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以后真的走上这条路,却并不是什么好事。他知道,在华夏,当作家不是一条坦途,前进的路上布满了可怕的陷阱,很多颇有才华的大作家都倒在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中。只是儿子现在年纪还小,这些东西说了他也不一定明白,所以他想了半天,还是决定烂在肚子里,什么也没说。毕竟日子还长,等过几年,莫小强长大一点再说也不迟。不过,他不知道,莫小强从来也没有把当作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是只他现在能想出来的一个赚钱的门路而已。
莫建国一向话不多,在工作单位是踏实肯干的老黄牛,在家里沉默少语的家长,他对一对儿女的关心都体现在行动中。所以他说几句话,就让莫小强先去休息了。
下午三点多,刘庆昆和李井怀来到莫小强的家里。
李井怀向莫建国了解了很多莫小强生活和成长的经历。
刘庆昆则拿出了出版合同,让莫建国签字。合同是格式化,全国的各个出版社几乎通用,莫建国认真看了一遍,也没看出什么问题,于是作为监护人在上面签了字。
看到莫建国签了字,刘庆昆又主动提出了邀请莫小强去省城“改稿”的要求。
签了出版合同,邀请作者到出版社按要求改稿几乎是惯例,这一点莫建国也有所耳闻。不过,他担心改稿会影响莫小强的学习,刘庆昆表示会在改稿期间请省城的老师进行辅导,保证不落下功课,毕竟,省城的老师怎么说也比县城的老师水平高。
莫建国想了一下,觉得也有道理,便答应了。
最后商定,刘庆昆回到省城后,会在星期二中午打电话给莫建国,通知改稿时间。
他们走后,满心疑惑的奶奶才过来问他们,这两个人是做什么的。
莫小强告诉她自己要出一本小说,他们是出版社的,来签合同。奶奶不懂什么小说出版之类的事,不过看得出是件好事,说明孙子有出息了,连省里出版社的人都有求于孙子。
老人家开心得不得了,笑得合不拢嘴,不住口地夸。
晚上妈妈下班回来,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非常高兴,马上出去买肉买菜,要做顿好吃的庆贺一下。就连同住一院的小夫妻听说了,也做了两个菜加入进来。
这天晚上,院子里的两家人高高兴兴聚在一起吃了顿饭,共同庆祝一位小作家的诞生。
第二天,古城出了个小作家的消息传遍了小县城。
一时间,莫小强成为县城里提及率最高的人名,几乎每家的餐桌上都在讨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写出一部小说的新闻。
作为黑板报和手抄本的见证者,在三中上学的孩子成为周边人们的重点征询对象。他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表现的机会,一个个口沫横飞地向别人讲述着他们所看到的小说内容,很过了一把瘾。
一大早,莫建国的一个朋友就携子来访。
这位朋友昨天晚上从酒桌上听说这事,今天一大早就专门前来求证。他还特意带上正在二中上初中的儿子,想让他和“小作家”好好交流。他热情地摸着莫小强的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如何在莫小强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看出了他与众不同之处,认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然后他狠狠地教训他那个胖乎乎的儿子,让他向莫小强学习,好好学习不断进步,也努力写个小说啥的。
这只是一天的开始。
接下来,县城里几乎所有认识莫小强一家的熟人,一个接一个登门拜访。他们一边毫不吝惜地对莫小强奉上赞美之词,一边极力想从他父母那里打听培养少年作家的秘诀。
一开始,莫小强还礼貌地表示一下自己的谦虚,但是很快事情的发展就让他难以忍受了。这些上门讨教的男男女女,不仅滔滔不绝地和他的父母讨论天才儿童养成经验,还要来亲手摸一摸莫小强的头,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似乎这样能沾上小作家的灵气。
这个习惯让莫小强恶心坏了。想想他都是四十多岁的老男人了,却被各色男男女妇摸着头亲热,还得被迫装出可爱的样子,这样的经历实在让人恶心了。
趁别人一时疏忽,他赶紧和家里人提出要到石头家抄作业,绕过站了半个院子的热情的男女老少,偷偷跑掉了。
安全地从家里出来,莫小强长长地出了口气,总算摆了脱了被人恶心死的可怕前景。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无所事事地站在街上,却无处可去。
他没有去找石头和小米。因为石头从来不会大白天呆在家里,那小子如果不来找莫小强,就是在帮家里干活。他父亲赶着一辆小驴车帮别人拉货,虽然一般都在县城里,但想找到却很难。小米这家业更是神出鬼没,这么多年,莫小强从来没在他家找到过他。
至于其他的同学,莫小强还没有熟悉起来,再说,他也记不清他们家具体都在什么地方。他的记忆力恢复得并不全面。
他一边想着,一边沿着街道慢慢逛到了县人民银行门口。一抬头,看到银行门口挂着一条横幅,内容是祝贺今年国库券发行成功。他心里一动,一个念头在脑海里浮起。
莫小强走进银行大厅。
说是大厅,其实不过二三十个平方一个小房间,小小的柜台窗口后面,两个工作人员在打瞌睡,几个老太太正坐在一侧的长椅上聊天。
一开始,莫小强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他仔细看了看,确认这里就是人民银行的大厅,只是这场景和他后世的记忆实在是差别太大了。
他抬头一看,大厅一侧墙上的公告栏里贴着几份剪报,其中有1988年国库券的发行办法和政策解读。莫小强仔细看了一下,里面内容大致是说,今年的国库券增了发行量,但是又要求各地政府不能强行摊派,要自愿购买;旁边还有一份从报纸上剪下的国务院《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内容是说,从今年开始,允许国库券上市流通交易。还几张小的剪报,都是报纸上刊登的金融类消息,其中一个消息说,从4月份开始,SH、深圳、武汉等七城市率先试点开放,开展未到期国库券的兑换业务。边上的空白处,还有一份各年份国库券的参考价格表。莫小强掏出纸笔,将表格认真地抄写下来。
走出大厅,他拍拍口袋里的那张纸,觉得自己心情好了许多。
从人民银行往前不远,就是新华书店,趁这会有空,他决定去书店看看有什么可以买的书。
他刚走没几步,一辆自行车吱一声在他身边停住,一回头,就看到芬子的笑脸。
“哟,大作家,你现在成名了,全县的人都在说你呢。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了。”
“芬子姐啊,你这是去哪玩?”
“我去老黑那儿,有两盒磁带要还给他,你一块去吧。”
“我先去书店逛一圈,看看有什么书,一会再过去。你先去吧。”
“去书店看书啊。我说秀才,你现在成了大作家,是不是以后就不理我这样不好好上学的了。”芬子调侃道。
莫小强赶紧说:“芬子姐,你是第一个知道小说要出版的人,绝对是自己人。我不理谁也不能不理你啊。”
芬子听了很高兴,嘴上却说:“还自己人呢,你不是有稿费了吗,怎么没见你请客。”
莫小强一拍胸脯:“芬子姐,请客算什么,过几天我请你发财,让你数钱数到手抽筋。”
芬子听了笑骂道:“吹牛吧你,你以为挣钱是写小说啊,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天上又不会掉钞票。好了,我不和你说了,我先去了,你买了书也一起过来吧。”
说完,芬子转身骑车走了。
莫小强忽然觉得,把芬子和黑子这帮人拉到自己的未来的赚钱计划里,也许会是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