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24000000003

第3章 民俗(2)

关于上巳节的意义,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这项活动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形成,最初是一种巫术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除灾避邪,祈求生育。有学者依据屈原的《九歌·招魂》以及《续汉书·礼仪志》注引等资料,特别强调了在先秦时期上巳节“招魂续魄”的巫术色彩。其他如沐浴祓禊等活动都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不论目的如何,上巳节最初是一种巫术活动是毫无疑问的。

汉代学者应劭认为,上巳节时值季节交替,阴气尚未完全消退而阳气又“蠢蠢摇动”,在这种季节人容易生病,所以应该到水边去清洁身体防止疾病。这也就是古代上巳节的重要内容,“祓禊”,即为除灾祈福而在水边举行的清洁身体的仪式。《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有“惟溱与洧,方洹洹兮,惟士与女,方秉兰兮”之句。徐广《史记注》也记载有“三月上巳,临水祓除,渭之禊”。由此可见上巳节“祓禊”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于为何选在巳日,应劭的解释是因为“巳者,祉也”,选在这一天,就是为了既清洁身体祛除疾病,又祈求福祉降临。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学者乌丙安的认同,他也认为上巳节就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除了清洁身体、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也是上巳节重要内容之一。古代专门设置有女巫来主持上巳节的活动,其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在这一天要组织妇女到河边沐浴。主要是为了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去妇女身体里的不洁,驱走各种恶鬼,为生育创造条件。名义上是清洁身体洗去污垢,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借此驱鬼求育,因此,上巳沐浴也被认为是古代治疗妇女不孕症的水疗法。

“上巳”在汉代正式定为节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

在上巳节,主要举行祭高禖、祓禊、曲水流觞、会男女、蟠桃会、祈丰收等活动。

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最初的高禖,是以孕育中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是生殖的象征。祭高襟显然是一种与求子有关的巫术活动。

祓禊,是一种沐浴、洁身、祈福的仪式。古时人们认为有的妇女没有生育能力是由于鬼神作祟,就在上巳节举行沐浴仪式治疗不育症。《周礼·春官·女巫》中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述,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来这种仪式逐渐演变为人们在春日相约外出踏青,携着桃花或者兰花,在水边走走停停,欣赏美景,交流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祛除整个冬季积存在人体内的闷气,而沐浴求子的习俗,就逐渐消失了。如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描写的上已聚会的景象。又比如在繁盛的唐代,三月三作为其三大节日之一,就是以春游为主要内容。在上巳节节前五天,朝廷会按照官吏职位高低,分别赏钱一百至五百贯用作他们宴请宾客的费用。上巳这一天就是从皇帝到百姓全民庆祝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中的各项活动,唐代诸多诗人都有描述。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述了年轻女子在三月三到水边踏青的盛况;崔颢的《上巳》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更道出了巳日长安倾城出动举行祓禊的景象。还有王维的《三月三日曲江侍应制》“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等句子都有相关描写。宋、明间上巳节的重要性虽然不及唐朝,但也颇具规模,这在文人诗句中也有反映。如宋人周必大诗句“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明确提到修禊与踏青是分开进行的两件事,说明上巳的习俗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全元散曲》中也有描绘上巳踏青景象的句子:“修禊潭,水如蓝,车马胜游三月三。晚归来,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娥眉淡。”明代弘治年间,江苏《吴江县志》中记载:“上巳日,郡人倾城而出,游于百湖山水间,邑亦有游者,是日喧盛,饮者、博者、交易者、闲观者,不下万人。”即是“倾城而出”,而且“不下万人”,可以想见必定十分热闹。清代同治年间,江西《瑞州府志》记载,上巳节“携酒盒郊游踏青,士民皆然”。由此可见,至此上巳节的主要风俗已经演变为踏青。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喜爱在春季出游踏青,放松心情。

