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床纸帐朝眠起。①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②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③梅心惊破,④多少春情意。小风细雨萧萧地,⑤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⑥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⑦
【注释】
①藤床:用藤竹编制的床,甚轻便,床头置椅圈可靠背,撑脚可调节高低。宋无名氏《春光好》:“小藤床,随意横。”纸帐:用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宋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②沉香:香料名。唐罗隐《香》:“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烟暖玉楼春。”玉炉:熏炉的美称。唐胡杲《七老会》:“白头仍爱玉炉熏。”③笛声三弄:指笛曲《梅花三弄》。④梅心惊破:用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意:“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夸饰惊破梅花是指纸帐上的画梅。宋朱敦儒《鹧鸪天》有“纸帐梅花醉梦间”之句。⑤萧萧:形容凄清、寒冷。唐韩愈《谢自然》:“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⑥吹箫人去:用《列仙传》萧史与秦穆公之女弄玉相爱为妻之典。萧史善吹箫,并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引来凤凰。后两人随风飞去。此单指萧史人去,喻赵明诚病故。⑦“一枝”等三句: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并赠花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此处反用寄梅花之意,谓夫亡无处可寄。
【品评】
此词作于赵明诚卒后,借咏梅而悼念夫婿,即借咏梅花的意象,以衬托其“肠断”之悲。
词上下片皆先写“情怀”再辅以梅的意象,以进一步渲染其“情怀”之悲凉。上片写晨起觉室内环境凄冷,心绪“无佳”,悼夫之情如水不断;然后辅以笛曲《梅花三弄》与纸帐“梅心”被“惊破”的意象,其凄怨与残破,皆使词人的情思更“无佳”矣!至此,虽然身在春天,却感受不到“春情意”,亦就不难理解。下片写室外环境凄冷,细雨萧萧,一如词人的心境,想到人去楼空,无人同倚栏,怎能不“肠断”而“下千行泪”?收束又辅以寄梅花之典故,以梅花已无人可寄,再写丧夫孤单的悲哀。名为“梅词”,实无一句写自然界真实的梅花,与一般因赏梅而咏梅之作迥然相异,别具匠心,可称不“俗”。
47.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①挪尽梅花无好意,②赢得满衣清泪。③今年海角天涯,④萧萧两鬓生华。⑤看取晚来风势,⑥故应难看梅花。⑦
【注释】
①常插梅花醉:宋朱敦儒《鹧鸪天》有“且插梅花醉洛阳”句,李清照与朱敦儒有交往,当受此句影响。②挪:搓揉。无好意:无好心情。③赢得:获得。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④海角天涯:指偏远之地。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⑤“萧萧”句:语本苏轼《南歌子》“萧萧两鬓华”句。萧萧,形容头发短而稀。⑥看取:试看。取,语助词,无意义。风势:喻金兵南下。⑦看:观赏。
【品评】
此词作于宋建炎三年(1129)冬,所咏当为蜡梅。赏梅饮酒是词人多年的生活方式,也是与夫婿赵明诚当年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但今非昔比,生活的苦难已使词人失去赏梅的雅兴。如今她只有“挪尽梅花”的下意识动作而已。而且边揉搓花瓣,边流清泪,洒满衣襟。原因是“无好意”。心情为何如此不佳?当然与思念亡夫有关,但此词主旨不在于此。下片才道出“无好意”的真正原因:一是“今年海角天涯”,为躲避南下金兵而追随南逃浙江的宋高宗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身心疲惫;二是两鬓萧萧,生命流逝,步入老境;三是“晚来风势”急,国家危亡迫在眉睫。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国家命运,都足以令词人“满衣清泪”,她哪还有兴致观赏梅花呢?词以“故应难看梅”作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此词写词人对待梅花态度的今昔对照,反映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形势的变化,小中见大,词境深广,词旨深刻。
48.怨王孙
