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98100000034

第34章 古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18)

历经人世沧桑的塞万提斯在回国后开始转向剧本创作,在公元1582—1587年间创作了近三十部他认为值得称赞的剧本,但遗憾的是只有《阿尔及尔的交易》、《努曼西亚》两剧保留至今。公元1584年,他完成了心爱之作田园小说《伽拉合亚》的第一部。公元1586年父亲病故后,迫于生计,他去塞维利亚找到供应西班牙舰队的军需工作,并因此中断文学生涯达15年。在此期间,由于薪俸拖欠,他的生活依然贫困,常常靠借贷度日,还有几次因事被投入狱。公元1600~1603年,他紧张地开始了《堂吉诃德》的创作。该书最初被构思成一部滑稽讽刺作品,旨在反对当时文学作品中盛行的骑士小说,其内容如实地描述了一位老骑士,由于读了骑士小说而头脑糊涂,骑上老马罗西南特,带着崇尚实际的侍从桑丘·潘沙,出门寻找冒险。它不仅显示了作者具有极其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极大的幽默感,而且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生意义的洞察力。公元1605年1月,《堂吉诃德》的第一部正式在马德里出版,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作品问世后立即获得成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小说。公元1615年,塞万提斯又出版了《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在此期间,他还完成了《训诫小说》、长诗《巴纳斯游记》等作品,但是真正使他成为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品还是那部《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的创作虽然进入了黄金时期,但由于所得报酬不多,他的生活依旧很艰辛。雪上加霜的是,他又屡遭不幸,如因其宅外有人被刺而涉嫌被捕,又因其女与女婿之间的财务问题而陷入一系列法律纠纷。就在他紧张创作《堂吉诃德》第二部时,又有人化名发表了冒名顶替的《堂吉诃德》第二部,极力歪曲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形象,并对他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这使得处在贫困之中的塞万提斯心神俱疲。由于数度入狱以及狱内生活,使得他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他在公元1616年因水肿病在马德里的寓所中逝世。

但是历经坎坷的塞万提斯死后究竟被埋在什么地方,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人说这位大作家于公元1616年4月23日死于马德里,第二天就被人埋葬在位于甘太伦那斯街的“三德派”的一个教堂的坟园里。有人认为,公元1633年,塞万提斯被改葬于米拉特罗街。有人认为塞万提斯死后被人草草安葬,教会对他恨之入骨,连一块墓碑也不许为他树立,因此人们至今找不到他的坟冢。西班牙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于公元1855年在马德里为他树立了一个纪念碑。还有人认为,塞万提斯一直生活于贫困中,在他逝世前不久才得到其保护人托雷多大主教赠送的一笔款项。他死后被葬在一个修道院的墓地里,除了他的妻子外没有人参加他的葬礼,其墓地里无一块碑石。公元1635年,修道院迁移到另一条街道上,墓地里的尸骨都被掘出进行火葬,所有骨灰都被掩埋在一起,但掩埋在何处却不得而知。

然而塞万提斯又是幸运的。他的《堂吉诃德》在当年就再版六次,至今已被译为一百多种外国语言,是译本种类仅次于《圣经》的作品。有位《堂吉诃德》版本研究者宣称,截止到公元1959年4月,他收集到不同语种的《堂吉诃德》版本两千零四十七种,其中西班牙语版本840种,法语版本397种,英语版本319种,德语版本130种,意大利语版本八十四种。不少著名学者、作家也都给予《堂吉诃德》以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最逗笑的书”、“一切故事里最伤心的故事”、“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世纪的人民都一定或将要读一读《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如果地下有知,也会为自己作品所具有的超越时代和民族界限的艺术魅力而欣慰。

是否真有莎士比亚其人

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早年曾有个著名的观点:“大胆地怀疑,小心地求证。”然而世界上却有不少人不仅在大胆地怀疑,还在大胆地求证,使得某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为难以解答的问题。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就是其中的受害者。尽管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的时代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但在这种大胆的怀疑和求证下,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主人是谁,已经让人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传统观点中的莎士比亚的父亲为软皮手套工匠,曾被选任本地市长,母亲为望族支系后裔。据估计,他在本地拉丁文法学校读书,没有上过大学。公元1592年,伦敦文学界第一次提到他,当时他已经是新崛起的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从公元1594年开始,他是宫廷大臣剧团的重要成员,既是剧作家,又是股东。公元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死后,詹姆斯一世即位,该剧团改为国王供奉剧团。当时该团拥有英国最佳演员R·伯比奇、最佳剧场和最佳作家莎士比亚。大约在公元1611年,莎士比亚回故乡居住,原因不详,逐渐退出戏剧活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其中《哈姆雷特》、《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都是世界剧团普遍推崇的名剧,均以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形象突出、语言精炼著称。

