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话结巴,怎么办?
我们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说话时总结巴,说不了完整的话。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口吃”,比如下面的小力就是这样。
小力,男,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1岁半以后开始说话,2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句子。上学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小力上学之后,口吃现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时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了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有时还直流口水。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小力的性格比较内向,他妈妈说他“腼腆得像个姑娘,还有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小力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其中数学成绩明显比语文成绩好。
口吃,俗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如果一个人患有口吃,主要表现是说话吃力,发音延长或停顿,不自觉地阻断或语塞,间歇地重复一个字或一个词,失去正常的说话节律,同时可能还伴有跺脚、摇头、拍腿、上身摇晃或嘴唇颤动等动作。除上述表现外,患有口吃的人还常有这样一些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好激动、易兴奋、胆小、敏感、睡眠障碍。患有口吃的儿童还常遗尿,食欲减低,并容易有恐惧等情绪反应。特别是上学后,言语活动大增,而他们由于口吃不能顺利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能与同学、老师正常地交谈,加上周围人的嘲笑,常使患有口吃的学生深感羞愧和苦闷,整天焦虑不安。这不但加重口吃症状,还会使患有口吃的学生采取消极逃避对策,经常独来独往,时间长了,形成孤僻、退缩、羞怯、自卑等性格特征。但是,患有口吃的人一般智商不低,还可能高于正常人,所以决不能因为他们讲话不流利而认为他们脑子笨。
心理学研究认为,口吃可能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发现,口吃患者家庭中口吃的发生率较高,在36%~65%之间,所以口吃很可能与遗传有关。
2.精神紧张
进入陌生的环境、剧烈的声响刺激或受到重大事件的打击等,会使学生突然受到惊吓,进而因为极度紧张而导致口吃。另外,大人强迫左撇子的学生用右手执笔、拿筷子;让说话慢的学生快说;让怯场的学生当众讲话;对学生说话重复或停顿表示不耐烦、过多纠正甚至训斥,结果使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说话能力过多关注或反应强烈,一说话就紧张,最后形成“紧张——口吃——紧张——加重口吃”的恶性循环。
3.模仿
儿童天性好模仿,如果周围有人口吃,有的就会模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因为觉得口吃好玩而模仿这种行为。如果老师、父母不加以及时纠正,时间长了就可能真的患上口吃。
4.身体因素
有的学生由于在出生前后曾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或者出后生患有某些传染病,从而使神经系统功能薄弱,并影响到言语能力,这样的学生也容易患口吃。
一般情况下,对口吃的纠正治疗越早,效果就越好。因此,对口吃患儿一经发现,就应及早进行纠正和治疗。在纠正和治疗中一定要施以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支持疗法
(1)老师要鼓励患有口吃的学生树立战胜口吃的信心,培养沉着开朗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进行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减轻由口吃产生的心理障碍。
(2)由于口吃的形成与周围人对患者的态度有关,所以老师应向他们以及周围人讲述口吃的性质与成因,要求大家尊重患有口吃的患儿,避免嘲笑和模仿他们。
(3)老师应留心观察、分析口吃学生的生活,找出他在哪些情景中容易口吃,在哪些情景中能流利地讲话。老师要尽量设法减少容易出现口吃的情景,减少让口吃学生在不利情景中的谈话次数和内容,而在口吃学生能流利讲话的情景里,要尽量鼓励他多讲。
(4)在学生说话结巴时,老师要尽量缓和对话的情境,以减轻学生的焦虑。比如选择一些短句子缓慢地与学生交谈,决不指责学生,也不任意打断学生的讲话;在学生口吃严重时,不要强求其讲话,以避免学生紧张。
(二)发音矫正法
发音矫正法要求患有口吃的患者在发音时遵循以下法则,这可以在老师帮助下来完成:
(1)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
(2)慢一些:不要很快,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3)拖长些:第一个音稍微拖长些。
(4)独立:说完第一个音,再发第二个音。
(5)低和轻:第一个音比第二个音要低一些。
只要遵循以上发音法则,再根据下述步骤训练,口吃就一定能治好。
第一步,单语练习。
单语是指由两三个字组成的词或词组。
例如,说“发音”两个字时,“发”字的强度要低一些,可稍微拖长一些,“音”字的强度要高一些。说三个字,如发音法“法”字的发音强度和时间应与“音”字一样。见下图:
●说“发音”二字的强度与时间图示:说“发音法”三字的强度与时间图示:
