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2400000006

第6章 文人的天空

文人的天空

我为澶渊献人生:寇准

历史有时候和小说相似,在口耳相传中,将一个个动人也惊人的故事代代延续。

从《三侠五义》中人们认识了包公,在《杨家将》中人们认识了寇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背后,大宋朝一边是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一边是寇大人的忠肝义胆。寇准以自己在皇帝面前不容忽视的分量,在杨宗保出征和穆桂英挂帅等关键问题上,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于是,寇准戏剧性的故事就这样随着杨家将的历史流传下来。这其中虽然多少有些戏剧的夸张,但作为宋朝顶级文臣之一的寇准,的确曾经深深地影响过宋代历史的书写。

寇准出身世家,十九岁就高中进士。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选官时,喜欢倾向于年老持重的人,于是有人建议寇准把年龄填大一点,不料遭到寇准的拒绝,理由是,“准方进取,可欺君耶?”从步入仕途的那一刻,寇准的正直就为他迎来了无数的荣耀。

有一次,太宗因与寇准所奏之事意见不合,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而寇准居然敢上前一步,拉住皇帝的袖子,硬是把皇帝拉回到御座之上,直到解决问题。在任何一个朝代,这几乎都是脑袋搬家的事儿,但在宋朝却另有一番景象。因为宋朝的皇帝都颇有文化,所以也很能克制,绝少发怒,生气了也就是拍案而起。当皇帝能够如此,也算是仁至义尽、忍辱负重了。所以,宋朝的文臣们才纷纷勇于庭前犯上,秉公直言。在这一点上,无论如何,宋朝的民主之风当为历代王朝之翘楚。

所以,宋太宗遭遇此事不但不恼怒,还称赞寇准,“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此举,无疑等于给寇准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要知道,自唐后,“魏征奖”基本上类似于如今电影界的奥斯卡,算得上是最高的奖赏了。

在共同经历过朝堂之上的“拉拉扯扯事件”之后,太宗和寇准的情意就更坚固了。太宗一高兴,命上等工匠做了两条通天犀的腰带,一条自己御用,一条赐给寇准。虽然他们没能穿一条腿的裤子,却系了同款漂亮的腰带,二人之情深意切可见一斑。

然而,正直往往是一柄双刃剑,能够带来荣耀,也同样会有损伤。

寇准由于太过正直,甚至有些刚直,有时候难免和人发生争吵。有一次就是因为在太宗面前,和其他官员互相揭短,惹得太宗龙颜大怒,将其贬往青州。然而,太宗外放寇准,并不是因为不宠爱他,而是希望他吃点苦头,收敛一些,也更能懂得点方圆之道。一年后,太宗不顾周围人的挑拨,立下决心召寇准回京,并擢升为副宰相。

寇准进京,太宗喜出望外,伸出自己患了脚病的丫丫给寇准看,“你怎么来得这样迟?”这似乎有点像情人间的撒娇,也是人与人之间亲昵的一种体现。不料,寇准依然如故,不冷不热地说,“臣非召不得入京”;让太宗碰了一鼻子灰,一腔相思的热情顿时化成兜头一盆冷水。可见,寇准棱角分明,并非岁月和苦难所能磨平。

太宗虽感无奈,却依然信赖寇准,此番召其入京正是为了立太子一事。寇准听太宗问此等高端时政,不敢妄下断言,只是说三种人的意见不能参考:一是后妃;二是宦官;三是近臣。言外之意,此三种人由于和太子的种种关系,都会为了既得利益而推举不同的人。太宗听后,深以为意,屏退了周围的人,和寇准商量,最后决定立真宗为皇太子。

立太子一事在封建王朝,不仅关乎天下重任,也牵扯皇帝的家务事。多少文臣武将都栽在太子拥立这一政治事件上,有的留下了千古遗憾,有的背负了一世恶名,还有的为此而送命。寇准能巧妙地化解此类敏感话题背后的刀光剑影,足见其确有治世之才能。宋太宗一生重用并“溺爱”寇准,也是情理之中。

真宗继位后,宋朝与契丹之间的战事愈加紧迫,双方对峙难分胜负。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描写过这段历史:当丐帮帮主乔峰得知自己并非汉人而是契丹人时,不但如临大敌、悲痛欲绝,还发誓永远不杀一个汉人。

很明显,这是人类现代文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换在当时,契丹军大举入侵之际,宋人还是要对此有所回应的。

寇准此时不但力主抵抗,而且信心百倍,豪情万丈;用自己的激情深深地打动了宋真宗,硬是说服了真宗御驾亲征。契丹军兵临城下,真宗吓得魂不附体,派人急寻寇准的踪影。差人回来报告说,寇大人在城楼上与将军们饮酒,歌声、罚酒声、嬉笑怒骂声声声入耳,响彻内外,连契丹军也听得到。真宗听后大喜,“寇准如此,吾复何忧。”

也不知道是寇准的淡定鼓舞了真宗,还是真宗的亲征鼓舞了士兵,澶渊之战奇迹般地大获全胜。很难想象城外伏兵四起,寇准当日居然能够于城头谈笑风生,其淡定和从容像极了空城里的孔明。

然而,宋真宗毕竟还是怕死,在大胜之下,居然以退让求团结,以妥协、纳税换和平,签订了息事宁人、辱宋败国的澶渊之盟。事后,有人挑拨离间,说寇准以真宗的生死为战争的胜利下赌注,是对皇帝的大不敬。隔阂一出,众口铄金,真宗竟真的疏远起寇准来了。

寇准此生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主战澶渊之胜利,却也因此而被真宗猜疑;当真是成也澶渊,败也澶渊!

