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一旦教师与受教育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就会愉快地接受教育。而老师的宽容和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以教师对学生所表示的积极情感为前提。故事中的陈立军犯错时,老师不是急于去教育他,而是先用纸帮他擦拭脸上的污迹。不要小看这一小小的举动,这个举动在很大程度上除去了学生的惧怕感、不安,让他的戒备心理降低,让他对老师产生信任。老师的爱,就如潺潺溪流抚过岸边的小石,轻柔而又不失呵护。
3.凝聚集体力量,用情暖其心
人若处在一个互相关心、帮助、和谐的集体中,其心态会更健全,人也会更加积极向善向上。有时候,同伴的认可、理解、鼓励、接纳比老师的教育更有用。陈立军自我意识强,不懂与人相处,班上的同学对其是疏远的,相信他自己也深有体会,在其心理上是有一定阴影的。故事中的老师对全班的学生进行疏导,交心谈话,让他们接纳属于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懂得,尊重是相处之根本,想得到关心是每一个人的情感需求。可以看到,在同学的理解、包容、关爱中,陈立军是深受感动的,从而影响了他在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使他获得了感悟和启迪。集体的这种温暖的力量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4.与家长共携手,搭起教育的桥梁
班主任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与其家长密切配合,包括扭转其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要达成共识。首先就要主动与其家长联系,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及其成因,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诚恳告诉家长,孩子的这种毛病,光靠学校是无法矫正过来的,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并且要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礼待每一位学生,包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使他们都能健康地成长。
学生总爱捣乱惹事怎么办
——早预防,细分析,巧引导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名叫大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他经常到别的活动团队里捣乱。比如说,在上室外体育课自由活动时,本来他是玩篮球的,看到别人踢足球,就走过去踢几脚,故意把球踢飞;在室内活动玩棋类时,没人跟他玩,他就走来走去,看到下象棋的就把别人的象棋棋子弄乱,看到走跳棋的就把别人的弹子弄乱……
教师对他进行批评时,他还不马上认错。批评后一开始还有点效果,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但过一会儿又开始进行捣乱……
为什么这个学生总爱捣乱呢?遇到这样的学生时班主任应该怎么办?
面对调皮捣乱的学生,班主任当然会很烦恼,但光烦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分析学生调皮捣蛋的原因。
学生调皮捣蛋的原因一般说来有这么几种:
一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老师和学生在无意之中忽略了他,他的地位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他只能采取捣乱的方式,给老师和同学制造麻烦。
二是缺乏主见,随波逐流。这类学生可能平时自己缺乏主见,经常随波逐流。他们的玩伴中一般有1~2名成员比较调皮,而且扮演着“小头头”的角色,受他们的影响,这些学生也跟着一起捣乱。
三是爱出风头,心态不太平衡。这类学生自身就相当调皮,总喜欢惹出一些事来,把老师对他的批评当作是一种向其他同学炫耀的“本钱”,甚至认为与老师顶撞是很了不起的。
在摸清了学生捣乱的原因后,班主任该如何处理呢?针对不同类型,不妨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一)“加官晋爵”法
对于第一类学生,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一旦老师和同学对他足够重视,他就自然不会调皮捣蛋了。老师可以安排他们担任一些小职务,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或者纪律督促员,来共同管理班级,他就会感觉到老师足够重视他,他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投入到班级的工作中去。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糖衣炮弹”法
对于第三类学生,由于本身脾气就比较倔强,教师如一味指责,只会激化学生情绪,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老师要尽量想办法缓解与此类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在平时多与他们接触,多给他们关怀,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好,从而使他们在感激老师的同时,逐渐少犯错误少惹事,到最后不犯错误不惹事。
(三)严厉警告法
对于第二类学生,教师开始时可以严厉警告他们,语气可以稍微尖锐强烈些,然后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该做些什么。例如,老师可以先告诉他们如果再执迷不悟是很危险的,然后耐心地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并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这样不但能使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所认识,而且也使他们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事前预防法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当他们捣乱惹出事来,老师们总是显得被动,所以老师们不妨在学生还没有捣乱惹事之前事先进行预防。例如,在新学期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教师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班是个讲文明的班级,我不希望某某事情在我们班发生”、“请同学们不要犯某某错误”等等,事先进行提醒,学生就会更加注意。另外也要加强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处理好问题,不留后患。经常与任课老师、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燃。
总之,早预防,细分析,巧引导,是处理好这类事情的关键。
如何教育“多动”的学生
——不要动不动就说有“多动症”
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把书本涂得不成样子,甚至撕书,东张西望,凡能碰的东西都要碰,喜欢逗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不专心,上课时专心听课的时间短,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应;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会无故叫喊,无耐心,做事急匆匆。这些都是儿童多动的典型表现。多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说小动。儿童多动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老师与家长不能消极等待,因为这会使他们丧失最好学习的机会,丧失了建立健全的人格的机会。
