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相安无事,刘裕并没有猛攻颖阳。第三日,依旧平静,但仿佛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果不其然,第四日,刘裕突然亲率大军,猛攻颖阳城。当然,他身份摆在那里,不可能亲冒箭矢,只是在战场上为将士们擂鼓助威。
这效果不如亲冒箭矢,但也让将士们士气大振,尤其还有许褚、周仓等猛将的与之一起攻城。
这次攻城开始的快,也结束的快,但其惨烈程度,比之前的总和还要严重,严重的沮授都怀疑刘裕真的想杀向许都。
不管刘裕是否真的想一战而定,沮授的心情都是沉重的,一方面来至于刘裕的压力,须知这一战他可是死伤惨重。
君不见城头尸体堆如山,城墙为之十里赤如血?君不见城中百姓瘦如骨,城下敌人如潮涌?
此战,绝不是攻防战,而是生死战!
沮授站在城头,看罢这一幕凄惨,眼中寒光如冬日般严寒。像是下定决心,他极目许都,随后又看向刘裕大营,喃喃道:“袁公,便让授为你筑一座血肉城池,为袁氏挡住这南方强敌——虽九死,其犹未悔矣!”
战!
攻城第二日,许褚如猛虎下山,亲冒箭矢,亲率亲卫强攻颖阳。他手中大刀挥舞,将箭矢全都击落,居然生生杀出一条攻城路。
攻城的时候,他也不甘寂寞,一手持盾,一手持刀,双腿蹭蹭踏着云梯往上爬。居然都不用扶!
敌人砸石头,他便举盾撞开石头,有时候来不及撞,他竟直接用大刀劈开石头。敌人浇金汁,他居然也不避,直接用大盾牌放挡在头顶。
一时间,刘裕军气势如虹,压的颖阳守军喘不过气。
这还不算完,另一边周仓更是率领一队锦衣卫攻城。那效果,真不需要多说,单单是周仓和锦衣卫攻上城头,便知道他们的凶残与悍勇。
当时,居中指挥的沮授变了脸,一边连忙投入后备军,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一边亲自率领来到另一边抵御许褚。
这一场血战死战,一直到黄昏时分,因刘裕下令撤兵才结束的。尽管刘裕军没有拿下颖阳,但沮授知道自己并没有胜,如果明天刘裕再这么强攻,那么颖阳岌岌可危。
几乎没有犹豫,沮授连夜写信向许都求救。这信,是加急加急又加急送到许都的。
大约天明,这封信来到袁尚手中,惊的袁尚没功夫多想袁谭、袁熙的事,而连忙找人文武商量颖阳之事。
这次,因为情况紧急,他们很快就商量出结果:袁熙率军支援颖阳,同时袁尚还派出一队兵马。
当这支混合的队伍来到颖阳的时候,颖阳已经岌岌可危,刘裕的士兵正不断爬上城头。没有犹豫,这支兵马一来,刘裕只好且战且撤,不敢太过拖大。
须知这几天,他的损失也不小,比颖阳并不少多少,尤其是锦衣卫都损失了一批。正是因此,他才没有继续硬拼下去。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是刘裕的目的达成,所以才稍微放缓了进攻步伐。
虽然放缓了步伐,但刘裕依旧每天派遣张辽、高顺、许褚、周仓等将轮流攻城,不给颖阳休息的时间。这,却是为自己攻取颖阳做准备。
说到阻止曹操的步伐,贾诩后来又献了一计,便是和公孙度结盟。不过刘裕知道公孙度为人之不可信,而且他又不与曹操土地相接,料想公孙度不大可能与自己联盟。不过他却暗中让人撮合公孙度和袁尚结盟。
还别说,公孙度虽然攻打了幽州,但这个时候却愿意和袁尚结盟,因为曹操对他动手了,打的他都无力还手,情况很是危急。而袁尚也愿意,一来幽州并不在他的掌控下,二来刘裕、曹操给他压力,他不得不寻求盟友。
说到寻求盟友,袁尚可还找了刘琦,奈何诸葛亮大军困于蜀,暂时有心无力。这话,似乎有意与袁尚结盟,只是觉得自己目前实力不够。故而,袁尚还是很兴奋的,希望荆州早点结束伐蜀。
对此,刘裕皱起眉头,但暂时也没什么办法。实际上,他已经找人联系过诸葛亮,谈的很好,却没什么实质进展。但诸葛亮隐晦表心,所以刘裕才没有太担心,从而兵进荆州。
当然,这也是因为刘晔那边情况还没定。
颖阳猛攻,荆州不动,徐州慢取,这就是刘裕现阶段的动作。
徐州,自从徐庶和鲁肃出其不意,拿下下邳之后,基本就成了定局,但一时半会并没有完全纳入刘裕的旗下,因为还有动乱,还有不甘心的审配。
可惜,徐庶、鲁肃二人一左一右,审配又如何能阻挡?
本来,如果袁尚增兵,审配还可能守住,反攻基本不可能。但是袁尚自己都忙不过来,而且徐州又不如颖阳重要,所以袁尚便没有增兵。这种情况下,审配依然死守城池。如果徐庶、鲁肃强攻,还真可能损失惨重,但他二人根本不需要强攻。
城中大族巴不得投靠刘裕,其中更是有麋竺这商贾大户。自从刘备死后,他就定居徐州,绝了“奇货可居”之心。但这次刘裕攻徐,让他重新看到他麋家崛起的机会。因而,他毫不犹豫的投靠刘裕,并且愿意为内应。
与之相比,其他大族的魄力就差多了,尽管也投靠刘裕,但不敢有什么实质行动,内应更是不敢,因为审配杀了好几户内应。另外,他们也不需要像麋家那么拼,像陈登之陈家,可是徐州大士族,哪里需要冒险表衷心。
正是因此,这徐州才是慢取的,否则应该能快点拿下。但不管,在麋竺的配合下,徐庶、鲁肃终于攻破最后一座城池,并且活捉审配。
不过审配太刚烈,还不等解送寿春,就自己绝食死于狱中。这是一个忠臣,尽管有不少缺陷。
徐州既定,刘裕也就放心,把目光放到颖阳,放到荆州,放到许都,放到冀州;放到刘晔、诸葛亮身上,放到袁尚、曹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