寇准其人虽正直、率真,但识人的眼光却并不准。早年时,老臣王旦一直对他十分赏识,并在太宗面前推荐他为宰相。结果他却毫无知觉,并常奏本揭发王旦的短处,连皇帝都替王旦叫屈。良相未能善待,而后辈奸臣丁谓又出其门下。丁谓等人不断排挤寇准,终于把他挤出了朝廷,贬到千山万水外,不知所终的地方。

晚年的寇准,不但在政界惨遭排挤,铺张浪费也屡遭指责。他生性奢豪,飞黄腾达后更是极度奢侈,家里从来不点油灯,都是用蜡烛照明。相传,连寇准家的厨房、厕所里,烛光都彻夜不熄,天明便可见烛泪遍地堆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巴东叩拜寇准遗像时,曾作诗云,“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寇准仕途上无限风光,但生活方面却多为后世诟病。素以节俭著称的司马光就经常以他为反面教材,教育儿子要勤俭持家。

1023年,63岁的寇准对越来越差的身体似乎已有警觉。他派人赶回洛阳老家取来了太宗当年赐予的腰带。九月七日,他焚香沐浴,更换朝服,束通天犀带,向北而拜。随后安然躺于卧榻之上,悄然离世。

所有的沧海流年、宦海沉浮,都随着岁月在此刻消散,唯有他曾经写作的小词《江南春》依然在古典诗词中绽放暖暖的春意: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满汀洲人未归。

江南,春水荡漾,烟波飘渺,绿柳条条,绵绵思绪,柔柔芳草。夕阳映照下,杏花飘飞。孤村,芳草,斜阳,总归是离愁别绪,断肠苦,人未归;青春年华如浮萍遇水,聚散两依依。

自古中国文人喜欢以香草、美人自喻,对君王的爱慕犹如父亲般的敬重,情人般的依恋。当年太宗伸足疾给寇准看,不也正为显示那份亲昵。仕途的起起伏伏,人世的沧桑变化,在寇准笔下,和美人迟暮、江南风雨一样我见犹怜。堂堂宰相,写此柔情似水的小词,难免让人联想其弦外之音。

然而,就在寇准辞世的那一刻,所有的恩宠、疏离和柔情,所有的耿直、善良、舒豪和铺张;都随着他的生命一起结束,留下的只有缥缈的词音,传奇般的一生。

九月二十三日,仁宗决定调寇准回到离京较近的衡阳任职;而此时,寇准离世的消息还正奔跑在送往京城的路上。

两条消息,一喜一悲,在人生的慢路上,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世事洞明,人情未必练达:朱熹

方仲永那种少时聪颖,成年泯于众人的故事常常令人伤感。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例在中国似乎有着更广阔而乐观的市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都深刻地印证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的古训。

相传,朱松也曾经算过命,巫师占卜出来的结果是,“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朱松大喜,后对儿子擅加教导,发现其果然聪颖过人。四岁时,朱松指着天告诉他,“这就是天。”小孩儿却问,“天上有何物?”朱松大惊,如此善于思考的小孩儿,长大了必有作为。正所谓“成家全来汝,逝此莫踌躇”。

这位带给父亲无数惊喜,为中国思想史画下浓墨重彩的就是南宋大儒:朱熹。

因为父亲在朝为官,朱熹八岁的时候就有机会来到临安。在这里,他不仅欣赏到了临安的秀丽,也有幸目睹了许多文人、政客的风采,并第一次感受到在对金问题上,“战”与“和”的激烈交锋。

1138年,正是秦桧主持宋金议和的时候,枢密院胡铨上书,反对议和并恳请杀秦桧以壮国威,结果遭到罢免。朱松不甘心,联络一部分人联名上书反对和谈,结果反对无效,求和协议达成,忠义之士无不为之愤慨。虽然朱松等人的抗争没有成功,但主战的凛凛风骨却影响了朱熹的一生。

朱熹此生数度为官,只要有机会,必会进谏主战,绝不苟安议和。

可惜,世人多认定朱熹是个理学家、文学家;而很少知道朱子也同样一身正气,满怀报国热忱。

据说,朱熹去世前一年,回忆少年往事,不禁叹息,“建隆庚申(960年),距今刚好240年!”而彼时距朱松等人的上书,已然又是60年了。一轮甲子晃过,山河破碎,收复江山无望矣!读书人一声长叹,足见战和之事,始终是朱熹未了的心结。

朱熹一生为官四十几年,而立朝时间仅有46天。四朝老臣,三次出山,“一出而遭遇唐仲友,再出而遭林黄中,三出而遇吴禹圭”,或受排挤或遭诬陷,每每志不能伸,无奈几番请辞。仕途之多舛,不禁仰天长叹造化弄人。

在朱熹屡跌屡起的政治生涯中,和唐仲友那段公案最为引人瞩目。有人说朱熹和唐仲友有私怨,结果严刑拷打严蕊。而实际上,唐仲友贪污腐败、结党欺民、奸淫掳掠,勾结当朝宰相王淮,为害一方,气焰十分嚣张。朱熹出于对贪官污吏的痛恨,秉公执法,一查到底。