但是令人生疑的是,作为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身世有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他本人也未留下片言只字,这样有关他生平事迹的材料奇缺。更让人不解的是,莎士比亚去世时,竟然在社会上没有产生任何反响,也没有人按照当地的习俗为他的逝世写哀诗。于是人们不禁怀疑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出身卑微从未踏进大学门槛的莎士比亚是不可能写出这些惊人之作的。即使像著名诗人拜伦和著名作家狄更斯这样的伟人也不禁怀疑莎士比亚是否写过那些杰作。如果这些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那又是谁写的呢?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的真正作者是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专家们认为,通观莎士比亚作品的精彩语言与丰富剧情内容,只有伊丽莎白女王才具有那些杰作的作者所特有的广博的学识、凝练的语言和对人们感情意志的高度洞察力。尤为凑巧的是,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的公元1603年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明显下降,在质量上也明显较前大为逊色,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收集、整理后出版的。也有的人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的真正作者应为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他们把哲学家培根的笔记内容和莎士比亚初版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有难以想象的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当时上流社会和达官显贵认为编剧演戏是有伤风化的事情,但是在剑桥和牛津大学的一些知识分子仍然有人暗地里写戏演戏。迫于社会压力和舆论谴责,剧本的撰作者培根就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他们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生活感觉广,剧本情节生动感人,语言准确优美,全景式描绘了公元16~17世纪英国社会各种力量的冲突,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人物栩栩如生。这种传世之作应该出自造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更合乎情理。

正当专家学者为莎士比亚的生平争论不休的时候,公元1796年初,年仅18岁的英国人威廉·艾尔兰自称发现了大批莎士比亚的手稿以及有关莎士比亚的文件。威廉。艾尔兰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其父是伦敦著名的雕刻家,同时也从事珍本书籍和古董的买卖。艾尔兰访问过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特福,他了解到莎士比亚手稿和有关其生平的文件奇缺,就产生了伪造莎士比亚手迹的构想。他伪造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份莎士比亚的房地产租约。他在一本伊丽莎白时期的地租账簿中找到一张空白的羊皮纸,接着将订书用的溶液冲淡,使之像褪了色的棕色墨水,然后根据一本书上印有的莎士比亚的签名用心描摹,直到能流利地写出。这样一份16世纪的莎士比亚的房地产租约就被精心地伪造了出来。第一件伪造的作品成功后,艾米尔的发现可以说是源源不断,这些发现包括莎士比亚的一份三百字的“信仰基督教的声明”、与伊丽莎白女王的日常信函、《李尔王》完整手稿和《哈姆雷特》的部分原文,甚至还发现了他的遗作。公元1796年4月2日,英国文化界公开上演了莎士比亚的遗作《沃蒂杰恩》。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骛,但是该剧拙劣的台词,使人很难相信那是莎士比亚的作品。随着事态的发展,艾尔兰终于露出了马脚,他造假的劣迹终于大白于世。

迄今为止,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谁,仍然是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伊丽莎白一世,有人认为是弗朗西斯·培根,有人则在二人之外提出了另外的人选。但是要完全驳倒这些怀疑论者也并非易事,如同要否定莎士比亚的著作权一样困难。不过,那些不朽的作品早已在英国和全世界人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一点是无庸讳言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让那些好钻牛角尖的所谓学者们自己去忙活吧!