曲水流觞显然是临水浮卵的遗风。临水浮卵是一种很古老的水上活动,即是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河中任其四处漂流,谁拾到即可食之。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流行“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治头疼。与临水浮卵相类似的还有水上浮枣的习俗,是用枣子替代熟鸡蛋放在水中任人取食,也蕴涵着“早生贵子”的意思。事实上这就是古代求子之类巫术活动的遗存。发展到曲水流觞,这种上巳节的习俗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游乐节目。所谓“曲水流觞”,就是引水环流成弯弯曲曲的渠,称之为“曲水”,在水面上放置盛酒的杯子,也就是“觞”,任其浮于水面顺水漂流。当杯子流至拐弯处速度会减缓,水边的宾客就可以取而饮之,然后吟诗作赋,作为一种娱乐。“觞”通常是木质的,体积较小而质量较轻,底部装有托,可以方便的浮于水面。此外也有陶质的杯子,因其两边有耳,又称做“羽觞”。陶质的“羽觞”要比木杯重,在使用时往往是放置在荷叶上的。曲水流觞是一种相当雅致有趣的游乐活动,令人十分心向往之,只是这种习俗并没有流传下来。

会男女是上巳节中一项非常奇特的风俗。上巳之日春游踏青,是男女相会的大好时机,即使野合,也有所不禁。事实上这种风俗来源于氏族时期的群婚习俗。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原始社会为了禁止因为争夺异性而可能引起的互相残杀,在生产时期实行的是性禁忌制度,令男女分开生活。而在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开放的节日,发展到后来就固定于春日相聚,渐渐演变为三月三民俗的最初形式。

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相传西部某个少数民族部落的保护神是西王母,她有两大法宝:一个是吃了可以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另一个是吃了能够延年益寿的蟠桃。传说长生不老仙丹后来被后羿求去,又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使得嫦娥得以飞天成仙。由于拥有蟠桃,有些小说中也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由此民间也在三月三举行祭祀王母的活动。一首北京竹枝词描述了蟠桃宫庙会的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飚。”可见热闹非凡。

上巳节祈求丰收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庄稼也和人一样要阴阳相合才能不断生长繁殖,因此在上巳节求子的同时也会祈求丰收。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引证古籍中关于“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等说法,认为水滨祓禊与农耕礼仪有关系。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日。如壮族,多于三月三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又称“歌节”。还有侗族,常在此时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mù)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古老而神秘的上巳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其种种习俗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有一些已经消失,也有一些流传至今。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巳节不应该被遗忘。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先秦时“午”与“五”相同。故“端午”也称“端五”。后来由于唐玄宗的生辰为农历八月初五,为避唐玄宗的讳将“端五”一律改称“端午”。此外它还有许多别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基本相同的。

关于端午节起源有多种说法:

第一,起源于吴越地区古老的龙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由古代大自然及动植物崇拜发展而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信仰形式。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传统节日。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因为相传龙的生日是五月初五,人们为借助龙的庇护,便于五月初五这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以免被龙伤害)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第二,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前340—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是一位千载不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二十岁左右入仕,任三闾大夫,二十五岁任左徒,负责制定楚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他主张举贤任能、实行法治、联齐抗秦,辅助楚怀王治国,深受信用。但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了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沅江、湘江一带)。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兵攻破郢(今湖北江陵北),屈原痛感国家的沦亡,无力挽救,又不愿离开楚土,悲愤之余,遂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今湖南湘阴以北,湘江支流),以死殉其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第三,源于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hélǘ)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后吴国奸臣在收受越国贿赂之后,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在临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然后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手胥之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四,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此事传至县屈原府知事,知县令度尚为之立碑,并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lěi)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一说是源于吴越民族图腾祭;一说是纪念屈原;山西一带流行纪念介子推说;吴楚两地流行纪念伍子胥说;浙江会稽流行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对于第一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做过大量考证,他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有此论述。这种说法颇为学术界认可,而第二种说法则属于民间遗留下来的传说并无考古证据支持。不过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深受大众景仰,因而纪念屈原成为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虽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爱国、忠孝的理念。

端午节的习俗品类繁多:

