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举了傅雷的例子,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作品,据说比原文好,我们看到的是傅先生的翻译,认为这两个作家很优秀,但在法国,他们并不是一流的。建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也不能怪国外汉学家在介绍作品的时候习惯“主题先行,政治第一”,我们自己的小说就是这样写的,但也不能说所有的作品都“政治”,汉学家们一旦习惯了,就难免把很多“不政治”的小说“政治化”了。90年代,这种状况得到改善,中国小说开始多样化,特别是“右派”们的文学(多半是伤痕文学),开始慢慢通过汉学家影响西方的出版界,这些小说外国人比较感兴趣,加上西方出版界出版小说,并不是以“总编”辑说话的,而是“总会计师”,就是这部作品能不能赚钱,所以,中国的小说也因为“市场”原因被翻译了。
2
关于翻译,林语堂似乎说过:
“翻译好像给女人的大腿穿上丝袜。译者给原作穿上黄袜子或者红袜子,那袜子的厚薄颜色就是译者的文体、译文的风格。我认为,原作是女人,美取决于女人的大腿。丝袜固然增加美,但丝袜越透明越好。”
如此看来,莫言那里最通透的一双丝袜,首先来自葛浩文。葛浩文,美国汉学家,太太是华人,曾求学台湾。他是柳亚子儿子柳无忌的研究生,中国很多作家都在他的笔下“生活”过,比如萧红、白先勇、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等二十多位作家的四十多部作品。
1988年,最早跟莫言联系的国外翻译家就是葛浩文,在海外翻译中,他是第一个理解莫言的人。他翻译了《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以及《师傅越来越幽默》,有学者称葛浩文的翻译与莫言的原著是旗鼓相当的,甚至说,比莫言的原文还要好,诚然,葛浩文的翻译给莫言的文章增色不少。
葛浩文最早跟莫言联系是因为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莫言那时候在鲁迅文学院学习,除了葛先生,当时有个法国的翻译家尚德兰也说要翻译《天堂蒜薹之歌》。看过《红高粱家族》之后,葛先生改主意了,想先翻译《红高粱家族》,葛先生的翻译,被国外的评论家认为是——
“Vibrant,生活活泼。故事和人物呢?引人人胜。”
文章还称,WibornHampton还给这本书打了分数,标准是:
译文的好坏和故事本身是否有西方读者值得一看的“美丽新世界”。
此外,还有刘绍铭还称:
迄今为止,我所看过的书评还有刊在RichmondTimesDispatch那篇。执笔人是:M.ThomasInge教授,本行美国研究,但也开亚洲文学的课,因此是半个行家。他用的标题是,EpicNovel:ChineseAuthorIsFirstClass,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
翻译评价:amasterfultransition,大师手笔。
原著:“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老舍、鲁迅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但这二位前辈的文学才华却不如莫言。英译《红高梁》的出现是英语文学(Englishlanguageliterature)一大盛事,本此可预见中国小说在21世纪的活力和影响力。”
如果《红高梁》的英译落在泛泛辈之手,莫言是否仍得世界级作家美誉,实难预料。
足见论者对葛浩文翻译的推崇,《红高粱家族》在美国企鹅公司出版,首印一万册,当时称读者反映很好,还给莫言寄来很多外文书评,莫言说自己看不懂,就都丢掉了,这本书还进入美国国家图书俱乐部畅销书排行榜。两年后,《天堂蒜薹之歌》翻译出来,没有《红高粱家族》卖得好。2000年3月,英文版《酒国》出版,莫言应邀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与东亚系主任王德威教授交流,还和葛浩文在科罗拉多谈文学。葛浩文本人最喜欢的莫言小说,是《酒国》。莫言小说中有“群体记忆”和“理想倾向”,这都是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可或缺的因素。葛浩文认为,莫言作为一个讲故事的大师,在翻译中,最难的是他故事中的乡土气味,这气味特别难以用英文表达出来。
3
莫言说自己没有版权意识,葛浩文和莫言是各拿报酬的50%,按说这并不合理,翻译家应该和作者分开,与出版社另立合同。但莫言笑称这是老朋友,没关系,艺术第一、金钱第二。
