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盖山双洞单线隧道是向莆铁路重点控制工程,二局承建隧道进口端左线9882米、右线9898米及1号、2号、3号斜井施工任务,管段内斜井及正洞将穿越45条富水断层,90%洞段将穿过极高地应力区和高温地带,每个斜井及其正洞施工排水难度极大。经过详细勘查,张中厚率领指挥部和参建单位中铁二局二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制定了科学的梯级排水方案:1号、2号、3号斜井以3至5级梯级大反坡排水,配备540米扬程大型抽水机,并预留应急排水能力;进口采用一级机组小反坡排水,综合抽排能力达到了设计预测突涌水量的两倍。
三年半施工期间,中铁二局高盖山隧道管段内先后发生突涌水19次,次数与实际突涌水量,都远远超过了设计预测,并导致4次淹井。在中铁二局指挥部和二公司项目部全力增加抽排能力同时,张中厚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止水技术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运用排放、绕避、带水、顶水作业和改造作业等数种方法,以及抗分散添加、聚氨酯和LVE新型环氧化学等新材料,成功实践了地质预测预报、反坡排水注浆、动水注浆、静水注浆、密水围岩再造等多项先进技术,成功降伏“水魔”,抢回被突涌水耽搁的3个多月工期,不仅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节省了建设成本,而且也为我国今后处置类似突涌水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局承建的向莆铁路高盖山、金瓜山隧道开挖均为长隧无轨运输,并且存在高地温危害,如何确保长达隧道施工通风,确保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是一大难题。长大隧道独头掘进,通常采用压入式或混合式即风机接风管的管道通风,但一般只能保证掌子面附近200米左右的空气质量,而且后续工序施工仍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为解决这一难题,张中厚带领指挥部和参建单位二公司、五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参照、研究国内外类似隧道通风技术做法,结合施工要求和特点,在高盖山隧道采用“两步通风法”:即斜井与进口正洞未贯通前采用压入式通风,满足了现场施工要求;斜井与正洞贯通之后,采用压入式巷道式负压通风,实现了自然排风。在金瓜山隧道,张中厚带领工程技术人员,针对该隧道特点,将适用于高盖山隧道的“两步法”改良为“三步法”,即在开辟第二个作业面之后,增加一种反井式通风法。实践表明,这两种通风措施,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而且使长大隧道的施工环境更加“人性化”,在长大隧道及类似工程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保护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不像总工”的总工
在同事和下属眼里,张中厚是一个认真到极端的总工程师,但又“不像是个总工”。说张中厚认真,是因为他对工程技术管理严谨严格,任何马虎都不可能在他那里侥幸过关。说张中厚“不像”总工,是因为除了负责工程技术这一本职工作外,他似乎操心着很多“分外”的事情,丝毫没有领导架子。
高盖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突然发生突涌水。每当突涌水发生,隧道深处既是员工们的工作场所,也是他们的餐厅、卧室与卫生间,实在困得不行了也只能在水淋淋的地上“打坐”一会儿,张中厚置于期间,与员工们同甘共苦,为了勘查突涌水情况并制定封堵方案,与一线技术人员一道乘皮划艇、爬上装载机涉水历险,亲手操作仪器测量各种数据,一举一动全然不像一个指挥者,倒像是一个技术工人。由于长期深入施工一线,张中厚常常是一身泥水,与作业人员无异。
说起这些经历,张中厚强调的却不是自己的付出,而是作业人员的牺牲精神,认为这种精神让他骄傲,也是他与员工们甘苦与共的动力。
穿越武夷山的急先锋
--记中铁三局桥隧公司向莆铁路武夷山隧道项目部经理肖志学
郎军任志高
2011年5月15日晚21时,向莆铁路重点攻关和控制性工程、全长14.659公里的武夷山隧道顺利贯通,中铁三局桥隧分公司的500名筑路将士,经过854天艰苦的掘进,迎来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在武夷山隧道艰难的穿行中,有一位执著的带头人,他就是肖志学,中铁三局向莆铁路JX-4B标项目经理部武夷山隧道分部经理。
老将出马迎难而上
武夷山隧道以长大闻名向莆铁路全线,中铁三局负责8.988公里的施工任务,隧道土方开挖量达130.5万方,水泥初期支护2.95万方,二次衬砌17.6万方。隧道位于陡峻的山区,全隧II至V级围岩不等分布,以II级围岩为主,不良地质有浅埋偏压、断层、岩爆。单从隧道的长度来看,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如何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安全,兑现工期,是“武夷山之战”的关键。没有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经验,是不可能胜任武夷山隧道项目经理重任的!
