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于罗浮山时,参天大树与成片的绿色林海和一簇簇盛开的鲜花便映入你的眼帘,耳边忽远忽近的水声鸟鸣,使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仿佛已来到了世外桃源。你踏入朱明洞景区,在会仙桥休憩,桥下莲湖流水潺潺,犹如为远道而来的你弹奏一曲玄妙而优雅的仙乐,让你从内心深处感到轻松自如,使你情不自禁地忘掉登山的疲惫。再继续向前望,冲虚古观,像一位仙风道骨的道人在等待你的光临。罗浮山,曾几何时,道观林立。如今,一座座殿堂,在绿树掩映中巍然屹立,殿堂内众多的神像显得庄严肃穆。古色殿堂,清幽典雅的环境,着装古朴的道士和忽而传来的几声悠悠钟声,使人顿有脱尘之感,无怪乎人们称其为仙境。
然而,你可知道是当年葛洪匍匐上山,结庐而居,采药炼丹,著书立说,为开创罗浮山道教而铺石开路?
翻开尘封的历史,迈开沉重的步伐,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洞天胜境四百二峰峦朝紫府
罗浮山432峰,峰峰奇秀,有的像玉女,有的像罗汉,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狮子,真是“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每一座山峰都有动人的神话故事,都有一首赞美的诗篇,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众多的山峰中,较有名的有飞云峰、上界三峰、泉源山、凤凰台、锦屏峰、杜鹃峰、玳瑁峰、聚霞峰、铁桥峰、玉鹅峰、云峰岩、燕岩顶、阿公髻、阿婆髻、笔架峰、四方山、狮子峰、玉女峰、骆驼峰等。其中主峰飞云峰又名飞云顶,海拔1281米,直入蓝天,因为高耸入云而得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游玩罗浮山时,登上了罗浮山这座百粤群山之祖的顶峰,夜半观日出,写下了“咿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赤波千万里,涌出黄金轮”这样有声有色的诗句。明代王宗沐在其《游罗浮山记》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山划然孤耸独尊,若人君秉圭负扆,而万山支分派衍若连若背,若复若竖,若起若顾,若屏若旗,若鸟若犊,仰朝山为容……(张成德等。中国游记散文大系。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郾26)
洞天奇景是罗浮山的一大特色,罗浮山的洞天除四周青山环绕、清静优美、林木森森、流水淙淙、山色迷人外,自然环境背风向阳,适宜道观寺院、书院精舍的建设。罗浮山洞景最佳的有朱明洞、黄龙洞、华首洞、朝元洞、酥醪洞、白鹤洞、明福洞、幽居洞、泉源洞(被道书称为第34福地)、桃源洞、白云洞、大慈洞、青霞洞(谷)、麻姑洞、蝴蝶洞、水帘洞、古白角洞和蓬莱洞等18个大洞天。有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个小洞天,这些大小洞天各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道书上称为十大洞天之七的朱明洞。论规模最大的是酥醪洞,人称为世外桃源、长寿之村。
道教认为,别有天地的洞天,与人间有严格的界限,普通人是无法涉足的。
“洞天”之后,又产生了“福地”,福地是安乐幸福之地,是人们容易得到神仙福佑的地方。所谓洞天福地,指的是道教仙修的理想境地。道教认为洞天福地是很神秘的,凡人是不能进去的,后来道门中人在这些洞天福地中大都修了道教的宫观供道士修道,凡人也开始进入。
罗浮山良好的地理环境为道教提供了理想的神仙洞府。罗浮山是道教进入岭南的名山。早期《仙经》指出:“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罗浮山。”罗浮山成为仙家渴慕之地和隐居之所。《广东新语》卷三说:自安期始至罗浮,而后桂(继)父至焉,秦代罗浮之仙,二人而已,安期固罗浮开山之祖也。其后朱灵芝继至,治朱明耀真洞天,华子期继至,治泉源福地,为汉代罗浮山之宗,皆师乎安期者也。
从那时起,罗浮人的梦,就这样凝固成了那片幽深的灰色建筑群。所有的浪漫情怀、缥缈梦幻,一直伴随着那座古观香案上的缕缕青烟和声声钟鸣,游荡飘移。
