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竿头进步是所望耳,至于日用行持,尤宜绵密。昔李汉老已明大事而大慧,犹叮咛之曰:日用间当依黄面老子所云,违其现业,除其助因,此乃了事汉无修证中真修证也。居士家尊奉五戒(注释五戒: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谨护三业(注释三业:指身业、口业、意业),此乃悟(注释悟:觉醒、觉悟。佛教指见心)与未悟所共之行,如日用饮食,必不可废者,莫将逆行菩萨偶尔示现之迹,便附会入一切无碍见解。自己一人其毒犹小,展转相传,写乌成马,将来无忌惮之流,殆不忍言。
山僧往年见刺不破,虽不敢自抉藩篱,误出示人,亦未免有圆滑托大之弊。今喜宰官中黄慎轩、袁中郎兄弟辈同时回头,苦心参禅,真实修行,守护戒宝(注释戒宝:以戒为宝。这是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此乃法门之幸事也。居士是法中有力健儿,但恐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不胜习耳。若不回头,此纸即同腊月扇子(注释腊月扇子:比喻多此一举)也。
【今译】
分别后已经很久没听到你的教诲了,不知道你近况如何?近日来,士大夫们因为自己的聪明见解,把暂时的岐路当做正确的道路,把自己抛到无所事事中。这样一来有限的道力不能胜过业力浸淫,被打入红尘劳碌中,几乎就和“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的外道相同;这样做不但在生死大事上不得力,就连在小小利害的事情上自己也会手忙脚乱的!像居士这种有慧根、有眼力的人,与俗人大不相同,想来不会再犯这种错误。
古时的大德说:“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众所期望的,至于平日修炼,尤其应该严谨。过去李汉老已经明白了大事,得到了大智慧,我还叮咛他说:“平日修炼应该依照黄脸老头讲的话:‘违其现业,除其助因。’这就是能了事的好汉无修证中的真修证啊。”居士家中尊奉五戒,谨护三业,这是无论已经开悟的人和没开悟的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修行,就像日用饮食,不能免去。不要把偶尔显现的神迹当饭吃,把附会当见解。害了自己一个人事小,辗转相传,把“乌”字写成“马”字,将来遗害无穷,我真不忍心说上面这些话。
山僧我往年有些事情看不破,虽然不敢自去藩篱,把错误展示给人学习,也不免有圆滑托大之弊。如今喜见做官的朋友中,有黄慎轩、袁中郎兄弟几个同时回头,苦心参禅,真实修行,守护戒宝,这是佛门幸事啊。居士是佛门中的有力健儿,但怕你休歇太早,智慧还没修到微妙处,小小道行胜不过广大积习。如果您不肯回头,我写给你的这两页书信就像腊月间的扇子,毫无用处。
6.复方督学讱庵
时承远教,知公道念愈切,菩提愈亲。逆势趋贫,谁人肯作。古云:世情日短,道路遥长。己见不忘,千生隔越。今既到此,切莫便休,但尽凡情(注释凡情:即世俗观念),别无圣解(注释圣解:超凡入圣的见解。凡不离圣,圣从凡出)。
何为凡情?或遇顺则喜,遇逆则怒,爱则着,憎则离,是则称,非则毁,乃至善恶取舍,种种分别者是。若到凡圣情尽,迷悟见消(注释迷悟见消:迷惑与觉悟一起消除),又何明之有?只恐觉明未化,见识犹存,境风触动,辩论不绝。
古云:得意忘言,道易亲。若不彻底穷根,终非到家时节。般若如火(注释火:佛教指两种火。一是业火,二是诸佛菩萨的性空真火)聚,尽力不能缘。世情如标胶,逢着便粘去。以相似之言,记忆于怀,于四大(注释四大:佛经上讲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质。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身中,妄认个不生灭性,末后穷年,悔时晚矣。
