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97100000010

第10章 明朝前期(10)

土木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后,言官群情激愤,请族诛王振。此时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马顺,上前叱骂驱逐朝臣。大家对马顺平日里倚仗王振而狐假虎威的作为早已看不顺眼,现在见他仍旧气焰嚣张,丧师辱国的怨气统统指向了马顺。群臣义愤冲天,不顾大臣的体面,一拥而上,拳打脚踢,竟然在左顺门将马顺活活打死。随后,众人又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从内宫中要出,乱拳打死,悬尸于东安门外示众。监国的郕王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惊慌失措,想要退走。这时于谦上前拦住郕王,请求他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死,参与殴杀的众大臣无罪。情势这才稳定下来。大家退出左顺门时,吏部尚书王直用力握住于谦的手,感叹地说:“国家正要靠先生您了。今天的情势,即使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好。”正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为百官所倚重。

第三,拥立明景帝。大敌当前,国无君主,而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无法承担起匡复国家的重任。于谦及众大臣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郕王朱祁钰是英宗的亲弟弟,英宗在亲征之前曾命他监国,此时他22岁,仅比英宗小一岁,年富力强。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目前英宗有太子在,郕王朱祁钰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领导百官、消除祸乱的能力,因此郕王朱祁钰就要比太子朱见深更为合适。当郕王朱祁钰得知群臣请立自己为帝的消息后,惊谢至再,甚至退居王府,表示不愿即皇帝位。这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名分不正,而且英宗尚在人世,太子朱见深亦将长大成人,不免有顾虑,另外蒙古铁骑兵临城下,可谓吉凶未料。在这种情况下,于谦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向郕王朱祁钰指出:“我们做臣子的拥立您,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这番话使年轻的朱祁钰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于是他不再避让,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即位,年号景泰,史称景帝。他很快投入到新的角色中,力主抗战,反对南迁,任命于谦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这些措施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谈迁在《国榷》中充分肯定了景帝的功绩:“太祖之后,有功劳的皇帝,谁不知道是成祖?有德行的皇帝,谁不知道是孝宗?然而,还有一个景帝。土木之变发生后,如果没有景帝,我们都会沦为异族统治下的奴仆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个是他善于知人,一个是他懂得安民。”所谓“知人”,主要指的就是重用于谦,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第四,保卫北京城。北京保卫战是艰苦而惨烈的。于谦在受命的第二天,立即奏请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及运粮军入卫京师,于是人心渐趋稳定。此时,粮食问题又浮出水面。通州为北京的屏障,同时又是京城粮食的储存地。在敌人的进逼下,通州城势难保全,粮食落入敌手,将会为敌所用。但是,短期内明廷难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将粮食搬运入京。为了不让通州的粮食落入也先手中,于谦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奏请皇帝准许官军预支通州仓粮,令人自取,能多运者还有物质奖励。如此一来,通州的粮食很快就运入北京城内了。

救时宰相

如何守卫北京,是固守还是主动出击。在战守的策略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成山侯王通建议挖城濠以拒蒙古骑兵;总兵官、武清伯石亨主张固守不出;于谦则认为坚守不出会示弱于人。在景帝的支持下,他分遣诸将率兵二十二万分列于京师九门之外,自己则身披甲胄亲赴石亨军中督战。石亨列阵于德胜门,都督陶瑾列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列阵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列阵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列阵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列阵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列阵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列阵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列阵于宣武门。随后于谦将兵部事务托付给侍郎吴宁,下令关闭九门,以示有进无退、背水一战的决心。也先挟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后惊异地发现,眼前的明军与在土木堡被自己轻易击溃的明军迥然不同。他原本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北京朝夕可下,现在见明军严阵以待,军纪严明,锐气大为受挫。

也先派遣数骑窥视德胜门。于谦事先在路边空舍内设下伏兵,再派少量骑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数万瓦剌骑兵追至,于谦命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四起,前后夹击,大败瓦剌军。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伤惨重。接着,瓦剌军又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吃了败仗。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多次被击败。这时明朝各路勤王兵将至,也先恐断其归路,连夜拔营北遁,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确保了明朝京师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它粉碎了也先图谋中原的企图,此后蒙古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同时,北京作为抵抗蒙古的最为重要的堡垒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为屏障的整体防御体系,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侵扰,确保了内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奇祸背后