2009年7月,由于桥隧分公司向莆经理部班子成员工作变动,这个“烫手山芋”让谁来接呢?公司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请老将出马,让肖志学担此大任。其时,他远在河南灵宝市郑西客专工地任八队队长,顺利完成了世界第一长的湿陷性黄土隧道--函谷关隧道施工。函谷关隧道全长7851米,八队完成出口3200米的施工任务后,他又带领员工去兄弟单位打增援。
肖志学文化水平不高,不是科班出身,高中毕业后扎根基层从工人干起,曾参加过邯长线、邯济线、京九铁路大会战,三峡护岸工程、渝怀铁路、内昆铁路等工程建设,是一位身经百战、能打硬仗的老队长。这正是公司领导点将原因之所在。
接过领导的重托,他义无反顾扛起了武夷山隧道经理部这面大旗。武夷山隧道采用进口和两个斜井三口掘进,其中李家斜井长1095米,坊上斜井长1601米。肖志学到来时,隧道进口刚开挖400米,李家斜井开挖700米,坊上斜井开挖600米,距业主要求的工期目标还有24个月时间,经过短短一周的现场调研,他迅速进入角色。
隧道不贯通,决不下火线
长大隧道施工安全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安全这个“牛鼻子”,才能谈得上保工期。为此,肖志学对经理部施工安全领导小组及时进行调整完善,设起安全巡查小组,在经理部和各工区每周一进行安全大检查,当晚召开工作例会,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经理部到协作队伍,从主管领导到工地作业人员都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一抓到底。管理人员坚持做好现场跟踪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经理部还投入数十万元,在隧道安装了电子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隧道内施工人员安全监控、实时管理自动化。这一做法得到向莆公司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线推广。
为有序加快施工进度,肖志学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在武夷山隧道三个工区投入装载机、挖掘机、出碴车、混凝土输送泵、衬砌台车、空压机,以及高压进洞、反坡排水、正洞通过斜井通风所需的各类机械68台(套),配备劳动力600余人,确保了多工序平行作业,同步施工。为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经理部以“保工期、创优质、促安全、增效益”为目标,引入激励机制,在三个工区开展了“奉献在向莆,建功在岗位”、“决战向莆,确保铺架”等劳动竞赛评,有效调动了大家积极性,经理部创出月单口开挖190米、二次衬砌22环229米的好成绩。李家斜井、坊上斜井分别于2009年8月18日、11月8日安全挑顶进入正洞施工,并创造出月进尺197米的纪录。
2010年5月,正值武夷山隧道高歌猛进之时,由于过度劳累,56岁的肖志学明显感到体力不支,经认真思考,他写了辞职报告,这一举动在中铁三局实属罕见!桥隧分公司领导坚决不同意他卸任,并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
5月25日,中铁三局总经理刘宝龙到向莆工地视察,听闻了解到他的情况,在现场办公会上当着大伙说:“老肖56岁不算大啊,干完向莆再考虑退休吧!”当晚的餐桌上,刘宝龙总经理站起来专门敬他一杯酒。他深知干完这杯酒,就等于签订了“君子协定”,稍加犹豫后便一饮而尽,心中暗下决心:“隧道不贯通,决不下‘火线’!”
