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和偶人
西周穆王时,有一个叫偃师的工匠,他造出的偶人酷似常人之貌,周穆王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偃师的随行之人。偃师让偶人前进、后退、前俯、后仰,动作和真人无异,掰动下巴则能够曼声而歌,调动手臂便会摇摆起舞。表演将毕,偶人却向周穆王的宠姬抛媚眼。这让周穆王勃然大怒,认定这个灵活宛似活人的偶人就是真人,要将偃师当场处决。偃师立刻将偶人拆开,大家才发现它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偶人。周穆王趋前细看,偶人内部器官俱有,外边筋骨、关节、皮毛、牙齿、头发也一应俱全,但却都是假物,一经组合,却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偶人。周穆王心悦诚服,大叹偃师技法的高超。
百作手艺供鲁班
鲁班又叫公输班,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著名工匠。社会的变革使工匠获得了一些自由,铁器的广泛应用为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鲁班在工具革新和工艺制作方面脱颖而出。古书记载了他革新工具、制造种种生活用具的事迹,算在他头上的发明有矫正木料曲直的枭栝、门户铺首(安装门环的底座)、铲、刨、钻、曲尺、墨斗、锯子等。鲁班原本是木匠,但是中国古代很早就传说他从事铜匠、石匠等工艺制作了。汉代就有鲁班雕绘洛阳宫殿大梁和修建长安附近桥梁的传说。此后,各地这类传说日渐增加,以至于人们已经不太理会这些传说是否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公输班的历史,而是把鲁班当作巧匠的理想人物和化身了。为了提升本行业的知名度,木匠、瓦匠、石匠、棚匠、扎彩匠、雕匠、竹篾匠、皮箱匠、造船工、造车铺等很多行业都奉鲁班为祖师,产生了所谓的“百作手艺供鲁班”的现象。
干将莫邪的传说
铸剑高手干将、莫邪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盛产的金铁质地最好,并且涌现了一批铸剑高手,其中干将最负盛名。后来干将来到吴国,与莫邪结为夫妇。因吴王阖闾爱好宝剑,两人受到征召。为了铸造宝剑,吴王派人购买了越国最好的金铁,限令干将在三个月内炼出宝剑,否则以杀头论罪。干将莫邪夫妇夜以继日,风风火火炼了两个月,但炉中金铁仍未熔化。眼看期限将到,夫妻俩一筹莫展。干将说起了当年师傅为了在越王规定期限内铸造出宝剑,偕师母双双跳入炉中,才熔化金铁,铸出好剑。莫邪听罢,毅然决定以身殉剑。干将琢磨良久又说,人的发爪乃父精母血所成,也许能熔化金铁。于是,莫邪割断长发,剪下指甲,投入熊熊炉火,300名童男童女奋力加炭鼓风,顷刻间金铁熔化,终于铸就天下无双的“雌雄剑”。雄剑饰满龟甲纹,称为“干将”;雌剑饰满水波纹,称为“莫邪”。
但也有不同的记载,例如《吴地记》中说是莫邪跳入炉中,才铸成宝剑。《列异传》和《搜神记》甚至给干将莫邪安排了后代,通过曲折的复仇情节显示了工匠的力量:干将只献给吴王雌剑,私自藏匿雄剑。吴王发现后,将干将处死。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后欲复仇,但吴王早有防备。幸得一名侠客愿替其报仇,眉间尺把雄剑交给侠客后自刎。侠客以奉献雄剑和眉间尺头颅为名,最终与吴王同归于尽。
“弟窑”和“哥窑”的传说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名品。这个传说叙述了南宋时浙江龙泉县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如何改进青瓷的故事。相传章家世代以制瓷为业,兄弟俩根据父亲的遗愿各自设窑,努力创新。章生二先从色彩入手,认真分析了天上、人间目所能及的所有颜色,认为赏心悦目、雅致高远的青色是百色之本、百色之精、百色之娇。哥俩一商量便决定以后以青色作为章家制瓷的固定色。生二看见窑棚边一棵青青的梅树亭亭玉立,觉得梅子青是最美的青色,因此就把梅树的叶子和小青梅煎汁调成釉浆,给瓷坯上了这种釉,结果烧出了青莹滋润、似玉如镜的青瓷,轰动一时。宋高宗看后爱不释手,下旨将章生二的瓷窑改成官办瓷业,封为“弟窑”。
