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长相乖巧,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无论干什么都磨磨蹭蹭,原本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情,他却一天也做不完,浪费时间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我是绞尽脑汁、费尽口舌,仍收效甚微。怎么办呢?孩子的父亲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早日帮他改正缺点,我们进行了“约法三章”,每天我会通过邮箱把他今天在校的珍惜时间情况发给他的爸爸,他爸爸把他在家里的珍惜时间情况再发给我,我们都忘不了给予他几句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我们及时的表扬与肯定,促使他在各方面突飞猛进,不断进步。由于我与他家长及时的沟通,在家庭与学校间形成了及时的信息反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他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正一点点地在转变,现在他能做到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学期他还被大家选为生活委员,进步的决心更大了。魏书生说过:“不能奢望在学生的心田里撒几粒种子,淌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地坚持下去,学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是的,我深深地懂得莫问收获且看耕耘的道理,我会继续与他的家长紧密沟通与配合,共同教育好他。
家长、老师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共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长和老师的良好沟通,将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深远的意义和明显的效果。然而,目前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正变得非常突出和普遍。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家长与班主任关系的恶化,甚至导致尖锐的冲突,因此,增强沟通意识,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学校与家庭之间可以通过媒介和人际交流来传递信息,如家校报、便条、家校手册等,通过媒介来传递信息,尽管是单向的交流方式,但可通告家长学校的计划和日常活动。人际交流是家校之间的双向交流,如家访、家长会、电话访谈等,这种方式有利于家长对老师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并将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关心的问题和心中的所想反馈给学校,这些都是传统的家校沟通方法。随着现代电信技术的发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家校之间的交流发生了许多变化。案例中的班主任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出更为实用有效的方法,采用邮箱、网上交谈、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做到了方便、及时、准确。不仅受到了家长的欢迎,而且运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怎么办
——直接说“不”不是好的方式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临近期末,有个家长来到学校。看样子很不高兴,一看到班主任,二话不说,劈头就问:“刘老师,为什么这次评先进没有我家小林的份?她虽然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也还不错;虽然不是班干部,但对班级还是很关心的;虽然有时候有些淘气,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很乖的。你说是不是啊?”班主任被问了个措手不及,后来才慢慢弄明白,家长是对评先进问题有意见。班主任只好跟他讲:“这个先进,是我们学生自己民主选出来的,不是老师内定的。”没想到那位家长马上就反驳说:“可是,××各方面跟我们家小林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他就能选上呢?我女儿昨晚一直哭,晚饭都不肯吃。今天还不愿到学校来呢,你说怎么办呢?”
“××能被选上是因为他的美术特别好,所以大家都推举他为特长生。”家长的脸色还是不好看,说:“小林也有音乐特长,同学们评的会不会有点不公平啊?”班主任又继续跟他讲:“同学们的评选不会不公平的。小林确实非常聪明,但由于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你们又特别喜欢她,所以在学校里不喜欢听批评的话,经不住挫折的打击,有些方面还不成熟,所以没有被选上是正常的。”家长软话硬话不停地说,老师有些不耐烦了,干脆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听了这话,家长才心有不甘地回去了。
个别家长往往凭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向班主任提出给孩子特别关照的要求,由于他们地位的特殊性,一旦让他们提出要求,班主任则会处于被动。上面案例中,家长向班主任直接抛出了一个难题,班主任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不仅直接拒绝,而且态度不耐烦,语言一针见血,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由于我们的社会始终对校园里的学生予以关注,所以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出若干“优秀”、“先进”、“三好”学生,予以表彰奖励,一些地区对获得省、市级优秀还给予高考加分等各种各样的优惠。这些称号逐渐与孩子的前途挂上了钩,所以有些家长对于这些名誉非常在乎。班上一旦出现评优情况,家长们就会格外关注。上面案例中,家长就是认为班上评优不公平,而找班主任理论。对于家长的这些心态,老师如果处理不好,表现出不理解、不耐烦的情绪,会伤害家长的感情,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再看下面这个案例:
快期末了,家长到学校打听孩子的情况。家长:“李老师,学期快结束了,我来看看孩子的学习情况,她各方面还不错吧?”李老师:“哦,是××的家长啊!您好您好!××本学期各方面都表现挺好的。”家长:“距‘三好生’可能还有差距吧?”李老师:“我看啊,如果学习上再加把劲,对班级的事再多关心一些,下学期同学们一定都会投她的票,她也一定会给你带回‘三好生’的奖状。这不,这学期就差这么几票,我真为她可惜。别急,下学期再来。”家长(虽有些失望但仍不失希望地):“是这样啊,谁叫孩子还差一点点呢?好,谢谢老师啦。以后请您多关照啊。”李老师:“××是个不错的孩子,我会继续关心她的。”
原来,班主任从家长的谈吐中知道,该家长来的目的是为让孩子当上“三好生”,便来了个主动进攻,拦住话题,既婉言拒绝了家长未提出的要求,又给了家长能实现目标的希望,是处理得较好的案例。我们知道,由于所提要求的不合理性,一般家长难以直接表露。班主任如果可以拦住话题,防患未燃,就可以争取主动。如果没有敏锐地意识到家长的动机,一旦等家长提出了要求,班主任再直言表明拒绝的态度,就算不会直接损害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家长总会在心理上有一些不舒服。
除了上面两种情况,班主任在碰见家长提“不合理”要求时,还要注意设身处地,给家长台阶,不要在言语上起冲突。