面对严重的多动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打击面不要过宽,一定要区别对待。一般说来,一个40人的班级,在一段时间里,教师锁定的严重多动者,不要超过5个学生,否则就可能是教师要求过份了,或者解决问题操之过急了。
锁定了具体人之后,下一步是分析情况。对于这些学生首先要看两个方面:一看破坏面,二看学习成绩。
有的学生的小说小动破坏面比较大,有的破坏面相对较小。这里说的破坏面指的是对周围同学的影响,不是指教师的主观感觉。有这样的事情:某学生属于严重多动,而且破坏面大,但是课堂上不和教师顶嘴,而且“认罪态度”较好,于是老师就不把他作为工作重点。另一个学生也多动,但是动作比较小,说话声音也较小,对课堂纪律的破坏性相对小一点,但是每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都要顶嘴,于是在老师的主观印象里,后者就可能比前者更可气,教师就可能集中“火力”猛攻后者。这样,一方面教师选错了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使后者觉得老师办事不公,成心找他的茬,于是对老师成见更深,顶嘴现象会更严重,教师就会加倍和他较劲,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选择工作重点的时候,必须有战略眼光,排除个人情绪,尽量冷静地分析形势,到同学中去调查研究,找到“病灶”的准确位置,再动“手术”,切不可乱“开刀”。
对严重多动的学生,还必须看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小说小动和成绩差的学生小说小动,性质往往是不同的,不可以用同一种办法回应。这并不是说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小说小动就可以原谅,而是说,成绩好与不好,他们小说小动的原因和机制可能有很大差别,需用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小康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平时总是喜欢到处捣乱,不能在一个地方、一件事情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他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多动儿”,一个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而肆意胡说(或胡闹)的学生。他渴望着别人的注意,决心成为同学中的“焦点”,于是不断地做小动作,不断地卖弄着俏皮话、小花招。平时别人讲话时,他经常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语,别人和他讲话时,经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由于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讲,总是挤前仰后地干扰别人学习,他的桌椅总是歪歪斜斜地摆在那,和教室中别人整齐的桌椅摆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我的批评教育对他来说常常是毫无作用的,后来只好和他父母进行沟通,寻求协助。在家访中,父母对于我所讲述的关于小康在校表现的看法却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无可厚非,没什么大不了,还觉得老师的教育过于苛刻。由于他们的工作都较忙,对小康一直是采用一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在我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小康坐在一旁不时地打断我们的交流,而他的父母对这种行为却不加制止。看来,小康的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在家长的默许下逐步形成的。
此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对小康的教育。由于我不能和他的父母达成教育上的共识,他的不良习惯在家庭中肯定得不到改正,该怎么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帮助他呢?小康虽然好动,但比较聪明,有时还会在课堂上解决一些同学解决不了的难题。怎样才能让他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点,为班级建设出力呢?直至发生了下面这件事后,情况才有了很大的改变。
那天学校在礼堂里召开集会,大部分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听校长作报告,我当时也坐在班级队伍的最后,一边认真聆听校长的报告,一边注意观察班里学生的表现情况。忽然,一阵“吱……吱……吱”的声响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是小康坐在椅子上东摇西摆发出的怪声。更令我气愤的是他不仅自己不坐好,还转前转后地和周边的同学窃窃私语,在队伍中引起了一阵骚动。我对他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他安静了下来。没想到过了不到十分钟,他又开始故态重萌,并有“愈演愈烈”的迹象。我走到他的身边,温柔地对他说了一句话:“小康,你到教室帮老师搬一张椅子,好吗?”他点点头,“噔、噔、噔”地就跑了出去。我跟在他的身后追出了礼堂,在小康搬椅子回来的路上,碰到了我。我对小康说:“你呆会儿帮老师注意一下,看看谁在集会中表现不好,记住他的名字,开会结束后向老师汇报,好吗?”小康非常高兴,在接下来的集会中,我容忍他不说话地左看右看,管理着班级的纪律。
在接下的一个星期里,我又让小康在班级中担任纪律委员,让其观察班中有哪些不良现象,及时向老师汇报。在这段时间里,小康表现得非常积极,一下课就往我办公室跑,向我汇报班级同学的表现。我对小康的汇报,都及时地鼓励并肯定他的工作表现,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都在班上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我发现,这种监督员的工作使得他在班级中受到排挤,下课了,原先的好朋友们都不愿意和他玩。看到他脸上落寞的表情,我没有直接批评同学们的做法,而是对他说:“下次你再发现班里有同学违反纪律时,先不要告诉老师,而是先向犯错的同学提出改正意见,好吗?”此后,小康再发现上课有同学做小动作,下课后就上前教育这名同学,“上课时你讲话,下节课可不许这样。”第二节课,那名同学表现好了,他就来向我汇报:“刚才张明同学第一节课讲话,第二节课表现好了。老师,您要记得表扬他哟。”我采纳了他的意见,在班上大力表扬了那位有进步的同学,看到那位同学听到我的表扬时,表情由不可置信到惊喜到感激,我相信他一定明白了这表扬是怎么得来的。从此,同学们又开始和小康玩耍了,他们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而小康的个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小康本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一直都没把聪明用对地方,因此,我又不遗余力地对他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同时加强和各科任老师的沟通协调。在各科任老师的关心帮助下,他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有了明显的好转,成绩也稳步上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多动的学生,只要教育方式得当,转变他们并不困难。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