正统年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当时河南官吏入朝之时,必定携带大量的香帕、蘑菇等土特产,作为上下打点的礼物。于谦进京时,则是不带一丝一毫,空手而去,还特意作《进京诗》一首:“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此诗一出,立刻成为佳话,到处传唱。而成语“两袖清风”,正是出于此处。

北京保卫战,论功于谦为第一功臣。景帝知其清廉,特命给双俸。于谦上书固辞,说自己阖家良贱(连仆人都算上了)只几口人,原来的俸禄就足够了,还有剩余呢。而且现在边境、京城用费浩大,百姓有输纳之苦,军队也需粮饷,所以还是请求只支一俸。景帝因其房舍简陋,又赐宅西华门。于谦仍不受,言:“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景帝不许,他没有办法,就将皇帝赏赐的盔甲、玉带、玺书之类放在那里,一年去探视一次而已,自己仍居住在原来的地方。等到蒙难抄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这些赏赐的盔甲等物。接任兵部尚书的陈汝言,不及一年即败,收受的赃款巨万,与于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宗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于谦说:“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赀,汝言抑何多也?”大臣皆不能回答。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至天下承平,他又不贪恋手中的权力,多次请求解除权力。这样的风范,古今能有几人?于谦借副都御史罗通回京的机会,上疏请求专理兵部事务,令罗通总督军务,景帝不允。后来于谦得病,疏请石璞掌兵部事。景帝以兵部事务繁忙,石璞初任,仍令于谦执掌。景泰朝,曾有人说于谦权柄过重。太监兴安为之鸣不平:“日夜为国分忧,不要钱,不要官爵,不问家计,朝廷正要用这样的人,可寻一个来换于谦。”众大臣皆默然无言。

徐有贞是一个极具政治野心的人。虽然南迁之议使他受尽白眼,也影响到了他的仕途,但他没有灰心丧气,希望改名字能够让他的政治生命得以重新开始。恰好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职位出缺,时为翰林的徐有贞有意得到这个位置。他的学生杨宜是于谦的内亲,便由杨宜多次向于谦求请这个职位。于谦曲意答应了,通过宦官向景帝提及了这件事。景帝依稀还记得这个人就是当年提议南迁的徐珵,印象很不好,认为他会教坏学生,便没有同意。徐有贞并不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遂衔恨在心。夺门之变后,徐有贞是最想除掉于谦的人,因而在英宗尚在犹豫时,极言于谦必须死,其中不乏私心。

石亨,曾守卫大同。也先攻大同时,他打了败仗,一个人跑回来,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北京保卫战期间,他是于谦的副手,为击退也先立下军功,进武清侯爵。石亨为表示对于谦的感谢,再加上他功不及于谦但所受封赏却超过了于谦,心中惭愧,于是荐举于谦的儿子于冕,景帝召于冕赴北京。于谦辞让,景帝不允。于冕到北京后,于谦不但不领情,还上疏景帝,言辞恳切,指责石亨徇私:“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倖,决不敢以子滥功。”于是,石亨由恩生怨。当然,于谦之死,也不能从徐有贞、石亨等辈构陷这样简单来看。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不能清,人不能察,这种情况虽然与官僚士大夫长期接受的儒家正统教育相背离,却深刻地表明了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于谦是在传统思想文化熏陶下的官僚士大夫,性格刚正不阿、洁身自爱,不会接纳也不会融入官场的人情世故中。而以徐有贞和石亨为代表的另一种官僚集团,抱着强烈的政治动机,到处投机钻营。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讲究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一切从个人私利出发,树党营私。以于谦的操守和性情,被传统社会的官场所边缘化,为同僚大臣所孤立,是很自然的情形。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官僚集团或许还能容忍于谦的存在;一旦天下无事,于谦必然会被排挤,甚至遭到杀害这样的奇祸。在北京保卫战之后,即使于谦多次请辞避让,极力想逃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悲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于谦至死都不明白,他那样身体力行地按照儒家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什么反而还会招来祸端。