早在东汉,道教名士就云集这里,道教初创时期,道士多入山修道,大都居山洞,或于其旁立茅舍。奇峰、怪石、岩洞(室)不仅构成了罗浮山的脊梁,而且成为道士活动的天堂。魏晋时,罗浮山已经成为中原内地大量道教徒频繁活动的地区,宋邹师正《罗浮指掌图记》记载道教的十大洞天中,独罗浮邈处海上,天下想闻之而恨不至其地。间有能至之者,非遣世高蹈之士,必希仙慕道之人。因此,许多道教名士都在此结庐修道。
朱灵芝,隐居罗浮山朱明洞。
华子期,隐居罗浮山泉源福地。
阴长生,隐居罗浮山铁桥峰。
苏元朗,修炼于罗浮山丹霞谷。
葛玄,修炼于飞云顶。
呕心沥血葛洪结庐炼丹修身
虽然葛洪常常被后人称作葛仙,当成道教炼丹烧药的鼻祖,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还是一位通晓诗书、能征善战的儒将。据说,葛洪小时候家里贫困,但自己爱好读书,靠卖柴换取纸笔。渐渐地,他学问做出了名,被当朝宰相司马睿看中,走上了仕途。这在士族世袭制度森严的两晋,几乎是一个神话。再后来,葛洪因为帮助大都督顾秘平定叛乱而当上了伏波将军。
但残酷的战乱让葛洪萌生倦意,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东晋政权建立后,司马睿当了皇帝,他下诏书赐予葛洪高官厚禄,却被葛洪婉拒。从此以后,葛洪过上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往的“清心养颐,闲游方外”的生活。几经辗转,葛洪来到了杭州宝石山西岭,对这座灵秀的小山情有独钟,他对徒弟说:此地背山面水、龙脉环抱,如乘辇而绝尘,是养丹之所也。
此后几年,葛洪一直在宝石山西岭结庐炼丹,修行自身,普救世人,也在这里写成了道家传世经典《抱朴子》的一部分。后来,宝石山西岭就被人称为“葛岭”或者“葛洪川”,葛洪曾经的印记,让这座小山多了一种神奇玄妙的味道。唐朝著名的三生石故事,一说就是发生在此地。
而葛洪当年所结的草庐,后来成了著名道教圣地抱朴道院。今天从西湖边远远望去,还能从葛岭半山腰的层林掩映中,看到抱朴道院的黄瓦飞檐,宛若一位隐士,凝望着杭州的变迁。
公元305年,是西晋惠帝御宇的第十五个年头,世事一言以蔽之,曰:“乱。”“石冰之乱”刚被平定,“八王之乱”进入了白热化。秋天在这一年里已经走得很远,一个再也不愿卑躬屈膝事权贵的人,投戈释甲,绝意仕途,抛下福禄,离乡背井,葛洪流离于徐、豫、襄、江、广诸州之间,搜求异书。但是,“北道不通”,又“归途受阻”,南下广州,而“频为节将见邀用,皆不就。……将登名山,服食养性……”,他来到了其曾祖葛玄曾经隐居传道的罗浮山。因为他一路走来,打听到罗浮山乃一方清静炼丹修道之地。袁宏《罗浮记》记载葛洪乃憩于此山,即隐居在罗浮山修炼。这是历史上有关葛洪早年曾隐居罗浮山的唯一记载。
葛洪在此开始结庐而居,采药济世,悟道炼丹,著书立说。后来,追随其修道者日益增多,又相继建东庵、西庵、北庵授徒。后来,葛洪建立的罗浮山南庵、东庵、西庵、北庵成为冲虚观、九天观、黄龙观和酥醪观。从此,罗浮山成为岭南道教的祖庭。
葛洪一生两度隐居罗浮山,且与罗浮山缘分甚深,对道教在罗浮山及岭南地区传播发展有深远影响。在道教洞天福地体系中,罗浮山是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罗浮山成为岭南道教发展的中心。对于罗浮山来说,因为葛洪的开发,奠定了罗浮山的基调,也成就了这座山的独特气质。不仅如此,葛洪还是中国道教殿堂化的创始人。
葛洪第二次到岭南,是在咸和(326—334)初(黄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郾119)。葛洪晚年居罗浮山,是有史可证的。北宋初年乐史《太平寰记》卷一六茵“罗浮山”引袁宏《罗浮记》说:以年老,欲炼丹自卫,闻交趾出丹砂,乃求句漏县,于是选焉。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岱以丹砂可致,请留之,洪遂复入此山炼神丹。“晋书·葛洪传》也有类似记载: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趾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爷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