法国的尚德兰把《天堂蒜薹之歌》翻译之后,于法国南部的共产党出版社出版,给莫言签了一张纸,当然不是出版合同,纸的内容是这本书她来翻译,出版后请莫言去法国一趟,付给五千法郎的酬金。那时候,莫言在部队,不给办出国手续,就没去成,没多久,这家出版社就倒闭了,他们只寄了二十多本样书,五千法郎的酬金则没了着落。不过尚德兰曾任教过巴黎第七大学,翻译过北岛等人的诗歌,80年代中期以来,她翻译过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筑路》、《铁孩》、《檀香刑》等,据说其文笔有“尤瑟纳尔之风”。
法国还有一个译者,林雅翎,丈夫是德国人,长期在中国工作,为了翻译《十三步》,为了翻译还请教过莫言不少问题,这本书在中国都是难读的,在法国照样难读,所以读者不多,影响不大。莫言的大部分书都是伊瑟出版社出版的,比如把有“儿童视角”的几个作品整理成小说集《铁孩子》等等。
要说莫言的法文翻译,最出名的还是诺埃·杜特莱,2000年,杜特莱获得年度“法国最佳翻译小说奖”,2001年,杜特莱和夫人丽丽安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兰西骑士勋章”。2004年,莫言也获得了“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2001年,这部作品还获得了法国“LaureBatailIin(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莫言去法国巴黎领这个奖项,还说这主要是翻译的功劳。
这位法国汉学家,普罗旺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先后翻译了莫言的三部长篇小说《酒国》,《丰乳肥臀》和《41炮》,以及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
诺埃·杜特莱谈莫言:
“从1999年我去了北京,住了两个月,通过语言学院教授介绍我认识了莫言。第一次见到莫言,我告诉他正在翻译他的《酒国》,我们谈了很多关于《酒国》这部小说。后来,莫言来过法国两三次,我们都见过面。2004年我与妻子去北京,莫言带我们一起去山东的高密东北乡。在莫言的《蛙》的这部小说里,莫言塑造的主人公姑姑在高密东北乡地区工作,莫言非常热情地帮助我们一起去那里参观,让我们了解莫言的小说写作背景非常重要。”
我想,说不定是杜特莱记错了,因为2002年9月,杜特莱和夫人丽丽安的确到过山东,当时是去山东大学讲学,莫言带着两人去高密老家,又同访蒲松龄故居。至于2004年,还没看到其他资料,颇有些孤证不成立的味道。
杜特来一直说,莫言是个好人。莫言承诺如果翻译遇到了问题欢迎询问。于是,两人常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交流。莫言不懂外语,所以通电话就有点麻烦,发电子邮件就方便一些了。莫言一般在邮件发了三个小时之后就会回复,杜特莱大为感动。莫言却认为,自己用几个月写小说,你们用好几年翻译,帮你们不为过。这也难怪,像《丰乳肥臀》这种大制作,出版出来一般非常厚,法文翻译版有800多页,夫妇两人用了2年左右才翻译成。最大的难题其实是题目,题目比较像黄色小说,但其实内容绝不是,翻译一部小说是很费功力,莫言写《生死疲劳》用了43天,瑞典的陈安娜用了6年翻译。
2005年1月,莫言作品在意大利获“NONINO”国际文学奖。这个奖项成立于1975年,2005年已经是第三十届。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早在1997年就由意大利历史悠久的EINAUDI出版社翻译出版,后来,还出版了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定名为《养猫专业户》。
《丰乳肥臀》的意大利版,在意大利3个月就卖了7000册。那本书很厚,价格也不菲,相当于人民币400元一本,销路还是不错,出版社请莫言参加当地的文学节。文学节在小城曼托瓦,是民间发起的,文学节的组织者和志愿者都是年轻人,二十几岁的姑娘带着一帮高中生,历时整整一个星期。这个文学节使得小城热闹起来——作家、旅游、美食。莫言走在路上,有很多人要他签名,这在国内,在莫言没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并不多见。
文学节还和街上的店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各国作家拿着赠券,可以随意去任何一家店铺吃饭,但是不可以超过30欧元,各个店家的招待都很热情。第一天,莫言不清楚限额,在一家饭店点了一瓶不错的红酒,吃超额了,但店家也没有问莫言要钱。