结果不幸被王淮进言孝宗,说“朱主程学,唐主苏学,秀才之间争闲气罢了。”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就被定性为学术争议,轻松化解。朱熹反复上书,六次弹劾唐仲友均不成功,并被指目的不纯,改命他职。朱熹得知内情后,请求辞职,且未待批文下来,便拂袖南归。大有侠客之风,铮铮铁骨天地可鉴。在甩开政治的“三寸金莲”后,他终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和理想中。

朱熹一生注重“理学”的研究,不仅自己苦心学习儒家经典,还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本,是孔子之后的大儒,被后世尊为“朱子”。果真应了父亲占卜的卦辞,“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朱熹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模式。

如果说程学不过是给中国文化穿上的一双三寸小鞋,那么朱熹的理学和道学观念,就等于为这双小鞋加了一副鞋带,令当时已经渐趋衰落的文化,逐渐窒息起来。但同时,朱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王明阳的“天人合一”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儒学和哲学的传承上来看,朱熹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当然,朱熹并不是一个漫画式的糟老头形象,也不是人们所误解的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从唐仲友事件,他能够辞官不做的举动来看,便可以推知他的正直与洒脱,貌似还有些侠肝义胆、为民除害的气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得清澈见底,明白晓畅,实在看不出政治的野心。但或许正是这份耿直,连累了他仕途的波折。

但上天似乎是公平的,他虽然为官建树不大,但为学为文却可当后世表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首漂亮的小诗既勾勒出春日的妖娆、妩媚,也透露出作者开朗、活泼的个性。这份通达、乐观,在朱熹的很多词作中,均有表现。像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便是一例明证: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一江春水,融化了天光云影;万里长空,包容了鸿雁南飞。提着酒壶,呼朋引伴,登高远眺,满眼翠绿的山色,缥缈的烟霏。相逢一笑,忘却尘世烦忧。紫色的茱萸,黄色的菊花,缤纷地插在头上。登高怀古,多少人感叹往事如烟,只有这令人欢愉的风景一如从前。

词作下阕劝勉好友,佳节之际,即便酩酊大醉,但总算没有辜负一片大好时光。生命有限,何苦寻愁觅恨怨东风,夕阳迟暮,只需尽情享受。古往今来,春花秋月,绵延的时空和生命的乐趣相融汇。“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结尾以乐观的精神否定人生的无常。

他登临望远,丝毫不见前人的惆怅,有的只是享受眼前美景的欣喜,赞誉自然的豪放。在朱熹的哲学世界里,天、地、人本来就是一体的。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谓宙。生生不息的宇宙和绵延接续的人生一样,充满勃勃生机。

朱熹是一个奇特的矛盾体。他身上有文人的洒脱,侠客的豪放;然而更多的是道学的禁锢、儒教的束缚,他中规中矩地把自己拘囿在一个框架中。

朱熹曾经给宁宗上课,离实现文化理想和政治抱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可是,当一切近在咫尺,他那道学者的说教方式又把一切推远了。

皇上需要的是讲授修行大法的老师,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手画脚的圣者代言人。

当你举起道德的旗帜,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在人与人之间树起了一道无声的城墙。很多人和宁宗一样,喜欢听你讲,却未必愿意永远仰望“师道尊严”。没有人可以充当“神”的角色,虽然所谓的“圣人”看起来离此不远。所以,当朱熹失去了“帝师”这一身份之后,人们必然不会认同他的“德行”,所有的道德也便都成了虚伪的道德。

这是朱熹的悲哀,也是所有道学者的不幸。

如今,白鹿书院依旧,《四书集注》犹存,却只有朱熹,已经被历史的评说模糊了本来的面目。

当世不知我,后世当谢我:王安石

中国传统文人总是喜欢借景抒情,登高怀古,放眼远眺,山河秀美,壮志难酬。这惆怅之中,有感怀沧海桑田之变迁,有抒发仕途坎坷之愤懑,也有慨叹国家兴衰之忧虑。宦海沉浮、国运起落全都融合在自然的景色中,涌上心头,诉诸笔下,遂成名篇佳作无数。王安石的《桂枝香》可为代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番登高吊古,王安石开门见山以“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起笔,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半山先生却以“初、肃”二字领起,笔力遒劲,精神抖擞,与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有相似的意境。“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看似随手拈来,却于锦绣江山之上,看出其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襟。

词作下阕,忽念往日繁华,六朝古都的风流如此迅速便随历史云卷云舒,千古江山,万种情愫,都只剩相继的荣辱。最后两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嗟叹之感,弥新而永固。所以周汝昌先生称赞说“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然而,王安石似乎并不满足仅此一词,甚至不仅仅满足于千古风流的“唐宋八大家”。从一开始他就深深地知道,后世将以他的努力为骄傲。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1069年,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开始推行变法。其变法涉及内容甚广,“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各项法规,从农业、商业、兵役、教育、财政税收等社会生活各侧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用以革除社会的弊端。

从新法推行到全面废止,前后经历了将近十五年的时间。新法的推行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是有利于“国富民强”这一目标的。但是,在王安石变法当年,此举却遭到了保守派强烈的反扑。

甚至在晚清以前的将近八百年里,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祸国殃民”。当然,以如今现代性的历史观来衡量,王安石的变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宗期间,经济发达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要高,财政税收也好于前朝。但政府依然入不敷出。实际上,自英宗起,政府已经开始出现赤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宋朝为了维持“和平与稳定”的局面,不得不向辽不断进贡“岁银”;打是没有力气的,所以只能掏钱,所谓“破财免灾”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虽然不打仗,但是依然要养兵;因为怕战争,所以要养更多的兵,以防不测。这似乎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战争的宋朝,却需要为战争大笔买单。积贫积弱的态势在繁华的背后逐渐清晰。

