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生活在路易十四、十五时代,这时的法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路易十四公开宣扬“君权神授、“朕即国家”,集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王位世袭、终身。路易十四从登基到去世(1643~1715),在位共七十二年,恐怕是世界上王位坐得时间最长的一个。孟德斯鸠对这种集权制和终身制十分不满。他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就不复存在”。他指出,“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他要求分权,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议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国王掌握行政权。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以防止滥用权力。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显然是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者要求分享权力。他的这一思想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美国立国后把他的“三权分立”思想写进了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也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思想。孟德斯鸠的思想遗产很丰富,但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这个三权分立说。
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的职务,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盂德斯鸠对法院院长的职务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热心于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他在各种社交场合里,亲眼目睹上流社会的荒淫奢靡的生活,对封建专制制度失去了信心,积极探求一条全新的道路。为了使自己能专心从事研究,孟德斯鸠于1726年,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获得一笔巨款,迁居巴黎,并进入法兰西科学院为院士。专心于写作和研究。
1728年,孟德斯鸠花了三年时间,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漫游使他对各国咱勺政治法律、国家制度、民情风俗进行了深入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他的《罗马盛衰原因论》问世,他在书中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轰动了欧洲学术界,给他带来很高的声誉。但是,真正使孟德斯鸠成为举世闻名的资产阶级卓越思想家的,还是他在1748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论法的精神》。这部书一推出就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发了二十二版。在这部著作中,他不仅尖锐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天主教和神学,更加重要的是,他在这部著作中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理论。尤其是在这部书中他提出的“三权分立”的学说,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他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一著作后来被译成各种文字,最早的中译本是1913年由严复翻译的,当时的书名叫《法意》。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承认“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保养者”。不过他不许上帝干预自然界的事务,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他的世界观充满着矛盾。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755年,他在旅途中染病去世。
伏尔泰为世人尊敬之谜
在法国的法布博物馆内,有一座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伏尔泰的陶土像,作者是法国雕塑家乌东,创作于1778~1780年,陶土像的伏尔泰身穿古代宽敞的长袍,身躯前倾,面带嘲讽的微笑。宽松的长袍几乎遮盖了年逾八十的伏尔泰的孱弱身躯,其流畅概括的衣纹显示出稳重的造型感,使人物产生一种庄严高尚的气质,俨然是一位古代先哲。这位思想家虽年事已高,但颜容仍然焕发着锐气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别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现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内心的无穷奥秘。
伏尔泰(1694~1778)原名佛兰苏阿·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又是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表现出超人的聪明才智。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可他却从小就喜爱文学,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无职业的文人。
启蒙运动兴起以后,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
1717年,伏尔泰因为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十一个月。1718年,他发表了悲剧《奥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由此一举成名,从此用伏尔泰笔名。后来,伏尔泰因得罪一个贵族而被放逐出法国,动身去英国。在英国期间,他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著作。
1729年,伏尔泰回到法国,创作了历史剧《布鲁杜斯》和悲剧《采儿》,获得成功。同时,他还经营商业,获利不小,使自己过着非常优裕的生活。1734年,伏尔泰出版了《英国通讯集》,以书信体裁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宗教、科学和哲学,对法国的宗教教派斗争进行了抨击,并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观点。这本书遭到当局的禁止,被当众焚毁。此后,伏尔泰在洛兰省边境一个幽静的城堡中住了十四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从各个方面攻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伏尔泰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沽名钓誉,纷纷同他交往,如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即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法国还于1746年让他进入法兰西学士院。但是,后来他发现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内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是真正赞同他的观点,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