章生一也有一个很大的抱负,他要用人工的方法烧造当时被认为是神明所赐的“窑变”瓷器。为了揭开窑变之谜,他离群索居,不娶妻室,经过苦心钻研,发现时人为求得一二件窑变瓷器将活人投入窑里的作用,就在于血和水。血凝为紫,故窑变瓷器多呈血晕色,炽热的瓷坯遇到水,来不及收缩,因而开裂,故呈龟裂状。龙泉已有近似血晕色的紫金土,因此烧造窑变瓷器的关键是水,要设法找到恰当的注水量。生一坚持做对比试验,但一直没成功。有一年腊月,弟媳吴珍珍给他送面,看见他在往窑里灌水,似烧非烧,似浇非浇,忙放泉水帮他熄火。谁知这一浇,竟烧出了一窑布满了鱼鳞一般的裂纹,似破不破,妙不可言的窑变瓷器!章生一的窑变青瓷轰动了朝野,其窑立即被定为五大名窑之一,产品专供皇宫及出口之用。因为兄弟俩中章生一是兄长,所以他的窑变青瓷被称为“哥窑”青瓷。
缂丝的来历
缂丝是一种工艺复杂、富有表现力的中国丝织品种。宋朝金兵南侵的时候,苏州蠡口有一个名叫巧生的小伙子,本以织绢为生,由于战乱,只好改做破布头换糖的行当。有一次,他从换来的破布头中发现一片正反面都有相同花鸟图案的旧布片,既不像织锦,又不像刺绣,图案柔和悦目。他决定要学习这种手艺,因此跋山涉水去求艺。一天在荷塘边,巧生帮助一位姑娘捞回她被水冲走的衣服,为表示感谢,姑娘送给他一颗莲种。巧生回家后,把莲种放入水缸中,莲种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莲花。很偶然地,他发现荷花缸中出现了那个给他莲种的姑娘,在偷偷帮他织丝绸。只见姑娘用采来的莲花、莲叶绞成汁,将细长的藕丝染成五光十色的丝线,又把尖尖的竹叶做成一把把小巧玲珑的梭子,在梭子里装上由浅入深、各种颜色的藕丝,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织机前。她织一色,换一把梭子,织得十分细致。巧生惊奇地从门后跳了出来,姑娘知道自己的秘密已经被发现了,就留在巧生家,把手艺传授给他。他们把这种织法取名为“合丝”,表示是两个人合作的。苏州人把“合”读成“革”的声音,后来人们就叫它“缂丝”了。
瓷葫芦与岳家军
南宋末年,磁州窑出了个名叫葫芦的心灵手巧的窑匠。他烧过一种两头粗中间细,方便携带的瓷壶,活像神仙葫芦,人们称其为“瓷葫芦”,也叫“岳家军水壶”。传说岳飞(1103—1142)为了收复北方沦陷的国土,率领岳家军从长江一路打到了太行山。磁州窑的窑工们十分激动,想送给岳家军一种亚腰形瓷壶,以方便他们行军携带。窑工葫芦想到岳飞是宋朝的大功臣,要送给他跟太上老君盛仙丹用的一样的宝壶,而太上老君的宝壶是用了九江十八湖的水才捏成烧成的。于是,他派人从黑龙泉、白龙泉、黄龙泉、苍龙泉、老龙泉、玉龙泉等九个泉取来泉水,又在做壶的泥里加入了麝香、灵芝、牛黄、薄荷等贵重的药物。最后制成的壶,盛水盛酒,不仅能解渴消暑,而且能医治百病。
岳家军的将士带着瓷壶继续北进,所向无敌。后来岳家军被困在九石山顶,普通瓷壶盛的水很快喝完了。将士们惊奇地发现岳飞瓷壶里的水和酒,总也喝不完。大家一看,发现壶底写着“九泉水瓷壶”五个大字,下边还有“磁州窑”三个小字。将士们于是开怀畅饮,喝足后冲下山岗,打败了金兵。此后,岳家军带着瓷壶收复了大片国土。
北京琢玉始祖邱长春
邱处机,道号长春,是北京玉器行业的始祖,被艺人们称为“邱祖”。南宋末年,邱祖出生于山东一个市镇,家道贫寒。离邱祖家不远,有个小玉器作坊,他在那里拜师求艺,学会了全套琢玉技艺。由于父亲患病去世,邱祖中断了学艺。后来战乱中,邱祖无以为生,便在河边以背人过河为生,后遇到了一位道长,道长见他天资聪颖,便收他为徒,让他四处云游,以研究玉器为主,学艺济人。从此,邱祖得以考察新疆等玉石的故乡,学会了相玉的本事,并刻苦学习,掌握了各种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