而宋神宗正是一个比较有志气的皇帝,他希望可以通过变法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他希望自己可以励精图治、重振朝纲。

人们说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就如晚清的光绪帝需要康有为一样,宋神宗也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和他同心向前。

这个人,无疑就是——王安石。

1042年,年仅22岁的王安石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天资聪颖且博览群书,少年得志却并不得意忘形。他入仕后,没有马上巴结权贵,只是在暗暗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王安石曾经给仁宗皇帝上过“万言书”,但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也因此他断定变法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他谢绝了朝廷一次次任命,甘居地方小官,宁可小范围推行变法的措施,造福一方百姓。

在王安石看来,做多大的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成事。头顶乌纱却身不由己的话,他宁愿不进朝堂,仅仅为民为己做些实事。

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认为,王安石这个阶段的韬光养晦、拒不为官,主要是为了制造声势,替自己炒作。然而,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投靠明主也并无大错。能够等待时机,并善于抓住命运的拐点,通常都是智者的行为。

1069年,王安石终于等来了神宗的传召,犹如神宗终于等来了王安石的上任。在宋朝艰难呼吸的关口,他们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汲取最初和最终的力量。

但任何一次变革,都不要指望能够畅通无阻,因为无论如何改革,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变动,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最为艰难的往往不是改革之初的深思熟虑,而是如何抵得住各方恶意的拆台和进攻。神宗与介甫虽是强强联合,却也无法改变这一历史的惯性,和宋仁宗的庆历新政、清德宗的康梁变法一样,他们终于还是失败了。

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分析,一般意义讲,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用旧的政府来推行改革,只要政策稍有变动,官僚们照样可以鱼肉人民。用易中天先生的话来说,那便是“改革帮了腐败的忙”。

当然,也有人说吕惠卿这个小人抖出了很多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信件,说王安石有“欺君之嫌”,从而导致革新力量内部的分化。吕惠卿也因此载入《宋史?奸臣传》之列。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变法失败了。

正所谓“顺时不骄,败时不馁,才是人生真厚道”。

曾经身为宰相的王安石,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打击过异己,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退休或贬官,都不能不说与此相关。但王安石并没有置对手于死地的意思,也从不网罗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别人。甚至在苏轼发生了“乌台诗案”之后,已经辞官的他还挺身而出,上书为东坡辩护。

须知,当时的王安石已经痛失爱子、家破人亡,在皇帝面前毫无半点话语权。而恰恰在那个时候,没有人敢替苏轼说话,亲友们全都噤若寒蝉,连苏轼自己也被屈打成招。王安石敢于在这个关口替苏轼说话,“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足见半山先生的落落风骨,称其为侠肝义胆亦不足为过。

或许,这就是文人的惺惺相惜吧。

从政治的聚光灯下走出来,回归平常生活,王安石又回到了金陵。写下了上文提到的那首著名的《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无限的慷慨悲凉,读来至今荡气回肠。除了写词,王安石还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诗,如《泊船瓜洲》即是一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小诗把思念家乡之情,写得清新淡雅,明朗脱俗,没有丝毫别离的惆怅,只有一丝淡淡的盼望,深深地融化在青山绿水间。

所以,有人说是他第一次任宰相时所作,也有人说表达了第二次复官时的愉快;还有一说是罢官后,彻底从政治中解脱后的舒畅。无论如何,一个“绿”字几番修改,已成文坛佳话,“功夫在诗外”嘛!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手不凡,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作为政治家,历史学家对他始终争议不断,但这恰好说明了他的影响力。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曾经自信地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有此信念,他的变法无论成功与否,都让人觉得信心百倍!

水缸相公那些事儿:司马光

有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玩。其中一个非常淘气的小朋友爬在水缸边上玩“空谷回声”,一不小心,失足掉入缸中。缸大水深,眼看就要把小朋友淹死了。怎么办呢?如果是接受过现代正规学前教育的小朋友就会说,“找幼儿园阿姨”,或者“打110告诉警察叔叔”。但那个时代既没有阿姨也没有叔叔,小朋友们吓得四散逃开,跑去告诉家长。

这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慌不忙地走到缸边,抱起一块大石头,“砰”地一声砸向水缸。水缸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缸外的小朋友出名了。他的传奇经历从此百世流芳,史称“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少时读书就非常用功。别的小朋友背诵诗书会了之后,便跑出去玩,只有他仍然精读体会其含义,并默默诵记于心。当其他小朋友还流着清鼻涕不知历史为何物时,他就可以“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经常“手不释卷,不知其饥渴寒暑。”

司马光苦读的故事连同“砸缸事件”历来为人所称道,被看做是少年老成的典型。的确,当其他孩子手足无措的时候,他能够如此沉着冷静,并机智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日后的足智多谋、持重稳妥,从小就初露端倪。

司马光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从众多驳杂的历史史实中提取出治乱兴衰的经验,内容翔实,文笔生动;既是史学类的著作,也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被清代学者王鸣成誉为:“此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在洛阳编纂《资治通鉴》的十五年中,司马光几乎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家里人等他吃饭,常常不见人影;把饭拿到书局,也要催了几次才吃。每晚只要一翻身就起身继续编写,决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懈怠。成书后,他上书给皇上,“臣现在老眼昏花、骨瘦如柴,神经衰弱,连牙齿也不剩几颗了。臣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这本书里。”皇天不负苦心人,司马光的心血没有白费,《资治通鉴》不仅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可自借鉴的治国方略,也为后世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和王安石出山前辞官不就的“名人效应”类似,司马光隐居洛阳著书十五年,依然名满天下,世人都认为他是真正的宰相,并尊称他为“司马相公”。适逢司马光动身为神宗奔丧,他受到了百姓的夹道欢迎,人们请求他辅佐天子、拯救百姓。