梦断漏悄,①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②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③玉箫声断人何处?④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⑤问东君。⑥
【注释】
①梦断:梦醒。李白《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漏悄:漏声寂静。漏,古代计时器。②翠屏:翠绿的屏风。南朝梁江淹《丽色赋》:“紫帷铪匝,翠屏环合。”③夜来:昨夜。宋贺铸《浣溪沙》:“东风寒似夜来风。”④玉箫声断:用《列仙传》萧史、弄玉吹箫,引来凤凰,后皆随凤凰飞去的典故。声断,指吹箫人离去,喻夫婿赵明诚去世多年。⑤拟:准备。⑥东君:春神。唐成彦雄《柳枝词》:“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品评】
此词当作于宋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逝世后的某年暮春,乃悼念亡夫之作。词选择夜半“梦断”这一富有意蕴的时刻,抒写悼念亡夫之哀,格外感人肺腑。
上片点明词旨是“愁浓”,“愁浓”是因为孤独无助。“酒恼”指借酒浇愁而不能也,反更添烦恼,更加“愁浓”。“宝枕”两句写出天渐亮,可见词人半夜无眠直到拂晓,益显“愁浓”不可消。“门外扫残红”一句尤妙,“形容暮春,语意俱到”(明董其昌《便读草堂诗馀》卷三),又显示出意境之空寂。上片基本写景,下片乃抒怀,主旨是“恨”,此“恨”乃悲哀之极致。一“恨”夫婿仙逝,已不知在何处;二恨春又归去,不肯留驻。词人“此情此恨”无处宣泄,愁闷已极,乃生出“拟托行云,问东君”之奇想,但“问东君”何事未明言,使“无限情恨,犹有意味”(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二眉批)。
49.春光好
看看腊尽春回。①信息到、江南早梅。②昨夜前村深雪里,一朵先开。③盈盈玉蕊如裁。④更风清、细香暗来。⑤空使行人肠欲断,⑥驻马徘徊。
【注释】
①腊尽:指腊月已尽。腊,农历十二月。②江南早梅:于冬春之交开花的梅。宋范成大《范村梅谱》:“早梅花胜直脚梅,吴中春晚,二月始烂漫,独此品于冬至前已开,故得‘早’名。”③“昨夜”、“一朵”两句:化用唐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意。④盈盈:形容美好。《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⑤细香暗来:语本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句意。⑥行人:出行在外的人。《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品评】
此词收入《李清照集笺注·补遗》,徐培均认为似作于宋建炎四年(1130)追随宋高宗辗转浙东之际。
词借咏辗转途中所见早梅,抒发当时悲怀。词先采用叙述的笔法点出“早梅”,并借齐己成句略作描写。然后从视觉与嗅觉两个角度简略写早梅之花蕊与暗香。词似乎写得有些敷衍,并未作精雕细刻。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是当时行色匆匆,无暇斟酌字句;二是心情不佳,早梅虽然带来春天“信息”,但想到新春并未改变形势之危急,自己又在旅途上饱尝艰辛,在驻马观赏了几眼早梅后,落得的还是肝肠欲断的心情。词虽草草写来,十分平淡,但其内心深处蕴含的悲哀,不难想见。
50.忆少年
疏疏整整,斜斜淡淡,盈盈脉脉。①徒怜暗香句,②笑梨花颜色。羁马萧萧行又急。③空回首,水寒沙白。天涯倦牢落,④忍一声羌笛。⑤
【注释】
①“疏疏”、“斜斜”、“盈盈”三句:形容梅的不同形态与情致。疏疏,语本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斜斜,语本上句与苏轼《和秦太虚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盈盈脉脉,语本《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②暗香:语本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③羁马:上了马嚼子的马。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马念旧林,池鱼思故渊。”萧萧:形容马嘶鸣声。《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旌旌。”④牢落:心情孤寂无托。晋陆机《文赋》:“心牢落而无偶。”⑤羌笛:指羌笛吹奏的笛曲《梅花落》。当喻金兵南下。
【品评】
此词收人《李清照集笺注·补遗》,徐培均认为作于宋建炎四年(1130)追随宋高宗辗转浙东之际。
词仍是咏梅,但与《河传·暗香》相比,则全无一“梅”字,仅巧用“暗香”一典而把梅点出。词开篇巧用十二叠字,可与《声声慢》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媲美。此十二叠字不仅写出梅外在形态,亦写出梅的情致,再以“梨花颜色”反衬,则赞赏之意明矣。但词旨并不在赞梅,因为梅花只是在羁马急行的途中一闪而过,待词人留恋地“回首”时,梅已不见踪影,但见“水寒沙白”而已。于是词人孤寂惆怅之情益加沉重,更何况“一声羌笛”不堪忍受。则此梅的出现带给词人的美感是极短暂的,而引发的“牢落”却是长久的。可见上片写梅之美,实成为下片抒“牢落”之重的衬托。