葛洪最后选定罗浮山炼丹并于此终老的原因,首先是罗浮山作为秦汉魏晋以来的名胜,符合道教金丹修炼的要求。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云:“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又引用三国时代《仙经》曰: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罗浮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在葛洪所列举的可以炼丹合药的二十多座名山中,岭南地区唯有罗浮山。据传,葛洪初次登罗浮山,以及在罗浮驻守多年,是吃了不少苦头的。但这方面的历史记载的材料不多。初到此地,他站在飞云顶一看,古松参天,奇峰罗列,云生幽谷,雾漫琼台,林木茂盛,泉水清芬,山色旖旎,幽静至极,这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教中,端的是个洞天福地,是座好山。师兄们都称赞他的选择,在这仙境中炼丹,肯定能长生不老,修成正果,登天成仙。于是大家一齐动手,砍茅草的砍茅草,编帘子的编帘子,松为柱,杉为椽,很快就把家安顿好了。
其次是葛洪家族一直与罗浮山有缘。据有关记载,葛洪从祖葛玄曾率领众道士到罗浮山活动。“精思念道,常服饵术,能绝谷,连年不饥。……恒周旋括苍、南岳、罗浮。……弟子有五百余人。”北宋霍晖《冲虚观记》认为葛洪晚年求为勾漏令而停滞于罗浮山,“盖自从祖仙翁孝先吴时在(罗浮山)飞云顶修丹以来,风流相承,岂特咸和而避地远行而然也”。
葛洪隐居罗浮山,不仅在阐发道教理论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实现了事业、爱情双丰收。
葛洪在初进罗浮山时,绝意仕进,潜心研修道学,深得当时南海太守鲍靓的赏识,鲍靓将道书《三皇文》传授给他。永嘉六年(312),鲍靓将女儿鲍姑嫁给葛洪为妻。《晋书·葛洪传》有记载:“葛洪)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葛洪此时已经潜心修道,服食养性,并继续《抱朴子》的写作。因此,葛洪在罗浮山留有众多的遗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遗履轩”,相传是葛洪与其师鲍靓常常彻夜谈经的地方。关于此轩还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
一天,师徒两人谈兴正浓,一直到拂晓时分仍无睡意,忽然,只见一对玄燕朝他们飞来,可是,当他们将这双燕子网住后,却发现哪是燕子?分明是一双靴子!当然这也不是普通人穿的靴子,所以,便留下了神仙遗履于此地的传说。此轩得名即起于这个传说。在这个遗履轩上,还有一块青石板,长约五尺,高一尺,阔半尺,背倚巨石,恰似卧榻。然而这样窄的卧榻,也只有仙人才可以享用,所以也就留下了另一个传说,说的是古代曾有一位仙人在此静卧,因此古青石板又称仙人卧榻。
《罗浮志》卷二更指出遗履的地方:“遗履轩,在蓬莱阁后,鲍仙、葛仙夜谈之所。”(陈梿郾罗浮志·卷二,轩辕集)意为:遗履轩在罗浮山蓬莱阁后面,是鲍靓和葛洪晚上交谈论道的地方。
离遗履轩不远处就是蝴蝶洞,听名字应该与蝴蝶有关,或是能看见大群的蝴蝶。钻进去看,洞内宽约两米,高也有两米左右,曲曲折折,灯光虽暗,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有人到处找蝴蝶不得,很困惑。何谓蝴蝶洞?传说葛洪炼丹服后仙逝,罗浮百姓前来送行,只见葛洪遗留下的道袍顿时化为碎片,变幻成数不清的彩蝶盘旋起舞,后聚于此云峰山岩,成为“蝴蝶洞天”。后来此洞便常常飞出五彩大蝴蝶,于是人们叫它“蝴蝶洞”。虽是传说,倒也有趣。
道法自然,罗浮道观气势恢宏
隋唐时期,罗浮山已成为南方重要的道教名山。这里不仅道观林立,而且高道云集。不少著名道士隐居罗浮山,许多有名的高道都将罗浮山作为自己修行的地方。最为出名的是苏元朗、轩辕集等先后隐居在罗浮山修行。