1760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纳定居下来,并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余年。在这一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论著,发表了哲学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伏尔泰虽远离巴黎,却仍然关心法国社会现实,他晚年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抨击教会和专制统治,它们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欧洲各地流传,推动了进步的思想运动。当时欧洲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艺术家、演员慕名拜访伏尔泰,另外还有人给伏尔泰写信求教,伏尔泰都热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费尔奈庄园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积极为无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是发生在1762年的闻名欧洲的卡拉事件。当时,法国社会中天主教教会的权力极大,天主教僧侣被列为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教会经常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马上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新教的父亲杀死了。法院于是把卡拉全家逮捕,进行严刑拷打,将卡拉判处死刑。处死的这一天,刽子手们先用铁棒打断了卡拉的双臂、肋骨和双腿,然后把他挂在马车后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还点上一把火,把尸体烧成灰烬。伏尔泰听说这件事之后,异常愤怒,他亲自调查事件真象,把这件冤案的调查报告寄给欧洲许多国家,全欧洲都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痛斥法国士鲁斯的地方法院。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伏尔泰的坚决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摧毁了教会的威信,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铺平了道路。由于伏尔泰的威信越来越高,封建统治者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
1778年2月,路易十五驾崩,84岁高龄的伏尔泰重返阔别了二十八年的巴黎,当时巴黎全城轰动,人们纷纷拥上街头表示欢迎。巴黎剧院首演他新写的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它举行了加桂冠仪式。这一年5月底,他在佛尔纳逝世。伏尔泰一直多病,经常长年累月地躺在床上。伏尔泰死后,先是葬于香槟省一个小礼拜堂内。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回巴黎伟人公墓隆重安葬。当时在他的柩车上写有“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的句子。
伏尔泰在他八十四年的人生中创作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思想家卢梭的忧郁之谜
法国的派台奥墓地,埋葬着两个伟大的人物——卢梭和伏尔泰。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的是他自撰的碑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和真理的人。”卢梭一生崇尚自然,追求真理,他的墓碑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可就是这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生却备受忧郁症的折磨,他的追求和奋斗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
卢梭生于1712年,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他的理论著作《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民约论》等,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很大的影响。他在《爱弥儿》一书中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对人类教育理论的形成功不可没。在《爱弥儿》中,卢梭指出:孩子天生是善良的,但社会的虚伪,破坏了他们的天性。他要求做父母的要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并使他们养成能与生活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同时他还认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和体育、智育同时并进。这些主张,就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卢梭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新哀洛绮丝》和《忏悔录》,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卢梭提出的许多新思想问题,使他的名声大震,同时也使他遭到了一场又一场的迫害。当时的巴黎高等法院曾判决烧毁他的书籍,又下令逮捕他。为此他不得不抛下妻子,到欧洲各国去流浪。他先到德国,后来又接受哲学家休漠的邀请,到了英国。卢梭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这种不幸和放逐中度过的。由于长期受迫害,精神上的不安,卢梭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有时发作起来,竟然到了精神错乱的地步。
卢梭在滞留伦敦期间,就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忧郁症折磨。有一天,正在旅馆休息的卢梭怀疑有人要逮捕他,他决定要赶快逃跑,但当时卢梭手中没有足够的钱付清旅馆的费用,他便用一个很昂贵的银勺子结了账,把行李交给旅馆保管,只身逃到海边去了。在逃跑的过程中,卢梭弄不清方向,还以为自己已经落入敌人的陷阱。绝望了的他只得爬上了一个小山岗,用法语滔滔不绝地说起话来。由于他的声音很大,举止又很怪异,一下子围拢了许多好奇的人,人们完全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指手画脚地议论起来,而卢梭却以为人们被他的话语所感动,情绪更加激动,声音更大了,就像一位站在山岗上的演讲者。事情过后,卢梭也常常为自己的失态感到后悔,但当病情发作时,他一点都不能克制自己。不久,卢梭回到了法国,他的怀疑症还是时不时地折磨他,他怀疑周围的一切。一闻到玫瑰花的香味,他就感到那是人们企图杀害他的毒药。到他那里去的咖啡商人、理发师、旅馆老板,他统统认为是对他不怀好意的人。甚至他想用皮鞋油的时候,也会突然之间发现鞋油的颜色变了,吓得扔掉鞋油,惟恐鞋油也会伤害着他。卢梭有一只宠物狗,那只狗几乎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后来卢梭对这条狗也不相信了,他说他在抚摸狗时,会感到狗对他的态度。
直到1710年以后,一直流浪中的卢梭才在巴黎的波特利哀街定居下来,送走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八年。在那最后几年里,当局对执行逮捕他的命令有所缓和,卢梭才享受了少有的安静,他的怀疑症也有所好转。1778年7月1日早晨,卢梭因急病死去。卢梭居住的这条街以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人们对这位一生充满精神折磨的思想家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