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的艺术
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通常逆境多于顺境。不幸的事,每人难免。身处逆境,面对不幸,不仅当事人需要坚强,也非常需要别人的安慰。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涉世的一种美德。当至亲好友遭到不幸时,及时给予真诚的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职责。
当朋友遭遇不幸,有些人往往不能作出适当得体的反应。我们常常说些朋友根本不爱听的话,或者他们需要时我们却避而远之;或者虽然前去拜访却总是避开敏感话题。
那么,当朋友身陷不幸时,怎样才能使言辞恰当得体呢?
1真心诚意
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一名护理师特里·弗林·马赫尼,曾护理过很多艾滋病患者。她说,对那些后期艾滋病患者,好多人说不出恰当的话加以安慰。他们只是说:“别担心你会好起来的。”即使这不符合实际,而且病人也知道这一点,他们还照说不误。
“去医院看望病人时,要尽力实际一点,也尽量积极一点。”弗林马赫尼说。“你感觉怎样?”以及“我能做点什么呢?”通常是较为合适的问话。对方会明白你在关心他,你时刻准备帮助他。
2避谈自己
当你看望身遭不幸的朋友时,请牢牢记住,你是去提供帮助表示关心的,所以要多多注意别人的感觉,而不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借朋友的不幸,阐述你自己的类似经历。你可以说:“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或者说:“我可以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你不能说:“我母亲去世时,我整整一周都没有吃饭。”对待磨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所以,不要把你自己的处事方法强加给情感不与你一样外露的朋友。
3忌表怜悯
安慰他人时语气要低沉但又不乏力量,尽量不当面说“可怜”、“造孽”等言语。怜悯的话语,只会让人更加悲伤,而且把“可怜”、“造孽”等语句挂在嘴边,仿佛在欣赏和咀嚼对方的苦痛。
对于有强烈事业心和自尊心的人,无论是真正的男子汉还是女强人以至于有志气的少年,不管其处境多么艰辛,怜悯会是一种变相的侮辱,只会刺痛他们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反面情绪。对于老幼病残者,单纯的怜悯也只会促使他们跳进悲痛和绝望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更谈不上振作精神,坚强起来,与不合理、不公平的待遇和不幸的命运抗争。
以下是在不同场合下的安慰技巧:
1身患重病者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要过多谈论病况。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早有交代和说明,不用你再多言。假若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频频提及,势必会增加对方的精神压力。你应该多聊聊病人关心和感兴趣的事,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
如果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让他精神愉快,心宽体胖,更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医生送去治愈病痛的良药,亲友送去温暖人心的情感,均是治疗重病必不可少的良药。
2受人歧视者
对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贫寒受人歧视的不幸者,劝慰时应多谈些有类似情形的名人模范事迹,鼓励他向命运抗争,抵制宿命论的思想影响,使他坚信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
3事业受挫者
对于胸怀奇志而又在事业上屡遭磨难和失败的不幸者,最需要的是对他强烈事业心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对于他们,理解应多于劝慰,鼓舞应多于同情,可怜是变相的侮辱,敬仰才是志同道合。不必劝告对方忘掉烦恼、痛苦,更甭想说服对方随波逐流,放弃他的理念、追求。最好的劝慰就是帮助对方总结失败教训,分析面临的许多利弊,克服灰心丧气的心理,树立必胜的信心,共同讨论到达事业顶峰的光明大路。
4失去亲友者
当人们失去亲人时,心情沉痛,最需要别人的安慰。安慰丧亲的不幸人,不要急于劝慰对方的恸哭。强烈的痛苦如巨石积压在心上,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排泄、释放出来,反而如释重负,有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的状态。
吊丧时可适当提出问题,引出死者亲属的话语,让他们倾诉。那么如何问呢?