苏元朗。据《罗浮山志》记载,他曾经隐居在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学道,得司命(三茅真君)真秘,修道成仙。开皇(581—604)年间,修道于罗浮山青霞谷,自号青霞子。为发明太易丹道,作《太清石壁记》及《茅君歌》,后发明太易丹道,作《宝藏论》。从游的弟子闻朱真人服灵芝得仙,竞相谈论灵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只有黄芝产于嵩高,远不可得。元朗笑着说:“灵芝在汝八景中,盖向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之宝,此之谓也。“于是撰著《旨道篇》阐明内丹修炼之法。自此,道教才知道有内丹。又鉴于《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诀》三书”文繁义隐“于是纂写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用外丹名词解说内丹,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修炼的核心。
轩辕集。唐代惠州道士,号称罗浮先生,武宗会昌三年(843),居京师。宣宗即位,诛赵归真,流集于岭南,遂居罗浮山白云洞修道。人传其数百岁,面容不见衰老。更为奇特的是,他居暗室之中,却可以看到数丈远。据说他每次去深山中采集药材,毒蛇猛兽不仅不伤害他,而且还来保护他。他治病时,只要用布巾一挥,病人立时痊愈。《东观奏记》中有一则故事印证了人们的传说:唐宣宗晚年酷好仙道,广州监军使吴德励在离开京师赴任时,脚已得病三年,行走时蹒跚不便,可是三年后,他从广州返回京城时,脚病却完全好了。宣宗感到十分奇怪,问吴德励原因。吴德励说是罗浮山人轩辕集治愈的。宣宗一听,迅速派人召见轩辕集赴京师。这个故事在《旧唐书·宣宗本纪》中有详细的记载:大中十二年(858)正月春,罗浮山人轩辕集抵达京师,唐宣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秘诀,他的回答是: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虽尧舜禹汤之道可之,况长生久视乎?……南海奏先生已归罗浮矣。[陈梿。罗浮志·卷四,轩辕集]唐皮日休《题罗浮轩辕先生居》云:
乱峰四百三十二,欲问徵君何处寻。
红翠数声瑶室响,直檀一炷石楼深。
山都遣负沽来酒,樵客容看化后金。
从此谒师知不远,求官先有葛洪心。
在唐代的许多政治事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罗浮山道士的影子。例如,在著名的会昌灭佛中扮演主角的唐武宗,即位后十分宠信道士赵归真,对赵归真的话是言听计从。赵归真利用武宗对他的宠信,举荐了号称有长生之术的罗浮山道士邓元起。邓元起被迎入禁宫中后,与衡山道士刘玄靖一起和赵归真结成帮派,共同诋毁佛教,攻击释氏,最终导致了会昌灭佛事件的发生。
隋唐时期,罗浮山的道事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罗浮山的道观建设如日中天,唐代由于皇室大力扶持道教,道士之居所进而被建筑为“如王者之居”,称为宫、观。从此,宫、观作为道士祭神和居所之名被确定下来,不再使用治、靖、庐等名称。此后,规模较小,或未被皇帝敕封者,仍有精舍、道院等称谓,但宫、观始终是它们的代表名称。为了区分和确指的需要,众多宫、观又各有具体名称。其命名之根据,或据经书,或据其他神祇名,或据道士名号,或据地名,或据历史传说故事,由于罗浮山具备道事活动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上皇朝的大力支持,至隋唐时期,罗浮山道教宫观建设已经迈进了“中国道教殿堂化”的行列。
宋·霍日韦《冲虚观记》曰:今冲虚观,乃(葛洪)都虚(庵)之遗址,(晋)义熙(405—418)初,始置祠以祀之。逮唐天宝(742—755)中,令守者十家,已而为观。……视罗浮二山诸观为甲。九天观,在冲虚观东,五代南汉时建。宋改名明福观,苏东坡书额。长寿观,原葛洪西庵基,五代南汉时建,名天华宫,俗呼南天华,宋改长寿观。酥醪观,葛洪北庵基,建观年不详。宋苏轼有《怀酥醪观安期生诗》,或许唐时已建。会仙观,在增城县南凤凰台,传为何仙姑旧居,唐大历(766—779)间改建为观,于观左立仙姑祠。隋唐时期,罗浮山已成为南方重要的道教名山,建起一批宫观。其最早者,当推冲虚观。
