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31700000001

第1章 一捧拷问时间的乡土——莫言的意义(1)

一、新时期之痕

莫言自1981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以后,正式归属了20世纪80、9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新时期”自然相较于“旧时期”而言,建国后的“新旧”指历史背景有差,中间间隔的是一个“文革”。

“文革”十年对于每个知识分子而言都是不可磨灭的伤痕,它对于人们最大的伤害就是对于知识的漠视,这是电影《高考1977》中的一个母题,因为家庭成分、因为斗争、因为饥饿……任何一点看似不关键的原因都可以让知识变成笑柄,所以“新时期”的“新”,我想首先“新”在对于知识的重新尊重,即是对于文人的重新尊重,自然而然,也就给了作家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一)时间的界定

可以说,“新时期”的“新”是相较于“十七年文学”而言的,这十七年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十七年间,文学在建国之初不免穿上意识形态的外衣,一切为了“工农兵”的文学有太过单一的缺失之处,这十七年间,文学已经进入当代的范畴,相较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而言,在语言上更接近“新时期”,在历史更接近“新时期”,在自由的精神内核上,却有着些许远离。

“新时期”的“新”与十七年文学既继承又反驳。所谓继承就是“新时期文学”恢复了十七年的“人民文学”(工农兵文学),把这种一度引领风潮的文学重新确立为主流,这种确立当然也背弃了文革中的“极端化”;所谓反驳就是复活了“十七年”中受压抑的“非主流文学”,更贴近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启蒙文学。在这个历史阶段,名著的重新刊印以及外国文学更为广泛的翻译出版,使得作家读者们有着更多的阅读体验,有些体验因为来自异域是新鲜陌生的,所以不免感慨:“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1

莫言出生在1955年,这就决定了他和中国当代文学一起长大,并且他不像很多建国前就出生的作家,比如柳青、杜鹏程等,有着对于战争的直观经验、对革命的深厚感情,那些人往往在作品中忠奸分明,人物在主流意识形态下也容易走向极端,即几乎一点儿缺点都没有的好人和几乎一点优点都没有的坏人,“高大全”更是在文革中迎来了“三突出”的极致,英雄被打着高光放在了炫目的舞台上。莫言来自战争的理解多半是因为先辈们的叙述和书籍、电影,所以他的经验就建立在对于所见所闻的认同和对于先人的热爱与信任,况且,莫言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话的,相对客观。

莫言也不是文革中经历过“写作权利”被剥夺的一代作家,所以他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没有文革中“失语”作家身上那种回顾从前的依依不舍,他没有对于过去那个自己的重复,反倒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尝试模仿,几年之后,开始体验思维杂糅。除了“富裕中农”的身份外,莫言作为一个孩子,在“文革”中经历的不是伤痕,而是一种“狂欢”。那还不是最饥饿的时候,精力充沛的人们开展他们的斗争,小孩子们则带着他们相对饱足的肚子参与“狂欢”。他的印象是锣鼓喧天,宣传车上是小调《浏阳河》,各种宣传队伍一拨接着一拨来,什么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鲁迅战斗队、红卫兵团部……看“武斗”的时候,在孩子眼中就像是看戏一样热闹,况且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大官”们,现在都走下了神坛,对他一个小孩子卑躬屈膝……他家附近还住着生产建设兵团,每星期一场露天电影,周围几十个村的孩子都来这里看电影,当时觉得幸福极了,因为青岛人能看多少电影,他们就能看多少电影。

莫言也没有经历过“文革”之前对于“土改”的歌功颂德,所以他对“土改”并没有赵树理乡村作品中的贫下中农胜利的境况,反倒因为“土改”取得的“富裕中农”成分让他深受其害,所以在写作之初,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土改”带来的不公与错误,甚至丑恶现象都成了他书写的入口,比如写到“单干户”的坚强与执拗,比如厌恶“土改”中的领导们——不过是一帮瘦公肥私的庸人。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的是对农民的同情,因为无论是什么时代,在官僚主义根深蒂固的中国,特别是乡村,的确存在“官对于民”的压迫。所以,像《锻炼锻炼》中杨小四般的好干部凤毛麟角,反倒像王聚海般有问题的干部比比皆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天堂蒜薹之歌》里,干部们从始至终就没有表现一点温情,即便是“八舅”杨助理,也是因为那点亲戚关系帮衬点忙,在高马被打的时候,因为怕打死人,才叫方家兄弟手下留情。至于大一点的干部,如乡政府书记,开车轧死“四叔”一条人命,说赖就赖,哪有一点人民公仆的影子?