(一)赛龙舟。赛龙舟场面极为雄伟壮观,参加竞渡的龙舟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船头扎一个大龙头,船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鼓助阵,船尾一人撑大桨担任竞渡指挥,两边各10人划桨。一旦竞渡令下达,鼓声大作,划桨者奋力争先,夺取标牌。夺标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常见的是“抢鸭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之一。相传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这便是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以纪念之。

事实上,早在屈原殉难以前就有龙舟赛了,关于纪念屈原的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民间传说而已。《穆天子传》和《楚辞·九歌》中都有关于龙舟的描述,而后者正是屈原本人的作品,这就更加证明龙舟存在于屈原殉难前。端午龙舟竞赛,最早见于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该书说:“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屈原死后,人们把端午赛龙舟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广为流传,受到人们敬仰,加上屈原的忌日刚好是五月初五,所以人们便以此活动来纪念屈原。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于后来人们用芦叶包粽子,传说是由于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区曲(或谓欧回)的人梦遇一个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它用芦苇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蛟龙是怕芦叶和五彩丝的。”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西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中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到宋代,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粽馅也丰富起来,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核桃等,清乾隆年间还出现了火腿粽子。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粽子从形状到馅儿都有不断的翻新和变化。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夹杂别的食品,而仅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三)悬钟馗像。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同类推荐
  • 故纸拾遗(第二卷)

    故纸拾遗(第二卷)

    本书收集了以洛阳地区为主,包括山西、陕西、云南、东北、甘肃等地在内的各种契约文书,时间从清康熙年间至解放初期,各类包括地契、房契、发票、借据、婚事文书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民俗、货币、度量等各方面的情况。
  •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大型科普读物,它熔古铸今,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新疆传统饮食文化,从冰封雪域到沙漠绿洲,从千里草原到山区田园,书中以近千张精美的图片及优美的文字再现了新疆7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饮食风情,并展示了当代清真美食,绘就了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的发展画卷。
  • 色空书

    色空书

    《色空书》是一本让人重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书,它从新的角度谈论性文化,但不仅局限于性文化,它深入到对生命、对心灵自由的思考。同时还从中医和身心修行的角度破除一些西医对性的误解,回归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上。
  • 人间万象顺口溜

    人间万象顺口溜

    本书收集有文字记载和民间口头流传的顺口溜段子500余个(笔者创作的小部分),分作“社会百态”、“世人万相”、“官场调侃”、“话说吃喝”、“爱情婚姻”、“健康益寿”等篇,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其中“健康益寿歌诀”80则。以供读者品味欣赏,并从中了解百姓的风趣幽默及智慧。书中的语言活泼、文字灰谐,雅俗共赏,给人启迪。
  •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exo之最美遇到你

    exo之最美遇到你

    女主三人在宴会上偶遇十二只,后来三位女主连连堕入情网,但她们却对她们的身份百般担忧。后来,为了爱情放弃了师傅给的任务,两年后归来,他们的爱情是否如初?“吴亦凡,我爱你,但是我不能爱你,对不起。”“若思,我爱你,我不管你是什么人。”“鹿晗,对不起,我不爱你,所以请你放弃。”“陈荣鑫,我告诉你,你是我鹿晗的女人。”“橙子,做我女朋友吧!我吴世勋发誓我会永远爱你,永远保护你的。”“无聊。”
  • 靠近一个天使的拥抱

    靠近一个天使的拥抱

    他冰冷的眸子扫射着一切,作为新的转校生,哗众取宠一向不是他的风格,他在寻找那个让他熟悉的气味,熟悉的身影······一言不合拉过来强吻,“你······”吻过以后,就做我女朋友
  • 傲娇总裁,快放手

    傲娇总裁,快放手

    【总裁+玄幻+重生+小虐】梦中离奇的身影,突然变换的双眼,这一切到底象征着什么,她和哥哥到底…………天真无邪是她的象征,霸道冷血是他的象征,这是一个狼吃羊的故事!
  • 千山暮雪之天书