《罗浮山志汇编》卷三引宋代郭之美《罗浮山记》曰:“晋咸和(326—334)中,葛洪至此以炼丹,从观者众,乃于此置四庵,山南曰都虚,又曰玄虚,又改名冲虚。”可见,罗浮四庵,就是葛洪第一次隐居罗浮山时建的四庵,著名冲虚观前身为都虚观。葛洪“羽化升天”后,晋安帝义熙初于此置“葛洪祠”。时至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逐步将其扩建为“葛仙祠”,并置守祠十家。后至宋元祐二年,宋哲宗赵煦称帝时,赐“冲虚古观”匾额始名,该名沿用至今。当然,这段历史,也是借鉴一些史书整理出来的。然而,冲虚古观,依然“道貌”凝重,道味浓烈。有文字介绍,冲虚古观,历代均有修葺,冲虚观几经修建,现观是1985年香港圆玄学院等道教团体捐修的,经一番修葺,基本恢复了昔日金碧辉煌的原貌。冲虚观因为是葛洪所创建的道教圣地,所以现已成为岭南所有道观的祖庭。
冲虚观至今较完整保持了古观样貌。有文字介绍,冲虚古观,大体保持了清代同治年间的样貌。古朴内敛,不见张扬,很有“道法自然”的意趣,与周围的环境甚是协调。观后,苍松古柏,郁郁葱葱,为古观挡风避雨;观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为古观作“嫁衣裳”;观前,碧波荡漾,杨柳水岸,为古观藏风聚水。清幽静谧的岭南园林风景,让古观充满着厚重与神秘。一排排绿色的琉璃瓦,犹如一行行厚重的文字,记录了古观1600多年的历史;殿脊上那些反映仙风道貌、历史典故、花木楼阁的彩雕,在黛墙青瓦的衬托下,展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脊顶那栩栩如生、精巧的双龙戏珠浮雕,使这座古观更显得庄严肃穆。
宋元时期,罗浮山又建了一批庵观。广莫庵,原罗浮道士莫洞观修道处,莫卒后,史东岩捐金营建,成于绍定五年(1232)。见日庵,创建于南宋,道士王宁素曾居此修道。
宋元时期也有大批道士在罗浮山修行,知名道士亦不少。陈楠、白玉蟾、邹葆光、邹师正、张月窗、梁真素等著名道士隐居罗浮山修道,这种兴盛的势头一直保持到明清时期。
白玉蟾,又名葛长庚,南宋道教金丹派南宗教派创立人,南宋道教中杰出的人物。《罗浮志》曰:“白玉蟾,字如晦,世为闽人,……得翠虚陈泥丸(陈楠)之术。……往还于罗浮山,……其在罗浮山多有诗文。”(陈梿。罗浮志·卷四,白玉蟾)他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据传白玉蟾天资聪敏,童年时即熟读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诸经,12岁举童子科,可见白玉蟾聪颖过人。宋开禧二年(1206)冬,随金丹大师“泥丸真人”陈楠至罗浮山学道。经过九年苦修,“始得其道”,后被尊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被诏封“紫清真人”。
白玉蟾是内丹理论家。其内丹学说的中心为“精、气、神”,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其理论多融佛家与理学思想,声称“至道在心,即心是道”,与佛教六祖惠能提出的“见性成佛”、“心即是佛”的禅理心心相印,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沧桑罗浮,千年道教。罗浮山道脉源远流长,一脉多承。传承关系复杂,这里既有金丹派系,又有符箓派的灵宝派,同时还有全真龙门派。正因为罗浮山道脉传承千年未断,因此,罗浮山道观的建设随着道教的兴衰曾几度起落,经过千余年的屡废屡兴,有的早已荒废。延至近代,再经兵燹和人为破坏,多毁于一旦,留存至今者,仅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惟其留存甚少,更弥足珍贵。现存的冲虚观、酥醪观、九天观、黄龙观等,不仅是罗浮山悠久历史文化活的见证,更以其历史的厚重向世人诉说其悠久。无论是现存的,还是消失的,罗浮山道观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总让我们无法抵挡。于是我们去体味那流传的动人故事,走进岭南最丰富的原始森林,穿越时空隧道,顺着崎岖的山路,披荆斩棘,去寻找那千年罗浮道教古观的文明遗韵。
冲虚观为葛仙南庵故址,前面已作介绍。宋代哲宗赐额改为“冲虚观”。“冲虚”一词,见老子《道德经》,“大盈若虚”,“道冲,而用之不穷”,意即只有“无”,才能显出“有”来。当人们进入观后,再度回望时,才发现这意境的妙处。空旷的门洞中,生出许多有来,确有仙境之妙了。有诗三首:
闻道丹砂可驻颜,兵符自解向君前。
罗浮半夜梅花月,看到仙书第几篇?