莫言作品在日本的主要翻译有藤井省三、吉田富夫,被翻译成日文的作品很多,如《来自中国乡村的报告》、《幸福时光》、《白狗秋千架》、《酒国》、《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等等。
藤井省三翻译了莫言的几部中短篇小说,取名为《来自中国乡村的报告》,首印了三千册,后来又加印。这部作品在日本颇为畅销,日本大使馆的官员找莫言想买这本书,莫言只得说,他那里没有,你们还是回国买吧。
1996年3月,藤井省三经由北京去莫言的故乡高密,在高密一中受到了热情招待,1993年,藤井先生就翻译了莫言的新书《酒国》,岩波书店出品了这本书,美国文学家风间贤二君在《物语交响乐》中《物语酒宴/痴狂》评论说:
“小说中描写的无理行为简直就像食人部落所为。”
此行,藤井先生喝过北京二锅头、青岛产白葡萄酒,最后笑称在“酒国”(高密)一定要买些酒,所以就买了高密市长所说的名酒“商羊特酿”——
传说中的“商羊”是出生在孔子之前预告雨的鸟,然而一瓶在夜行列车上喝完了,还有一瓶在日本让等待《酒国》一书出版的编辑喝完了。不言而喻,这两瓶酒货真价实,在酒国没有假酒。
1999年,吉田富夫翻译了《丰乳肥臀》,还专门带着莫言去日本参加小说首发,后来同莫言去酒吧庆贺。
莫言的小说在国外的影响颇大,铁凝回忆,她和莫言去西班牙参加中西文学论坛,莫言生病进医院,主治医生竟然是他的读者。
4
莫言在台湾出版了一些书,台湾“一党专政”的时候,对文学的封锁很严重,就连“毛”、“朱”、“共”、“红”之类的字,都要回避,鲁迅、沈从文的书都是禁书。最早在台湾产生影响的当代作家作品是阿城的“三王”,后来香港的西西陆续把作品介绍到台湾去。
1987年,莫言第一本书《透明的红萝卜》在新地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随着柏杨主编的《新时期文学大系》一起出版的,作为其中的一本。1988年到1996年在洪范书店出版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墓之歌》、《十三步》、《酒国》、《怀抱鲜花的女人》、《梦境与杂种》、《丰乳肥臀》等一系列书,洪范书店是一间有着四十年历史的书店,老板叶步荣在台湾出版界威望很高,书店保持着古朴的特色,不随潮流,2000年,还用铅字排版。莫言老给洪范书店作品,他自己还怀疑过,洪范书店会不会有卖不出去的压力?
后来王德威也做了一套文学大系,缺莫言一本,就和陈雨航到北京请莫言吃饭,莫言本来懒得编书,但盛情难却,就编了一本《红耳朵》(麦田出版社),里面有四个中篇。后来,1998年到2002年,在麦田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会唱歌的墙》、《食草家族》、《檀香刑》、《白棉花》、《冰雪美人》等作品,此外,还有在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传奇莫言》,时报出版社出版的《红高粱孩子》和在一方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其中,《传奇莫言》最为特别,里面收录了莫言的11篇文章。
这本书其实是1991年,莫言去买来西亚访问,碰到了台湾的张大春和朱天心,他们就坐在一起,讲故事,说政治笑话,讲故事谁能讲得过莫言呢?说政治笑话,莫言哪能说得过台湾人呢?莫言的故事讲得好,张大春自然听得好,他是有心人,跟莫言说,你把你讲的故事写出来,5000字一篇,我在台湾找地方给你出版,付给你美金当稿费。
莫言就用了一个暑假,每天写一篇,写了十几篇,这些小说就是讲故事,所以用不着什么技巧,对于莫言自己也是一种锻炼。他用一种说书人的架势来说这些故事,在借来西方形式很多年之后,偶尔这样来回归传统,对作家来说是好事情。所以1998年的《传奇莫言》(联合文学版)和《红耳朵》(麦田版)一度轰动台湾。或者,张大春是了解莫言的,谁让张大春也喜欢讲故事呢?人家也是会说书的主儿,所以就给莫言这个喜欢写细节的人限定了字数,剩下的就是故事了。既然鬼怪神魔和英雄事迹都围绕莫言左右,不如就让这个故事发挥其最初的本色吧。《传奇莫言》里,有小说《夜渔》、《红耳朵》、《神嫖》、《父亲在民民夫连里》、《战友重逢》等。
莫言说,台湾的出版社比较规范,也注重市场,一旦书店缺货就主动加印,不像很多大陆出版社,一次性印完,扔到一边不管了。既然不断加印,就没有出文集的必要,莫言说,最好一个作家到了晚年,纪念性地出一套文集,就此封笔,研究者买上他一套文集,就够了。
归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