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从更立太子到复储风波,短短数年之间,明朝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有的豪壮,让人激情澎湃,让人热血沸腾,如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有的沉重,让人窒息,让人绝望,如功臣于谦的冤杀。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在宫廷政变、政治权术中,不乏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总能见到光怪陆离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个人的操守。也许随着时间飞逝,有些事不再清晰,有些人不再被记起,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些事情让人记起,有些人值得牵挂。于谦正是这样的人,他也做过这样的事。北京保卫战是一次壮举,是于谦人生中的最亮点。因此,于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虽然有拥立新君、保卫社稷的贡献,但于谦此后绝无居功自傲、把持朝政的行径。然而有谁能想到,在北京保卫战八年之后,即景泰八年(1457年),这样一位品行卓然的功臣竟然被押赴刑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砍头。这一切都源于明朝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宫廷政变--“夺门之变”。

复辟当日,英宗就将于谦、王文等人逮捕入狱。但是想要杀掉于谦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为官清廉的大臣并不容易,必须要找一个听起来可以服众的借口。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用历史上惯用的“莫须有”手法,以“谋逆”的罪名将于谦处以极刑。所谓“谋逆”,是指于谦勾结黄竑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事实上,这些都是牵强附会和捕风捉影的事。当王文在狱中力辩无罪之时,早对情势了然于胸的于谦苦笑着对他说:“这是石亨等人的意思,分辩有什么益处?”其实,英宗心中也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十分犹豫,知道“于谦实有功”于朝廷。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就没有正当的名义。”英宗这才下定决心。有个叫朶儿的指挥,本是曹吉祥部下,在于谦行刑的地方以酒来祭奠他,痛哭不已。曹吉祥非常生气,用皮鞭痛打他。第二天,他仍然祭拜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深感于谦忠义,收遗骸葬在北京城西。后来,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明末董其昌书于少保祠柱铭有云: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成化二年(1466年),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诏复原官,追赠太傅。弘治七年(1494年),赐谥曰“肃愍”,建祠,匾额书“旌功”。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同类推荐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毋庸置疑,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今天的马云已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从最初的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创业的成功已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的确,马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和启迪。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云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创业的道路上“查漏补缺”,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
  • 留学僧

    留学僧

    那个罗里巴嗦,看到妖精喊悟空、看到女儿国国王冒冷汗的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少年聪慧、名满天下的他,为何走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没有白龙马为坐骑,没有能降魔伏妖的三个徒弟,他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多少的生死,才得以完成了十万里的徒步游学?依靠历史文献,《留学僧》作者以不落俗套的见识,妙笔生花的文笔讲述了佛学史上不世出的奇僧玄奘的一生。作者深入史料,运用合理想象,描摹其绚丽多彩、荆棘遍布的传奇人生。语言幽默诙谐,书写言之成理,妙趣横生。
  • 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2卷)

    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2卷)

    本书论述并总结了自第十二代至第三十代张天师的生平事迹、道法特点,以及他们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贡献,并对他们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 曹雪芹

    曹雪芹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东经小兴安岭与东北相连,西以阿尔泰山为界至中亚细亚,北从贝加尔湖一带直到西伯利亚,南越阴山山脉到万里长城与中原内地相连接,西南毗邻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的广阔疆域就是蒙古高原。
热门推荐
  • 擒心宝贝:高冷爹地接招