    千山暮雪之天书

    神仙吃多了也会没事做,他们一个贪玩一个能闯祸。他本是天上的司命星君肴光,写尽凡人命数却无法改变与她交织的命运。他本是日照络抉帝君的四公子,热爱八卦贪玩好耍。但某天意外来到千行,见到千雪后怎样都看不出她的原身,所以对她分外好奇,殊不知好奇久了,也就不止是好奇了……原本这一切应该顺顺利利平平凡凡,却因为她闯了个祸起,肴光却要杀她,络桑要救她。情急之下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却站在满天的风雪里对她说:千雪,我肴光与你此身此世,来生来世,再无半点关系。等她心智成熟了觉得应该找肴光讨个说法时,已经是沧海桑田四万年后,此时肴光和天书早已不知所踪……
  • 异瞳大小姐:病态王爷不要脸!

    异瞳大小姐:病态王爷不要脸!

    22世纪的“妖物”被男朋友背叛后,穿越到了一个不被记载的世界里,倾国倾城已经不能概括她的样貌了,冷得比冰块还冰,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才会展现出自己的真是性格。他,样貌丑陋不堪,从战神变成废物,原本健健康康,现在就像随时死掉一样。他还不要脸,在老娘后面不要脸的喊娘子!
  • 一水烟尘

    一水烟尘

    婺州大地,四分天下,东玥、南莞、北齐、西凉,东玥尚武,南莞崇文,北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西凉巫蛊盛行。自百年前乱世枭雄慕容衍建国以来,东玥历代国主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占尽天下三分之二疆土乃天下霸主。若非南莞、北齐、西凉三国联盟共抗东玥,想必东玥铁骑早已踏遍婺州大地。然,百年时光白驹过隙,曾经的天下霸主已呈败象,而南莞、北齐、西凉三国却在百年经营中逐渐强盛,天下风云再起。她,传闻中的名将之子,东玥国炙手可热的少年将军。初入江湖便屡遭暗杀,置之死地而后生却原来红妆暗隐,翩然出尘,只为一曲《凤求凰》;她,药谷医仙,纵情山水只愿此生与他执手相伴,奈何风云突起,历悲欢离合,终是生死相随,奏一曲《蝶恋花》;她,皇商之女,率性天真却在乱世浮沉中涅槃重生,千里追寻,只为那一眼流年,歌一曲《点绛唇》;她,长于山间,身世成谜,嬉笑怒骂间芳心暗许,向来情深,奈何缘浅,几度芳华舞一曲《倦寻芳》。四位妙龄少女,四段婉转缠绵的爱恋,乱世沉浮间的矢志不渝,覆手风云,江山为聘,终是浮生一场繁华梦.
  • 凌驾于沐光之上的信仰

    凌驾于沐光之上的信仰

    因自己的使命,来到人间,十八年后,当她站在教室前时,抬头,看见了安静自习的男主。
  • 三蛇沉浮记:午菲中篇小说选

    三蛇沉浮记:午菲中篇小说选

    这本集子以作家从小生活的故乡和上山下乡当知青生活过和体验过的生活背景为原型创作的六篇中篇小说,包括《严仔玉》《名犬》《夭寿之友》、《重现的钧瓷之光》、《回马》和《三蛇沉浮记》。
  • 天降神曲

    天降神曲

    歌能碎山河,曲能定乾坤,这是一个由音乐主宰一切的世界。音乐即可娱乐,又可杀伐。三年前,地球指挥之神来到了这里。虽然现实太过残忍,但他还是选择了理智的做法。之所以会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怕事,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将音乐用于战斗,那就会是战无不胜!可惜,接连的厄难还是欺他太甚,强者太过分。这时,他终于决定挥动自己双手开始以乐屠神!斩仙灭神,我想就能!破灭诸天,我手之间!吾之乐神,唯吾能训!你问我是谁,我是指挥神!
  • 大隋天子

    大隋天子

    该书是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生杨坚那天写起,到隋朝“皇泰”二年、东都丞相王世充把十五岁的恭帝杨侗害死为止。全书共分六大部分:一是杨坚的成长过程;二是杨坚的篡位过程;三是统一南北过程;四是废立太子过程;五是杨广执政过程;六是隋朝灭亡过程——上下八十多年,历经三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