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量采用从侧面委婉点拨的办法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尤其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不快的神色。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过一会儿,又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这样。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接连好几次……
那位作曲家注意到了罗西尼的这个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
“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阴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概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言及其说明(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胀得通红!
在批评同事的时候,为了避免得罪人,可采取侧面点拨的办法,即不做直言相告,而是从侧面委婉地点拨对方。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满,打消失当的念头。这一技巧通常借助于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小李与小张是一对好朋友,彼此都视对方为知己。有一次,本单位的青年小孙对小李说:“小李,我总觉得小张这小子为人有点太认真了,简直到了顽固的地步,你说是不是?”
小李一听小孙的话顿生反感,心想:你这小子在背地里贬损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发作,于是假装一本正经地说:“小孙,我先问你,我在背后和你议论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会不会和我反目为仇?”
小孙一听这话,脸“刷”地一红,不吭声了。
这里小李就使用了委婉点拨的技巧。面对小孙的发问,他没有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话题一转,给对方出了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又正好能起到点拨对方的作用,既暗示了“小张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会和你合伙议论他的”,又隐含了对小孙背后议论、贬损小张的不满。同时,由于这种点拨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让对方太难堪。
(2)巧妙地让对方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或者是同特殊人物交谈,婉言批评往往比直言批评更能取得积极有益的交谈效果,既不会产生误解,造成隔阂,也容易使对方接受。
曹禺的《日出》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方达生:“竹昀,怎么你现在变成这样?”
陈白露:“这样什么?”
方:“呃,呃,这样地好客,这样地爽快。”
陈:“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
方:“(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
陈:“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在这段对话中,方达生本意是要批评陈白露“太随便”,但这样说怕伤了对方,而使用“好客”“爽快”“大方”等词语婉转地批评了陈白露,使陈白露自然地警觉起来,从而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3)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达到批评的目的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到公寓去看他。他们谈话间,那位壮得像牛犊的孩子爬上大冯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大冯便说了一句幽默的话:“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风趣。
(4)利用逆反心理批评别人
任何一个人,一旦受到正面批评,就会产生一种别扭心理。手段高明的人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轻易操纵顽固的反对者。
詹姆斯·鲁滨逊在所著的《精神发达过程》一书中说:“人们在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压力之下,往往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当被人误解时,就会生气,甚至怀恨在心。事实上,每一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一些动机,而这些动机都含有强烈的信念,如果有人要来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此人产生反感。”
像鲁滨逊所说的,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当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时,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做180度的大转变。例如,当你面对一个想死的人,告诉他说:“那就快点去死吧!”如此一来,他可能就打消了去死的念头。
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但是,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真的也有错。”对方的“逆反心理”也许就会产生作用,他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如果说:“你确实是不对的。”这样的话,通常会使对方产生潜在的反感心理,而当对方有了这种心理,你也只好放弃说服他的念头了。
富兰克林做雷的实验时,曾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逆反心理”的论述,也就是:“在说服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地叙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念,也许是有错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视你所提出的意见,如自己的意见一般,甚至当你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说服你。”
(5)巧借相关媒介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中的。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在郊外送别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言讫而别。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谋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意思是: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受益匪浅。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这建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转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张公辞令,高雅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