    擒心宝贝:高冷爹地接招

    他是现代著名画家,京城太子绝少,他就是韩倾绝。清冷高贵,冷漠绝情的他只为她展现笑颜。当画家遇上作家?她是溪家二小姐,被认为是私生女。身世迷离,性格冷清坚韧,无情之人或许也可以深情。总是带着面具般随和的浅笑,她就是溪洛,一个作家。在她破烂不堪的岁月中,阡陌是她唯一的阳光。一次偶然相遇,他救了她,从此一段情缘。之后发现他们小时候就认识,不知因为什么缘由失散十年,他是阿绝哥哥,她是洛洛。堪折城池遗落涯,痴心不改永候她。片段一“绝少,我被下药了?”她踌躇于121总统套房之间,犹豫不决。“你要我帮你解?”他倾城一笑,绝色倾国。“如果你不愿意,我可以……”她囧迫地说,语气间尽是淡漠。“你敢,你记住,你是我的。你要是敢找别人,相信我,我绝对让他生不能生,死不能死,受遍世间酷刑。”他语气霸道冷绝,一把拉她入房中,带入怀中。“可是我找的是你,你也要吗?我很愿意看到这种结果。”她狡黠一笑,眉眼间尽是风情万种。他眼睛微眯地看着她,尽是缱绻柔情万分。片段二“阿绝哥哥,洛洛不会爱了”她淡静浅笑,语气平淡。“没关系,天地之间,除我谁敢爱你”他霸道坚定的语气,王者之风尽显。她嫣然一笑,埋于他温暖怀间。相遇,离散,是重逢的开始。在山本井空的陷阱中,她不知所踪。七年后,她带着安星宝贝强势回归,誓要一报前仇。片段三“阿绝,我回来了。”眼前女子洗尽铅华,深情的桃花眼潋滟流光。“嗯”他紧紧与她相拥,温情万分。“喂喂喂,你干嘛抱我妈咪?不想活了,宝贝的拳头不长眼的。”背后突然出现一个粉妆玉琢的宝贝,笑的优雅绅士,可眼底有着挥之不去的腹黑笑意。“小鬼头,你是洛洛的儿子?”他看向她,眼底不解和愤怒。“是我们的儿子”她看着他们父子,淡笑着解释。“小鬼头,我是你爹地”“可是妈咪说宝贝没有爹地,是从石头里出来的。宝贝对此表示很委屈。”安星宝贝人畜无害优雅的笑容,抵着食指委屈的说道。如果不是她了解他,恐怕真要被他糊弄了。哎,儿子太聪明了,当妈咪的很无奈。“韩倾绝,看我如何一血前耻。报仇,交给我吧!”七岁的儿童,天真的笑容,满是冷寒之意,锋芒毕露,王者的霸气比之韩倾绝有过之而不无不及。想看后续,请多关照。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神界掌控者

    神界掌控者

    地球末世顶尖强者,被阴谋致死。灵魂穿越到异界,无意间得到一颗玄黄石,从此踏上一条逆天崛起之路…
  • 凤鸾嫡妃

    凤鸾嫡妃

    被奸人所害,徒步他乡,辗转反侧,再度归来,天下,唯我独尊……
  • 穿成女配我怨谁

    穿成女配我怨谁

    穿越后得知自己是女配角后收到了如下通知:任务一:抢男主任务二:虐女主任务三:戏男配哪个任务也不想接的我45°角仰望天空:还有别的吗?系统:有啊,十万个炮灰角色任您挑选。我:……
  • 木棉花开了

    木棉花开了

    (两岸文学PK大赛)(这是继《山楂树之恋》后,又一部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犹如那灾难后重生未染尘世的初生婴儿。)——谨以此书献给为我们成长呕心沥血的老师们,祝你们教师节快乐!“十年浩劫”之后的春天,尽管日子还是那样的贫穷,而对于刚刚进入师范学校附中这群少男少女来说,过去的灾难对于曾经年幼无知的他们来说只是一场懆懆憧憧的恶梦,而梦醒之后仍然是美好的早晨,灿烂的阳光,愉快的心情,而当恢复高考后,知识的渴求又成为这代人的理想与追求,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在这空前绝后的知识狂潮中,考大学成为他们人生的头顶大事,让他们这代人千军万马挤上这人生的第一道独木桥,在这贫穷而又充满理想和追求的年代,他们从无知无忧无虑的少年在知识的培育下不断锐变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孕育他们朦胧的情感,就像那早春山上初开的木棉花,是那样的娇艳美丽。
  • 魂归旧梦

    魂归旧梦

    十八岁那年,她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与她相遇。从此,相思就如同穿梭的时光,流连于前世和今生的梦境中。他曾一无所有,她携手与他颠沛流离;他终是赢得天下,她却梦回千年。花谢花飞花满天,桃花树下,断肠石旁,他纵身一跃,却只守住了她最爱的半角白衣。千年风月,万丈红尘,这场梦错乱了时空,扰了浮生......
  • 未来,很高兴遇见你

    未来,很高兴遇见你

    翻开往事,回忆往昔,静静的看着你。在这个季节,一切的变得不一样了。我们,是否还能回到从前。
  • 魔驭万道

    魔驭万道

    何为正?何为邪?正邪由我定,天地由我管,我说正,就是正,我说邪,就是邪。
  • 皇室学院的七大冷血王

    皇室学院的七大冷血王

    一次晚会让七个家族的继承人遇见,六个大少爷和一位大小姐。夕萱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