2

1978年——1981年,莫言始写小说,用他的话讲,就是要出名,离开乡村。这个时期,包括1973年的处女座《胶莱河畔》都是紧跟形势,什么流行,什么能发表,他就写什么。1981年——1984年,考入军艺之前的十几篇文章要么是外国文学作品的模仿之作,要么很“白洋淀”,比如《售棉大道》、《民间音乐》这些文章莫言都已经坦白过,就是看完外国文学作品,因其中的语言风格、或者行文感觉、或者故事类型、或者构思方法,只要有所触动,就会“拿来”,但这种“拿来”不是抄袭,而是模仿。莫言还称那时候在保定当兵,对孙犁“心向往之”,孙犁也对这橄榄枝做了回应——《民间音乐》,孙老就很喜欢,还做了推荐。军艺之后,莫言真正开始了小说所谓“先锋”的实验,《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这些作品无疑奠定了他先锋小说的地位,也为文学史上“漫长”的八十年代开始了一个“后80”时期,这个时期,作家蜂拥而出,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洪峰的《奔丧》、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格非的《迷舟》、苏童的《桑园留言》,还有差不多同时出现的“新写实”作家,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

翻越80年代的文学桎梏并不容易,80年代初,文学创作还是存在很多禁区,一部好小说如果触犯了某种界限,就有可能是个大祸患,有一些编辑就因此被判处死刑,至于坐牢、撤职,受处分都是小事情了。莫言和很多作家一样都试图打“擦边球”,这样经过仔细审慎又勉强允许发表的作品,也可以引起很大的反响,因为有心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作家们进行这种训练多了,也可以老谋深算。记得电影《天下无贼》一直没有审查通过,冯小刚就着急啊,最后找到了王朔,朔爷打眼一看,说先让女贼怀孕,再去拜个庙。这样既有人性又有宗教,加上拜的是藏传佛教,好家伙,这下子连民族团结都有了。于是,审查通过,众人皆服气,还是朔爷老谋深算。其实这算什么呀,中国的作家都是这样训练过来的,你电影差不多一年或者两年拍一部,可小说创作比电影要快,短篇小说一篇接一篇出来,都想踩着边边走,这容易嘛?

莫言在这个时期,最想战胜的就是自己,其实有的时候,限制不见得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内心是不是可以挺得住。或者说,这是一种眼界,特别是莫言这种“素人”,“素人”是台湾批评家发明的,称没受过多少学校教育,没读过多少书的作家。这些作家也没有文学理论方面的指导,就是凭直觉和生活经验,对文学仅仅有粗浅的理解,拿起笔就可以写。莫言在眼界上当然是受控制的,他进入军艺后,之所以可以写出更好的小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眼界打开了。阅读西方文学的作品就不说了,莫言还在军艺的图书馆里“读图”,读那些欧洲后印象派的作品,梵高、高更啊,后印象派绘画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让莫言惊为天人。还有很多先锋批评家、作家都来军艺讲座,莫言内心关于文学的条条框框慢慢被打破了,开始自由飞翔。《透明的红萝卜》明显可以看出自由的色彩,不但莫言是自由的,连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自由的灵魂,他们想做什么,一般就去做了。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莫言创作小说开始凭借直觉了。也是莫言唤醒自己童年记忆,开始建立属于他的独特的高密东北乡世界的时候了。如果你有兴趣或者耐心去看看山东的张炜、东北的迟子建、陕西的贾平凹、河南的刘震云,你就会发现,莫言跟这些人不一样,他的高密东北乡,绝对不是山东乡村的一个缩影,而是独特的,有自己的生命力,可以自我生长的新世界。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才可以被称作“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福克纳”,但莫言还不稀罕呢?人家要做“中国的莫言”。

90年代以后,莫言有一段时间为了生计去创作剧本,剧情就不多说了,那是情节范畴的事情,是话剧剧本的故事内核,也是影视剧需要的基本事件。不消多说,因为即使莫言不想要,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的东西,也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好故事,毕竟没几个人喜欢看王家卫。我记得有段时间传闻,说王家卫要把莫言的《檀香刑》搬上大荧幕,我当时觉得这实在不可能,莫言的东西不适合王家卫。搬上大荧幕之后,恐怕就已经不是莫言小说了,是出道时候做编剧的王家卫自己重新拍的故事,恐怕整个《檀香刑》给你剩下点德国人、晚清就不错了。但转念一想,我又很期待,倘真的有了这样一次合作,我想即便不是经典,也应该难忘。