肖志学说:“人嘛,关键时候精神不能垮,在岗一分钟,就得干好60秒。”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个老三局人对企业的忠诚。
从此,他奔波于江西省黎川县和福建省建宁县,不时在三个工区间。经理部没有专职副经理,三个工区也没设副主任,他和书记王河山想方设法调动工区主任李汉奇、陈平、胡志亮的积极性,放权让他们大胆管理,他辗转于三个工区坐镇指挥,经常在一个工区住一周后又赶赴下一个工区,令一线工人深受感动、备受鼓舞。肖志学说:“我和王河山书记是每年公司的先进工作者,全公司30多个项目,专项桥遂施工的就咱独此一家,说明公司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肯定。”说这话时,他神情无比自豪,所有的苦衷都释然了。
科学组织化解道道风险
肖志学说他不是科班出身,只是有些经验,关键技术还得靠有知识的年轻人去做。为此,他对技术室的小伙子们呵护备至,把他们当孩子看。他经常在技术室和年轻人探讨、请教,共同研究制订方案,优化施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集团公司的专家来帮忙,有效化解了施工难题和风险。武夷山隧道正洞施工根据围岩变化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Ⅱ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Ⅲ级围岩采用台阶法,Ⅳ级非偏压段及Ⅴ级深埋段采用三台阶七步法,Ⅴ级浅埋偏压段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法。隧道埋深最浅18米,最大埋深356米,过程中严格按照“弱爆破,短进尺,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施工,确保了稳中求进,同时根据不同地质情况,采取TGP12超前地质预报、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钻、超前钻孔、地质素描等预报措施指导现场施工。在科学的组织下,隧道施工形成了超前地质预报、开挖、支护、装运、辅助、防水、衬砌等工序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流程化作业,确保了工程进度。
随着隧道进尺的增加,通风、送电、排水成为施工难题,在他的带领下都逐一化解。在隧道不同地段配备不同型号的风机,在隧道掘进不同地段转换通风方式:洞内通风采用压入式通风,施工用高压风采用在各洞口洞外集中供风方式;李家斜井及坊上斜井施工后期空压机进洞高压送风以满足施工需要。在坊上斜井实现了最长独头通风距离4公里,为长隧短打的斜井通风技术积累了宝贝的经验。同时采用洞内变电的方式解决了高压电进洞的难题。武夷山隧道李家、坊上两斜井内均为长线大坡度斜井,坊上斜井最大坡度达9.54%,为解决反坡排水难题,在坊上斜井内设二级泵站,每个泵站设置3台55千瓦渣浆泵,斜井底集水池设3台55千瓦渣浆泵,出口方向为顺坡排水排至集水池内;进口方向施工过程中增设3个集水池并各配置1个13KW的渣浆泵,另配置2台11KW渣浆泵做时时井点降水,一举攻克了这一难题。
2011年5月15日,经过26个月的艰苦鏖战,武夷山隧道提前15天贯通,这标志着穿越赣闽两省的向莆铁路重点控制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隧道贯通高程误差仅2公分,中线误差仅0.8公分,令参加庆典的嘉宾惊叹不已。武夷山隧道自开工以来,各级领导逢检必到,均受盛赞。隧道进口工地被向莆公司授予“标准化工地”称号。
隧道贯通的第二天,肖志学悄悄地去南丰县医院输液,他的腿患静脉炎,肿胀带来的疼痛让他经常睡不好觉,之前,职工们都不知道老队长为何走路一跛一跛的。为了武夷山隧道,为了立下的军令状,他无怨无悔。为了这个他辛勤工作了40年的企业,他当之无愧。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坚韧不拔的信念!
勤奋出真知
--记中铁三局五公司向莆铁路经理部总工程师李卿
郎军黄立
一条承载着老区人民梦想的铁路在赣东南逶迤的山区向前延伸,它就是新建的向莆铁路。在这条铁路穿越山区艰苦环境中,同样寄托着修建者中铁三局广大年轻技术工作者的梦想,大山遮挡不住他们勃发的青春风采,在向莆铁路向前延伸的同时,他们也如拔节的翠竹茁壮成长。
李卿,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员。今年32岁的他是五公司向莆铁路经理部总工程师,从技术室主任到总工程师,他经历了四年的磨炼。四年,记录下一个年轻技术人员成长的足迹。
管段90座涵洞,能逐一指出里程位置
李卿2000年毕业于渭南铁路工程学校铁道工程专业,在这个大学本科生济济的年代,一个农村出生的普通中专生能脱颖而出担此重任,没有什么捷径,他用勤奋作了最好的诠释。
2008年10月,五公司工程管理部测量工程师李卿跟着公司总工程师田军来到向莆铁路工地施工调查,通过短短几天的工作,田军对这个小伙子颇有好感。调查结束后,田军找他谈话,问他可否留在工地工作,李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并担起经理部技术室主任的担子。原在公司机关工管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却下到艰苦的基层一线,李卿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不解。可他说:“我学历不高,在基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此,他在“中国蜜桔之乡”江西省南丰县一干就是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