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天生就能言善道,即使是令人钦佩的“名嘴”或演说家,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能赢得满堂彩的。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为了克服口吃,练好自己的口才,经常朗读课文、练习说话,而且还对着镜子认真地纠正嘴和舌根的形位,准确纠正发音。就这样,通过漫长的努力,他最终练就了一副好口才,这成为他在政界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古今中外的那些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都是在刻苦训练中才拥有好口才的。
肖楚女是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有顽强的革命斗志,还拥有好的口才。他的口才就是通过平时的艰苦训练得来的。
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他每天除准备功课之外,还在每天天刚亮时,到学校后面的僻静场所练习口才。他将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然后对着镜子练习演讲。他所做的一切表情与动作都可以通过镜子清晰地观察到。经过这样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他的演讲水平逐渐提高了。
口才的训练是一种不断观察听众,逐渐掌握技巧,循序渐进提升说话能力的过程。那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都是使用语言的行家,但他们大多认为自己从小并不善于言辞。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能够靠嘴上功夫吃饭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加倍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表达技巧。
讽刺幽默大师萧伯纳20岁的时候是一个公认的“胆小鬼”。他刚到伦敦,有人请他去做客,但是他到了人家门口的时候无论如何也鼓不起勇气按门铃,所以就在那家门口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他的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学术辩论会,本来就十分胆小的他,这次却要对众演讲,他感到惶恐不安。当他诚惶诚恐地走上演讲台时,无法形容的窘态顿时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
萧伯纳看到自己的辛苦劳作却成为人们的笑料,觉得自己愚蠢至极。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因为他绝不承认好口才属于上帝恩赐,所以当时在他体内急速膨胀出来的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求胜欲望,并不是一种失落的感觉。
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找寻机会当众演讲。他对那些五花八门的眼光一直保持着不理会的态度。而且在每次演讲过后,他回到家中都要回味并从中总结一些经验,从而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
从此,无论是在公园、市场,还是在码头或是学校;无论是在挤满听众的演讲大厅,还是在寥寥数人的地下室,到处都可以看到萧伯纳慷慨陈词的身影。当然,“世界原本很公道,付出就有回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萧伯纳终于拥有了惊人的口才。
所谓口才不佳,只是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罢了。经过多次的尝试与体验,你就能学会谈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