【今译】
今天收到您远方来信,知道您学道的心念更加强烈了,更加亲近佛法了。违背人世大势,而甘愿回到清贫,除了你还有谁会去这样做。古人云:“世情日短,道路遥长。”是啊,忘不掉自己的知识见解,就不能穿越千古万世!如今,既然修到了这一步,就不能半途而废。正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法”。
什么叫凡情?人之常情是:遇顺则喜,遇逆则怒,爱他就接近,恨他就毁他,把对的当成错的,就会把对的错的一起毁灭。取自己认为的善,舍自己认为的恶,就有了种种分别心。如果修到了没有凡人、圣人之分,把迷惑和觉悟一起消除,同时又有什么还需要去明了的?学道就怕智慧太多不消化,被见识遮住了眼,遇到环境触动,辩论不休,没完没了。
古人云:“得意忘言,道易亲。”如果不彻底探个究竟,始终算不上到家。正所谓:“般若如火聚,尽力不能缘。”世上的事情如胶水,碰到就会被粘上去。把过去有些似是而非的话,还记在心中,于四大身中,妄自认为是不灭的自性,以后到了终年,悔之晚矣。
又纯夫到得手书,闻舟中得悟者三,一路辩论甚妙,觉得从前都不是。此语虽好,总是见解,不如忽然猛醒,披襟一笑,更不道是我非我,省多少精神。不然如梦说梦,纵悟得一千遍,与己何干?昔所谓倾囊布施之言,总成寐语矣。若得梦醒,更不复梦,做梦说梦,总是自己,岂有一人之身,自作昔是今非之见耶?
纯夫道,公与王丰舆不相信,非二公不信,僧无可信处,但愿二公自信,不随人脚跟转。就是达磨(注释达磨:即达摩,中国禅宗初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师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武帝遣使请至金陵,机缘不契,渡江北上,至登封嵩山五乳峰下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开五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梁大同元年(536年)圆寂于洛滨,葬于熊耳山。著有《少室六门》《释楞伽要义》)西来,觅个自肯的不可得,纯夫说二公尽被他转动脚跟,诘其来由,依旧在门外打之绕。如此学道不但哄人,亦乃自哄。
【今译】
收到纯夫书信,知道了在船中悟道者有三人,一路辩论玄妙,觉得从前都做错了。这些话虽然说的好,但总是属于知识见解,不如忽然猛醒,披襟一笑,更不要说对错的话,省多少精神。不然,本来像梦一样的人,又去说梦,纵然悟了一千遍,与自己有什么相干?过去所说的倾家荡产布施的话,也都成梦话了。如果真的梦醒了,就不会再做梦。做梦的人说做梦,不过是自己在说自己,岂有同是一个人说自己是非的道理?
纯夫说公与王丰舆不相信,让我看不是说二公不相信,而是和尚我真没什么值得二公相信的地方,但愿二公树立自信,不要跟着别人的脚跟转!就算是达摩西来,要找个愿意学佛的也不可得。纯夫说二公尽被他说动,问他原由,他的回答却依然是在门外打转,这样学道不但是哄人,也是自己哄自己。
又昨承慈念,感愧难当,愿公愍正法寂寥,拼舍见闻,报佛恩德(注释报佛恩德:本处指报答佛恩。学佛要报三重恩:一报己恩,己身见天地。二报父母恩,父母舍了天地生了我。三报佛恩,佛是免债人),苟或参决未透,鉴辨未明,被爱恶情欲缠缚,于思惟测识之中卒,未免于毫厘千里之谬。
盖世学者莫不以识见、解会、分别、能所为知,至于聪见不及处,则以为知有未尽,理有未穷,仍向古人册子上旁求博采,渔猎见闻,见人说得相似,便作道理会去。殊不知本有妙明(注释妙明:不即不离的佛性,奇妙而光明,所以叫妙明)、清净(注释清净:无善无恶无干扰的状态)、无为(注释无为:本是老子语,借指放下不妄为)之体,已陷于知知识识之中。忽被业风吹向境缘,浩浩地依旧与情意辊作一团,自己分上了无交涉,如此者唤作辜负己灵,埋没先圣。古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岂虚语哉!