51.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①星河欲转千帆舞。②仿佛梦魂归帝所,③闻天语,④殷勤问我归何处。⑤我报路长嗟日暮,⑥学诗漫有惊人句。⑦九万里风鹏正举。⑧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⑨
【注释】
①云涛:海涛。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②星河:银河。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欲转:指银河位置移动。③帝所:天帝的居所,亦指天子居处。此指宋高宗行在。④闻天语:听到天帝的话语。语本唐李白《飞龙引》:“造天关,闻天语,屯云河车载玉女。”⑤殷勤:关注、关心。⑥“我报”句:化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与“日忽忽其将暮”句意。⑦漫有:空有。惊人句:杜甫《江上随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⑧“九万里”句:化用庄子《逍遥游》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⑨蓬舟:形如飞蓬之舟。三山:渤海三神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品评】
此词作于宋建炎四年(1130)春,时词人为追随宋高宗御舟,雇船人海,曾至行在章安(今属浙江台州)。
此词格调豪放,毫无钗粉气,“绝似苏、辛派”(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词人因身处大海,又有追随皇帝的愿望,是此词大胆想像的条件,而构思出开篇恢宏的神话意境则赖于其非凡的才情。上片写晓雾弥漫,海涛与天空相接,故才能游进银河,见星斗似千帆飞舞。自己仿佛灵魂脱窍,进人天宫,听到天帝殷勤的询问,欲“归何处”。这反映出词人对皇帝抱有期望。归何处?下片即是词人的回答,情感上是先抑后扬。先是感叹自己求索之路漫长而年已迟暮,空有惊人才情而无所施用,似乎这是词人对自己大半生的总结,未免有些沉重。但词人并不甘心年老无成,特别是在天帝面前,更加振作了精神,欲有所作为,于是发出豪言壮语:欲学抟扶摇而上万里的大鹏,乘着长风,飞向海上仙山,这表明词人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虽然这是一种虚幻的设想,但显示了词人性格中自信倔强的一面。当然这种自信是短暂的。
清沈曾植《菌阁琐谈》赞李清照词“飞想者赏其神骏”,此词正是宛如“神骏”腾飞之作,开拓出别开生面的意境,充满浪漫进取的精神。
52.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①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②起解罗衣,③聊问夜何其。④翠贴莲蓬小,⑤金销藕叶稀。⑥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⑦
【注释】
①星河:即银河。南朝齐张融《海赋》:“浪动而星河如覆。”②枕簟(diàn):枕席。唐韩愈《新亭》:“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滋:增多。③解:此指披。同《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之“解”。④夜何其:夜有多深。其,语助词,表疑问。《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⑤翠贴:指粘贴在衣服上的绿色图案(莲蓬)。⑥金销:指衣服上的金线、金箔等饰物褪色。⑦旧家:从前。宋周邦彦《瑞龙吟》:“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品评】
此词或云作于宋大观元年(1107)词人24岁屏居青州时,但从结尾三个“旧”字,以及词意来看,疑作于后期孤身生活时。
词上片开篇两句,写星河倒转,帘幕低垂,勾勒出夜深之景,暗示是人们酣睡之时。但词人却凉泪湿枕,夜不能寐,乃至起床披衣,探问夜深几许。这一跌宕表现出词人心境的苦闷与悲伤,似乎有一种悲秋情怀。而“起解罗衣”,乃引出此词的中心意象。下片即在“罗衣”上做文章,并点出词人之所以半夜“泪痕滋”的原因。过拍“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之“小”、“销”、“稀”三字凸显“罗衣”外形的变化,其中含有岁月不居、历尽忧患之意,亦不无新衣变旧衣的惋惜之情。此衣或许是新婚时所制,曾记载了词人青春年华的幸福与回忆。今日虽然变旧,但毕竟还是“旧时衣”,甚至天气亦似旧时,而惟自己的情怀已“不似旧家时”,历经沧桑,饱尝山河沦丧、夫婿逝世之痛,词人再也不会有往日幸福的岁月与“情怀”了。这就是词人“泪痕滋”的根源所在。