问问死者临终时的境况,有无遗言;问问死者生前医治的情况,假如是交通肇事、工伤等意外身亡,则可问问事故的情况;问问家庭经济有无难处;问问逝者后事的安排,等等。
如果时间可以,还可进行回顾性交流,即和死者亲属一起回想死者生前的好品德。你应当注意倾听别人的回想、哭诉,并多谈谈逝者生前的优点和成就,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佩和怀念;说说他生前喜爱事业、忠于祖国的好品质;说说他踏实工作、任劳任怨的好精神;说说他乐于助人、厚道朴实的好态度;说说他勤俭持家、关心子女的好人品,等等。
自我介绍的技巧
在社会交往中,互不认识的人相见总免不了要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涵盖对姓名、年龄、职位、住址、经历及特点等几个方面的介绍,应根据场所和需要的不同来决定其多少,一般的朋友聚会只要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即可。
自我介绍时,态度要平静,要清楚地报出自己的姓名,并用微笑来表示自己的友好。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不要有意拔高或贬低自己,这会让人产生讨厌,而不愿与你交往。
自我介绍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推销,它给对方留下的是第一印象。一般来说,自我介绍时要留意以下几点:
1平和自信
首次交往,都想互相多了解对方,又都想被对方所熟悉。自我介绍时就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切不可羞羞答答、吞吞吐吐、左顾右盼。应该勇于向他人展现自己,建立自信,让别人产生渴望与你交往的愿望。
2繁简得当
应看交际的需要来决定介绍的多少。一般说来,参加聚会、演讲、为他人做事、偶尔见面、为单位公关等,自我介绍宜简单些,只要介绍姓名和工作单位就行;而在另一些场合,如:求职、恋爱、求人办事、招标或投标、深交朋友等,则可以介绍得详细一点。
3把握分寸
介绍自己要有谦虚和自识,自我介绍免不了介绍“我”,但要把握好尺寸。有些人自我介绍时,左一个“我”怎样怎样,右一个“我”怎样怎样,叫人听了讨厌;有人把“我”的形象建立得很高大;更有甚者,一提到“我”时便洋洋自得,这样的自我介绍都不会给对方产生良好的印象。
掌握尺寸,关键要以平静的语气说出“我”,要目光亲切、神态自然,如此才能使人从这个“我”字上感觉到你自信、自尊而又自谦的美好形象。切不能自高自大,一般不用“很”、“最”、“第一”一类的词语,这样才能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感。
4巧言介绍
加深印象是自我介绍的目标。自我介绍第一要介绍自己的名号,并对“姓”和“名”加以说明,你解释得越乖巧,别人对你的印象就越深刻。这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素质,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口才。
一个人的姓名,往往有很多的文化沉淀,或折射出沉重的史实,或反映时代的篇章,或寄托双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因此,巧解姓名有时也让人动情,加强印象。
5独具特色
简单地介绍姓名留给人的印象非常平淡,使自己的自我介绍独具特色才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谭飞是一个身材不高,佩戴眼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在向大家介绍自我时是这样说的:“只看咱这形象,不如在荧屏中那么闪闪发亮,眼不大还有些近视,但这丝毫不阻碍我的睿智与眼光;耳朵虽小,更督促我要耐心倾听人民的心声。嘴巴也不好看,正说明我不口若悬河,唢呐和号角的孔都很小,但一样能怒吼与呐喊;个子尽管矮小了点,可潘长江同志说过:‘浓缩的都是精华。’有人说‘缺点在一定状态下也会成为优点’,这话难免有些夸大,但‘缺点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特点’则是不可否认的。”谭飞的介绍借容貌自贬,这种看褒实贬的介绍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可以通过描述自己家乡的名优土特产,地方特色来自我介绍。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王彬家乡在云南,第一次见面时他是这样自我描述的:“我从云南来。‘云南是阿诗玛的故里,是个美女辈出的地方’,只是大家千万别忘了,云南也是大理石的产地,相信大家能从我的身上看见大理石的纯朴、厚重与刚强。”
许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他那独具风味的自我介绍。
其实,掌握了自我介绍的方法,你就打开了与人交流的大门,完美精彩、独具特点的自我介绍,能在别人的脑海中打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称呼他人的技巧
与人交流时称呼别人必不可少。“良言一句三冬暖”,称谓就像是进入交流大门的通行证,称呼适当可使对方感觉亲切,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利,交流成功。称呼不适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爽甚至愠怒,引起交往受阻乃至中断。所以,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身负一定职业的领导人或企业管理者,要想生活快乐、事业有所成功,都需掌握称呼别人的方法。
其实,称呼别人并没有什么一定的和固定的方法。称呼人的条件就是要尊敬他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形成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而乐于与你交流,主动和你接触,这就使互相间的交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在具体称呼别人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尊重他人,善意称谓