当年那颗闪亮的童星,如今已经变成老百姓眼中的“救星”。

一个人想要得到百姓的拥戴,既要有清廉刚正的品行,还要有人们所推崇的普适性道德,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崇尚道德情操的宋朝,对德行的重视尤其突出。

司马光的性格中有两点非常值得人们尊重:一是直;二是俭。

司马光秉性刚直,对贤才的举荐、与奸臣的斗争,都能够抛弃个人恩怨和私利,秉公而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同时,他还敢直言犯君,这在“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社会,可谓异常珍贵。

相传,由于仁宗无子,皇位继承人始终没有确立。仁宗生病后,大臣们对此心急如焚,却谁都不敢为此进谏。提到确立继承的问题,似乎会犯了皇上的大忌。只有司马光一次次上书,提到必须稳定皇位继承的问题,才能令天下安心,以免大权旁落。他屡次上书,情真意切,令仁宗大为感动。不久,仁宗便册立英宗为太子,继承帝位。连后来的宋神宗都曾不无感慨地说,“司马光这样的人,常在我身边,我就不会犯错误了。”能够得到皇帝和百姓的双重认证,司马光的确是社稷之臣。

司马光一生为人所称道的故事有很多,除了上面谈到的“砸缸”、“苦读”外,“典地葬妻”也是被人传诵的一段佳话。

司马光一生俭朴,从不奢华,所以妻子去世的时候,家里没钱安葬。儿子和亲戚都说借点钱,铺张一些也风光一些,可是司马光不同意,并教育儿子要勤俭立家。最后,他典当了自己的一块土地换了点钱,才算把丧事草草办完。司马光一生诚实,从不说谎,他曾经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这一点,不仅为他赢得了百姓的尊重,连政敌王安石也对他钦佩有佳。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个人,都是大宋朝的顶级文臣。他们一个保守,一个激进。司马光讲究守成,尊重传统伦理纲常,认为制度哪里不好可以修缮,但不能全盘否定,讲究“补台”。王安石比较大刀阔斧,希望改革可以彻查到底,从此力挽狂澜,救国救民。

然而,他们一生虽政见不和,且水火不容;但却都能公正、客观地评定对方的政绩和品德,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像苏轼与王安石,欧阳修对包拯的举荐和弹劾,似乎都有这样一个特质。

宋朝文人参政议政的机会和权利,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但文人之间的恩怨多是因为政见不合,而绝少别朝的栽赃、嫁祸。也许是宋朝的皇帝都溺爱文人的原因,文人们即便被贬官,游山玩水也一样逍遥自在;大可不必为了尔虞我诈赔上身家性命。

也是因为这份自在与自由,他们才能够敢于庭前犯上,也才能够在台上台下,都保持自己对人对事独立的判断和评价。所以,后世许多学者如汤因比、余秋雨等,都曾感叹最为向往的便是宋朝。

因为对知识分子来说,宋朝的确是培养真正“精神贵族”的沃土。

对于司马光来说,生活在宋朝,不仅拥有独立的精神、无上的荣耀,还很自然地沾染了时代的气息。比如文人指点江山的激越,锐意进取的情怀;当然也还有软香温玉的甜腻。这首《西江月》恰是一例。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小令上阕写宴会上遇到的一个舞女,松挽云鬓,薄施粉黛,体态轻盈,如青烟翠雾般袅娜,如柳絮柔丝般旖旎,妩媚动人,风情万种。下阕忽然由写景转到写情,有点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落寞,长长的相思如碧波荡漾的柔情,剪不断、理还乱。月斜人静,酒后初醒,夜色清凉如水,眷恋?伤感?亦或惆怅?心中五味杂陈,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月无边情意绵绵。

司马光作为一代名臣,历史学家,加上刚直不阿、直言犯上的性格,通常会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一脸“金刚怒目”,说不定还会板着脸闭口不提男女之事。

好在司马光并不是一个伪道学家,他不会永远正襟危坐、高谈阔论,那实在有失才子的情趣。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丝竹乱心之际,也会写下这片段情思,歌之咏之。

这首词上阕写人下阕写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回味隽永。与宋朝许多浓艳香软的词风不同,《西江月》清新淡雅,风格婉丽,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马光是文史大家,《全宋词》存词三首且均为艳情之作。文人在政治之外的风流、潇洒可见一斑!或许正因如此,宋朝文人的生活才显得格外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传统文人的理想生活:晏殊

无论现代社会的“高考”被人指为多么不合理,同古代科举制相比,它已然是非常具有进步性的了。封建科举制才真的是“一考定终身”;一旦金榜题名,便可以由此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所以,千军万马纷纷扑上这条坎坷路,范进、蒲松龄、孔乙己等先辈们都曾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足见其魅力无穷。

然而,也有人可以抄近路、走捷径,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给砸到,宋代的晏殊就是一例。

晏殊字同叔,十四岁的时候,应神童试,真宗召其与众进士同廷应考,结果小晏殊提笔成文、从容镇定;真宗喜欢,赐进士出身。三十五岁正是许多人为功名挤破头的时候,晏殊却已经升任翰林学士,后拜相;一生富贵,青云平步。