懒游大海龙常伏,寂守空山虎亦瘖。
自把瘿瓢浇药去,洞门花落昼沉沉。
蓬莱阁上紫烟生,朝斗坛边斗柄横。
云卧三更仙梦醒,满天明月步虚声。
黄龙观为葛仙西庵故址,始建于南汉前原金沙洞,后改为黄龙观,传有南汉王刘岩飞龙在天的梦境。创建于康熙年中(约1682—1702)为冲虚观住持张妙升创建,毁于文革时期。于1993—1995年,由香港青松观拨巨资在原址重建。规模超过罗浮山各道观。有诗三首:
何处天华有故宫,降王执梃去匆匆。
秋风吹醒黄龙梦,牛角河山夕照中。
一径陡如盘鹘起,万松怒作老龙号。
伤心别有先朝史,落日空山吊汝曹。
西风木末一亭孤,梦里黄龙忽有珠。
我自寻秋舒倦眼,青山尽处莽平芜。
酥醪观为葛仙北庵旧址,始建于晋代,有“安期神女会玄丘”的传说。有曰:失修,清代几经兴废修复,历年居诸屡易,尘劫又生。清康熙末年(约1717),龙门全真派第十一代传人曾一贯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在浮山处选址重建。
九天观原建于泉源福地,原名明福观,南汉所建,此处为泉源福地。读书人多在此攻读,有官至尚书者。宋神宗赵顼曾为明福观门匾额题字。有诗曰:谁言九天高?今忽在平地。仙院阒无人,松阴双鹤睡。
白鹤观始建于晋前,为葛仙东庵旧址。现存有宋时摩崖石刻,已被转移。
长春观始建于唐前,原为孤青观,唐时改为长春观,宋代又改为孤青观。
茶山观始建于清乾隆末年,为供奉赤松大仙黄野人而建。有诗曰:云中鸡犬声,仙家在何处?一径入云深,落日携筇去。
何仙观始建于宋代,为奉祀何仙姑而建。
丛林观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为响应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寺观合并为一而建。
在罗浮山道观的修建历史中,道教承袭和发展了古代神仙居于天上、海中或名山的传说,陆续衍生出一些仙山蓬莱的神话,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教神学理论。
罗浮山的道观建筑完全符合“道法自然”的思想,这种人文景观处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追求。罗浮山道观的人文景观大致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以道教宇宙观进行总体布局,构思精巧,多而不乱;二是单个建筑物的造型、选择都尽量和自然地形相结合,努力展现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罗浮山的道观建设按照《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所规定的宫观营造法式。在总体上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一为奉祀神灵之宫殿,此为主体建筑,形制较大;二为道士居室,包括方丈室及道士各种生活用房,此为附属建筑,一般从简。主体建筑中,必有一两座主殿,处于突出位置。此主殿奉祀何神,有同有异。
根据“凡修建宫观者,必先构三清巨殿,然后及于四帝二后,其次三界诸真,各以尊卑而侍卫,方能朝礼圆全,无慊于焚修夤奉之心”之原则,罗浮山的道观皆以三清殿为主殿。“三清”是道教最高的尊神,分别是:“玉清”之元始天尊,“上清”之灵宝天尊,太清之道德天尊。
现存的罗浮山道观,与罗浮山的风景融为一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罗浮山东西南北麓,被群山叠翠所包围,殿堂瑰丽,山水秀美。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诸神之殿、碑亭廊苑,赋予自然山水与人文的重新诠释,山水与宫殿、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得到圆满的结合。
也许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许是古代文人的经典之作,但是罗浮山在道教的意念中,在道人的眼里,在百姓的心中是一块风水宝地。
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穿过一片静谧的青山幽林,一座座千年古观悄然而立,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境界非凡,香火鼎盛。而那些泉枯树折,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古观遗址,显得那么沧桑与凄凉。那不是千百年,数万载,时间如流水,划过有声有息;片刻间,永恒逝,残梦如微风,拂过则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