称呼别人首要的一条就是对人要尊重,要持有一种善意。无论双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和地位,即使双方交情并不怎么好,关系并不十分和睦,在称谓上也要尊敬,这是一条基本法则。这里面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许多称呼是具有双重性的,譬如“小胖”、“老蔫”等,既可能是一种爱称,又有调侃、轻蔑的意味,如何称呼,要具体分析。不同形势下称呼不当,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妇孺皆知的著名音乐词作家乔羽先生有个爱称叫“乔老爷”,那是从我国早期电影《乔老爷上轿》流传而来的。用此称呼老先生,带有几分亲热、尊敬和幽默,很适合乔老的身份和性格。老先生也很喜欢这个雅号。
2符合特点,不卑不亢
称呼必须适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特质。对年长者称呼要借助欢乐的气氛,灿烂的笑容和谦恭的动作等表示你尊重的意思;对同辈则态度诚挚、表情自然、亲切、友好,表现出你的诚恳;对年轻人要注重慈爱谦和,表达出你对他的喜欢和关心的态度;对有较高职位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位或职称。长者要用“您”等称呼,如“老爷爷”或“奶奶”、“叔叔”、“大娘”、“老师傅”等等,见到二十多岁女性而称“大嫂”不恰当,因为不能断定其婚否,称“大姐”就比较妥当。
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应该可以,可对农民、老师、医生、军人统称师傅就有些不太合适了。比如:对农民称呼“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称呼“大夫”;对教师称呼“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务人员、对解放军和警察,最好称“同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们对一些职业不是很清晰的长者可称“先生”,对女士可称“女士”、“太太”等,这也能使对方产生自然亲切,讲究礼貌,而又不忘尊重。不能使用“喂”、“哎”等称呼别人,同时讲话时也不要点头哈腰,满嘴吹捧话,让人听了感觉不高兴。
3符合习惯,有礼有序
如果在同一场所有很多人,就应按一定方式打招呼。如团体中有长辈、年轻人或异性,打招呼的顺序应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陌生人后熟识人为好。称呼是否合适,能反映出讲话人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和文明状况,也能充分表现出说话人的社交能力和交往技巧。如果称呼他人的顺序错乱颠倒,老者会感到不开心,被称呼的人也会陷入难堪的境地。
此外,还应注意尊重女士,在与同一年龄、身份的人打招呼,应先称呼女士,这会给众人留下你有较高素质的印象。
除此以外,称呼他人还要考虑到社会习俗、地方习俗等具体语言环境,如果忽略了这些,同样会给交往带来不便。
4称呼职务,满足他人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取悦自己,而是为了招待别人。有一定地位的人,把别人称呼他职务看作是对方一种尊敬的表达,而乐于接受。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我曾见到一位姓刘的人,我听说他最近被提拔为主任。便主动和他打招呼:“刘主任,很高兴能见到您。”他听到我和他打招呼,显得非常高兴,虽然通常他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爱聊。很快就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
当瑞典国王卡尔·哥史塔福造访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渴望自己怎么被称呼。他答道:“你应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
除此以外,称谓还要有所顾忌。称谓要让人家愿意接纳,应当尽量避免对方不喜欢的称呼和社会上叫俗、叫恶的名称。比如对三四十岁甚至五十来岁的人,以老称呼,许多人很不开心,就应尽量不用。而现在社会上把一些从事色情行业的女子称作小姐,“小姐”这一称呼的含义有所变化,这使一般年轻女性不接受这一称谓。所以,对年轻的女性也应当尽可能避开这一称呼。
总之,准确合适地称呼他人,做到谦虚礼貌、不卑不亢,你就会给初次见到的朋友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使对方乐意与你交往。
说好开场白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从来被视为人生一大快事。善于跟从未见面者打交道,掌握“一见如故”的秘诀,让对方感到相见恨晚,不仅是一件好事,而且对工作、学习也大有好处。那么,如何谈话,才能使对方产生相见恨晚的感想呢?
1说好开场白
初次见到的第一句话,是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说好说坏,关系很大。说第一句话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隔阂感。通常的有这么三种方法:
(1)攀谈式。如:初次见面,对对方说:“我和你姐姐是同学。”“我是你爸爸的同事。”等等,短短几个词,就缩短了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注意,就容易发现两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
(2)敬仰式。对人尊敬、敬慕会引起对方的快感,对初次见面者表示尊重、敬仰,这是热情有礼的体现。用这种方式一定注意: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不能瞎吹捧,不要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当话。表示敬仰的内容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恰到好处,让听者感觉自然。
(3)问候式。“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敬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问候语,结果则更好。对德高望重的长者,要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仰;对年龄跟自己差不多者,称“老×(姓),你好”,显得客气;别人是医生、教师,说“李医生,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敬意味。过节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庆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