●在进行单语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进行单语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音稍低,但不要放很低,第二、第三音以正常响度发音即可。
(2)均衡连贯,“发音法”应该说成“发——音——法”,不可说“发音——法”,也不可说成“发——音法”。
(3)不要太拘束,均衡连贯只是要求自然而然地说,没有必要强求每个字的发音距离完全相等。
(4)发音要轻,千万不能太着急,否则会使咽喉和舌头用力过强,容易造成发音器官活动失调、气流被阻而口吃。
第二步,句子练习。
首先做短句练习,然后做长句练习。在做句子练习时,先要把句子按词组分节。例如“发音法练习”分成“发音法——练习”两个音节;“我要坚持发音法练习”分成“我要——坚持——发音法——练习”四个音节。
发音示意图如下:
●说“发音法练习”时的强度和时间图示:
●说“我要坚持发音法练习”时的强度和时间图示:
随着分节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必须逐步减少音节,或弱化音节之间的差别。例如,可逐渐把上述长句的四节减为两节,再减为一节。见下图:
第三步,朗诵练习。
这一步应以长句练习为基础,每天花一两个小时进行朗诵练习。朗诵练习要在安静的地方进行,学生要认真体会,反复练习,朗诵内容要选择优美的散文和感兴趣的材料。
第四步,实际训练。
按以上发音法进行训练之后,患有口吃的学生独自说话时的口吃行为就得到了纠正,但在与人对话时可能还会口吃。所以,这一步就是要他们进行实际对话训练。首先,学生可以与他信任的人进行对话训练,不口吃了以后,再试着与其他人谈话。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老师和父母应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讲好。
(三)系统脱敏法
口吃的人不一定在所有情景下都口吃,在不同情景下,口吃的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学生在家人面前说话不口吃,一到同学面前便口吃了;有的学生在同学面前不口吃,在陌生人面前就口吃;有的学生说玩的事不口吃,一说学习就口吃。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在不同情景下患有口吃的学生的紧张程度不同。当然,个别口吃严重的人在所有的情景下都口吃,但这样严重的人仅是少数。
针对上面这种情况,心理学家采用“系统脱敏法”来帮助患者纠正口吃。系统脱敏法就是让患儿按口吃程度的不同,把引起口吃的情景列出一个表来,使他们了解自己口吃的程度。当然,对患有口吃的学生来说,老师应帮助他们一起来完成。然后,学生按照这个等级表开始放松训练。
例如,若学生给妹妹讲故事时口吃最少。那么就找一个幽静的环境,拿着妹妹的照片,对着照片讲故事。能够熟练做到这一点后,找妹妹面对面讲故事。如果达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治愈口吃的曙光已经出现了。接下去可对着经常嘲笑自己的邻居同学的照片讲故事,再以后,就向经常嘲笑自己的同学讲故事……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每一步都分成两个阶段:假想练习和现实演习。在假想练习中,患儿想象各种情景,然后在假想情景中说话,一旦感到紧张,便练习放松术(例如,做深呼吸),直到心情平静后再进行假想练习。假想练习时不口吃之后,再转入现实练习。
另外,如果学生口吃症状非常严重,也可辅以药物治疗。当然,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同样不能忽略心理辅导的作用。
学生有生理残疾,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学生刚入学那天。近二百名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排着队在操场上等候着分班。轮到我们班的时候,我按照已分好的名单点名,点到的同学答“到”,然后从队列中出来到指定的地点重新站好队。
当我点到宋刚时,没有人应声,我又叫了第二遍,才见一名小男孩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低着头,慢慢地走向队伍中。令我吃惊的是,他的左臂衣袖下半截竟然是空的,一个残疾学生!我当时心里一愣,又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便又继续点了下去。
点完了名,到了教室。安排座位时,这个叫宋刚的同学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个子不高,瘦瘦的,脸上始终显出一副忧郁的神色,最明显的还是那只下半截空着的左衣袖。看到他,我心里感到一阵沉重,可怜的孩子!我把他安排在前排中间的位置。
第二天,按照学校布置,全体学生每人带一张铁锨,到操场上清理杂草。劳动期间,我又看到了那个名叫宋刚的同学,只见他正一只手握着铁锨把,用左肘撑着,吃力地铲着杂草。
我走过去,从他手里接过铁锨,边劳动边和他谈了起来。起初他好像不愿谈他自己的情况,我便引他离开其他同学远了点,他才慢慢地谈到自己。他在六岁的时候,由于调皮,玩铡草机,被机器挤掉了左小臂。听了他的话,看着他空着的左衣袖,我不禁为他感到难过。我对他说,以后劳动你不方便就不要带工具了,劳动的时候做点自己能做的事就行了。
紧张而有秩序的学校生活开始了。学生们每天的上课、打扫卫生、劳动、课间活动、体育课等,一切都是那么紧张、有序、充实。然而我发现宋刚同学总是呆在教室里,很少见他参加课外活动,课间操、体育课他也不参加。自从不让他拿工具后,劳动课他都不参加了。我从别的同学那儿了解到,他在小学就这样,小学老师也从不让他参加活动,他平时也从不和同学们玩,课间除了上厕所外,总是一个人在座位上坐着。课堂上我也从没见过他举手回答问题,他的学习成绩也不算好,分班的时候在班里53个人当中排第35名。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又为他深深地忧虑:他还这么小,正处于身心成长时期,照这样下去,他能健康地成长吗?作为一名残疾人,将来走向社会,会遇到比一个肢体健全的人更多的困难,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他的将来会幸福吗?