近时士大夫学道,说得头彻尾彻,下笔四六(注释四六:本指骈文。骈文讲究四六对仗,所以叫四六。本处借指表面文章)尖新,写得攒花簇锦,一逢利害,便自作主不得,不知学道何为。
【今译】
昨天收到你的来信,感谢慈念,我惭愧难当。希望你把对我的思念转移到佛法上来,现在佛法寂寥,一定要拼了身体修炼,抛弃一切道听途说,报答佛恩。如果你参又没参透,心镜未明,就会被爱欲情仇缠缚住,陷在混乱的思维之中,不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世上的学者都用自己的见识来理解佛法,至于他们聪明没到的地方,就以为是知识本来就没有穷尽,道理不可尽知。以此开脱自己,只管向古书上旁求博览,渔猎见闻,见有人说得像那么回事,就认作道理。殊不知佛法是“妙明”“清净”“无为”。不知道这些,而陷入知知识识之中,忽然有一天被业风吹向境缘,浩浩荡荡与情欲为伍,混作一团,丧失了自我,这样的人就叫辜负了自己的灵慧,辱没了圣人。古人云:“知之一个字害了大家。”这岂是虚话啊!
近来士大夫学道,说得彻头彻尾,下笔就是四六骈文,看起来新崭崭,花团锦簇,但是真正到了利害关头,就自己作不了自已得主,这样的人,不知他学道是为了什么?
7.复袁考功石公
(注释袁考功石公: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明末著名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提倡性灵说。著《锦帆集》《解脱集》《广庄》《觞政》等)素服公筋骨如铁,胆壮神雄,但开口应对,便不本色,不觉被机语(注释机语:机锋语的省称。机锋,佛教用语,又作禅机。机,指受教之法所激发的内心活动,或指契合真理的关键、机宜;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意思是说禅师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学人时,常以寄寓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的言语来表现自己的境界或考验对方)气魄瞒过,何也?好奇胜之过耳。
令弟聪明才学出自天然,要紧处毫厘不肯放过,真不可及。二公乃是公安二圣复出世也。令兄亦肯好学,虽入义路(注释义路:指专攻义理、考据的学术道路,本处借指执著于经文)去了,念念不休。若得回头,未可知也。刘太史见地已明,只欠悬崖撒手。在公权巧,曹溪一脉(注释曹溪一脉:即禅宗一脉。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不绝也。
寂寥中看古宿,省益人处。录呈数段,请教似同志者共览何如。
【今译】
一向佩服公筋骨强健,胆气不凡,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开口与人说话,就不是自己的本色,总是不自觉地就被机锋或别人的气魄瞒过,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你的好奇胜于常人吧!
你弟弟的聪明才学出自天然,凡是关键的地方毫厘都不肯放过,真是难得。你和你弟弟二人好比公安二圣(二袁)复出世间啊!你哥哥也很好学,虽然跑到义理一路去了,念念不休他的学问,如果能够回头,前途也不可限量。刘太史的见识已经很高明了,只欠一个悬崖撒手,相信在你手上,禅宗曹溪一脉的真传不会断绝。
寂寞的时候看看古宿怎么说,大有益处。抄录几段呈给你,请同好们一起看看怎么样?