也因此,晏殊的词里多为平和的情感,很少使用冷僻的典故。其清健的词风,正如他平平稳稳的一生,太平宰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读书人最为期待的生活了吧。

所以,人生的经历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苦难固然能激发人的斗志,而悠游也可以成就难得的风雅。一首《清平乐》,正是这种从容、娴雅的例证。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小词上阕写情,幽幽爱慕都铺诉在一方小巧的信纸上,“雁足传书”、“鱼传尺素”,惆怅深处,连最愿意传递感情的它们也不忍将情书送出。托书不成,便只能借景抒情,将无限情思融入眼前的景色中,斜晖脉脉,高楼上独自一人,“遥山恰对帘钩”,本想两两相望穿越时空,不料目光受到青山的阻隔,徒添一段愁思。结尾两句,笔锋忽转,并无更多悲凉之感,情人不在,而绿波依旧。言虽有尽,却含义无穷。

晏殊少年得志,仕途一帆风顺,生活的平坦也促成了词境的冲淡。这首《清平乐》读来虽有哀愁却并不哀怨,虽是艳情却毫不妖艳;惆怅难遣,却也不似柳永、周邦彦等人的浓艳香软、汪洋恣肆。

所谓“文如其人”正是此意。晏殊写词,由于经历和身份的原因,感情上总是有所收敛,“胸有惊涛、面如平湖”,说的正是这种风致。

有人说晏词的清丽雅秀有“花间”词的遗风,但从晏殊最为著名的《浣溪沙》来看,实在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的词境直指人世无常,感慨世事变迁。由于晏殊的位高权重,所以他不用像南宋很多词人那样,为晋级和交友,而做些应制的唱和,他不用为酬答谢意而埋藏真性情,辱没自己的才学。

很多时候,在功名面前,人生的真纯体验如浮云过眼,为五斗米折腰的才俊历来也不乏其人。

但晏殊的经历和纳兰性德有些相近,他们都是衣食无忧的达官贵族,而文学的敏锐和真诚,令他们没有游戏人生的玩票心里,也不用鞍马劳顿去为羁旅艰辛而苦闷。在晏殊和纳兰的词中,人们最常见到的便是人世间恒常的变数,不是小我的悲伤困顿,而是人生和自然的凋落与更迭,易见难寻的悲凉。

对酒当歌,试问“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触动了词人的情思,彩虹易散琉璃碎,亭台楼阁依旧,而韶华流转却转眼成空。词人不仅描写了眼前事物,更有对世事无常的感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更成为词坛绝唱。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美好的事物却无法阻止其消长,空留词人在园中徘徊独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令词作在语言和意境上都显示出卓尔不群的风采。

晏殊既然能参透人生的憔悴易损,自然也不愿意让时光一去成空。与其悲辛无尽不如用心珍惜,正所谓: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首《浣溪沙》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词人哀怨的是时光有限,离别之情最是伤人。推杯换盏之际,良友相对,及时行乐方能排遣抑郁。满目山河空悲喜,落花时节,风雨更添春愁,不如把酒言欢,立足现实,珍惜眼前。所以他在《踏莎行》中也曾吟唱类似的主题,“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晏殊虽少时赐进士出身,但在论资排辈的封建官场,一切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他从八品、九品芝麻大的小官,一直走到朝廷的一品大员,这里固然有机缘巧合,恐怕也与他良好的心态不无关联。

能够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牢牢地抓住幸福的人生。

也因为这份对人生的彻悟与珍惜,所以他一生显贵却从不忘提携后辈,范仲淹、韩琦、富弼等这些宰相级人物,皆出自他的门下。小儿晏几道更是北宋词坛风云人物,才名均不输于他。生时风光,死时后继有人,除了知足常乐,安守富贵外,人生还用作何奢求呢?

但人生似乎是一个转不满的圆盘,总是会在岁月的磕碰中,留下点残缺。沧桑变化难料,“燕子双飞”竟惹起词人无限孤独。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小词《蝶恋花》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闻名于世,是一首抒发离愁别恨的上乘词作。婉约派词人的怀远伤感之作,大抵都褪不去忧郁的底色,词境上也显得不够开阔。唯有此词,以高楼独倚的姿态,写尽天涯人生路上的孤独,读来不禁伤怀且蕴含了广大而深切的苍凉。其此意之悠远、格局之扩大,皆非同类婉约词所能比拟;一枝独秀,如寒梅傲雪,令人在“忘尽”之余,虽苍茫悲壮,却也辽远阔达。

王国维先生曾借用此三句来解释治学之道,认为乃为学三重天之第一境界。跳出了狭小的爱慕与柔情,王国维对词意的夸张似乎更显得出这首词的普适性。不仅仅是爱情、学业,人生似乎也如一夜西风凋碧树,长路漫漫却转眼成空。可是否也曾一夜春风,梨花开遍、千树万树呢?人们无法揣测晏殊的爱情,只能从他的词作中,寻到些蛛丝马迹: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首《玉楼春》依然延续了婉约派恋情词的特质,“无情不似多情苦”大有现代人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的意味,一缕情思剪成千万段。身为大宋朝堂堂宰相,虽然碍于情面不能过分表露自己的深情,但“天长地久有时尽,相思绵绵无绝期”之感慨,想来也是真正有过铭心刻骨的爱情吧。

大宋词坛犹如一盘将遇良才的好棋,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帝王将相,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将才情发挥到极致。