宋刚同学自小失去左手及小臂,造成了肢体上的残疾,自上小学起就因无法与其他同学正常地游戏、活动而遭受冷落。老师们为了安全又不让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从而使他幼小的心灵变得孤僻起来。升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他更加自卑起来。他知道自己的缺陷,感到自己的不幸,在同学面前变得低人一等,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处处不与人争,事事与己无关,渐渐把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卑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负担,过于自卑无异于自毁。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动摇了学生的成才信念,使学生思想空虚,消极颓废,失去人生追求。他们享受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感受不到做人的乐趣,更不敢去憧憬美好的明天,整天在忧郁沉闷中度日,甚至感到活着就是痛苦。
为了尽快帮助宋刚同学回到集体当中,享受到集体的温暖,班主任首先给他调整了座位,让一名班干部和他同桌,随时帮助他。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他,一开始借口向他借东西,主动跟他打招呼、聊天,放学后几个人一块儿约他回家,课间一块儿拉他参加活动等。同时,要求全班同学都要尊重他,关心他,帮助他,不准任何人歧视他、嘲笑他。
为了帮助他找回自信,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班主任经常利用班会的时间,在班上讲一些身残志坚的英雄人物的故事。班主任还到校图书室借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人物故事书送给他看,有张海迪、吴运铎、保尔等,让他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让他明白,比起这些人来,他的这点残疾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让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主任多次与各科任课教师协商,让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他,多表扬他,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为了培养他的吃苦精神,锻炼他的意志,班主任对他提出了严格要求。残疾不等于残废,别人能做到的事,你经过努力也一样能做到。做值日生要求他跟其他同学一样,分配到什么任务就干什么。劳动也是如此,允许你比别人干得慢,不允许你不干。体育课、课间操要照常参加,能够达到的目标必须达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宋刚同学有了很大变化。他开始变得快乐起来了,课堂上能见到他高举的右手,课间也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体育课上,他竟打起了篮球,操场上能见到他甩动着空荡的左衣袖跑步的身影。以前他对班级、对其他同学毫不关心,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关心别人;现在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也开始关心起别人来。
一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到放晚学的时候,放自行车的地方已是一片汪洋了,有几辆自行车被困在水里。因为同学们没有准备,大家都没有穿雨鞋,一时无法推出自行车来。宋刚同学看到后,去找来两个方便袋,让一个同学套在脚上,慢慢地去把自行车一辆一辆地推了出来,而这位同学的鞋子却一点也没湿。他的主意博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他笑得是那么的开心。
看到他的变化,班主任不再为他感到难过和忧虑,反而为他感到骄傲。每当他取得了进步,班主任在班会上表扬他的时候,全班同学也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我相信,在这温暖的集体怀抱里,他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他的明天也一定会灿烂辉煌。
这个案例很有启发意义。
让一名残疾学生参加同龄人的劳动、完成同样的任务,看似有点残忍,但仔细琢磨起来,却是很有道理的。人的自尊自信是在群体中建立起来的,是在活动中展示出来的。事事不让残疾学生参与,只能使他失去自尊自信而更加孤立。该案例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残疾学生的帮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使他们懂得“残疾不是残废”,这点至关重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奋进,要使他们坚信自己的明天同样灿烂辉煌。不过,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可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学生自我伤残,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