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映芳不带一兵一卒,只身去到渡马一看,只见那些“盗贼”都是一些忠厚老实的农民。因为当地大旱,庄稼无收成,闹饥荒,才成群结队来向官府借粮。哪是什么盗贼呢!这时姜映芳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便把官府发给他的军装脱下,说声“见鬼去!”一把火烧了。
官府知道后,便以姜映芳“通匪”为罪名,下令通缉捉拿。有一天,姜映芳正在田里犁田,几个捕兵突然把他围住。姜映芳若无其事地问:“你们要干什么?”一个捕兵说:“县大人叫我们来传你进衙门去!”姜映芳说:“那好,等我把田犁完了再走!”捕兵们知道姜映芳的厉害,又见他腰插两柄铜锤,在不慌不忙地犁田,早已畏惧了几分,加上田里尽是烂泥,谁也不敢下田去,只好站在田坎上看。捕兵们从早上一直等到日头西沉,姜映芳才把田犁完。
姜映芳把田犁完后,一个捕兵又说:“等了老半天,这下该走了吧!”姜映芳说:“不要忙,等我把牛洗一洗!”说着把牛赶到水塘边,用双手捏住牛脚,提起来,然后放进水塘里,“哗啦,哗啦……”的洗来攘去,掀起层层水圈和浪花……捕兵从未看过这种提牛洗澡的神力,一个个张口结舌,呆若木鸡,谁也不敢上前去逮他。于是,姜映芳牵着牛,大摇大摆地走了。
姜映芳为了联络各地人民进行反清斗争,经常奔波于剑河、邛水(今三穗)、台拱(今台江)等各县,从事秘密活动。
有一天,姜映芳来到了台拱,住在一家旅店里。那天晚饭后,听到隔壁有乒乒乓乓的声响,他感到有点奇怪,便问老板说:“隔壁在做哪样?”店老板说:“老弟,你只管睡觉,莫管闲事!”姜映芳又好言对老板说:“老板,跟我讲,不要紧的。”店老板打量一下姜映芳,见他身材虽然魁梧,但穿着普通,言行忠厚,便在耳边小声说道:“那是人家在练武打,准备——造反!”姜映芳听了这话,正合自己的心意,好不高兴,就准备去看个究竟。店老板忙拉着姜映芳的手,说:“莫去管闲,自找麻烦!”姜映芳说:“老板,不要紧,我在门缝里瞅一下。”
这时,弄堂内发现门外有人窥视,一个头头出来把他揪住,问道:“你是什么人?胆敢来这里偷看!”姜映芳嘿嘿笑着说:“哥们担待!你们练武,有好的我就学,不足之处,大家还可以比较、商量嘛!”他这么一说,练武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兵器,围了上来,有的说:“比较?难道你也会几手?”有的又说:“既然他口出大言,就来两手给我们看吧!”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把姜映芳请进了屋。他进了堂屋,顺手拿起一架较重的铛,舞弄起来——忽东忽西,闪出道道白光,如条条蟒龙护体,近身不得。看的人都拍手叫好,不断喝采。最后,姜映芳将重重的铛放下,连一点粗气也没有喘。
原来这些练武的,都是张秀眉的亲信。为了给起义作好充分准备,张秀眉事先派教师在培训武将,进行严格训练。大家见姜映芳的武艺高强,就拜他为师,作为上宾招待。织云揭竿而起一八五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无数的“金兰会”会员往天柱织云(又作执营)集中。杀了罪大恶极的团练头子来祭旗。揭举“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的大红旗。在大众的欢呼声中,姜映芳站在关帝庙前的石狮子身上,撕毁了清王朝的文告,宣读了自己的《讨清檄文》:“生灵有倒悬之急,社稷有累卵之危。朕本救国救民之心,而起兵以定天下。观星台上,已兆美女牵羊(按:切姜字)……”(全文仅存上述几句)。接着,姜映芳又大声喊出了“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找闲,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好分田”的政治口号。姜映芳采用了人民喜听乐闻的民歌形式和朴素简洁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起义的革命行动纲领,得到许多贫苦群众的拥护,纷纷参加起义队伍。
一八六二年八月,起义达到高潮,已有义军数万人。
一八六二年春,侗族起义军攻下天柱城以后,并伐木筑城,在汉寨九龙山扎营修殿,建立农民政权。农民军按老一套论功行赏,列序分封。姜映芳被大众拥戴为定平王,龙海宽为龙胜王兼元帅、杨通甲为盘古王、周家娘为文德王、杨树勋为黔南王,又封熊老旺、陈大六等为四大将。
在姜映芳的打富济贫、分田分地的革命旗帜指引下,起义军东进,势如破竹,不仅占领了贵州的邛水、青溪、锦屏等县,而且势达湖南的晃州、芷江、会同、靖州等地。那时,姜映芳的部队打到哪里,就把黄荆条插到那里。据传说,现在贵州、湖南凡是有黄荆条的地方,就是那时起义军到过的地方。
起义军发展迅猛。这时,清廷大为震惊,赶忙从四面八方调兵遣将,进行镇压,致使起义军节节败退。姜映芳经过了多次的英勇血战,脚负重伤,仍率数骑突围至青江高拐,终于被俘。
姜映芳被俘后,据说清江厅清军副将曹元兴(又名曹和尚)将他解至铜仁。官府以高官厚禄利诱姜映芳投降,要他招抚数万之众,所谓的“改邪归正”,不再进行反抗清王朝。这些利诱遭到了姜映芳的严正拒绝,说:“我们侗家从来是虎死英雄在,哪有投降之理!”于是清政府将他“凌迟处死。”所谓“凌迟处死”之刑,就是先斩身体四肢,然后再用刀子刺穿喉管。据说姜映芳在英勇就义时,他的一股血气从喉管冲上了天,化做一朵红云,浮在天空九天九夜。后人都说,那是姜映芳的忠魂!直到现在,侗族人民还经常仰望高天红云,世世代代传颂着姜大王“打富济贫”的革命故事。
◎磨刀石
有一家大财主,住在阿古顿巴的村子东边,他虽然拥有大批的良田沃土和无数的金银财宝,但贪欲还是越来越大。为了追求厚利,竟然做起奸商来了。
一天傍晚,阿古顿巴不知从何而来,只见他悠然洒脱地赶着两头牦牛,牦牛背上载着满满的四驮子粮食。当他快进村时,令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取近道回家,却绕到村子东头,故意打这家大财主门前经过。原来他是为了引大财主贪心大作,邪念横生。果然不出所料,财主看见马上就问道:“阿古顿巴,瞧你这驮子里装得满满的,是些什么?”