“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在宋代晏殊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我借一生悟聪明:苏轼

古龙的武侠作品多部被搬上荧屏,其中一部《圆月弯刀》在20世纪90年代上映时,因为有当红小生古天乐出演男一号而风靡一时,其中古天乐饰演的丁鹏一角每每在月圆之夜,神色萧然地吟诵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绝大多数的女粉丝都会为之倾倒。而今十数年过去,这部戏在逐渐被人淡忘之时,这部影视作品中的诗词却依然被人们时常提起。这正是苏轼所作的《江城子》。

苏轼一向都被后人赞誉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在苏轼的作品中,不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磅礴大气之感,令人读后荡气回肠。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化造诣颇高,被柏杨盛赞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明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十项全能的人。”却写下了《洗儿诗》这样的诗篇: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众人养子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头地,聪明伶俐,而苏轼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钝蠢笨。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难道男子无才也是福不成?苏轼能做出这样的论断,完全是依据亲身经历而做。虽然苏轼本人才高八斗,为万世敬仰,但也正是这八斗高才,害得他一生波折不断。比如就因为给王安石改诗歌,落得个贬职发配的下场。这其中,酸涩苦楚,恐怕是外人所难以理解的。

这样的人生,让他还如何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呢?但话虽如此,苏轼的才情却是无法刻意掩去的。在他仕途不顺的日子里,苏轼依然有填写诗词的嗜好,虽然这些诗词大多豪气干云,但也不乏感伤之情夹杂其中。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被贬之后所作,众所周知,苏轼为人刚直,直言不讳,多次得罪当朝权贵,更因为参与 “乌台诗案”深受牵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那一次的政治跌宕是他政治生涯一个不小的低潮,但也正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令苏轼有了创作的灵感。他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理想的期望都写到了他的诗词中,那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潮期。

心有所思,笔有所动,苏轼的这首卜算子将他当时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委屈统统诉诸笔下。但仔细品读这首词可以发现,苏轼所表达的这种愤慨并不是慷慨激昂,或是抑郁不能自己,而是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种忧愁徘徊在字里行间。

在苏轼的众多词作中,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他不仅写离别之路,男女相思,而更多的是放眼社会现实。他将雄浑之风贯穿始终,抑扬顿挫间对词的格局和意境进行了新的洗礼。因此,这种悲情词便成了苏轼词作的闪光之处。

苏轼所感伤的并不是靡靡之音,而是在理性的大框架之下,跳脱出自怨自艾这个狭隘范畴的感情,情愫的基调奠定在深厚的精神基础上。苏轼淡然处之,虽然也有哀伤,但却是适可而止,点到为止,词首不甚着意,却描画出惨淡的背景。

作为一个从小就接受着封建正规的儒家教育,立志要抱负国家的士大夫,政治上的不断失意自然会引起苏轼情绪上的宣泄和不满,但在苏轼发泄不满的词作中,却看不到他的浮躁。他以孤鸿自比,抒郁郁不得之志。

他在词中写道,残月当头,而所能看见的仅仅是头顶寥寥无几的枯叶,在万籁俱寂的时空下,词人感到孤独万分。这就是苏轼词中所营造的感伤情怀,一种“缥缈于天地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乌台诗案”虽然毁掉了苏轼的官运,但却成就了他在诗词上的造诣。

本来,苏轼少年成名,一直风光无限,他的词在整体风格上也是飘洒自如的,充满了豪情壮志。但自从那次受挫后,他的豪情不再,虽然之后的仕途有起有伏,但毕竟已经回不到当初的风光了。经过是是非非,苏轼的心性已经改变,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虽然苏轼心中增添了悲凉,但他却不是顾影自怜的无用书生,在感慨之后,他将笔锋一转,“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语道出自己的豁达和胸襟。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令他心灰意冷的,再多的苦难对于苏轼来说都只是浮沉一梦。就如他另一首词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人生几度春夏秋冬,都只是一场梦而已,所有的惆怅都会缓解,所有的悲伤都会消散,就像所有的梦只能自己来圆。这犹如童话《小王子》所描绘,小王子虽然孤独寂寞、令人同情和叹息,但他自身所拥有的坚强和不屈却令人振奋。苏轼也是一样。虽然他的词中饱含对坎坷不平人生路的悲切之情,但也通过词中所感,告诉人们,人生如梦,不必计较太多。

理想主义的人常常是这样的。他能够认清现实,却又不愿意向现实低头,他会用一些安慰之语劝解别人,而自己则在达观之外,兀自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写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苏轼正值不惑之年,男人四十正是事业的黄金期,可苏轼却因为不公正的社会而被流放。所以,他只能在闲暇之时凄然北望,遥想故人,看似游山玩水,实则是在山水中品咂人生的况味。

一个人,经历越多,越会学着放开。心中虽然凄惶,却不影响豁达地看待人生。

其实,苏轼的词作中有一种固有的情感模式:伤感—感悟—放达。这便是苏轼历经一生磨难而终没能被打垮的秘诀。

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感而不伤,伤而不痛,痛而不哭,哭而不苦,苦而不灭”的人,恐怕是世间难寻的吧!

