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靖书洋往西前行8公里左右,山势由险峻而渐渐平缓,这就来到了南欧村,站在山坡上往下看,只见山谷里遍布土楼,方的、圆的,还有梯形,甚至有三角形的,形态各异的土楼像怒放的山花,构成一幅壮丽神奇的画卷。
我们领略过许多土楼群的壮观,但是像南欧村这么密集的土楼群,还是很少见的,这里一共有25座土楼,其中圆楼1座,方楼16座,梯形楼和四字形楼各3座,交椅楼、三角形楼各1座,是南靖县土楼密度最大的地方。这些土楼既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其中300年以上历史的有2座,200至300年的有11座,也有建于1968年间的新土楼——这应该是土楼建筑史上最后的作品了。
这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庄原名南兜村。村庄的水源地是村头的百丈悬崖,一股山泉水从茂密的树林中奔涌而出,犹如白龙狂奔,飞流直下。有一石浅潭就在悬崖下,当地人称作“石厅下”。水从“石厅下”往南流进村庄,这个村庄太小了,只有一“块”,客家话叫作“兜”,所以以村子就被叫作了南兜。后来为何又改为南欧呢?原来在清道光六年,这里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进士张金拔,当年他赴京赶考时,怕人家说村名太土,“小溪出不了大鱼”,便急中生智,对考官说:“我家叫作南欧村,南欧有三大洋,坝洋、外洋、下村洋。”张金拔中了进士后,南兜就更名叫作了南欧,如今的南欧村在“石厅下”周围依旧是层林叠翠,郁郁葱葱。
张金拔中进士后,被派到甘肃省福宁府一个小县当了七品县令。他为政清廉,当了一年的县官,居然还倒赔了三百两银子。除夕回到家里对家人说:“官不好当,操心又赔钱。”好在父辈是做木材生意的,家底雄厚,张金拔建了一座方楼,叫作植槐楼,楼中有诗礼厅,楼内还有一处花园,取名“槐园”。楼门前竖了一根旗杆,当地人便称之为“旗杆楼”。门额上有张金拔学生的题词:进土及第,所以又称之为“进士楼”。传说张金拔大儿子后来中举也当了知县,年底回家,带回三千两雪花纹银。张金拔怒不可遏,高声训斥道:“象你这样做官,一代当官三代绝,这不是要叫我张家断子绝孙吗?”张金拔信奉的格言是:“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他写成了楹联,至今仍挂在进士楼的诗礼厅上。张金拔晚年在漳州任教谕,在芝山书院、丹霞书院授课。?
除了进士楼,南欧村还有许多土楼值得一游。燕翼楼,始建于1777年至1779年间,这是一座独特的梯形土楼,占地263.5平方米,楼高3层9.9米,每层有14个房间,共42间。楼墙基由片石、三合土浆砌成,楼内结构为夯土墙,门槛西边有石雕,楼廊为通廊式,楼内设有二个梯道,一个大门坐北朝南,门联写道:“燕喜鸿喜皆是福,翼先踵后本由勤。”始建于1848年的源远楼,为通廊式交椅形方楼。楼边长分别为10.6米、3.9米,楼高2层6.7米,每层有7个房间,共14间。楼基由片石垒砌而成,楼内结构为夯土墙,一个大门朝东南坐向,门上有一对联“源通碧海观龙变;远对青山听鹿鸣,”横批是“思家庆国”。这种交椅形的土楼别具一格,让游客倍感兴趣。长方形土楼朝源楼,始建于1865至1867年,一个大门坐西向东,楼基材料用片石砌成,楼外径20.2米,内径7.6米,高三层9.9米,每层有17个房间,共有51间。一般说来,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就不再新建土楼,南欧村的德逊楼建于1968年,也是全村唯一的一座圆形土楼,坐北朝南,楼基用片石、三合土浆砌成,楼外径26.4米,内径14.4米,高3层10米,每层有26个房间,共78间,如今还有十多户人家住在楼里。
南欧村人文深厚,走进不同的土楼,到处可见做工精细的石雕、木雕,各种门联、对联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如裕源楼大门有副对联“裕后光前勤俭二字,源开流节什货一书”,正厅的对联是“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积德更好,创业难守承难知难不难忍气尤难”;华峰楼大厅对联是“华夏知名不外成家惟孝弟,峰峦毓秀企看报国有文章”;三省居的门联是“三味诗书兼子史,省身忠信兴师传”等等。壮丽神奇的南欧土楼群其实就处于田螺坑土楼群和河坑土楼群之间,没有列入世遗,让它显得寂寞,但是却更好地保存了许多原生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