“粮食。”阿古顿巴答得很干脆。
“哟,你真不简单!哪儿弄来的?”
“穷得没有法儿,只好做点小买卖呗!昨天,我运了点磨刀石到拉萨去了。这点粮食就是用磨刀石换来的。”
财主听说“运了点磨刀石”就换来这么多的粮食,觉得这倒是生财之道,有利可图;于是就详详细细地向阿古顿巴打听起拉萨的市面情况。阿古顿巴也早已猜透了他的心思,就向他做进一步的介绍说:“现在,磨刀石在拉萨可真吃香啊!我一运到那儿,就被他们给抢购一空。不过,这方面的行情、价格,也确实有点奇怪:大磨刀石每块五两银子;小磨刀石每块卖银子五两。我这次算是倒了霉,运去的全是大块儿的磨刀石,要是小的,那该是多么合算哟!……财主听到这里,似乎已是急不可待了。也许他认为,自己想要打听的已经全都打听到了。这时,他还没等阿古顿巴介绍完毕,就连忙扭过身子,甩开了正在说话的阿古顿巴,回去着手他的肮脏营生去了。
当天晚上,他命令他家的全体佣人,将那些本来已经现成而适用的磨刀石统统砸成小块儿。面对着这些堆积如山的小石块,迷惑不解的财主老婆不禁惊问道:“你发疯啦,好好的磨刀石干吗要把它砸成这种样子?”“你懂个屁!明天到了拉萨以后,你就知道了!”财主带着傲慢的神情说道,脸上堆满了洋洋自得而十分神秘的笑容。
第二天一清早,财主亲自出马,领着长长的、满载着砸碎了的小磨刀石的马帮,向拉萨市进发。一到拉萨,果然引来了不少的“顾客”。但当人们一见净是些不成形、不中用的小碎石块的时候,便都成了一顾之客,财主的磨刀石足足摆了一整天,连一块也没卖出去。
后来,他知道自己上当了,赶忙回来找阿古顿巴“算账”并且质问道:“你说磨刀石很吃香,我运去了,怎么没有一个买的呀?”
阿古顿巴理直气壮地答道:“昨天人家都已经买了我的了,仅仅才隔了一夜,怎么还会买你的呢?磨刀石又不能当饭吃!”
◎宋湘被难小村姑
才子宋湘有一次到平远访友,打着轿子经过乡村小道,眼前是一座小桥。正要上桥,迎面走过一个村姑,肩挑长条甘蔗。狭窄小桥,怎容得一齐通过?宋湘忙叫村姑退让。村姑则说:“常言说得好,做官要让挑担人!”宋湘说道:“哪里是官,我乃读书人宋湘是也。”村姑一听宋湘大名,高兴极了。她早知宋湘是能诗善文的南国才子,不期在这村野相遇,心想,何不一试他的才华?于是村姑答道:“噢,原来是宋先生,村姑合当让路;不过,有个条件: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着了,当即让道。如对不着,那就要劳驾宋先生让道了。”
宋湘自恃学识广博,文思敏捷,区区一山村小女子,哪里放在眼里!便毫不在意地应道:“对对子,容易过食豆腐呢!”村姑就此歇下蔗担,即念道:“大蔗八尺长,无端撩拨凤髻”,宋湘暗地称好,对子出得蹊跷。盖“大蔗(柘)、八尺、凤髻”皆为平远的地名,暗中却巧寓对宋湘的讽意。苦思良久,终未能恰切对上下联。村姑却又催促得紧,宋湘只得憾然认输;老老实实地让道给了村姑。
宋湘一路郁郁寡欢,万没料到竟会败在山野村姑手下。回到家里,妻子见他沉闷不乐知必有事,问清情由后婉言劝慰说:“这点小事,也值得耿耿于怀?先吃饭吧!”宋湘觉得也是,便吃饭去了。殊不知妻子有心帮忙,饭里暗埋了几粒小沙。宋湘吃时,咬着沙子,牙齿震得一阵酸痛,宋湘却立即得到启示,下联有了:“小沙从口入,不期震痛龙牙。”
不错,小沙、从口(松口)、龙牙都是梅县地名。可惜,马后炮,已挽回不了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