学期结束时某学校评“市级三好学生”,有个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没有被评上。家长生气地找到班主任,说学校偏心,不服结果。班主任没有针锋相对,她先把学校给班级评“市级三好学生”的要求一一讲给家长听,并对照该学生的条件一一给家长解释。渐渐地,该家长语音变低了。班主任见他气势下降,好像有悔意,便接着说:“其实,也不能怪您生气,毕竟评优对孩子的前途挺重要的,您不了解情况,再加上社会乱评的现象不时出现,谁不疑心呢?不过,我们学校评优都是公平合理的。我知道,××平时在学校非常优秀,如果下次有机会,××肯定还有希望的!”此刻,家长已经变生气为感动了,忙说:“原来是这样,那我叫我们孩子再努努力吧!打扰您了。”说完,不好意思地走了。
有时,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往往是一时冲动,要他们马上收回意见,则难以做到。此时,班主任可设身处地,给家长台阶,帮他们解脱。上面案例中,为什么家长满脸怒气而来,满面笑容而去呢?重要原因就在于班主任在讲明情况后及时给家长找台阶:一是学校评优条件复杂,家长不了解情况,不放心是可以理解的;二是社会上评优不公平的现象不时出现,难免让家长疑心;三是对孩子寄予了希望。这三个台阶使家长缓步而下,使事情得到了圆满地解决。
学生家长请客送礼怎么办
——想发不义财,就别当教师
在人们的印象中,学校是一方净土。然而,在“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冲击下,学校也变得浮躁不安。不知何时,请客送礼之风吹进校园,迅速蔓延,并悄然变质。起初,还只是贺卡到保健品,再到烟酒、化妆品、高档手机等,吃的、用的、穿的都有,还有直接送红包的。刚开始是学生给老师送,后来干脆由家长代劳。送礼对象主要给班主任或者是语数英等“主科”老师。近些年来,越来越盛的校园送礼问题,怎么都难以看成是对老师真挚情感的真实表达。孩子给老师送礼的目的大多非常纯洁,而家长呢?送礼就未必完全出于对老师的爱,讨好、攀比等成人化的动机会隐藏在其中。送礼之风一经个别人带起,师生间正常的、高尚的感情就被掺了沙子。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能会对相关的学生多些“关照”。因为请客送礼,学习不努力、表现差的学生竟被评为三好生,使得学校公正的天平失衡,竞争向上的气氛荡然无存;因为请客送礼,使得孩子攀比心理加重,虚荣心剧增,“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在孩子心中扎根……这些无疑将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面对家长送礼风,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抵制歪风邪气。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要像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做好为人师表。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当楷模。教师应守住道德底线,不收受学生的礼物。因为教师面对的是需要对其品行进行塑造的“花朵”,如果这些“花朵”从小就缺少好土壤的滋养,从小就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那后果将是可怕的!有一学生,其家长从事餐饮业,这位学生因为多次目睹一些单位“管事人员”要求他父母“虚开发票”的行为,所以对“腐败行为只是社会支流”的观点怎么也无法认同,任老师怎样解释,都难以消除他心中的“烙印”,可见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教师收受了家长或学生所送的礼品,形象必然受损,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度必然降低,继而就会影响教育效果。古今中外名垂青史的教育家,无不具有高尚的品德。世风不纯,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随波逐流。教师固然清贫,但一定要从自我做起,抵制歪风,绝不能带头击碎道德底线。
其次,要牢记拒绝从第一次开始。
一所重点学校的吴老师说:“教师收礼是作茧自缚。当一位家长送你礼时,如果你没有拒绝,从那一刻起,你就无法言行一致地倡导平等和公正了。你的良知和正义不允许你对那位家长的孩子特别关照,但你在批改作业时、上课提问时、安排座位时……那份礼物总会在你脑子里冒出来,你的工作就不那么从容和自由了——你由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沦落成了礼品的奴隶。也许有教师说:‘我可以做到边收礼边平等。’我不信有这种人,即使有,那他收人‘香火’,却没有替人‘消灾’,不也同样要接受良心的拷问吗?”
如果第一次没有拒绝,自然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学生之间也有交流,在他们头脑中自然会形成这样的印象,我们的老师对某某这么好,就是因为收受了他家长的礼物。教师要时刻记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左右和影响着学生。不要破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当然,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发挥效能。
杜绝家长请客送礼,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是不行的。要从根本上刹住此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是关键。相关部门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在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同时,靠制度斩断教师索要钱物的黑手,还校园一个纯净的天空。有位校长曾说过这样让人深思的话:“不接受家长宴请,不收受家长礼物,不利用家长办事,学校把它看作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切实利益,关系到教师形象,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什么时候请客送礼之风在校园销声匿迹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校园就开始纯净了。”
有人认为:“现今校园里的确有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对学生给老师送礼一概予以否定。我认为下面几种礼品老师可以收取。一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或体现纯洁感情,有纪念意义同时价格又不昂贵的礼品。这样的礼品,不是为了拉拢、收买老师,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不正当的好处,对此,老师不仅要收,而且还要精心珍藏。二是学生步入社会,有了自己的收入后送的礼品。三是为了酬谢老师的栽培,学生自己动手做的礼品。所谓‘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这样的礼物能不收吗?总之,不是为了走歪门邪道,而是为了表达师生真挚感情的礼品,老师应该收取。而那种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目的而送的礼品,则坚决不能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教师的待遇也在逐步改善。虽然我们不必再像古人那样“安贫乐道”,但是不要忘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是无愧于祖国的人民教师。
经典教育语录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张载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