又别后数载,知所造(注释所造:所为)日益精明,见佳刻,戏笑怒骂皆为佛事(注释佛事:与佛教相关事务,也可称个人修行),真法门梁栋(注释法门梁栋:佛教精英。法门即佛门)也。不知令兄何如?今居清要之官(注释清要之官:指清闲而重要的官职),兄弟一处,终日共话无生。昔东坡言:世间那有扬州鹤。今观公兄弟受用,岂不胜腰缠骑鹤者万万倍耶。又见令弟与梅杨和书,云学道事甚大,非一面作功名、受富贵、耽声色、料理世情,一面又去学,可以了得。又云:古人四十年打成一片,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何等勤苦专一;今才有所得,便以为一切无碍(注释无碍:没有障),恣情作业,不知地狱债何时还也?可畏可畏。如令弟所云,诚是未可轻易抹过。
僧谓如世间种种事业,做官做人,聪明气魄,诗文草圣,一切从心意识拟得的,尽让与公家兄弟,只有聪明拟不得的、意识行不得的这一着子,还让与老僧受用何如?
近有一疑(注释近有一疑:这是禅师的设疑语。设疑是参学的常用手段,通过问答来解决问题。因人而设,也可自设),无人为我破得。僧与邓公相处数十年,承其过爱,相信之深,真知己也。今一旦舍我而去,虽日夕思念,竟不知在何处。公具慧眼者,必能看得透。毕竟邓公真在何处?若能破我此疑,莫大之恩也。
【今译】
分别后已有数年,知道你的修炼日益增进,见到了你的大作,嘻笑怒骂皆是佛事,你真是佛门的栋梁之材啊。不知道令兄现在怎么样了?如今得了个清闲而显要的官职,弟兄又能在一起,每日共论人世的无常,这是多么有福气的事啊!过去苏东坡说:“世间哪有扬州鹤。”如今看你兄弟几人的生活,岂不胜过“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万万倍吗?我又看见了你弟弟写给梅杨和的信,说学道的事甚大,不是一面求功名、享富贵、沉迷声色、打理关系,一面又去学道,可以得到的。又说,古人四十年打成一片,除了吃饭,修炼上也要穿插着下功夫,这是多么勤苦专一。如今的人刚有所得,就以为一切都不是问题了,恣意做事,也不知道地狱债什么时候才还得清,可怕可怕!令弟说的这些,值得你们思考。
和尚我说,世间种种事业,比如做官做人,聪明气魄,诗文草圣,一切从心里面想要的,尽让给你们弟兄几个,只有那些聪明心思想不到、意志能力做不到的这,还让给老和尚我来受用怎么样?
近来有个疑问,没人为我解破。和尚我与邓公相处几十年,承蒙他的抬爱,相互信任,真是知己啊。可如今他一旦舍我而去,即使我日夜思念,也不知他在何处。你是有慧眼的人,必能看得透。究竟邓公真的在哪里?如果你能打破我这个疑惑,是对我莫大的恩惠。
又生平求友不了之怅,得一面足下,悉为酬尽。海内谈心学(注释心学:本处指佛学)者,本不具眼,又不遇人,所以尽成辜负去也。焦先生辈奈患聪明太毒,难教净尽受,症在极微细所知愚处,故不能浑融(注释浑融:即圆融。佛教讲圆融,称圆教。圆融指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境风。卒来凑泊(注释凑泊:凑过来停住,指因缘聚合),犹在种地不空,出皆渣滓。举笔开谈,不无根蒂,为人手眼。说法导迷,如将剿贼,先破其巢,然后擒如探囊。
今时学者不经本色开导,多是鼓唇意度,博一肚皮道理,亲师近友,只图拨些胜负,那得半个虚心空腹者哉!这件事若欲求人,正好于圣明(注释圣明:圣治明时的省语,指盛世)之下,大辟炉冶,煅炼群雄。闪电光中摄取得三两个英灵者佐助宗乘,使佛灯不坠,含识(注释含识:有见识。含而不露)乘恩,功莫大焉。苏云浦有超格之资,筋骨之士当用钳锤,不可放过。梅长公到京,谅纳入知己中。此公到是个货,赤历无染(注释赤历无染:心如赤子,经历各种事情依然不被污染),胆壮神雄,正可优任,奈不生鼻孔,无把捉他处,愿宛转殷勤,造就得出来,不同弱质无气味者。至嘱至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