情节既然不能实验,那莫言在对话上就要下功夫,因为莫言剧本里的人实在需要接地气,看不出矫揉造作,莫言让人们说什么,都有着严格的分寸,所以莫言称他的《霸王别姬》改了好几稿,我认同。因为看得出。越好的剧本,就越少一些废话,每一句都不是空谈,或者塑造人物,或者留下伏笔,总之,一字千金。

(二)派类中的莫言

“新时期”的有着这样几类作家,一类是复出的“归来作家”,他们大多由于50年代政治艺术原因受挫,所以“解放感”在他们的身上发散出来,被遗弃过,又被重新重视,为“左翼”文学唱过红歌,又在“文革”的破坏中不得不反思社会现实,以至于他们本身就有够复杂,比如艾青、汪曾祺、王蒙等。一类是知青作家,这些作家经历过城市的繁华,也经历过乡村的落后,更经历了返乡后的生存困境,况且这种巨大的落差不是渐变的,而是突然就有的,所以他们的生命体验和莫言这种从乡村逃离到城市的人大相径庭,充满不一样的躁动与焦虑,如韩少功、贾平凹、史铁生、王安忆、阿城等。这两类作家还面临“文革”过去后的一种“政治伦理”转变。“文革”中,要么为了迎合文学创作主流而发表作品,这些成果往往被自觉遮蔽,作家本能地将其剔除自己的创作年表;要么痛恨“文革”而转入地下写作,这些作品则往往被高扬,作为难得的历史现实与沉痛反思成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一部分。还有一类作家是“文革”后才进入写作的中年作家,如冯骥才、张洁、刘心武、高行健等。而莫言则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年轻作家,这类作家作品有着不一样的艺术风貌,往往注重革新与探索,如叶兆言、苏童、格非等。

其实,很难将莫言归为哪一类,因为莫言和这些人都不一样。

1

莫言在这样一群作家中,一直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定位。过程并不顺利,一开始,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军队生活上,他的《春夜雨霏霏》说的就是女子对于海岛上当兵的爱人的思念,但还是隐藏不住莫言内心的乡村情感,他像其他作家一样,需要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突破。这时候,福克纳拯救了他,莫言被福克纳的小镇深深吸引,围绕这个小镇的故事跟传统的中国小说迥然不同,传统的中国小说总是力求接近真实的地理,甚至套用真实的历史事件,以便让人信服,而这个小镇的存在就是一种虚构的地理。

《三国演义》把“三国”这段历史敷衍了很多遍,仍逃离不了三分天下的事实,《水浒传》则把宋代农民起义的真实事件加以编纂,《西游记》假托唐代玄奘的丝绸之路,唯独《红楼梦》看似无朝代年纪可考,也没有假托野史,但莫言的少年阅读中,偏偏没怎么看《红楼梦》,估计在后来的日子里也没去细细欣赏过。没有《红楼梦》还有《聊斋志异》,少年在《聊斋志异》里所养成的喜好,一旦定型,年老时候也再难改变,由此说来,莫言除了“福克纳”还有“蒲松龄”,“蒲松龄”当然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当莫言的写作进入“高密东北乡”的时候,因为带着古今中外多方杂糅的思维,被论者们装入了“家族小说”、“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派类中,想要写点历史,就进入了“新历史主义”,想写点战争,就进入了“战争文学”,想写点传说,或者把现实的想象夸大一点,就成了“魔幻现实主义”,重视一些心里,就进入了“心理现实主义”。诚然这些标签贴在莫言身上,很快成为累赘,莫言想把他们一一摆脱,就要“多变”,以至于,莫言常说自己的作品总是在变。没有哪个作家愿意定型,就像没有那个演员,乐意别人说你只能演什么。比如你冲着赵本山那一批徒弟说,你只会搞笑,他马上就出品一部《樱桃》,试图让你泪流满面;你要是冲着赵薇说你只会演小燕子,她肯定不乐意,所以一会儿成了花木兰,一会儿成了导演,你都应接不暇了,她反正不想再装傻了。

同类推荐
  • 皇帝那些事:沉重的逍遥

    皇帝那些事:沉重的逍遥

    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15位皇帝的生活中的嗜好为考察对象,以文学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历史上那一群独特的人的另一面。
  • 屠基达自传

    屠基达自传

    《屠基达自传》汇集了大量由屠基达本人亲自撰写的珍贵文稿,其中包括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资料、回忆、纪念文字等,内容丰富、精彩,情感真挚动人。从叙述的内容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屠基达,认识中国的一位歼击机设计师,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曲折、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 这对我们今天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 必知的外国数学家