莫里哀死因之谜

1673年2月17日,法国巴黎皇家大剧院。剧场内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正在上演的新戏《没病找病》紧紧抓着观众的心。在换幕之间,一个女人拉着正在后台换装的男主角恳求说:“求您别演了。你叫我怎么办?”男主角回答道:“团里有五十个人靠演戏挣钱生活。如果我不演了,那么叫这些可怜的人怎么办?我会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而自责。”说完他就上场了。他艰难地坚持演完了第四幕戏,角色塑造得十分成功,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观众的掌声中,他突然咯血倒下了。穿着阿尔贡的戏装被抬回位于黎塞留街的住所。四个小时后他停止了呼吸。这位抱病登台的演员就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喜剧大师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也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戏剧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

1622年1月15日莫里哀出生于巴黎富商让·波克兰家,原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35年,莫里哀进入贵族子弟学校读书,15岁时取得他父亲职位的继承权,但是他从小酷爱戏剧,受无神论和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立志以戏剧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1643年他宣布放弃世袭权利,成立盛名剧团,1644年为自己取艺名莫里哀在巴黎演出。由于经营不善,剧团负债累累,莫里哀因而被控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另一剧团,离开巴黎,过了十二年的流浪艺人的生活,虽历经坎坷,却加深了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磨练了他戏剧艺术的才华,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最后凯旋式地返回巴黎。以后,莫里哀就一直在巴黎创作。

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笑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

在他的早期作品里,他主要以贵族阶级为讽刺对象,比较注重对于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的探讨,并且有着鲜明的倾向。这与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分不开。1664年以后是莫里哀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一期间,他陆续写出了著名喜剧《达尔杜弗》(又译《伪君子》)、《吝啬鬼》、《堂璜》等,辛辣地讽刺了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和阴险,以至于招致教会反动势力的猛烈攻击。在晚年他又写了《司卡潘的诡计》等作品。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日渐蓬勃、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的新作《没病找病》,在巴黎皇家大剧院上演,他亲自饰演剧中主角。巴黎人争相购票,希望一睹为快。此时的莫里哀已经51岁了,而且是抱病演出。在演到第四场的时候,文章开头的一幕出现了。莫里哀死后,教会拍手称快,由于他们百般阻挠,莫里哀的葬礼十分冷清。

后人对于莫里哀的死因十分的关注,进行了许多探讨。不少人认为,莫里哀的猝死是因为得了一种怪病,但这怪病到底是什么病则一直没有定论。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莫里哀是累死的。莫里哀一生坎坷,在1671年冬天,因为积劳成疾感染了肺病,并且因为病情严重而病倒了好几个月。1672年2月,在他的健康情况刚刚有所好转的时候,他又接二连三地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老朋友、与他在戏剧事业上长期合作的玛德隆·贝扎尔去世;他的爱子也不幸夭折,这些噩耗使莫里哀悲痛不已,加重了他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他继续坚持写戏、演出,最终倒在舞台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莫里哀不是死于单纯的肺病,他的死因是多方面的。他身兼数职,肩负着整个剧团的重任,长期的创作、紧张的排演和疲劳的巡回演出,激烈的竞争、艰辛的生活、痛苦的流浪、家庭生活的不幸,错综复杂的政治角逐,特别是因为在1672年冬他与他的老朋友、音乐家吕理发生争执,致使国王对他的宠信日减,并被国王路易十四免去了文艺总管的职务,这一切使晚年的莫里哀不胜重负,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再加上肺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一个很难治愈的疾病,最终导致他在中年死亡。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对莫里哀的死有一段记述:“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演出第九场《没病找病》时,在舞台上昏倒,被人抬回家中即与世长辞。”书中对莫里哀的死因未加说明,而是有意回避了。这更增添了莫里哀死因的神秘性。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化石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化石

    本书从化石的形成、分类、特征、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几个方面图文并茂的对各种化石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 达尔文笔记

    达尔文笔记

    查尔斯·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进行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特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 外星人的惊天秘密:打开《山海经》说外星人

    外星人的惊天秘密:打开《山海经》说外星人

    《山海经》中关于中华之地理、矿产等记载,从何而来?何以如此精准详尽?是古人拥有什么先进探测设备,还是有“天人”相助?女娲、王母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外星来客?本书作者按图索骥,为您还原“外星事件”,以大胆的猜想和认真的推理得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观点——外星人曾造访地球,人类是外星人反复试验造出的新物种……看看《山海经》中的这些插图吧,那些诡异、神秘、荒谬的生物背后都隐藏着未知的真相。请跟随作者一起回到那个荒蛮的时代,共同揭开外星人的惊天秘密……
  • 动物与海洋

