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话音未落”式的尴尬状况并非不罕,刚刚夸他两句,却偏偏不给你争气,真是“夸一夸,歇菜啦”。因此,赞美不仅要事实求是,而且要高瞻远瞩,具有一定的前赡性和预见性,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这是一位老到的赞美者应有的水平。
事情还没有最终完成之前,赞美时一定要谨慎。因为,越到最后紧要关头,越容易出现问题,功败垂成并非偶然有之。但有的人看问题就很轻率,他们见事情进展顺利,就开始乐观地预测,估计到十有八九成功,就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冲动,大加赞叹。这样的人更是乐于呼应,一拍即合,顺口夸道:“对于某某我高度欣赏,这事对他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不信就走着瞧吧,他肯定干得很漂亮!”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旦你盛赞的某某失败了,岂不贻笑大方?连你也会成为他人取笑的把柄。
秦始皇灭掉三晋,逐走燕王,数败楚军后,想侵占楚国。他先征询李信的意见:“我想占领楚国,将军考虑用多少人马才够呢?”李信血气方刚,颇为自信地说:“最多不过20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要60万不可。”秦始皇听后,对王翦很有看法,于是道:“王将军老了,何以如此怯弱?李将军果敢壮勇,他说的对呀。”秦始皇没有对敌我力量、此消彼长的复杂形势做出准确的预测,轻信李信的估计,认为以最少的兵力占领楚国最好不过,盲目地赞美李信,远没有王翦知彼知己,深谋远虑。结果,王翦见秦始皇赞赏李信,否定自己,便称病还乡,归老家频阳。李信进攻楚国时,被楚军打得大败而逃。秦始皇恼羞成怒,后悔当初失言,便亲自去王翦老家频阳致歉,道:“我没有采纳将军的计策,李信果然使我军蒙受了耻辱。”后来,秦始皇派王翦率60万大军用了一年时间就占领了楚国全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秦始皇也犯了平常人常犯的错误,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盲目地赞美别人,暴露了自己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弱点。秦始皇导致判断失误被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事情的难度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估计,把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说明他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还不到家;其次,对他人盲目相信,这一般是某种心理定势,平时因某人办事利索,能力强,成功率高就推而广之,认为什么事到他手上都可迎刃而解;再次,他赞美时嘴巴毫无遮拦,把话说绝了,没有给自己留条后路或台阶,不老练,不含蓄。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做任何事情都应这样,赞美也是如此。不要一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赞美,应把眼光放长远些。有些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人的容貌、性格、习惯等,这方面比较容易称赞;而有些东西如人的行为、成绩、思想、态度等,若从长远考虑,赞美时要谨慎。如有些人入党之前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领导便开始称赞他,“该同志一直……”然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怎么能通过他一时的表现就妄下结论?要知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在某些欲望的驱使下,他的言行可能会背离他的本意而倒向虚伪的一面。即使他当时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会一直这样。因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如果赞美人时仅限于就事论事,极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
远见卓识还要求顾大体,识大局,不要因一己之赞刺伤他人。尤其是在单位里,同事之间的利益冲突较严重,大家都对成绩、进步、收获、优点、长处等方面问题很敏感。如果你赞扬其中一个人“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引起其他人反感。某师范学院对教师控制很严,有进无出,只要你进了这个学院工作就不会放你走。很多老师千方百计想调动都被卡祝刘某最后放弃了工作关系,只身到北京“打工”,在全校反映强烈。某君称赞刘某说:“现在是谁有本事谁走,谁没本事谁窝囊。刘老师就是比别人强,说走就走,谁也拦不祝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这句话传出去后,从领导到同事对他都很反感,一句赞美,大犯众怒。没水平的赞美不仅收不到赞美之效,反使自己名誉扫地。
赞美别人时的远见卓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赞美的眼光放长放远,使自己的赞美能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
(2)赞美别人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只有站得高,才能更充分地发掘别人的优点和成绩。
(3)要注意考察别人的成绩或长处的影响范围,使你的赞美更加具体、贴切。
(4)要善于见微知著,从小事上发掘出重大意义,从眼前影响推测将来影响。
(5)要深入了解别人的真实能力和形势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社会中的人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赞美他人时须慎重,在事情未果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倘若你不经仔细考虑而随意地夸奖他人,终会有难以自圆其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