    必知的外国数学家

    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早日迈入数学的殿堂,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有数学趣闻、数学密码、数学之谜、数学智力,以及数学游戏、数学闯关等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答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中小学生培养数学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
  • 井冈英豪

    井冈英豪

    为了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继承井冈山的优良革命传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使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中记写的英烈,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优秀代表,他们多数是共青团员,他们的事迹生动而又壮烈。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充实井冈山斗争历史读物的内容,而且成为广大青年特别是广大学生的一份精神食粮。
  • 斯巴达克(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斯巴达克(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公元前78年11月10日的早晨 罗马城的上空乌云密布 从拉丁和杜斯古尔那边的山里吹来的寒冷晓风 不断刺着人的脸庞。看样子今天又不会是个好天气了。
热门推荐
  • 鬼妃重生:谁敢动我夫君

    鬼妃重生:谁敢动我夫君

    【推荐新文:作者上线:炮灰逆袭战】他是她心爱之人,却亲手将她推给别人。他爱她如命,却为成全她喝下毒药,“我喝了药,你可以等我睡着再走吗?”一朝重生,回到出嫁之前。不再掩饰傲人的才华与异能,她誓要倒戈霸爱!比异能?某女隐晦一笑,比魔兽?某女招来一群鬼。要杀他夫君?某女怒!“谁敢动我夫君?关门!放鬼!”
  • 重回十五岁

    重回十五岁

    那年,影后才十五岁,还是一条钢铁女汉子。那年,男神才十四岁,还是一只闷骚小傲娇。听说,顾殊从见到莫箐的第一面起,就对她一见钟情了。如今重生了,她很想看看这个傲娇的混血小男神,暗恋她的时候是什么模样的。
  • 名侦探恋爱史

    名侦探恋爱史

    当平淡的案件安排了两个平淡的一男一女相遇时,案件变得不再平凡,一男一女也注定不再平淡……
  • 拉巴斯爱情故事

    拉巴斯爱情故事

    在卡洛斯以为苦苦追求的人即将和自己尘埃落定的时候,吴玉的前男友出现,至此他发现情敌还不止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 武皇临世

    武皇临世

    天木大陆,青、赤、白、黑、黄五棵巨形大树,分别屹立在大陆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千丈的的树干拔地而起,巨大的树冠耸入云霄,根本看不清这树有多高!天木大陆的名字也因此而来!天木大陆灵气充盈,这里没有斗气,没有古武,法术就是这里的一切!没有法术的人在这里就是平民就是废物!在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废材林武走上另一条道路!
  • 七星震前传

    七星震前传

    浩瀚宇宙,一颗奇异星球,一雏凤,两异泉,七座岛屿,七派殊死纷争,主角是怎么学到绝世武功,又是怎么称霸七岛?绝对是玄幻新类型!想象力丰富,情节奇异,对话幽默风趣,能让你哭,让你笑....绝对值得一看....
  • 阴阳相隔人鬼殊途

    阴阳相隔人鬼殊途

    死去的人突然出现,是为了什么?是复仇?还是假死?死去的人出现的原因竟与一人有关,那人与死去的人有什么关系呢?死去的人又为什么会找上那人呢?
  • 黑夜之心

    黑夜之心

    天城,驱魔师的故乡。刘忆霏在母亲失踪后,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揭开了母亲极力想要替她摆脱的宿命,成为了驱魔师。穿越千年,轮回不灭。拥有天使的外衣,内心却神秘难测的魔女左将修罗;从头到脚散发着危险气息的魔女右将修斯,曾被喻为魔女双翼的两个灵魂转世到了她的身边。在魔族与驱魔一族永不停息的战争中,三个跨越了种族的灵魂相互纠缠,开始了一段命中注定的爱恋。
  • 最受欢迎的哈佛营销课

    最受欢迎的哈佛营销课

    本书从市场营销规律、营销策略、营销方法、营销宣传等方面,着重指出现代营销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提供了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其中列举了肯德基、戴尔公司、4S汽车销售店、沃尔玛、农夫山泉、奇瑞集团、王老吉凉茶等全球知名企业翘楚的营销方式方法,通过品牌成功案例的研究,告诉你这些世界品牌背后的经营秘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营销,改变旧有的传统经营思维,引进先进的创新营销思路,将差异化营销、特色营销、情感营销、文化营销、定制营销;逆向品牌战略、跨行业品牌战略、敌对品牌战略、反营销战略、促销战略等一网打尽。掌握了这些方法,你也可以和世界营销大师一路同行,创造销量奇迹,成就一流的营销高手。
  • 奇怪的恋人

    奇怪的恋人

    一位少女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她会怎样呢?她如何和那里的人相处呢?你想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