    动物与海洋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孕育了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的生物资源。海洋动物是海洋中异养型生物的总称。它门类繁多,各门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很大差异。本书介绍了各种海洋动物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和生存环境,以及海洋生物作为人类所依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资源,怎样在提高海洋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 绿色地球

    绿色地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人类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无情地索取着她的资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废气排放……我们的地球在哭泣。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共同的家园,保护好我们的地球,还给地球一个绿色的明天。
热门推荐
  • 谁是谁的过客

    谁是谁的过客

    本作品主要展示了这个社会的感情纠纷,从爱到不爱再到爱,经过一些洗礼,让爱情在物资社会中显示的那么不堪一击,最后作者还是单身一人,独自生活在爱恨情仇当中……
  • 易烊千玺因为只为遇见你

    易烊千玺因为只为遇见你

    莫阳,你早已在我的心里了!你不能被任何人抢走!—易烊千玺
  • 像铁人一样工作

    像铁人一样工作

    铁人追求完美、苛求细节。用最高、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拥有最优秀的品质和素质,他热情、踏实、自律;他精业、乐业、敬业:他忠诚、知恩图报,是当代员工的典范。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典型化的体现和人格化的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铁人精神推动了石油大会战走向胜利。推动了中国石油的发展。同样。伟大的企业必然要有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全体人员活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员工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通过它,在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每个人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起高昂的士气,提高工作激情。
  • 鬼妻要溜:天师大人你别追

    鬼妻要溜:天师大人你别追

    作为一活了几百年的老鬼,作为一颜高鬼胆大的美鬼,作为一职业碰瓷的女鬼,她柳静嘉不就是蹭了他的酒,醉了后习惯性躺他车底下碰瓷,然后同一张床睡了一晚吗!这不要脸的天师还敢追着要她负责?柳静嘉:要老娘负责?没门!某天师:你不负责是吧,那本天师来负责!……说好的鬼和天师是天敌呢?家养的,不算。
  • 妖孽追来:逗比娘子别想逃

    妖孽追来:逗比娘子别想逃

    推荐新书《快穿:百变男神,轻点撩》他,南云国三王爷,一身红衣似血,俊美如妖孽。她,21世纪的普通穿越女。初遇时,异世的黑暗森林里迫于无奈的救下了这个妖孽男子,而他,却强吻了她,天亮后,她一脚踹在他英俊的脸庞上,悄然离去。再遇时,她被骗卖入青楼,而他却只用区区一两银子威逼老鸨买下了她。一个是不向皇权低头的21世纪穿越女,一个是迷倒万千少女的妖孽王爷,还有一个原主的暖男未婚夫,外加一个说是前世欠下情债的魔修,众美男是各有千秋,且看最终是花落谁家?
  • 异世造化录

    异世造化录

    浩劫将至,末世来袭,诸圣惶恐不安,欲派圣人之徒去挡灭世灾劫,以寻破解之法,却因鸿钧道祖的一纸法旨而改换人选。古武世家玉家少爷,乃古武界第一天才,因一件虚无缥缈的“秘宝”,全族被灭,父母身亡,将死之际,被圣人所救,送往异界,去执行圣人都棘手的任务,独抗灭世之劫。。。。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至尊凰女

    至尊凰女

    七星连珠,凰玉引魂;斗数主现,天下一统!沐沇溪,东越西侯府六小姐,生于二月,传言:二月女克亲!祖不喜,父不爱,姐欺凌……一夕之间,生母遭馅惨死…一朝梦醒,眼中一片清明,前世今生,我还是我,凰女魂归!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习武研医,谋财建势;拜名师,护亲人,寻真龙,创盛世!片段一:看着满屋的金银财宝,沇溪:贫困层秒变地主层,简直幸福不要来的太快…片段二:凤凰血玉是空间?沇溪:凰玉,你有这么牛掰的功能为何不早早告诉我?片段三:看着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真的不好拒绝好吗?可是,哥,我还未成年…
  • 阴阳玄黄

    阴阳玄黄

    天不待我,我必逆天。地不待我,我必平地。哪管他人生与死,只求自己不违心。
  • Sir Thomas More

    Sir Thomas Mo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