同类推荐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 《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悲情难咏(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悲情难咏(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从一个微笑开始

    从一个微笑开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逃离鉴定、正眼看它,正面迎它、幸福人的座右铭(节选)、鼻子底下就是路、没有天生的傻瓜、羊蹄甲、从一个微笑开始、我很矮,可是我不蠢(节选)等等。
  •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

    本书里的美文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文章的题材五花八门,不少是谈草木虫鱼、风花雪月的,可即使如此,也具有丰富、生动的意义。原因何在?就在于这些草木虫鱼、风花雪月打上了作者的精神印记,成为这些名家人格的艺术象征了。从这样的文章可以读出作者独特的生命理解、人生态度和思想信仰。
热门推荐
  • 神魔战甲

    神魔战甲

    没落的修炼之道成为了科技的辅助,科技的力量又使修炼变得简单
  • 倒霉的穿越:嫁你有条件

    倒霉的穿越:嫁你有条件

    路珠穿越了,而且是带着‘拖油瓶’穿越,没钱没房,在这架空的年代只有等着饿死了,这也就算了,竟倒霉的被个破老太太缠上了……霉星照顶,路珠认了。人家都已经自力更生,自谋生路了,干吗还要遇上恶霸……哇哈哈……帅哥来了,而且还不止一个,人家是用个算的,这会她要用打算了,看来霉运过了,福气来了……什么?自己救的这破老太是太后。这些帅哥,是她的儿子们……太好了,不但有帅哥,还有金山银山等着路珠去挥霍,多么美好的生活呀……小猪群:86459168
  • 时间系谱

    时间系谱

    在不同的世界点与时间洪流中找寻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 国际大钦差

    国际大钦差

    梁爱媛高原塔吉克族人,曾任台湾陆军中将,现任国际刑警组织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在一次回大陆抓捕逃犯时由于无人可调,只得搭帮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协助自己办案。一个是参加过中印战争的排长老兵、一个是学识满腹的大学教授,一个是以擦鞋和偷盗为生的诙谐老头,一个是酒店掌勺厨师,另两个是武功高强的花季表姐们。六人为了免除牢狱之灾和高额悬赏,不得不一次次跟随梁爱媛跨国缉捕全球悬赏金额最高的通缉犯。
  • 乱序之惜籽

    乱序之惜籽

    她不断地出现在一个人人生的任意阶段,空白的记忆,熟悉的感觉,潜意识中的拒绝阻止,这是怎么回事?幼儿,童年,少时,及笈,拜堂,可是,婚后呢?为什么没有?那个受着大家宠爱的乖巧地学习着礼仪的”时籽”为什么与自己一模一样?自己是谁?为什么自己没有任何记忆?歇斯底里的母亲,慈蔼和善的父亲,温润微笑的庶弟,被囚禁的“风”姨娘,变幻无常的竹马,到底,谁,是这一切的幕后人?时惜,时籽,这一双生姐妹,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这是一个突然的灵感,发着呆就突然出现了,想法还不成熟,动手应该会很久很久之后,因为作者要参加15年6月的高考,而且作者写一章要好久,不过。作者是不会放弃的,作者会继续努力,加油!!!
  • 月落芊华

    月落芊华

    昏迷两年,帝国第一美人愈发清冷。暗恋化为灰烬同桃花翩然落下,不再收敛才情的她势要活出最璀璨的人生,昏迷后的她终究看见了身边人的好却注定阴阳相隔,爱上她的他又该如何挽回她随着他逝去的心。最后到底是天令了人还是人逆了天。
  • 墨墨

    墨墨

    青春往事,有多痛;孤单灵魂,随风荡。再次相遇的他们,能否抓住爱,能否走下去……
  • TFBOYS之宿命

    TFBOYS之宿命

    “王俊凯,你以为你是谁,大明星,大明星了不起啊!凭什么人人都要爱你!!!”她为他付诸一切,用情之深,何人不为之震撼,却不想一次又一次的变故,将她击打的溃不成军,她对他,再不敢深爱,而他,步步紧逼!他,于她而言,是比生命还要贵重的珍宝!“沐雨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说过,爱你,此生唯一人!”他,偶然相遇她,却因一次次的巧合再次重逢!不知为何,心绪翻起惊涛骇浪,只因,她的靠近!却不想,命运之轮早已转动!她,于他而言,像是罂粟,当他发觉之时,却早已无法自拔,越陷越深!他,她,谁又是谁的劫?…………哈喽~我是作者梦辰,本文有甜有虐,欢迎家人入坑!(对了,二源是搞笑担当哦~)因为字数限制的原因,只能说这么多,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十年,不见不散!
  • 绝世红颜

    绝世红颜

    她,是那一抹孤魂,飘落另一个时空,睁眼间却又是一片血腥!一场厮杀在她穿越的那一晚拉开帷幕!他,绝代风华,一袭白衣仿若天上神子,谁曾想到他竟是那沾满血腥的绝世杀手!初次见面,‘暗夜’直指咽喉,通透如晶体的剑,他一袭白衣,似乎外面那血淋淋的场面不是他的杰作!她平静无波的望着他,无视那直指咽喉的‘暗夜’。。。命运的齿轮在那一夜开始转动,是恨。。是爱。。在那纠葛的情爱中,另一人插足!他,一统天下,高高在上的君王!一切皆属于他。。那么,这个不属于这世界的女子,他是否又能俘虏其芳心呢?三人的纠葛。。一场由恨开始的爱情。。。
  • 美女的贴身小裁缝

    美女的贴身小裁缝

    在这个小农民逆袭成首富,小民工逆袭拯救世界的年代,身为小裁缝的方瑞当然也不甘落后。且看方瑞,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裁缝,最终成功逆袭,又是如何在众美环绕中,寻找自己的初心,一切尽在《美女的贴身小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